傲然屹立在大兴安岭的光荣之师

梅边吹笛

<h1> 沈阳军区守备五师从组建到撤编共23年。23年历经风雨,傲然屹立在大兴安岭,是一支文明之师,一支光荣之师。</h1><h1> 在驻守博克图期间,先后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赵紫阳,总参谋长杨得志,副总参谋长杨勇等领导到五师视察,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曾先后四次到守备五师视察检查工作。廖汉生政委,后任职的刘精松司令员、宋克达政委也都曾到守备五师视察。1976年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在黑龙江省大庆召开期间,守备五师光荣地担任为中央领导警卫的任务,受到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的亲切接见。</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两幅是李德生同志与守备五师团以上和师机关干部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德生同志在守备五师视察</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临危受命,组建守五师</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沈阳军区守备五师,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组建的一支特殊的部队。部队来自不同省份,不同的兵种。 </h1><h1> 守备五师组建前的1967年1月到1969年2月两年多的时间里,前苏联边防部队入侵黑龙江珍宝岛地区,达16次之多。使中苏边境地区本来已经非常紧张的态势更加严重了。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后,为了加强中苏中蒙边境地区的防御守备力量,中央军委批准沈阳军区新组建了守备四、五、六师,分别归东北三省的3个省军区领导指挥。守备五师就是在中苏关系十分紧张的形势下组建的,归黑龙江省军区管理指挥。</h1><h1> 1、部队编制</h1><h1> 守备五师先后使用的代号是1417、81672。部队驻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现在为市)喜桂图旗(现在是牙克石市)博克图镇。于1969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师部由64军抽调人员组建。下辖四个团,后增加到五个团。</h1><h1> 守备十三团:团部驻博克图镇兴安岭。先后代号1420、81674部队,原是辽宁省独立二师,后来与黑龙江省独立二师内卫部队(即现在的武警部队)对调,组建守备五师时,从黑龙江省军区调入。 </h1><h1> 守备十四团:团部驻博克图镇忠公屯。先后代号是1431、81676部队,从山西省军区内卫部队(即现在的武警部队)抽调出来的。</h1><h1> 守备十五团:团部驻博克图镇西沟。先后代号是1447、81678部队,这个团的前身是内蒙古军区骑兵一团,1969年7月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改为沈阳军区骑兵团,组建沈阳军区守备五师时,该团归建到守备五师,因骑兵团人少,从十三团划过两个连:一连、三连(原黑龙江省军区独立二师步兵六团的十连和十三连)。</h1><h1> 炮兵团:团部驻博克图镇上坎。先后代号是1450、81680,从沈阳军区炮兵401团、402团、407团抽调人员组建的。 </h1><h1> 坦克团:团部驻博克图镇窑北沟。代号是81682部队,1979年中越关系紧张时,由64军军直抽调人员及守备五师火炮营合成组建的。</h1><h1> 师直属队:驻博克图。代号先后是1417、81672。有高炮营、通信营、火炮营(后归坦克团)、工程营(存在时间较短)改为工兵连、警卫连、侦察连、防化连。 </h1><h1> 师农场:在阿荣旗霍尔奇。先后代号1417、81672部队。</h1><h1> 2、师领导设置。</h1><h1> 师首长:师长1人、政委1人、副师长3人、副政委2人。</h1><h1> 先后经历了七任首长: </h1><h1> 第一任:师长曹崇义(电影《奇袭》中侦察排长的原型),政委马国祥。</h1><h1> 第二任:师长王少伯,政委毛梦麟。</h1><h1> 第三任:师长王寿德,政委孙经忠。 </h1><h1> 第四任:师长张福成,政委孙经忠。 </h1><h1> 第五任:师长刘连新,政委马殿银。 </h1><h1> 第六任:师长谢天政,政委肖玉国。 </h1><h1> 第七任:师长谢英翔,政委肖玉国(师改旅后,分别高职低配任旅长,旅政委)。</h1><h1> 历任副师长:左龙、陈有才、高福元、夏景春、王寿德、张福成、马福成、刘连新、修竹阳、李洪亮、陈大伟、杨宝亚。</h1><h1> 历任副政委:赵磊、范文斌、高峰、谢忠田、刘桂芝、宋清范、胡国军、贺辉忠。</h1><h1> 师机关机构设置。</h1><h1> 司令部:参谋长1人、副参谋长3人。</h1><h1> 历任参谋长:夏景春、伊国志、王英智、李维军、李文仁。</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军务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参谋4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训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参谋6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信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参谋4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侦察刻:科长1人、副科长1人、参谋4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炮兵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参谋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工兵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参谋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防化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参谋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装甲兵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参谋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管理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助理员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直政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参谋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司令部附属编制:打字员2人;小车队助理员1人、司机10人。招待所管理员1人、卫生所军医2人、卫生员2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h1> 政治部:主任1人、副主任2人。</h1><h1> 历任主任:范文斌、傅永勤、邱杰、马殿银、胡国军、肖玉国、郑子文、马彦明。师改旅政治部主任黄耀民。</h1><h1> 秘书科:科长1人、干事2人。</h1><h1> 组织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干事6人。</h1><h1> 干部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干事4人。</h1><h1> 宣传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干事4人。</h1><h1> 文化科:科长1人、干事2人。</h1><h1> 保卫科:科长1人、干事2人。</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群联科:科长1人、干事2人。</span></p><h1> 政治部附属机构:电影队队长1人、专业技师1人、美工1人、放映员4人。师宣传队队长1人,演出人员从全师各团临时抽调。</h1><p class="ql-block"><br></p><h1> 后勤部:部长1人、政委1人、副部长2人、副政委1人。</h1><h1> 历任部长:徐德风、郭韵华、张吉雄、邢志宏。</h1><h1> 历任政委:高二小、刘云录、马时珍、唐广兴。</h1><h1> 军需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助理员5人。</h1><h1> 装备科:科长1人、副科长1人、助理员5人。</h1><h1> 营房科:科长1人、助理员3人。</h1><h1> 卫生科:科长1人、助理员3人。</h1><h1> 运输科:科长1人、助理员3人。</h1><h1> 战勤科:科长1人、助理员3人。</h1><h1> 师后勤分队:医院、汽车连、战勤排、汽车修理所。</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二、重点设防 驻守博克图 </b></h1><p class="ql-block"><br></p><h1> 根据形势的需要,刚组建的守备五师进驻博克图,执行分兵设卡、重点防御的战略任务。即以预先构筑的坑道短洞和隐蔽的猫耳洞为依托,结合野战工事的即设阵地,组成以打坦克为重点的支撑式的环形防御。</h1><h1>  守备十三团驻守博克图镇兴安岭;守备十四团驻守博克图镇忠工屯;守备十五团驻守博克图镇西沟;炮兵团驻守博克图镇上坎;坦克团驻守博克图镇窑北沟;师直属队驻守博克图镇上坎。 </h1><h1> 博克图位于东经121°55’——122°06’;北纬48°46’——48°51’,距牙克石市区128公里,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博克图既是大兴安岭通往松嫩平原的钥匙门闩,也是滨州西部战线的哽隙咽喉。该镇地处大兴安岭南麓,附势于岭东一侧群山环抱的凹隘山地间。其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00米。碍于山茆东西之阻隔,铁路干线南北之贯穿,居民区以其地势划分为上坎、下坎、东沟、西沟,呈不规则的块状分布。博克图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是有史以来兵家驻守要塞之地。尤其是清朝以来,博克图驻军从未间断过。 </h1><h1> 清雍正十年(1732),为加强边防,清政府于呼伦贝尔沿线设台,从布特哈旗抽索伦、达斡尔、鄂伦春、巴尔虎的兵丁十至百人不等驻守博霍托(博克图)。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中东铁路沙俄护路队下编8个步兵连,19个骑兵连,2000多名步兵和2500多名哥萨克骑兵,于中东铁路沿线驻守。其中地方13骑兵连驻守博克图、兴安岭。 </h1><h1> 民国时期的1918年8月13日,日本政府发表出兵“满洲”宣言,14,日本干涉军由长春开进满洲里,每月3列车,每列35节。19日,博克图、兴安岭各站均被日军驻守。1920年8月,撤退至哈尔滨、长春。1922年东北军4旅3团驻守博克图红山兵站,1930年撤离。1931年,东北军15旅38团驻守博克图。 </h1><h1> 东北解放后,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9月11日,苏军轰炸机轰炸伪博克图警察署、日本宪兵队,炸死日本多人。9月13日,苏军解放博克图。18日,成立苏联红军博克图卫戍司令部。1946年11月1日,苏联红军撤离。1946年5月12日,为接管滨州铁路西线,东北民主联军嫩江军区警备一旅和西满军区护第六团,在旅长王华一和司令员郭维成、政委苏林率领下,进驻博克图。在铁路沿线各站负责保护铁路,维护治安,镇压反革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 </h1><h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548部队进驻博克图,1959年部分撤离,1961年全部撤离。1952年,内蒙古保卫部队4师第5团进驻博克图;1959年改称中国公安部队内蒙古大队,3团11连驻守博克图,后改称中国人民武装部队11中队。 </h1><h1> 守备五师1969年底进驻博克图,师党委根据全师部队作战任务和指战员的思想实际,提出了<b>“热爱边疆,胜过家乡;扎根边疆,意志如钢;建设边疆,贡献力量;保卫边疆,紧握钢枪”</b>这个响亮的口号,得到总政治部和沈阳军区的肯定,激励着全师指战员的革命斗志。在“四边”思想的鼓舞下,守备五师驻守博克图二十三年。二十三年的艰苦奋战,铸就了这个师的光荣历史。</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蹉跎岁月 情注兴安岭 </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驻守博克图的部队,环境艰苦,生活单调。当时流传着这样四句话:“看人是男的,看天是蓝的,穿衣是棉的,吃菜是圆的。”</h1><h1><b>  看人是男的</b>――博克图一个小镇驻守着一个师的部队,军人多,自然是男的;博克图的冬天,白天气温都在零下20多度,当地男女上街都要戴皮帽、口罩,分不出男女,看上去都是男的。</h1><h1><b> 看添是蓝的</b>――博克图在大兴安岭中段,森林茂密,植被保护好,空气清新,即使是刮大风,只听风刮得树哗哗响,看不到沙尘暴,天空一片湛蓝。 </h1><h1><b> 穿衣是棉的</b>――博克图从九月下旬到次年的五月上旬,几乎是7个月的时间都穿棉衣,在穿棉衣前的一个月,脱棉衣后的一个月还得穿毛衣或绒衣。 </h1><h1> <b>吃菜是圆的</b>――博克图无霜期短,不能种别的菜,部队吃的菜只有老三样:大头菜、土豆、布留克,全是圆的。 </h1><h1> 当年的老三样也被戏称“圆氏三兄弟”,大头菜和土豆就不说了,单说布留克。布留克形状像蔓菁,比蔓菁个大。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前苏联引进,大兴安岭的土地植被好,非常肥沃,布留克块根长得个大,到了秋天,每个连队至少要腌十大缸以上。布留克块根用盐或酱腌渍做咸菜很脆。腌渍后的布留克既可凉拌,直接食用,又可炒食或煮食,一日三餐不可少。肉炒布留克,在那时就简直是过年了。 </h1><h1><b> “博克图不大点,东西沟上下坎,毛子屯青年点,老头商店照相馆。一三五搞学习,二四六还关板。饭饭店没有饭,照相馆没胶卷。”</b>这就是当年博克图情况的真实写照。 </h1><h1> 博克图的镇政府所在地,我们五师部队就驻守在博克图。博克图,那是战友们激情燃烧的地方,那是我们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地方。博克图的一草一木都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年华。清清楚楚记得,师部办公楼前亲手载下的排排杨树,到现在已有40多年过去了,应该是参天大树了吧;清清楚楚记得,春节的时候在师部大操场上扭秧歌、踩高跷的情景,让我们这些当兵的人找到了在家过年的感觉;清清楚楚记得,78年底、79年初,紧急战备时在冰天雪地里,战士们住在山洞,用雪洗脸,用冰化水做饭的奇观场面;清清楚楚记得,穿着皮大衣在俱乐部看电影的情景。 </h1><h1> 当年的博克图小镇,因为有了我们这些军人的存在,才热闹繁荣,是我们这些军人给博克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当年在博克图的大街小巷乃至菜市场,处处都有穿黄棉袄的军人身影,尤其是博克图的火车站和邮局,几乎成了军人的海洋……</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激情燃烧 挥写光荣曲</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驻守在博克图的守备五师,二十三年来,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在大兴安岭不停地奋斗,谱写出一曲又一曲英雄赞歌。这是一支光荣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h1><h1>  守备五师在<b>“热爱边疆、扎根边疆”</b>的激情中,为<b>“建设边疆、保卫边疆”</b>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光荣之师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h1><h1> 军民共建博克图,使博克图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博克图的环境面貌,有效地改善了军地军民以及和铁路的关系。守备五师先后受到呼伦贝尔盟、内蒙古自治区、白城守备区、二十三军、沈阳军区表彰,出席了全国“军民双拥”表彰大会 </h1><h1> 守备五师驻守博克图,保护着博克图的山山水水。几乎是每年的春天,都要执行扑灭森林山火的任务。特别是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发生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区域中的特大火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场森林大火。该大火不但使中国境内的1800万英亩(相当于苏格兰大小)的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还波及了前苏联境内的1200万英亩森林。守备五师受命参与扑灭山火,全师指战员日夜艰苦奋战在火场,为保护国家山林做出了特殊贡献,师长谢天政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 </h1><h1> 守备五师在二十三年的艰苦环境中得到磨练,特别注意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部队的各项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受到全军的表彰。全师一大批先进集体受到上级的表彰。沈阳军区和白城守备区表彰或转发过的先进事迹单位有:师直防化连、十三团九连、十四团政治处、十五团四连等。特别是炮兵团三营的事迹影响面更大。受到总政治部的表彰。1982年,该营教导员张喜贵光荣地出席了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84年张喜贵作为沈阳军区七个代表之一,光荣地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建国35周年庆祝大典,亲眼观看了邓小平检阅部队的全过程。 </h1><h1> 守备五师的先进个人更是层出不穷。十五团三营副营长李金的事迹,受到各级的重视。李金是河北省康保人,在担任七连连长期间,时时处处用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党的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把劲使在连队建设上。他从1970年入党到1980年的十年间先后七次受嘉奖,三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六次被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两次被树为“扎根边疆的好连长”标兵。198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时,被沈阳军区授予“优秀共产党”光荣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在沈阳军区《前进报》做了报道,被编入沈阳军区出版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选编》一书。 </h1><h1> 十五团二连指导员杨国文的事迹,在沈阳军区范围内引起很大的反响。杨国文是1968年入伍的,1974年当指导员,在指导员位子上干了8年,先后在三个连队任过指导员,使三个连队都改变了落后面貌。参加了沈阳军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大会上介绍了《乐在连队挑重担,勇于开创新局面》的经验,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模范指导员”光荣称号,在沈阳军区范围内的所有部队做了巡回报告。 </h1><h1> 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的高山差转台战士王文臣;十三团张云友被沈阳军区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十五团战士士郝士文被沈阳军区授予《不怕苦,不怕死的战士》标兵;十三团为救战友牺牲的廉忠孝被沈阳军区追认革命烈士,荣记一等功;坦克团七连连长的妻子邵懿范,积极支持丈夫工作,热心为连队战士服务,被沈阳军区表彰,事迹材料编入沈阳军区出版社《军人的妻子》一书。 </h1><h1> 受到白城守备区表彰的还有十三团营房股长马恩洲;十五团二连班长李立忠;炮兵团九连班长王臣等。</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师魂不散 永留眷恋情</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世界格局的彼岸花,中美关系解冻,中苏关系缓和后,这支部队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静悄悄的黎明中。该师从1969年底组建到1992年10月完成历史使命后撤销,先后归黑龙江省军区、白城守备区、二十三军、赤峰守备区领导。归属几经变换,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变。五师部队撤编了,五师的师魂不散。从守备五师走出来的人员,遍布全国各地。仍有一部分同志在解放军各有关部队服役,其中还涌现出十位皎皎者,有六位成为令人羡慕的将军,授予少将军衔,有四位被授予专业技术职称,退休享受军级工资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授予少将军衔的6位是:</span> </p><h1> 张福成:曾任五师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退休。 </h1><h1> 邱 杰:曾任守备五师政治部主任,黑龙江省军区副政委岗位退休。</h1><h1> 肖玉国:曾任守备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黑龙江省军区政委岗位退休。</h1><h1> 张庆瑞:曾是守备五师十四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退休、正军级。 </h1><h1> 张希元:曾是守备五师十五团六连排长,现由西藏军区副政委调任中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副主任、正军级。</h1><h1> 聂啟元:曾任守备五师作训科科长,在佳木斯军分区司令员任上授衔。</h1><h1> 授予大校军衔、专业技术职称,退休享受军级工资待遇的4位的是: </h1><h1> 李建华:曾是守备五师司令部炮兵科参谋。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退休,专业技术四级(教授),退休享受正军级工资待遇。</h1><h1> 袁山增:曾是团高机连连长。在解放军防空冰学院指挥系主任岗位退休,专业技术四级(教授),退休享受正军级工资待遇。 </h1><h1> 刘生文:曾是师后勤部军械科助理,调任23军装备处、吉林省军区装备处,专业技术四级(高级工程师),退休享受正军级工资待遇。</h1><h1> 杨俊英:曾是团炮一连副连长,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退休,专业技术五级(副教授),退休享受副军级工资待遇。</h1><p class="ql-block"><br></p> <h1>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从1969年底组建守备五师驻守博克图,到1985年底我转业离开守备五师,离开博克图整整16年。16年时间我一直在团、师的政治机关工作。现在距我转业已30年了。 </h1><h1> 如今,我们这些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守备五师奋斗过的战友,都已过花甲之年,有的已向古稀之年迈进。 回首往事,我们永远忘不了守备五师领导给我的关怀,忘不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忘不了曾紧握的钢枪,忘不了白桦林中的营房;忘不了第二故乡的一草一木,忘不了白雪皑皑的大顶山;忘不了丛峦叠幛的大兴安岭,忘不了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h1><h1> 在那里,留下了我和战友们英姿焕发的身影!在那里,我们为国家的利益贡献出青春!在那里,我们用汗水谱写出人生的辉煌!在那里,我们用牺牲创造出军人的价值!</h1><h1> 我们老一代军人已经到了颐养天年之时。然而,新一代军人面临的考验更大。军人的牺牲和奉献不只是战场,也不只是在军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摸爬滚打流血流汗之后,还要面对另一种牺牲,离开军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下岗失业,生计困难,在这样的人生变局面前是等是靠,还是自强自立,开辟生活新天地。这是许多复转军人所面临的另一个人生考验。这样的考验与战场上的考验同样严峻。</h1><h1>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接受到教育和熏陶,淬炼出军人的奉献精神,融入了军人的血脉,深切体现了军人的价值。在个人困难面前,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当兵时的光荣和功绩,而是军人的天职——是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他们默默接受了下岗失业等种种困难,背负起生活的重担,顽强拼搏创造出一番新的事业。他们以军人的毅力和勇气分担了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期的困难,又一次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牺牲和贡献,他们无愧于军人这个光荣称号! </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得志总参谋长走下飞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得志总参谋长与师长王寿德握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得志总参谋长观察地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得志总参谋长、杨勇副总参谋长观看防御作战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勇副总参谋长观察地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左到右:杨勇副总参谋长、杨得志总参谋长、廖汉生军区政委、王寿德师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军区政委廖汉生与王寿德师长握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沈阳军区政委廖汉生与王寿德师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勇副总参谋长与王寿德师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得志总参谋长乘坐的直升飞机</span></p> <h1>师部办公楼</h1> <h1>师部贵宾楼</h1> <h1>师后勤部办公楼</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宿舍楼</span></p> <h1>师部科长宿舍楼</h1> <h1>博克图</h1> <h1>博克图铁路</h1> <h1>兴安岭隧洞</h1> <h1>说明:</h1><h1>杨得志、杨勇照片拍摄:康占有。</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九幅师领导照片借用龙兴博战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稿:2018年6月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稿:2019年8月1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稿:2021年7月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稿:2023年3月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