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纺织业 兴衰60年(下)

夏源

<h3>四、 没/落篇<br></h3><h3>1. 郑州国营纺织业60年,是一个波浪形"五起五/伏"直到衰落的过程。1953年到1958年,是第一个高峰, 5年时间,一口气建成了5座大中型棉纺织厂,这样高质量、高速度的建设,在郑州市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h3> <h3>2. 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为完成大跃/进的"三高"任务,各厂在产量上放卫/星,人为把布机加速到280~380转/分钟,把三班生产改为两班生产,工人工作时间延长至12个小时,造成机件损坏严重、职工/疲惫、伤病号增多等问题。</h3> <h3>3. 也在这一年,各厂贯彻"小土/群方针",成立了大炼/钢铁指挥部,抽调人员大办/钢铁,。举例:郑棉六厂根据市委下达每周炼钢1500吨任务,动员2249名职工,修起27个小土炉,1个小转炉,日夜奋战炼出"钢铁"20吨。接着动员职工大造"超声波",这场技术革命,轰动省内外,参观者络绎不绝。不久,这场劳民伤/财的大办/钢铁和"超声波"便荡然无存。</h3> <h3>4. 1961年~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郑州市纺织行业进入首次低谷,连遭厄运。首先是在1961年2月20日,郑棉四厂储棉仓库发生大/火灾,死5人,伤247人,损失总值500余万元。以致造成当年全国人均减/发布票。</h3> <h3>5. 三年困/难时期,由于原棉供应不足,为了维持生产,各厂抽调大批职工到南阳、信阳等地区收购青麻、胡麻皮、桑树皮、龙须草等可纺野生植物,试纺粗支纱。结果造成机器部件严重磨损,不久就停止试纺。</h3> <h3>6. 三年/困难/时期,职工及家属患浮/肿病者增多。郑棉六厂在11月对7454名职工家属进行普查,发现浮/肿/病人60人。到了12月病人剧/增,5150名职工确诊为浮/肿病者204人,占4%。为此各厂认真执行中央"低/标准、瓜/菜代、办好食堂、管好粮食、劳逸结合"的指示精神。开展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活动,组织职工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的生活自救活动。</h3> <h3>7. 我那年11岁,营养不足,被确诊为浮/肿病,和上百个得病的孩子们集中送到厂办的营养食堂,一天三顿免费吃牛肉炖胡萝卜营养餐,胡萝卜治愈了浮/肿病,救了我的命。</h3><h3>图:郑棉四厂子弟小学作者的班主任赵老师被精/简回农村,离别前师生痛哭,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h3><h3>1961年~1962年,根据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具体要求,各个纺织厂动员新工返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62年,郑棉六厂精/简关/停,两年中精简职工2819人。</h3> <h3>9. 1963~1965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郑州市纺织业迎来黄金期,这是第二个高峰。企业贯彻《工业七十条》精神,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生产走向正规,关停企业恢复生产,各厂开始招收新工,扩大生产规模。1963年,各厂开始调资升级,90%的提升面,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人们从三/年困/难时期的阴霾中走了出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h3> <h3>10.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郑州纺织业的第二次低谷期。企业的各项工作遭受到严重的干扰与破坏。最混乱的是1967年,两派组织在郑棉六厂发生武/斗,后称“五卅惨/案”,烧毁楼房,共死11人,伤500余人,全厂停产造成极大损害。 据统计"文化/大革命"中,纺织系统连续多年没有完成生产任务。"文化/大革命"中最奇葩的是六厂工人中出了个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申茂功。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罪行,1979年12月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h3> <h3>11. 1976年粉碎"四人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结束了十年/动乱。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企业整顿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二是利改税。纺织业得以迅速发展,1981年是郑州市纺织行业的第三个高期。郑州市纺织系统实现利润17769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h3> <h3>12. 1982年到1984年,是郑州纺织系统第三次低/谷期。1982年起,由于市场变化、纺织品调价、能源和原材料涨价,郑州市纺织行业经济效益连续下/滑,到1984年,跌/到谷底。</h3> <h3>13. 1985年,进入又一轮的第四次高峰期。中央下发《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规定。</h3> <h3>纺织企业开始实行6项改革:1.简政放权;2.实行厂长负/责制;3.实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4.化小核算单位;5.改革人事制度;6.改变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通过改革,企业经济效益开始回升,总产值、利润、上缴利税大幅上涨,经营形势得以改变,纺织行业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h3> <h3>图:21世纪初,郑州纺织基地鸟瞰。</h3><h3>14,到20世纪90年代初,郑州纺织行业有35家纺织企业,总占地3000亩,在岗职工6万人,44万纱锭,1.3万台织机(无梭织机1082台),10条印染线;年产棉纱8万吨、棉布3亿米、印染布1.4亿米、色织布0.12亿米;资产总额32亿元,净资产26亿元。形成以棉纺织为主,印染、色织、针织、毛纺、麻纺、丝织、纺织机械、纺织器材等门类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h3> <h3>15. 自1990年起,由于受国际大形势影响,郑州与全国的国营纺织行业一夜之间滑入谷/底,由"摇钱树"变成"苦/菜花"。郑棉六厂的营销员带着当时最好的灯芯绒布到山东参加展销会,三天无人问津,卖布的的比买布的人多,最后降价到一元钱一米还是没有人买。昔日的"摇钱树",不能"再摇来钱"。最为严重的1996年,全国纺织业亏/损额高达106亿元,成为国有企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为严重的行业。</h3> <h3>16. 沿海的私营纺织业抓住改革开放机遇,迅速扩张发展,占领市场。仅以沿海的一个县级市为例,就有技术装备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的纺织服装企业29家,纺纱能力30万锭,年销售收入19亿元。产业链条:纺纱→织造→脱漂→制造一条龙,该县一年的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达2849万美元。而在这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国营纺织业完败。</h3> <h3>17. 郑州纺织业开始了苦苦挣/扎。 1991年,在政/府的主导下,"河南嵩岳纺织工业集团"组建,这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轨时期改革的产物。1995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确立了集团公司经营管理郑州五家棉纺企业,使其改造为子公司,完成母子公司的一统体制架构,嵩岳集团成为全国百家公司改制的试点单位。嵩岳集团加快技改项目实施、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装备、获得"两纱两布"自营出口权、积极开发新产品、重新设置机构,加强内部管理,1995年在全国纺织业遇最为严重困难情况下,嵩岳集团实现利税1.1亿元。</h3> <h3>18. 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纺织行业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突破口,提出了"压/锭、减/员、增效"三大任务。实施亏损企业破/产关门,银行核销呆坏死/账的扶持政策。要求三年压缩销/毁1000万落后/纱锭。</h3><h3>1997年~1999年三年中,嵩岳集团压/锭18.8万枚,多种渠道分流/减员11250人,郑州纺织行业度过阶段性危机,暂时实现“扭亏解/困”目标。</h3> <h3>19. 嵩岳集团利用政策,操作郑州二棉、五棉、六棉和郑州印染厂破/产,以职工安置/费全员入股的形式重新组建三家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一棉、三棉、四棉子公司实施整体债转/股。希望通过实施债权转股权达到降低负债、轻装上阵,瞄准市场,以改革求生存,以发展求作为。债转股实施当年,1999年,嵩岳集团公司即扭亏为盈。</h3> <h3>20. 郑印破/产后,1997年,嵩岳集团、蓝雀公司、郑州三棉和印染厂职工共同出资组建金迪公司,由于郑印破/产后,资产未能变现遗留问题,多次改制未果,2005年金迪公司被政/府收回,土地挂牌出让,以总价1.2亿元成交,设备810万元拍卖。</h3> <h3>1998年3月,郑棉二厂宣告破/产。1998年经过破/产,重组为豫丰公司。2012年,公司再次改制重组,工厂搬迁至新郑。</h3><h3><br></h3> <h3>21. 1996年,郑棉五厂以其著名品牌“蓝雀”系列牛仔布,更名为郑州蓝雀纺织有限公司。1999年公司破/产。2002年,市劳动保障局划走公司资产1.23亿元。公司更名为豫欣纺织有限公司。</h3><h3>图:2011年,郑棉五厂大门前石狮座上刻字"再创辉煌"。只是辉煌不再。</h3> <h3>22. 1997年,郑州色织印染厂这个在1986年,厂人均税利2330元,百元产值10.4元(全省同业平均为7元),名列全省同行业之首,被省纺织行业评为"状元户"的企业,被华yin公司兼/并。然而1999年,河南工人报题为《是兼/并还是欺/诈》,揭露华yin兼并中的欺/诈行为,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兼/并被终止,色印厂重回原点。</h3> <h3>1999年11月,郑州六棉公司破/产,由于两次资产拍/卖流标,破/产程序终止, 2008年12月,企业改/制。2011年,在新郑注册成立了郑州丰祥纺织有限公司。</h3> <h3>23. 2005年,郑棉三厂隆重举行建厂50周年大庆,然而昔日的辉煌掩盖不了纺织业颓势。郑棉三厂难逃被变/卖厄运。图:郑棉三厂大门前,偌大的卡车仅半载。特别是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纺织业每况愈下,嵩岳集团每月亏/损300万左右。大批职工下/岗,在岗职工收入远低于市职工工资的平均水平,职工队伍不/稳定。国有资/产在逐年亏损中不断流/失,郑州市纺织行业面临整体破/产的局面。</h3> <h3>24. 2005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通过招商引资对我市纺织行业进行战略重组"和企业搬迁转移的决策。政/府出资全额回购在债转股中持有三个厂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由市政/府领导亲自带队北上南下与与房地产商协商洽谈有关事宜。</h3> <h3>2008年11月21日,对几代郑州纺织人来讲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在华丽的五星级的中州皇冠假日酒店,上演郑州纺织行业50年终结仪式,郑州一、二(郑州豫丰公司)、三、四、五(豫欣公司)、六棉(瑞龙公司),整体转让给四家房地/产开发商。</h3><h3><br></h3> <h3>25. 至此,郑州国营纺织业彻底消/亡。曾经喧嚣热闹的纺织厂夷为平地。近4万职工失/掉自己的国/有身份。</h3> <h3>昔日风光无限的棉纺路,成了令人伤感的"下/岗一条街"。</h3> <h3>26. 据有关资料记载,2006年改制后的6年间,郑州纺织行业安置分/流职工24733人,其中:企业留用10412人;内/退/养3334人;失/业10987人。为21399名职工发放国有身份置/换金5.18亿元,人均2.42万元;为8770名职工发放补偿/金4462.7万元,人均5088元。</h3> <h3>27. 大批棉纺厂职工被/迫内/退、下/岗,基本是按工龄1000元/年,最早改制的郑州印染厂职工按工龄901元/年,领取一笔少得可怜的“买/断/工龄”费,或“内/养”,或提前/退休,每月领取郑州市最低/生活费100元/月补贴,自谋出/路。</h3> <h3>28. 这些纺织工人在职时被安全和贫/穷困扰,而现今有一种更可怕的"称谓"叫做"下/岗"。他们年龄偏大,女性比例高,离开纺织别无专长,上要养老,下要养孩子(大多刚上小学或初中)。一时生活无着,陷入窘/境。昔日纺织女工幸福浪漫的生活早已是昨日黄花,如今她们在不知着落的生活重/压下,卑微隐/忍地生存。</h3> <h3>29. 当年与我家住一栋楼的葛家5兄弟,有4个分别以下乡回城、复员转业、顶替等在纺织厂工作。改制这一年,才三四十岁的兄弟4人,同时下/岗失/业,只有自谋职/业,1个到西班牙打黑工,1个到餐厅当厨师,1个当宅男,1个当保安。生活囧困,引发家庭矛/盾,致使两个家庭婚姻变/故。郑棉*厂的一个车间支部书记,因为生活困难,有病不堪重/负而自/杀</h3> <h3>30. 2018年初,破败的三厂办公楼前宣传栏里,依稀可见12年前的公司标兵照片,让我们记住这些努力工作,坚持到工厂消\亡的劳模们:王新运、梁红丽、马杰、张桂英、郭伟峰、李娇龙、刘刚、陈长明、毛书山、杨煜。只知道张桂英去了沟赵新厂,三班倒每天工作12小时,2013年退休时工资2000元(当年市最低工资标准124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11.7元);毛书山内养,每月领取400元最低/生活费,由于无其它技能,在家呆了很久才外出打工养/家糊口……</h3> <h3>31. 建厂50年的郑棉四厂的锯齿型厂房,不到半个月就被夷为平地。</h3> <h3>围观的国棉四厂老工人看着惨不忍/睹的厂房,心在流泪。</h3> <h3>32. 图:郑棉四厂拆迁厂区废墟中,工人民兵师的四管高射机枪锈迹斑斑,丢弃在垃圾场。</h3> <h3>图:飒爽英姿,不爱红妆爱武装的郑棉三厂女民兵不知去何处。</h3><h3> 这几张照片,是作者于2018年5月,在三厂家属院的原拆迁办公室的院内的堆满杂物的废墟中发现的原三厂民兵师宣传展板的斑驳的老照片,得以在本篇中展示。</h3> <h3>图:1998年,郑棉三厂民兵师高炮连在实弹演习。</h3> <h3>33. 图:郑棉三厂民兵师女子高炮连参加省军区组织的实弹击飞靶比武,荣获优秀奖,女民兵把大红花挂在高射机枪上。</h3> <h3>34. 图:鸟瞰郑棉三厂十几年间变化图。</h3> <h3>棉纺路发生了重大变化:郑棉一、三、四、五、六厂,色织厂、纺织器材厂、郑州印染厂旧址上,已是高楼林立的新兴商圈。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棉纺路北侧,鳞次栉比的高楼,与一路之隔的几个郑棉厂的棚户区,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些高楼几乎少有纺织工人入住。</h3> <h3>35. 一群老太太在郑棉一厂西一街墙边晒太阳,几个人指着居中的一位,说她17岁到一厂工作,当年可是车间的一朵花哟!现在腿伤病,走路拄拐。</h3> <h3>36. “职工之家”活动室没有了,只有露天地或私人麻将馆聚堆打牌、搓麻将,这是他们最好的消遣活动,大嗓门是他们当年在车间工作时习惯。</h3> <h3>37. 图:作者父母夏春元与顾志萍合影。夏春元1955年荣获的2枚奖章。夏春元与顾志萍于1953年最早一批来郑州支援纺织基地的建设者,亲眼目睹纺织业的兴衰。晚年罹患癌症,终老在市中心医院(原河南省纺织医院),这也算是一个不算理由的安慰吧!</h3> <h3>38. 而今,唯独留下几座中式古典四柱三门牌楼,无言诉说着昔日的辉煌,默默注视人们进出大门,去外面找寻新世界,开辟新生活。门两侧墙边一些坐着板凳和轮椅晒太阳的老人们,他们已经不可能像这个门头一样,重回年轻。</h3> <h3>五、 反/思。</h3><h3>当年郑州市国有纺织企业改/制面面观:</h3><h3>1. 改/制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工农商学兵争上纺织工业,原棉价格飙升,国企成本上升而亏损;国营纺织业的附加值低,生产单一,设计陈旧,使用价值不高,难以满足新兴市场需求,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包袱重。一个厂就是一个小社会——幼儿园、小、初、高、大学,教育一条龙,消防队、医院、食堂、商店、浴池、招待所、俱乐部、图书馆等一应俱全,就连澡堂工、理发员全部是国营职工。船大难掉头;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营销手段缺乏活力和有效的管控;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社会责任、节能减排成本增加、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石油化纤产品价格水涨船高、运输费用大幅提高等。诸多因素挤压,导致国营纺织企业倒\闭和改\制。</h3> <h3>2. 纺织系统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计划经济,依赖廉价劳动力创造了奇迹,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飙/升,自身区位条件发生变化,自然需要进行产业转/移,这是市场经济——逐利的规律所决定。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全球范围3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美国→日、德→亚洲"四小龙"→中国。近几年,国内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这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大规模转向东南亚。低工资,多就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恐怕是不可逆/转的方向。</h3> <h3>3. 企业没有抓住机遇。纺织行业压锭的后10年,企业没有紧迫感,没有及时跟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研发更新设备、技术改造、精简机构、改革人事制度等应对措施。国企不改/造是等/死,改造是找/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败涂/地。</h3> <h3>4. 图:郑州纺织劳模陈玉婷。职工是国企的主人翁,国企的重大改制,事关数万职工和十几万家属生/存天大的事,职工没有真正参与,剥/夺了广大国企职工分享改/制成果的权/利。第一代纺织人多为二三十年代的人,第二代纺织人是五六十年代的人。两代纺织人经历了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他们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创造和积累的财富对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打下了经济基础。第一代人的最早的在90年代退休,第二代人在2010年退休。60年间的前40年,他们的劳动报酬仅供家庭日常生活,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和集体。改制的顶层设计,虽然有优待纺织职工的政策,但是没有很好执行,一刀/切的做法缺/乏人性关怀,没有保障好职工权/益。</h3> <h3>5. 有关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当年就有学者在《改/革论坛》以郑州纺织工业改/制发表看法:"在整个(改制)过程中,政/府应在有效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和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给企业创造更宽松的投资环境,减少或杜绝折腾。"2006年,在郑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未出台的情况下,匆忙下达棉纺厂搬迁到须水镇的纺织产业园的方案。然而工厂准备搬迁时,发现根本没有土地指标建新厂,搬迁计划破产,企业被折/腾一年之久。</h3> <h3>6. 郑州纺织厂改/制中,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植。相关人员介绍:土地收益和土地指标"这些钱(土地出让收益),由市财/政部门按照政/府确定的比例返还给改/制企业。"另一知情人告诉记者,"国企土地被政/府收回后,剩余的收益则由地方政/府处置。究竟给企业返还多少,尚没有明确的规定。"——2007年03月30日 《第一财经日报》</h3><h3><br></h3> <h3>7.,郑州色印厂在兼/并过程中,华yin公司是市*处长介绍和推荐。华yin公司以借阅为名拿走该厂的土地证去抵/押贷款720万元,并以此作为投资;后不注资;不按协议规定;转/卖厂里的设备等。</h3> <h3>8. 当年上海市做法。一个主管领导表态:"改/革是一件痛苦的事,真正做出奉献的是广大职工群众,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做出的奉献,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1997年,上海纺织系统从业人数55万人,上海敲响压/锭第一锤后,到2004年减为为2.4万人,直到现在从业人数为1.65万人,平稳过渡。沪棉十七厂经搬迁到了江苏大丰,第二年即盈利,厂房改造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试运营一年,销售收入已超过8000万元。十七棉并未消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转移到外地,但研发和销售都在上海。上海市政/府 "有所为,有所不为","无情调整,有情操作",通过协调招收18名空嫂效应,引发全社会关心,带动5万人就业;多渠道教育职工,提高素质,重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择业观。这些做法使得上海纺织行业改制平稳进行,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得到保障。</h3> <h3>9. 郑州市纺织系统2006年改/制前后,问题不断,工人到省、市和北京上/访、上/诉/法院、围/堵市/委、市政/府大门、陇海铁路、中原路和棉纺路等恶/性社会/事件,成为省会重大不/稳定因素。其中影响面最大的是内/退/职工的生活费/提高问题,大病医/疗、养老统筹/金缴纳、工/伤补偿、集资/款等问题。</h3> <h3>10. 棉纺厂的经营者是改制成功的关键,其人格决定改制的成败和职工的命运。个别人改制后摇身一变,成为私营企业的合/伙人、股东;个别人在改制时,另组公司,倒卖原棉、棉纱、布;个别人的家属子女从中中饱私囊。纺织厂砸锭,砸毁机器应送到炼钢厂,防止流入社会,可是这些机器,被内外勾结者以废钢铁价格买走。一时在郑州周边的乡村,数百家的小纺纱厂、织布厂如火如荼,他们以廉价人工、劣质棉花生产的棉纱、棉布,在市场上与国营厂竞争,这一轮不公平的竞争搏斗,胜负自明。 </h3> <h3>11. 职工队伍人心涣/散。世风日下,最有组织纪律性的产业工人队伍,已是散沙一盘。偷拿工厂纱、布成风;职工队伍等级分明,干部与工人差别大、体制内的看不起农协工、有技术的看不起挡车工;长期捧着铁饭/碗的纺织工人,别无专长,对 "下/岗"再/就业观/念准备不足;有的职工素质低,不理性,无理/取闹,只顾既得利益,损伤集/体利益。</h3> <h3>12. 在事关数十万职工切/身利益的当口,正当其时,拆毁地标性的河南省工人文化宫剧场、图书阅览室、展览室……这些几代纺织人美好记忆的场所。新建的郑州市工会办公楼西侧不显眼的拐角处"维/权帮/扶"的标识,似乎与大楼门前上方"郑州市道德讲堂总会堂"不怎么搭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的衣食足,就知道礼、义、廉、耻,这个流传千年的道理,人尽皆知。当工人们失/去饭/碗之际,教育他们去学道德,本末倒置,岂不是贻笑大方。</h3> <h3>13. 郑州纺织业改/制初,有35家各类纺织企业,占地3000亩,资产总额32亿元。其中有净资产26亿元的44万纱锭,1.3万台织机(无梭织机1082台)。在改/制中,土地被拍/卖,机器被廉/价处理,房地/产商是最大赢家。大鳄们砸了数十万职工/的饭/碗,赚/得盆/满钵/满,不知他们懂/得礼/义/廉/耻吗?</h3> <h3>14. 曾经创造奇迹的郑州印染厂,好年景时,一年税利相当于国家总投资2倍的国有特大企业,土地被1.2亿元出让;年印染布1.1亿米的10条印染线的设备被810万元拍卖。</h3><h3>这块土地,开发商业住宅1632户,建筑面积125760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不详)。2018年, 这里的住宅二手房,三五套房价就可以买到当年拍卖的全部印染设备。房地产暴/利所带来的对于人/性的扭/曲,以及对价值观的误导,引领极坏的社会风气。用我们郑州人、清华前校长施一公言:一方面,吸/光你的钱;一方面杀/光你的人。</h3><h3>可怜唇亡齿寒,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这些弱/ 势的纺织工人们……!</h3> <h3>15. 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郑州市政/府决定将五个纺织厂在建设路上的门楼作为历史文物保存,此举功德无量,为人称道。2016年,郑棉四厂的门楼修葺一新,大门两侧"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标语,重新描金,容光焕发,成为一个独特的风景。</h3> <h3>16. 由郑州市文物局筹建,拟将郑棉三厂生产区大门、办公楼和一个车间保留,改建为郑州市纺织博物馆。记载郑州纺织城工业发展史,它是一个历史文化标志,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承载人们对这一时期的珍贵回忆。然而前年国庆假期,有人偷偷将作为文物保存的三厂办公楼西配楼拆毁,引发众怒,破坏没有再进行下去。</h3><h3>17. 被万丈高楼包围的残/垣废/墟仿佛在表达着无言的愤/懑。</h3> <h3>18.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者亡。曾经辉煌无比的郑州国营纺织业消/失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这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是中国这个阶段政治经济社会运行规律的缩影。60年兴与衰,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今引领郑州纺织业界的是一批民营企业家。衷心希望这些民营企业能成为纺织业的明星企业,继往开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善待/纺织工人,重振郑州纺织基地的雄威,再创辉煌,。</h3> <h3>后记</h3><h3>1953年,父母亲是最早一批从中南纺管局到郑州参加纺织基地建设。 作为一名子弟,我对纺织厂有着满满的记忆和深厚的感情:这里是父母工作的地方;在这里父母养育了我们6个儿女;当年物资不丰富,住房拥挤,但我们度过艰苦又幸福的童年;在这里有父辈的世交和我的同学和发小;在这里有淳朴善良的工友和邻里朋友;尤其难忘我患浮肿/病时,得到单位呵护和关爱,得以治愈。</h3> <h3>郑州纺织基地60年,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由兴/到亡,一个甲子沧海桑田的变迁,可/叹可/悲,可歌可泣。值得我们怀念,值得我们反思,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传诵。</h3><h3>作为一个脱离纺织系统的子弟,一个凡夫俗子,到了奔七年纪的老人,人微言轻,已是无畏、无谓、无忌、无求的时候,"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行我素,如鲠在喉,我把父亲当年拍摄的老照片,以及我十几年前开始关注,拍摄的改制主要节点的照片,在收集查阅大量文史资料,访问许多当事人,详细研究后,以《郑州纺织业 兴衰六十年》美篇这个图文形式,铭记为郑州经济发展的做出贡献的纺织行业,以及为郑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两代纺织人。</h3> <h3>2018年6月6日,郑棉四厂子弟小学同学举办了师生60年联谊会, 40多位年届70岁的二代纺织系统子弟们,为80多岁的老师戴上红领巾。</h3><h3> 一曰为师,终生为父!</h3> <h3>同学们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跳起王培棠老师教的踢踏舞。<br></h3><h3>纺织厂是我们永远的记忆!</h3> <h3>2018年1月10日第一稿</h3><h3>2018年3月13日第二稿</h3><h3>2018年4月10日第三稿</h3><h3>2018年5月2 日第四稿</h3><h3>2018年5月16日第五稿</h3><h3>2018年6月1 日(上)截稿</h3><h3>2018年6月11日(下)截稿</h3><h3>参考书目:</h3><h3>1.郑州国棉一、三、四、五、六、郑印《厂志》</h3><h3> 2.《河南省志》第28卷《纺织工业志》</h3><h3> 3.《郑州市纺织志》</h3><h3> 4.《嵩岳集团纺织志》</h3><h3> 5.《郑州劳动志》</h3><h3> 6.《浅析国有企业兴衰成败及建议对策以郑州纺织工业为例 》2009.04《改革论坛》吴玉鑫 张翼</h3><h3> 7.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2006年10月27日】</h3><h3> 8.郑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对我市纺织行业进行战略重组》2005年</h3><h3>9.《国企搬迁破产与地产开发狂潮》2007年03月30日 《第一财经日报》</h3><h3>10.《对江苏纺织行业的调研报告》百度</h3><h3>11.《从纺织砸锭,到纺织股改》--肖贵玉 </h3><h3>注:感谢郑州市地方志大力支持。感谢同为纺织子弟的张惠民书记、吴予群总工;感谢胡传杰道兄、范亚男提供个别照片。有照片取之网络,本篇无意侵权,究权自删。</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