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九六八年九月下乡插队到內蒙古武川县上秃亥公社卡子生产队的知青们,一夜之间由“京娃娃”变成了庄户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周志礼,后排右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周志礼(后排中)</span></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引 言</b></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五十年前,成千上万来自大城市的知青们,怀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响应伟大号召,奔赴“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播撒热血与青春,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感谢上帝的慈怀安排,让他们与我们在生命中有幸遇见。</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我上初中的时侯,学校前后分来了十几位知青老师,他们经过几年“广阔天地”里的锻炼,个个显得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印象中有:平易近人的语文老师周志礼;端庄大气的语文老师吴鸿月;儒雅风趣的理化老师林培廉;不苟言笑的物理老师季鲁奇;温文尔雅的英语老师孟召为;玲巧秀气的政治老师许玉茹;多才多艺的音乐老师李京林;“幺三喝四”的体育老师钱欣……。他们的到来,如一场喜人的春雨,给朴旧风尘的校园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他们以扎实深厚的文化功底;前卫新鲜的教学理念;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让我们这群贫穷落后小县城的孩子们,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成为那个时代的幸运儿。而在这群优秀的知青老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也最为怀念的,就是我的班主任老师——周志礼。</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这样一位让学生们交口称赞的好老师,竟在返城之后因积劳成疾,已于二O0六年三月三日猝然长逝了!值此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对周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犹如一股暖流再次涌上我的心头…….</span></h1> <h1> </h1><h1><b style="color:rgb(1, 1, 1);"> (一)记的那年初相识</b></h1><h1><br></h1><h1> 一九七五年九月一日,秋高气爽,武川县可镇西梁小学开学啦!我和同学们高兴地迎来了初中一年级的新学期。</h1><h1> </h1><h1><br></h1><h1>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开学第一天大家显得有些兴奋,虽都各就各位了,但依然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新来的班主任是个啥样的?严厉的?温和的……?不时教室门推开了,一个年纪廿六,七样子的年轻人健步登上了讲台。他,高挑的个头 ,略显驼背;乌黑的头发,刘海斜飘;清瘦的脸庞,棱角分明;高挺的鼻梁,尖尖的鼻端显出他特有的气质;一身褪色的蓝中山装,领口敞开,露出白衬衣;一双平底布鞋几乎让大家看到他的自然身高;整个人看上去,朴实中透着洋气,随和里显出高雅。待同学们安静下来,他将挟着的课本放在讲桌上,用带有京韵的普通话说道:“同学们好!我叫周志礼,是位北京知青,学校安排我当你们六二班的班主任并兼语文老师……”,简短的自介后便开始正式上课。新学期,新老师,当然要聚精会神地听了…………</h1><h1><br></h1><h1><b> (二)三尺讲台显才情</b></h1><h1><br></h1><h1>周老师讲课,不用教案,只凭一册语文书当堂发挥,但却讲得文釆飞扬,言之有物,让人觉得丰富而又温暖。</h1><h1> </h1><h1>他在朗读课文时,手捧课本,声情并茂,在走廊间来回踱步,有时还随着声韵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显得那么动情,投入,总能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讲解课文时,站在讲台上,从字词解释到段落分析,从主题阐述到写作鉴赏,总是那么仔细认真,深入浅出,有时生动的表情辅以形象的动作,总能把学生们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另外还不时选择重点词句在黑板上写划,那秀隽流利的粉笔字漂亮极了,好让人羡慕……。一堂课,周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们听得声声入耳,似饮甘露,如沐春风,往日昏昏欲睡的“四十五分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h1><h1> </h1><h1><br></h1><h1>直觉告诉我:他,就是我入学以来遇到的又一位好老师!</h1><h1> </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刚初中毕业的周志礼,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了希望,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周志礼,前排右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h1>后来,我们才知道,周老师刚初中毕业就下乡插队了,任教前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师范培训,但他一登讲台似乎便是与生俱来的好老师。不仅如此,他还像个功底厚实的戏剧演员,不但“本工戏唱得好”,而且对剧內的其它行当也能“客串”。每当早晚自习的时候,教室里,总能看到他俯身辅导学生的身影;总能听到他耐心解答难题的声音,除音,体,美外的其它功课,他几乎都能教得来,每次通过他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讲解,学生们大多数都能心领神会。</h1><h1> </h1><h1><br></h1><h1>难怪,后来学生们都称道他:真正的知识青年,难得的多才老师!</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三)师爱师情动人心</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说周老师是个好老师,并不仅仅在于他知识全面,能教会教,更在于他有正直高尚的人格和善良高贵的师德。而且,在他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打铁自身硬的老师风范,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恨铁不成钢的长辈情怀。</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他的年龄比学生们大十一,二岁,也算是气血方刚的性情中人,有时面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气急之下,不但怒气责骂,甚至还拳脚相加,但周老师当班主任,又视学生如子弟,嬉笑 打骂都是关爱 ,且向来一视同仁,从不嫌贫爱富,更无通过学生拉关系谋私利之习。相反他对家庭困难的,学习</span>成绩较差的,胆怯弱势的,淘气的学生更是关爱有加。</h1><h1> </h1><h1><br></h1><h1>赵宏亮在班里是个单亲家庭的学生,学习成绩常跟不上,有时还顽皮捣乱。记的有一天上早自习时,后排座位的他竟然将全身爬在课桌上,脑袋和双腿分别搭拉在桌子的两头,装作睡觉,搞得同桌同学无法学习。课间,周老师进来发现后,愤然走到跟前,一声不吭,将他的两腿别在一起用劲儿按,没看到周老师的赵宏亮觉痛喊叫:“你妈嫁给胡汉山啦!抬爷了?”周围的同学们轰堂大笑,赵宏亮回头一看,顿时大惊失色……。随即,气不打一处来的周老师拎着赵宏亮的衣领将其拽到教室门口,一脚揣出:“给我滾,六二班不稀罕你!”…………。后来,知道他假期要去找远在锡盟工作的爸爸,为了鼓励他假期完成作业,开学努力学习,周老师依然拿出仅余的工资和粮票资助他千里探亲;另外他还动员全班同学每人给赵宏亮写一封慰问信,以表示对这位缺乏亲情的同学的慰籍和关怀;后来,听赵宏亮说,有几个假期回京探亲前,周老师常把自己的宿舍钥匙留给赵宏亮并备下足够的所用,让他安心生活、学习。这亲人般的爱心曾让赵宏亮多少次感动得泪流满面,之后,他竟然和周老师成了“好朋友”。</h1><h1> </h1><h1><br></h1><h1>范焕成是个农村同学,因学习成绩差,产生厌学情绪,中途辍学。周老师利用学校安排我们去范焕成所在村里支农锄地的午休时机,伴同苏玉珍老师去他家:“你年纪还小就不上学,没有知识到将来干什么都不成,跟我们回学校,你多努力我们多辅导,成绩会好的…………”一番苦口婆心的耐心说服后,范焕成终又归校复学。几十年后他提起这件事还十分感激地说:我后来在学业上虽然一事无成,但周老师对我这个农村学生的热心和关怀让我至今难忘,他是我上学时遇到的最好的老师!</h1><h1> </h1><h1><br></h1><h1>有一次邻班级的两个学生打架,六一班的学生找来他社会上“小有名气”的大哥为他出气“报仇”。周老师闻讯赶到,好言相劝,谁知这位大哥不但不听劝阻,反而气势凶凶要大打出手。周老师顿生怒气,抡胳膊,挽袖子厉声喝道:“这是教书育人的学校,不是你撒野耍横的地方,你敢动我的学生一指头,我敢让你爬下起不来!…………”是非关头,周老师挺身而出,同学们也随之群情激愤,那位大哥见势不妙,溜之大吉。周老师见义勇为的举动给学生们留了深刻的印象,危急时刻,他就是我们一道挡风的墙,一把遮雨的伞!</h1><h1> </h1><h1><br></h1><h1>凡此种种爱心义举,让周老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更加亲切了,师生情感也更加浓厚了,学生们对这位品学兼优的老师也更加敬重了。<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 时代青年甘当先 </b></h1><h1><br></h1><h1>周老师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新中国第一代青年,时代的感召与醺陶,加之八年知青生活的励练和洗礼,培养了他崇高的思想品德也陶冶了他高尚的革命情操。他对我们的教诲和要求,总是以自己为人师表的实际行动,让我们心悦诚服,自觉行动。而他又通过一件件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让他的青春岁月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h1><h1> </h1><h1><br></h1><h1>记的刚上初二时,毛主席逝世,周老师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组织两班师生开追悼会,他声泪俱下,发自肺腑的一篇悼词,表达了对伟大领袖深厚的革命感情和深切的怀念之情,让在场的师生为之感染,为之动容;那时学校走与工农相结合的办学道路,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周老师带领我们去大兴昌村支农锄地,他顶着炎炎烈曰,不怕苦,不怕累,脱鞋光脚,挥锄在前,直干得满脸通红,汗流浃背,还不时回头调教我们的锄法,并屡屡叮咛:“要小心,不能锄,踩了庄稼!”那架式可真像个地道的庄稼汉;校园內西城墙下脱土坯,周老师每天和学生们土窝里滾,泥水里泡,起早摸黑,挥汗大干;特别是去改河大坝建设工地搬运草坯那次劳动,学生们每次搬两块,而他却每次背四,五块,且常跑在我们之前。收工后,只见他满身泥渍,白衬衣的后背几乎看不出颜色了。当时我在想,干这类活儿,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小后生们都觉得苦累,对于一个大城市来的年轻人就更难为了,而他却乐呵地说:“这比起我下乡拔麦子好多了,你们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这既能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又能坚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对于你们的将来会大有好处!”如此,每次劳动在周老师的模范带动下,同学们都干得争先恐后,热火朝气。</h1><h1> </h1><h1><br></h1><h1>让我记忆犹新而又感动至今的是,周老师在两年多的教学生涯中,曾先后参与了乌兰忽洞场面和城关供销社门市部两次大火抢险行动。尤其是后一次。</h1><h1> </h1><h1><br></h1><h1>那天傍晚周老师正给我和几个同学辅导功课,突然听到了街上大喇叭的“紧急通知”,周老师像接到“紧急命令”似的,慌忙带领我们直奔大街。到了现场,只见城关供销社门市部火光冲天,浓烟滾滾,房顶的一多半已被烧塌,烟尘四起,烈焰炽人,气味刺鼻,场面混乱,令人心惊胆寒。周老师嘱咐我们:“现在火势太大,暂时不要上前!”话音刚落,他却只身挤过围观的人群,奋不顾身加入了救火队伍。只见他面对从坍塌断墙处窜出来的火苗,时而提桶泼水,时而抡锹扬土,显得十分忙急。猛的听到有人喊:“不能离得太近,小心里面的煤油桶爆炸!”我们在人群中也跟着喊:“周老师往后退,小心……!”而周老师却没有后退一步,依然是那么奋勇,那么忘我……。深夜,大火终于被扑灭了,而周老师的衣服多处被烧,头发,眉毛几处被燎,鞋子也丟了一只,浑身烟尘污渍。一个参与救火的城关供销社职工拉着他感激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听的周老师气喘嘘嘘地答道:“知-青-老-师!”一个现场指挥救火的革委会领导在旁掷地有声地补充道:“模范的知青老师!”随后便是一片赞叹声……</h1><h1> </h1><h1><br></h1><h1>说实话,那时我们的年纪还小,对周老师崇高的思想境界还缺乏理解,现在想起来,他做为一个时代青年所表现出来的,不就是当今鲜活的正能量和形象的价值观吗?</h1><p class="ql-block"> </p> <h1><b> (五)嬉笑怒骂亦师情</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活中的周老师是个粗枝大叶的人,衣着不讲究,吃饭也随意,住的宿舍很零乱。蹋拉着鞋子进教室,头发半偏上课堂是常有的事。回宿舍有闲时,懒得打理,以看书为主,窗户用报纸贴着,显得很幽静,大概是有利于读书学习吧。只记得他那里床头,桌上堆着好多书,有《毛泽东选集》及高尔基,鲁迅等名人著作,还有《红岩》《欧阳海之歌》《青春之歌》等小说类书籍。想象得出,周老师的思想,文化水平只所以那么高,一定跟他常读这些书有关;除了读书也爱听收音机,他对候宝林的相声特別有兴趣,常给我们绘声绘声地分享“夜行记”“关公战秦琼”之类的段子,让大家听得捧腹大笑;偶尔有兴找学生下会儿围棋,当然是高手了,学生们很难赢他;周老师唯一喜欢的体育项目就是“竞走”。有一年学校“六一”运动会上,他参加比赛还得了个第一名呢,那“竞走”起来双拳紧握胸前,后脚跟一颠一颠地像个小跑的老太太似的,把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span></p><p class="ql-block"><br></p><h1>那时学校的知青老师们大都没成家,住单身宿舍,生火炉、或用煤油炉自己做饭。我和李振华,陈俊生等几个同学是周老师宿舍的常客,倒不是老去让辅导学习,而是周老师叫去帮干家务的。记的有一天,他叫我们三人去后,明确了分工,他中午的伙食是烙油饼,炒土豆丝。我负责擦桌,扫地,收拾家。李振华管升炉子,洗锅,炉子刚生着,他便半笑着说:“你们先忙着,我上趟厕所,一会儿就回来!”周老师好像理会了他的“企图”,责备道:“你小子,甭来这套,一让你干活儿你就拉屎撒尿!快去快回!”李振华做了个鬼脸儿走了。说实话,收拾家这活儿我不外行,不大工夫,小屋子便整洁干净了许多。“嗨!锅还没洗呢!(周老师每顿饭后的锅,碗,筷常推到下次饭前洗)李振华掉茅坑里去啦?”我刚说过,周老师无奈一笑说“这么大半天没回来,还等他?早溜了,嘚!那洗锅就是你的差事啦!”待周老师和好面又削好了土豆皮,我把锅也洗完了。我心里因李振华“耍尖”正窝着火呢,周老师却兴致勃勃地边擀烙饼边给我出了道谜语题:“哎!你猜猜‘烙饼不熟’打一个名人?”我那能知道!待会儿他哼笑一声:“是郭沬若(谐音:锅不热)”。看着已烧旺的炉火我叫道“周老师,锅热了!”他指挥我:“赶紧往锅里倒素油!”正在这时,上街跑腿打醋,倒酒,买烟的陈俊生回来了,我一时起兴,想和周老师逗个趣儿,不由分说把陈俊生手中的醋瓶接过来,朝着炉子上炽热的锅里咕嘟咕嘟便是一大股,听得锅里“哧啦”一声,倾刻间,一股气浪升腾而起,刺鼻的醋酸味弥满整个小屋,陈俊生跟着起哄:“好!赶紧往锅里放点儿白糖,来个糖醋烙饼!”周老师似乎知道了我是故意的,捂着鼻子朝陈俊生:“你放屁!”随即狠揣我一脚:“你个王八蛋,瞎了你的狗眼,你家就用醋烙饼?”嘿嘿!周老师的声音一下子变得跟蓝球赛解说员宋世雄似的,好听!我跟狡辩道:“是锅太热,别怨醋太酸!”周老师横眉怒目朝我嚷道:“你甭给我扯鸡剥蛋耍贫嘴,赶紧把锅给洗喽!下午放学后把门外的炭给打碎了撮回来,算你没事……”瞧,这玩笑开的,费力不讨好,还又给开了个“罚单”!</h1><h1> </h1><h1><br></h1><h1>让我至今想起来还难为情的一件事是:那天星期六放学回家,路过周老师宿舍时,邻居许玉茹老师喊我:“哎!周老师正找你呢!”我想,又是洗锅,生炉子,打炭、收拾家的事吧!边想边推开了周老师的宿舍门,啊!眼前的情景顿时让我手足无措,不知该进该退,好难堪!好难堪!原来周老师正和女朋友“情意绵绵”的呢!我这不是犯了“闯宫”大忌了吗?见我突然间破门而入,他(她)俩先是一怔,随即周老师起身,满脸通红地责问我:“你咋不敲门就闯进来啦?干啥?”极度尴尬中,我急忙解释:“刚听许老师说你……”没等我说完,周老师便转羞为怒喝道:“赶紧给我滾!”我二话没说,心中憋屈:“寃———吶!”拨腿便跑。</h1><h1><br></h1><h1>出来时,却看见许老师站在宿舍门口,脸上显出了兴灾乐祸的笑意。面对捉弄我的老师,我有口难言,无奈大声哼唱了一句样板戏唱段:这...个...女...人...吶...啊...不寻...常!算是婉转泄愤。第二天,我碰见周老师,故意凑近悄声问他:“哎!昨天那个女同志是谁啊?”那知周老师看见我便来气:“我对象!怎么啦?你管得着吗?”我立马来了个立正敬礼献媚道:“不敢!不敢!王德彪(那时的电影《侦察兵》里一句搞笑台词)!周老师忍不住“噗嗤”一笑,随后一脚:“滾!”</h1><h1> </h1><h1><br></h1><h1>记的我们初中毕业考高中后,周老师成家后搬到爱人(武中霍贝玲老师)的宿舍住。他又把我和李振华,孔祥栋找去,四处拣砖头,树枝,旧杊,抬土,提水,和泥,忙碌了一天,在宿舍前搭盖了个储放杂物的小凉房。完工后,周老师给我们炒鸡蛋,烙油饼,整了几样小菜,师生几人还小饮了几杯。自然主题还是強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那顿饭,现在想起来依然觉得香喷喷的,难忘啊!</h1><h1> </h1><h1> </h1><h1><br></h1><h1>此后,我们与周老师便是近廿年的分别。</h1> <h1><b> (六)鸿雁南归再飞回</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七八年九月,周老师怀着一颗弥补缺失,奋发进取的热心,以一个初中考生的身份,一跃考取了呼市教育学院,实现了他曾经的大学梦想。八0年九月,终于结束了为期十二年的“边彊”生活,返城回到生他养他的“娘家”。同年十一月分配到北京市总工会工作。凭着他的满腹才情,一腔热忱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周老师在单位屡创佳迹,多次受到组织的嘉奖和提拨,后官至总工会工作部部长(处级)。但周老师不管工作多忙,职位多高,曾经“战天斗地”和教书育人的第二故乡始终让他念念不忘!</span></p><h1> </h1><h1><br></h1><h1>一九九六年,春光明睸的一天,我和同学高永红正在我的店前聊天,突然,远处看到街上一位身材高瘦、挎着包的人朝我们走来。不时,一幅“似曾相识”的面目跃入我的眼帘,待近时“啊?周老师!”我和高永红几乎同时兴奋地喊了出来,周老师也用手指着我俩:“简双元!高永红!”啊!久别的师生竟在这样的不经意间重逢了,好不叫人喜出望外。激动、欣喜之后,自是一番相互热切的问候。原来,周老师是利用来呼市开会的机会,抽空才回到了他魂牵梦绕、阔别了近廿年的武川的。仔细打量,周老师的体态相貌居然和当年相差无几,依然是那么年轻活力、朴实可敬。我们见到他的第一面感觉就是:“周老师和原来一样,没变!”</h1><h1> </h1><h1><br></h1><h1>中午、晚上,一些知息的男生分别在旧区的郭全龙同学和新区的高建国同学开得饭馆与周老师欢聚一堂。久别再聚,无论哪一席,话头话尾里,都是悠悠当年事,推杯换盏间,尽显浓浓师生情。令我们感动的是,当天晚宴后,同学们为周老师安排了附近条件较好的招待所住宿,但他说:“今儿哪也不去,乘着酒兴,咱们就在这儿聊它个今夜无眠!”确实,近廿年的离情别绪,我们师生有千言万语要说。随后他和我们七八个同学就在举宴的高建国小饭馆,并桌当床,和衣共叙。语重心长的再教育,风趣幽默的老话题,让久别的师生度过了一个难得的不眠之夜。</h1><h1> </h1><h1><br></h1><h1>次日,周老师回到他曾经下乡插队的知青点,回望当年洒过青春汗水的山坡田野,看望当年朝夕相处的乡亲们</h1><p class="ql-block">。</p><h1>周老师回来的消息不翼而飞,同学们奔走相告。第三天中午,大家兴高彩烈地相约在当时的七品酒楼,为周老师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宴会。久别欢聚的师生宴上,周老师关切地询问了同学们的家庭,子女,工作,收入等情况。同学们频频举杯,表达对周老师的感恩之情和良好祝愿,宴席自始至终充满了浓郁的师生情趣。其间,周老师还发表了一番语重心长而又与时俱进的演讲,师生围坐在一起,他情真意切地讲,我们仔细认真地听,仿佛间又回到了当年那书声朗朗、生动活泼的课堂。令人倍感亲切、温馨!</h1><h1> </h1><h1><br></h1><h1>宴后,同学们依依不舍地拥簇着周老师边走边聊到了车站。几个女同还带了些当地的特产礼品。面对情意绵绵的一群送行的学生,周老师显得有些激动和感慨。客车徐徐开动,车上车下,师生相互深情地挥手作别,同学们高喊:“周老师,一路平安”“周老师,保重身体”“周老师,明年一定再回来!”……,周老师也哽咽着连连说:“你们去北京就和我联系!”“有机会一定回来!”“谢谢同学们啦!”…………</h1><h1> </h1><h1><br></h1><h1>挥手道别间,隔着车窗,我们看到了周老师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而车下的一些同学几乎也同时泪目了。是啊!近廿年后的师生重逢,相见时难别也难!</h1> <h1>二OO五年七月十七日,周老师携同夫人霍贝玲老师一同故地重游。包头,呼市几位同学不辞辛劳、兼程赶回武川,三地同学与老师夫妇在武川宾馆欢聚一堂。宴间,周老师虽然还是那么亲切,慈祥、健谈,但同学们发现他的脸色有些憔悴,苍白,且常发虚汗。温馨,怀旧,难得的师生欢聚,本来还有好多话要说,但因周老师的体力不支提前散宴了。后来听霍老师讲,周老师患糖尿病多年,已出现多种并发症,身体很虚弱。同学们恋恋不舍地送老师夫妇回客房休息,并依依作别。</h1> <h1>次日清晨,呼市、包头的几位同学因工作之故先行返回。六点许,我去宾馆找周老师夫妇吃早点,却见他俩已徒步由武一中往返回来了。望着有些疲累的老师夫妇,我欣慰地说:“您俩的体力蛮可以的么!来回走了五六公里呢!”老师俩随我边走边聊:“多走点儿路,累点儿,可就是想去当年在过的地方看看。”“今天我俩还要去下过乡的村里看看,再见一见乡亲们,再唠一唠知青时的那些事儿,上梁头再望一望那些山坡,田野。唉!在北京老想着这儿,也许这就叫乡情和乡愁吧!”</h1><h1> </h1><h1><br></h1><h1>回我面馆吃早点的时候,周老师见我忙,端着饭碗到我压面的厨灶旁边吃边与我聊:“你这面味道不错,也很精道,如能把粉条做得这么精道,挟着饸饹机上北京找我,就在我们单位附近开个粉条店,保你赚钱!”饭后给我写下了联系电话,地址。虽然,后来我因故未能成行,但恩师的深情厚意却让我终身难忘!临别时,我紧紧握着周老师有些浮肿的手说: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明年咱们师生再欢聚!周志师拍着我的肩膀说;“同学们谁上北京,让去找我。你琢磨开粉条店的事儿!”</h1><h1> </h1><h1><br></h1><h1>谁知这难舍的一别,竟成了我们师生最后的绝别。</h1><h1> </h1><h1><br></h1><h1>几个月后,苍天不公,夺我恩师。噩耗传来,我悲伤,痛惜,茫然,无奈……</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 <b>尾 声 </b></h1><h1><br></h1><h1> 周老师是一个永远不因世界而变的人,不论社会潮流如何发展变化,他克己奉公,勤勉敬业的工作作风和真诚善良、严于律己的做人原则始终没变。</h1><h1><br></h1><h1>返城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常常处在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中,用夫人霍老师的话说就是:一字“忙”两个字“特忙!”对家里的事几乎全然不顾。成年累月的繁忙和生活的不规律,让他患上了糖尿病。本来这样一个很普通的疾病,北京又有那么好的医疗条件,只要注重保健完全可以得到控制。但周老师却未听从人们的劝告,依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的“工作狂”,以致后来并发症恶化,眼底病变,脏器受损,年仅五十七岁,沧然谢世。</h1><h1> </h1><h1><br></h1><h1>周老师啊,真不知道您最后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五十七岁,尚还年轻,美丽的夕阳红即将向您招手,抚今追昔的同学聚会还等着您那热情洋溢的演讲,过上了幸福生活的乡亲们还等着您去拉家常,而您却……</h1><h1> </h1><h1><br></h1><h1>生命的意义不于在长度,而在于宽度和厚度。周老师短暂的一生,是辛劳的一生,奋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公而忘私的一生,令人敬仰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受用。周老师,我想,在天堂毛主席一定会接见您的!因为您是个纯綷的人,高尚的人!</h1><h1> </h1><h1> </h1><h1><br></h1><h1>敬爱的周老师,您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您的品行人格将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您的学生永远怀念您!</h1><h1> </h1><h1><br></h1><h1>在此,我也向所有为武川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知青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并把一位六八年老知青宋辉的一段诗献给您们:</h1><h1> ……</h1><h1> 知青贡献,</h1><h1> 是推不倒的树!</h1><h1> 知青精神,</h1><h1> 是折不断的麻!</h1><h1> 我们曾负重前行,</h1><h1> 我们曾辉煌华夏,</h1><h1> 知青,</h1><h1> 这个名字,</h1><h1> 永远是龙图腾中,</h1><h1> 熠熠闪光的那片鳞甲;</h1><h1> 知青,</h1><h1> 这个名字,</h1><h1> 永远是历史天空上,</h1><h1> 璀璨夺目的五彩云霞。</h1><h1><br></h1><h1> 简双元</h1><h1><br></h1><h1> 二O一八年七月二日</h1><h1> </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全篇完</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注: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周老师的遗孀霍贝玲老师以及学长苏爱枝,同学吕嫦娥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span></p> <h1><b>后 记</b></h1><h1><br></h1><h1> 写一篇回忆周老师的文章,是我几十年的夙愿。尽管腹稿多年,但到真正下笔时,如何布局谋篇,选材行文,怎样让四十年前的周老师鲜活起来,对我低劣的文笔是个极大的挑战,也让我煞费苦心。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同学们的鼓励与支持,促使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稿。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写年代较远的回忆性文章,文中多有不尽如意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其实,关于周老师的故事和师生不了情还有许多,望有情怀的同学们能拿起笔来,一倾对恩师的怀念之情,让周老师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更加清晰,更加亲切,同时也算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和同学聚会加温预热。</h1><h1> </h1> <h1>二O一八年八月十九日,西梁小学七八届毕业四十周年同学聚会,本人有感而发,写下小诗两首,聊表对已故恩师的感怀之情:</h1><h1> 聚会怀师 </h1><h1> (一)</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克己奉公不惜身,</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未及华甲谢红尘。</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是聚会座上宾,</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却成弟子梦里人!</h1><h1> (二) </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 当年育我煞费心,</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嬉笑怒骂皆真情。</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四十年聚谢师恩,</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只见旧影不见人。</h1> <h1>近十几年来,赵宏亮同学因多年在外谋生,与西梁同学几近失联,相关情况所知甚少。八月廿三日午,他突然给我来电话说:他刚在网上看到《怀念我的知青老师周志礼》文章的引言部份,惊知恩师已逝,问我这是真的吗?我告诉他:是真的,周老师离开我们已十二年了。听我证实后,赵宏亮顿时失声痛哭,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哀哭深深感染,也不由地泣不成声。此时的电话两头,两个十几年没有见面的老同学,只有悲伤的哭声,没有热切的语音。不时,老婆看着泪流满面的我说:至于这么伤心吗?我边擦眼泪边对她说:这份情你不懂,只有我和他懂!良久,赵同学的情绪稍有平复,声泪俱下地对我讲:上初中时,周老师几次假期回京前,为了照顾他这个寄养在亲戚家生活的苦孩子,常把自己的宿舍钥匙留给他,并备好足够的假期所用,供他吃住、完成假期作业……,说到这儿,赵同学又哽咽地难以为叙,眼泪未干的我无言以对,无奈沧然挂机。</h1><h1> </h1><h1><br></h1><h1>两个饱经风霜坚強的大男人为了一个心中的男人,情感竟能脆弱的如此这般,我想,这该是我有生以来感受到最痛彻心扉的一段师生不了情吧!</h1><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