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回眸》群英谱

随遇而安

<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半个世纪的回眸》简述</b><br></h3><div><br></div><div> 2017年6月18日赤峰二中“老三届”师生联谊会隆重举行,盛况空前,圆满落幕!</div><div> 事后好评如潮,赞声不断。花絮繁多,令人回肠荡气!</div><div> 其中最感人的场面当属相聚:</div><div> 相聚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拥抱在一起,诉说衷肠,喜极而泣;</div><div> 相聚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大笑不已,笑容像金秋盛开的菊花一样肆意绽放;</div><div> 相聚让我们回忆起教师的呕心沥血,我们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和勤奋苦读经历;</div><div> 相聚让我们回忆起我们的青葱年代,校园的点点滴滴,我们青春的背影,欢声笑语,尴尬糗事;</div><div> 相聚让我们回忆起那特殊年代,终止了我们学业上的继续深造,徘徊彷徨,各奔东西,一别五十载。</div><div> 五十年的漫漫人生长河,许多记忆都已随风飘去,唯独母校的记忆是那样清晰的留在了心里!</div><div> 近日接触亲朋好友老邻旧居,言谈中得知,很多人是通过"6.18"活动 才知道了“老三届”的概念及真正含义,才知道了这批学子是当时整个赤峰(昭乌达盟)地区百里挑一、最优秀的学生。他们说,如果不是因为那场特殊的政治运动,不知有多少同学能考入名牌重点大学,成就多少高端人才、 国家栋梁,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当然,这些已都成为历史憾事了。</div><div> 此次联谊会充分展示了二中老三届师生的综合才华。社会各界一致认为:也只有二中学子才把一次看似普通的同学聚会组织得如此生动、热烈、高雅、大气。许多人高度评价:此次联谊会以小见大,影响深远。将会名留青史,世代流传。<br></div><div> 《半个世纪的回眸》(以下简称《回眸》),是赤峰二中老三届群群友师生在2017年6月18日回访母校大型(400人)聚会后,组织编写印制的大型文集。《回眸》大16K本,324页,诗文文字30万,新老照片63幅,作者70余人。作者中有老师、同学、社会贤达等,平均年龄近70岁。</div><div> 文集通过十四个个性鲜明的栏目,以文、诗、图,立体表达了老三届师生对母校的眷顾、对离校后五十年来各自不同遭际的回望、对迈入新时代过好老年生活的期许之情。</div><div> 一部《回眸》,尽显出老三届师生的酸甜苦辣;一部《回眸》,鉴录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爱恨情愁。</div><div> 《回眸》因为所写之事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情感极易融入其中;编辑人员精心校对,错处极少;封面的设计理念,包括照片的选用,色调的选择,书名的题写都费了不少脑筋。当然其效果显着,赞誉连连,看过该书的人都说:《回眸》是一本精品书,思想性、文学性较高,此言不虚。</div><div> 《回眸》是一份散发着历史芬芳的陈年档案,是一笔历史价值无可估量的厚重遗产。是一部圈里圈外人都喜闻乐见的动人伊索,也是一本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历史黑白老影集。</div><div> 为了便于大家提纲挈领阅读本书,应大家要求,我们按照栏目名称对《回眸》内容作一简述,对作者作一介绍。</div> <h3>  <b style="color: rgb(1, 1, 1);">一、盛举纪实</b><br></h3><div> 16位作者以散文、诗词、歌赋记载评价了2017年6月18日在赤峰二中举办的老三届群群友联谊会暨回访母校活动。“不忘初心,梦回校园”是此次活动主题,大聚会是禀持唯知感恩,唯知奉献的纯情盛宴。</div><div> 50年的分别,岁月漫长,7小时欢聚,时光匆匆。50年积蓄的分别泪,一瞬间止不住地往下淌,50年的分别,短时间怎能倾诉全部衷肠?但毕竟我们相聚,拥抱了,举杯了。50年思念的湖水,在闸门打开那一刻,就一泄如洪,一发不可收拾。</div><div> 老三届联谊会,是人生的精彩一笔,老三届联谊会,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 </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 《为即将到来的联谊会感言》</b></font></h3><h3> 张子军</h3><h3><br></h3><div> 历史不会忘记2017年孟夏,在美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赤峰二中初、高中“老三届”联谊会组委会正式成立,目前正在积极筹备联谊会。</div><div>&nbsp;&nbsp;&nbsp; 再过不到一个月,也就是6月18日,将迎来初高中“老三届”(共6个年级)的学友欢聚一堂。</div><div>&nbsp;&nbsp;&nbsp;&nbsp; 这是一次自发的,实现全体“老三届”学友心愿的大团聚;是一次由母校支持,初、高中“老三届”学友主办的赤峰二中“6个年级”的学友盛会;是一次空前绝后,有如此众多初、高中“老三届”学友参与的联谊会;也是一次由年过花甲,古稀老学友策划、组织的青春追思会。</div><div>这些已经离开校门五十余载的老同学聚会在一起,无疑是一种千载难逢的缘分,也是一种人生难得的快乐和幸福。 </div><div> ……</div><div> 毫无疑问,大聚会将会使我们内心收获一大笔难以估算的精神财富。</div><div> 聚首之日,大家心里肯定会感到无比轻松、舒服、兴奋;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青少年的过去和老年的今天碰撞在一起,激情、无悔、遗憾、焦虑、愉悦……渗透交织,这种感觉是多么的美妙!</div><div> 同窗聚会,最开心莫过畅所欲言,感悟人生。过去了多少岁月,经过了多少风雨,磨难坎坷,恩恩怨怨,难免萦绕心头。可喜的是,许多老学友不计前嫌,不念旧恶,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琐事吧!要知道:人生的道路永远不会平平坦坦,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div><div>&nbsp; “我的心不再是决堤的海” ,我们的身心尚健,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我们的儿女正在事业兴旺,生活美满时期,孙子、孙女活泼可爱,看到这一切,是不是有一种满足感弥漫在我们心中?</div><div> 我们要尽情地体验享受这迟来的幸福!</div><div>老同学们在一起讨论交流,拓展了我们的胸襟。人老了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人世间那些咱们看不惯的事不要去看,管不了的事不要去管,把自己的身体保养好,心情呵护好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div><div> 只有这样,才能开心,快乐,健康,幸福的安度晚年。</div><div>&nbsp;</div><div> P266《向八十岁挺进的“老三届”》张子军</div><div> P274《十年之后再相会》张子军</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1 《相逢的音符》</b></font></h3><h3> 金英子</h3><h3><br></h3><div> 今天是2017年6月18日,这个日子我会永远牢记。清晨,我踏上去赤峰二中的6路公交车。我想早早地赶过去会会经历了五十年后的老同学们,他们会是什么样子,还有十几岁的模样吗?苍老吗?老态龙钟吗?精神焕发吗?穿什么样的衣服?掉泪吗?……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盘旋。</div><div> 赤峰二中到了,这里是我陌生的学校之一,展现在眼前的是现代化的校舍,茫然的一切,不得不时时打听着路前行,唯恐迷失方向。</div><div> 远远就看到二中东门大屏幕播放欢迎联谊会召开、介绍学校情况以及老三届校友书法绘画作品的录像;东门内路两边拉着二中书写的红色标语:</div><div> 重走校园路依依校友心校友是校园靓丽名片</div><div> 再续师生谊浓浓母校情母校是校友温馨家园</div><div> 岁月如歌看今朝桃李芬芳三百亩满园春色满园欢歌</div><div> 时光似水忆往昔风雨同舟五十年一路奋进一路硕果</div><div> 看到披着红色绶带的二中学生,听到人声嘈杂的喧嚣声,我想,这一定就是了,是我应该报到的地方。这帮同学真是急性子,我是早晨6:30就从家出发,十多分钟就到了这里,可是报到大厅已经是满满的了,我倒成了“落后”分子。</div><div> 好了,盼望已久的全体合影现在开始!场面十分壮观,四百人,利用体育场前面的阶梯,迅速站成十来排,老师、贵宾前排就座,那时候,太阳出来了,照相会出现半拉阴半拉阳,正在排队时天公作美,一片薄云飞过来了,五、六个摄影师举起“长枪短炮”,四百人齐呼:茄子!拍照很成功,没有一个闭眼的。</div><div> 大会在热烈的气氛当中开幕……. 接着文娱演出开始,由宁睿真,刘凤翔主持….. 来到赤峰二中对过的新城宾馆,午宴在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中开始了,觥筹交错,笑语欢声。写到这里,我已经感到醉了。</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7《“大戏”中的一台“小戏”》 </b></font></h3><h3> 王维新<br></h3><h3><br></h3><div> 6.18赤峰二中老三届回访母校联谊会顺利结束了。作为此次活动一项重要内容的文艺演出,获得成功,受到了在场观众的欢迎。如果说6.18活动是一台“大戏”,那么,文艺演出则是这场“大戏”中的一台“小戏”。“小戏”是“大戏”的组成部分,要服从“大戏”;“小戏”的成功,又为“大戏”增添了光彩。</div><div> 文艺演出从上午从10:15开始,到12:00结束,用时约1小时45分钟。共演出节目22个,其中大合唱2个,诗朗诵5个,表演唱3个,独唱1个,维族舞蹈1个,三重唱1个,数来宝表演,剧清唱各1个,太极刀、太极剑表演各1个,京剧清唱1个,京剧选场1个,葫芦丝独奏1个,蒙古族舞蹈1个,歌伴舞1个,计15种表演形式。达到了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目标。 </div><div> 参加这次演出的演职人员60多人。除了一名电子琴琴师为聘请的专业人员,一名诗朗诵和一名蒙古族舞蹈演员分别是赤峰二中77届和72届毕业生外,其余演出人员、京剧伴奏琴师和两名主持人全部是赤峰二中老三届同学。这其中又以原高三一班、高二一班、高二二班、新高一四班、初三三班、初二四班、初一一班、初一三班、初一四班同学居多,尤以高三一班(19人)、初二四班(8人)参加演出人员最多。</div><div> 演出能够成功,重要原因是母校给予的关心和高度重视。&nbsp; &nbsp;</div><div> 我们对这些节目大体进行了演出安排:以高三一班为主体的大合唱开头,以姜晨曦创作的《不忘初心,梦回校园》作为主题开场;以表演唱《老两口学毛选》、《俺是个公社的饲养员》等为代表作,回忆和反映当年的母校文艺生活;以独唱《我们这一辈》、三重唱《风雨兼程》、诗朗诵《沁园春.喜归二中》为代表作,穿插京剧、评剧、舞蹈、太极剑、太极刀、葫芦丝表演等,表现和反映老三届校友毕业离校50年来的坎坷经历、思想变化及退休生活等;以表演唱《逛新城》、京剧选场《智斗》、歌伴舞《为内蒙古喝彩》等欢快的节目作为压轴戏;最后全体演职人员、与会人员大合唱,把整场节目推向高潮。</div><div> 从6月2号开始,调审、排练、以及接下来的联排、彩排和演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了。&nbsp;&nbsp;</div><div> 有道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同样道理,“艺欲善其事,必先有专才”。宋英达和温玉峰知人善任,早已把刘凤翔、罗征远和宁睿真这“三杰”选好,关键时刻是他们三位发挥专长,大显身手,密切合作,才顺利地完成了这场“大戏”中的“小戏”。&nbsp;&nbsp;</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32《半个世纪的回眸》 </b></font></h3><h3> 顾国荣<br></h3><h3><br></h3><h3> 这是两张相隔了四十八年的照片,照片上是同样的六个人,每个人在两张照片上的位置都是相同的。黑白色调的老照片拍摄于1970年的1月1日,彩色的照片拍摄时间是2017年6月15日,借赤峰二中老三届微信群群友联谊相聚的时机,六个人再次走到一起拍下了这张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照片。这两张照片发到老三届微信群上,群里荡起一阵涟漪,一位学长看到这张照片评论说:“这是老三届照片中很有意义的一张,45(应为48)年前的青春少女和45(48)年后的奶奶,时间、空间都发生了变化,就是人还是原来那个,奇怪的是,这种对比,给人的感觉反差不是那么的大。”还有几位学长有感而发,为照片配了小诗。</h3><div> 六旬闺蜜一生亲,徐娘半老风韵存。</div><div> 五十年后重聚首,亦悲亦喜泪沾巾。</div><div> 文宣队里歌嘹亮,知青夜晚油灯昏。</div><div> 豆蔻年华弹指过,光采依旧花甲人。</div><div> 这六个人是1965、1966年入学到赤峰二中的学生,其中有68届老初一的宗明明、丁志军、张丽娟、顾国荣和69届新初一的丁建媛和李海荣。</div><div> 照片上的六个人都是1968年成立的赤峰二中革委会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队员。脾气不同、性格迥异的六个人走到一起,是在1968年的春夏之交。谁也没想到,在赤峰二中文艺宣传队的这一聚,让这六个人成了一生的姐妹。</div><div> 我们下乡的那个沙敖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分场,夏天薅地,天热难耐,每人两根垅,齐刷刷一字排开向前薅草间苗。那垅那个长啊,一条垅一千七百五十米,近三里半地。农村妇女们手快,蹲在地上边薅边向前挪动,我们就惨了,怎么忙乎也追不上,人家社员薅到地头了,我们还在半腰。社员蹲着薅,我们蹲不住,干脆跪着、弯腰直腿撅着、再不行就匍匐爬着薅,反正就是连滚带爬的,社员说你们都不如一个“小半拉子”(旧社会指未成年的长工)。更严重的是我们苗、草不分,经常把苗(比较细弱)薅下来了,把草(长得壮实)留下了,人家说像你们这样干一分钱都不能给!实在薅不动了,我们就坐在垄沟上哭。一些社员看到我们这样,就回过头来帮我们薅。后来生产队长看我们这些孩子也忒可怜,就不让我们和社员一起干活,把那些地头地尾的小块地留给我们单独薅,顿时轻快了不少。</div><div> 1970年底,敖汉旗举办样板戏学习班,同时为重组敖汉乌兰牧骑挑选演员,丁志军、顾国荣、宗明明相继进入乌兰牧骑工作。因为有二中宣传队的底子,所以没多久,三个人在乌兰牧骑都成了绝对的主力。</div><div> ……</div><div> 多少年来,各种原因导致六姐妹天各一方,聚少离多,但是我们谁都没有忘记同甘共苦的姐妹,总是找机会相互看望,也总有说不完的话。……每当我们在网上相聚,总会不约而同的说起一件事,那就是一定找机会聚在一起,就像1970年一样,找好位置排好队,再照一张六姐妹的“全家福”。</div><div> 2017年6月18日,赤峰二中老三届微信群群友举行联谊活动,借助这次活动的机会,我们六姐妹多年的愿望梦想成真,又一次欢聚在赤峰。……欢笑之中,我们各自找到自己当年合影时的位置,留下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又一张“全家福”!六个人郑重相约:在赤峰二中百年校庆的时候,我们还要回到母校相聚,在百年校庆的舞台上跳上一段当年的舞蹈,再留下一张“全家福”,我们期待着,期待着……</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44《不忘初心,梦回校园》 </b></font></h3><h3> 姜晨曦<br></h3><h3><br></h3><h3>&nbsp;&nbsp; 清晨,</h3><div> 一轮朝阳,跃出东山。</div><div> 推窗远望,白云朵朵,</div><div> 在天边湧现。</div><div> 一个热望的日子,</div><div> 终于来到眼前。</div><div> 去拜访母校,</div><div> 已让我们多日梦绕魂牵。</div><div> 赤峰二中,</div><div> 我们青春的摇篮,</div><div> 赤峰二中,</div><div> 我们永远的怀念。</div><div> 半个世纪的离别,</div><div> 已让我们霜鬓苍颜。</div><div> 多想再看看我们的母校,</div><div> 不忘初心,梦回校园。</div><div> ……</div><div> 凭着组委们精心筹划,</div><div> 听着母校的热情呼唤,</div><div> 终于回来了,</div><div> 好似游子远行,暮年归转。</div><div> 望着这梦中的校园,</div><div> 已是物换星移,沧桑巨变。</div><div> …….</div><div> 这就是今天,</div><div> 我们曾无限憧憬的今天。</div><div> 我们拥抱今天,</div><div> 因为今天,</div><div> 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div><div> 晚年更加绚烂。</div><div> 我们追忆昨天,</div><div> 因为昨天,</div><div> 曾给我们知识的哺育,</div><div> 将能力百般磨练。</div><div> 多年夙愿终于成真,</div><div> 不忘初心,梦回校园。</div><div> ……..</div><div> 我们虽将近古稀,</div><div> 但仍向往蓝天,</div><div> 身老心强,年迈志坚。</div><div> 不忘老师地期望,</div><div> 不忘学友地眷恋。</div><div> 在这晚晖留照的时候,</div><div> 让人生更加辉煌,</div><div> 让暮年更加灿烂。</div><div> 这一代人,</div><div> 践行了社会的责任,</div><div> 经得起历史地评判。</div><div> 我们举起右手,</div><div> 向母校致以庄严的敬礼,</div><div> 把真情奉献。</div><div> 我们这一抹夕阳,</div><div> 定会红满高天。</div><div> 不忘初心,梦回校园!</div><div><br></div><div> P56《水龙吟•夕阳聚》姜晨曦<br></div><div> P62《回忆我的老师》姜晨曦</div><div> P94《忆赤峰二中农场》姜晨曦</div>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46《6.18盛会感赋》</b> <div> 董文海 <div><br></div><div> <b>挟雨而来的好日子——6.18</b></div><div> 昔日同窗聚校门,</div><div> 初心淬火复流金。</div><div> 如期盛会神犹助,</div><div> 泼雨苍穹泪洗尘。</div><div> 参观校园</div><div> 昨日飞花恋故踪,</div><div> 七旬学子绕书城。</div><div> 校园尽管新模样,</div><div> 仍是醇香老酒瓶。</div><div> 听群主宋英达致词 </div><div> 妙语连珠娓娓谈,</div><div> 往尘追忆续新缘。</div><div> 春风一扫盈头雪,</div><div> 复拾初心胜少年。</div><div> <b>赞老校友高公溥泽向母校馈赠诗书大作</b></div><div> 翰墨流香笔不凡,</div><div> 杏坛学长赋鸿篇。</div><div> 虽非同届本同校,</div><div> 盛举推襄寄壮言。</div><div><b> 赏霍宝珍同学手书巨卷《老三届同学名录》</b></div><div> 铁划银钩众望归,</div><div> 霍君小楷壮门楣。</div><div> 莘莘学子书同卷,</div><div> 力腕落成三届碑。</div><div><b> 听刘忠臣学长朗诵拙作《缅怀司凤岐校长》</b></div><div> 三届同怀校长恩,</div><div> 拙诗演绎赖忠臣。</div><div> 疾徐口艺缘何得?</div><div> 俱出程门立雪心。</div><div><b> 听赵北群师弟自创诗歌朗诵</b></div><div> 宏章一首献歌台,</div><div> 脱口精词娓娓来。</div><div> 更赏深情磁性染,</div><div> 心弦拨到众人怀。</div><div> <b>赏同班邓子学高音独唱</b></div><div> 五十弦翻塞北声,</div><div> 高音不减少年风。</div><div> 我们一辈情何壮,</div><div> 雄曲豪歌满座惊。</div><div> 注:五十,借指离校五十年。<br></div><div><b> 赏同班韩书勤同学自创《数来宝》表演</b></div><div> 翩翩美女似当年,</div><div> 伴板心声爆豆传。</div><div> 尤敬同窗不伏老,</div><div> 遐龄五百勇宣言。</div><div><b> 赏许柏林、黄显英重新组合的</b></div><div><b> 校园老歌《逛新城》表演</b></div><div> 总忆精英唱校园。</div><div> 演员频换戏依然。</div><div> 雪山此日谁重逛?</div><div> 许叟黄妞赛少年!</div><div><br></div><div> P53《聆听关校长在6•18聚会上的讲话》董文海<br></div><div> P55《沁园春•喜贺老三届群友隆重聚会》董文海</div><div> P96《吾爱吾校&nbsp; 吾恋吾群(小令)》董文海</div></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47《今晨草草书写在联谊会后》 </b></font></h3><h3> 杨乃儒<br></h3><h3><br></h3><h3>当我收起签名墙,</h3><div>所有的同学装进了我的心中!</div><div>当我把签名墙交给了母校,</div><div>把老三届同学的深情厚谊交给了二中。</div><div>当我收起阎子忠同学赞助的公告,</div><div>我们收下了他对同学的无私奉献的情!</div><div>当我把公告交给维新,请他转给阎子忠,</div><div>把参加联谊会的同学深深的谢意送给了子忠!</div><div>望着走向餐厅同学的背影,</div><div>我的心涌起了一股末名彷徨,</div><div>相逢,喜聚,又要离去,</div><div>新一轮思念又要开始起航。</div><div>五十年的分别,七小时欢聚,</div><div>真的太短,太长。</div><div>五十年积蓄的相思泪,</div><div>一瞬间止不住地往下淌,</div><div>五十年的日思夜念,一时间怎能倾诉全部衷肠?</div><div>但毕竟我们拥抱了,举杯了,</div><div>蓄积五十年的相思之湖,在闸门打开那刻,一泄如洪。</div><div>舞台上精彩的表演,</div><div>舞台下如潮的掌声,是青春与年老的交融。</div><div>老三届联谊,是人生的精彩一笔,</div><div>老三届联谊会,是一座历史丰碑!老三届万岁!</div><div>P221《白音温都沙那知青劳动生活点滴》杨乃儒</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48 《有感于二中老三届聚会》</b></font></h3><h3> 田树祯</h3><h3><br></h3><div> 五十年了,断学弟子,回身校园。触景生情,热泪盈框,思绪万千。母校啊母校!真想在你的怀抱痛哭一场,倾诉半个世纪学子的苦辣酸甜。此情此感是回家游子的幽幽情怀,是五十年坎坷成就后的真诚释然!随着岁月的增加我们越来越容易怀旧!对母校对同学的情感也随着岁月的增长不断的发酵,成为今生割舍不下的情缘。曾经的青春少年;曾经的调皮捣蛋;曾经的臭事囧事也都成了幸福的回忆!记忆是一笔不断增值的财富,因为有了太多的记忆,才有了今天的激动与激情!老三届是共和国的长子,承担和承受的太多太多……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我们始终与祖国同呼吸,我们也一直与共和国共命运!因为我们有着一颗不服老的雄心,我们有着一袭不肯屈服的倔强灵魂! 我们人生无悔!我们生命如歌!</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50《参加老三届联谊会感赋(三首)》 </b></font></h3><h3> 刘殿峰<br></h3><h3><br></h3><h3> 一</h3><div> 七秩来归热泪横,心潮翻卷几多情。</div><div> 恩师教诲常盈耳,校训箴言永驻胸。</div><div> 学海曾争三甲榜,业途也效九天鹏。</div><div> 同窗笑忆当年事,母校蒸蒸日正瞳。</div><div><br></div><div> 二</div><div> 半百春秋转瞬间,当年情景宛昨天。</div><div> 恩师烛短形容瘦,学子箧丰衣带宽。</div><div> 松柏千寻凭雨露,江河万里赖源泉。</div><div> 愧无鸿业酬名校,唯有丹心慰故园。</div><div><br></div><div> 三</div><div> 歌声阵阵笑声甜,六届同归创史先。</div><div> 早岁分别初弱冠,今朝聚会古稀年。</div><div> 抱拥流泪情谊重,问候祈福语意绵。</div><div> 母校恩师谁忘却?鹏程万里念摇篮。</div><div><br></div><div><b> 老同学小宴</b>(二首)</div><div> 一</div><div> 老来聚会尽纯真,利禄功名散入尘。</div><div> 话到倾心情动处,师哥学妹不须分。</div><div> 二</div><div> 白发忆青春,话胜美酒醇。</div><div> 当年心坎事,今日诉诸君。</div><div><br></div><div> P68《赞恩师》刘殿峰</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51 《流 泪》</b></font></h3><h3> 贺新平<br></h3><h3><br></h3><h3> ……</h3><div>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老三届大聚会过去了半个月之久,我还会激动还会流泪,那是因为无论在哪个阶段我们都忠诚于祖国和人民;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选择坚强让自己生存下来报效祖国;无论是青春少年还是两鬓斑白步履蹒跚我们都不肯屈服于命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是共和国的长子,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承担和承载的!我们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我们也始终与祖国共命运!</div><div> 今天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是因为我们坚强的太久了;我们顽强支撑和承载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内心的情感在回到母校的煞那间如洪水泄闸,毫无遮拦、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这是多年的游子回到母亲怀抱的真挚感情,这是弃学多年的学子回到母校的复杂心绪……..</div><div> 手握着笔要说的话很多,积压了50年的情感;浓缩了50年的经历,我的拙笔无从写起。此时不可控制的热泪再次流淌出来!就让她流吧!流吧…….</div><div><br></div><div> P242《四十六年前的回忆》贺新平</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54《三届同门重聚母校感赋》</b></font> <br></h3><div> 杜海峰</div><div><br></div><div> 岁在丁酉,恰逢仲夏。艳阳丽而蓝穹高,素云绵而绿野深。柏挺披锦,掩紫屏朱峰之魅影,杨参挂秀,显玉带英金之蜿形。松州古郡,赤峰新城,寂喧相辅,恬闹互应。楼亭林立,檐瓦花浓,青沥铺道,虹车蜗行。观着衣尤显心美,闻吐笑以示情融。</div><div> 三届英悫,一介书生。得退养之余时,赖闲赋之暇空。闻宋主英达之号唤,依温师玉峰之召呼,经众学长之操划,历列师弟之劳行,虽别分五十载,终得于今日相欢重聚,同喜再逢。</div><div> 联谊盛会,百岁难遇,四百学子,再聚难求。心之宽而忆往,情之渊而会故。天南海北,同窗齐门,开唇语塞,握手泪涌。细端学兄从心面,回品门弟舞象容。昨日豆蔻小妹,今日古稀华雍。忆同道共读,畅分曹独虑,谈书间戏闹,叙课余唱舞。昔时既存操场健步,农田锻锤,军营操练,拣遗拾薪之累,亦有书室阅藏,剖虫解蛙,博学广研,断忧绝愁之乐,可谓忙哉,惬哉!</div><div> 然风云乍起,时局骤变,文革兀发,动荡延生。当此吾等正值少年风华之龄,必当逐时之涌流,追世之潮风,似曾立过“精忠报国”之闪愿,选断过“燕子南归”之短举。但舛途何去,前行难断。幸乱象戛止,正道拨回,史辙复恢。吾辈受业有矩,学道循规,立人忠而正,奠基牢而铿。此乃后继业有所成,学有所用泉源之所在。必造就诸多社会贤名,宏业砥柱,国家栋梁,为时所用。凡此卓功伟绩,实乃吾之母校,赤峰二中学府所赐造,众位尊师之所规教也!</div><div> 俱往矣,三届同道,老将所至,辉光业已渐去,唯“老三”之称尚可存续寥载。切勿悲怆,家国七十年之沧变,吾等尽所体享,华夏七十载之荣兴,我等尽所同甘。唯摒弃遗憾,忘却欠亏,扶助同行,方可宁静致远,笑度余年!</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55 《毕业五十年感怀》</b></font> </h3><h3> 王丽艳<br></h3><h3><br></h3><h3> 时光飞逝,岁月勿勿,转眼间几十年过去,蓦然回首,不觉我们己经别离五十个春秋。各自的人生都别有一番沉浮与历练,回顾那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青春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虽然终成一笑,却也止不住一种年少的情感,仍在心头微微颤动,这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财富,值我们一生去珍惜。五十年前我们在赤峰二中相识,聆听同样的教诲,同立鸿鹄之志。五十年间,我们奔波于生活。五十年后,皱纹己经悄悄攀上了我们的额头,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啊?!五十年是一段青春,五十年是一种生活,五十年是一种缘分,缘分让我们今日重逢,我们真该找点闲睱,经常聚聚,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久违的面孔,重拾往日的欢笑,哪怕让我们回味一下当年那样的天真,那样的幼稚,那样的纯洁,那样向往美好的未来,无不感到由衷的快乐。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是所有同学的愿望。</h3>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57 《汇聚》 </b></h3><h3><font color="#010101"> 袁利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汇</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二中</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在赤峰</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青春懵懂</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学业未几成</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上山下乡务农</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待业招工返回城</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或喜或忧或乐或愁</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酸甜苦辣咸百味人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或商或医或兵或工</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从业经历各不同</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安家立业成名</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儿孙绕膝行</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青丝化雪</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在赤峰</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二中</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聚</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注:公元2017年(共17行),一群至少经历过九九八十一个故事(共81字)的老三届校友师生,在组委会各位学兄学姐的努力之下,把聚会效应从1做到9,把问题遗憾从9减到1(每行字数从1到9,再从9到1),促成了这次空前的盛事!仓促小作,有感而发,不成敬意。</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P58 《我握住了你们的手》 </b></font></h3><h3> 赵北群<br></h3><h3><br></h3><h3>今天,在草长莺飞的夏日,</h3><div>在不是故地的故地,</div><div>在时隔五十年后,</div><div>你们又相聚了,</div><div>相聚在魂牵梦绕的母校,</div><div>来寻找,寻找那日夜思念的兄弟姐妹。</div><div>&nbsp;</div><div>彼此深情地凝望,凝望着,</div><div>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div><div>打开记忆的闸门勾起多少往事,</div><div>紧紧地、紧紧地拉着一双双颤抖的手。</div><div>话语哽噎,泪眼婆娑,</div><div>是的,聚积了半个世纪的情感,</div><div>终于在这里爆发了。</div><div>目睹这热烈的场景,</div><div>让我也激动不己,</div><div>我怀着敬畏的心,</div><div>握住了你们的一双双大手。</div><div>好像握住了一段历史,</div><div>因为,我握住了一个响铛铛的名字,</div><div>——“老三届”</div><div>……</div><div>&nbsp;“老三届”做为历史名词已经逐渐淡化,</div><div>可他已镌刻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div><div>它在人们的心里已耸立成一座巍峨的山峰。</div><div>亲爱的哥哥姐姐们,</div><div>你们就是峰顶上那一棵棵不老的青松。</div><div>请允许我,以一个小兄弟的名义,</div><div>向你们,赤峰二中的老学长们,</div><div>致敬!也请允许我再呐喊一声:</div><div>“老三届”万岁!</div> <h3><font color="#010101">  <b>二、师恩难忘</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6位作者以散文、诗词等文学形式回忆当年老师授课的情景。尊崇、热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们的老师啊,真的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那种期盼我们成材的眼神,对我们润物细无声的挚爱,至今历历在目,始终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让我们无法忘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各位老师的授业解惑之恩。一日为师,终身为师。</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P60 《回忆我的恩师耿杰》</b></font> </h3><h3> 支景华<br></h3><h3><br></h3><h3> 耿老师连续三年教我们班数学,还是我们班的班主任。在入学第一节开学教育课上,他让我们认识到学好数理化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耿杰老师和我们讲毛泽东上学时的“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琐事),学好科学知识,造福社会,做大写的“人”。耿老师讲道理言简意赅,涵盖内容深远。</h3><div>耿老师知识面广,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虽然时间久远我记不太完整,但是耿老师当年在数学课中联系到华罗庚的统筹法在工程中的运用,把物理学科中的浮力知识和数学知识联系着讲,激发了我们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拓宽思路,联系周边学科学习的兴趣。</div><div>&nbsp;</div><div> P81《赤峰二中给了我受益终生的教育》支景华</div> <h3><br></h3><div> P65 《我的两位“支边”老师》<font color="#ed2308"><b> </b></font>梁树春</div><div> <font color="#ed2308"><b>P67《罗老师和戴老师》</b></font></div><div> 梁树春</div><div><br></div><div> 先父梁学文“文革”前是赤峰市的业余作者,由于文字的关系与赤峰二中的语文老师罗宗义、戴约瑟相识并结为文友。他们曾邀先父到学校去对语文组的课外活动小组进行写作讲座,还带领课外活动小组到先父工作的赤峰水泵厂参观并采访劳动模范。这个活动小组初中、高中的学生都有,戴老师让我也参加了这个小组的活动。我父亲离休十多年后病重住院,恰好罗老师也住院,他老人家还到病房看望了我父亲。</div><div> 戴老师比罗老师小几岁,是个刚出校门的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他的老家在上海,是响应祖国的“支边”(支援边疆)号召,大学毕业后来到内蒙古的。他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笔名“蒲江雁”。他写过一首诗:“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哟/不落长江也不飞回故乡/毛主席教我到塞外来搭窝……”前面这几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div><div> </div><div> P92《我的电大考场》梁树春</div><div> P165《我当播音员》梁树春</div><div> P172《我们为同学修鞋》梁树春</div><div> P265《牛粪的故事》梁树春</div> <h3><font color="#010101"><b>  三、母校忆往</b></font></h3><div> 18位作者从不同角度回忆母校,有的全面记述,有的擷取一点。静静的校园、难忘的农场、“元旦的盛宴”——包饺子和联欢会、各种考试、图书室、柽柳、勤俭办校……我的魂牵梦绕的母校。一别五十载,五十年漫漫人生长河,很多往事随风而去,唯独母校记忆永留心间!亲爱的母校让我们永远难以忘怀,温馨满满,给了我们青春,给了我们学识,给了我们浪漫,给了我们遐想。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仿佛随着梦境又穿越回到了豆蔻年华,再现顽皮、幼稚、懵懂的少年……</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68 《赞母校——赤峰二中》</b> </h3><h3> 张凤山 </h3><h3><br></h3><h3> 时间飞逝五十年,学生毕业离校远。<br></h3><div> 聚会瞻仰新母校,容颜全新令赞叹。</div><div> 不在老城园林路,迁址新城西南端。</div><div> 示范中学建设好,“四区”标准设备全。</div><div> 保持内蒙先进校,获得荣誉墙掛满。</div><div> 九十三年建校史,永保青春再发展。</div><div><br></div><div> 注:四区指敎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休闲区。</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69 《颂母校》 </b></font>作者:高溥泽<br></h3><h3><br></h3><h3> 兴教育人近百年,莘莘学子浩若烟。</h3><div> 生逢建党三年后,起对黉宫九尊前。</div><div> 三尺讲台弘大道,万丈高楼接旻天。</div><div> 母校年年飞捷报,先机在握美名传。</div><div><br></div><div> P104 《您是我们永远的骄傲》高溥泽</div><h3><br></h3> <h3>  P7《纯 情 盛 宴》邓淑兰</h3><div> P64《赞诸位老师》邓淑兰</div><div> <font color="#ed2308"><b>P70 《关于赤峰二中的回忆》</b></font></div><div> 邓淑兰</div><div><br></div><div> 赤峰二中是我的精神家园。她让我睁开眼晴看世界,看到了人生榜样,开启了对各方面知识的渴望。此后这些年,我也有过几个学校的求学经历, 见识了多位老师, 接触过多位尊者, 赤峰二中的老师在我心中的形象依然是最好的,最高洁的。他们是纯粹的老师, 老师当如他们。五十年过去,二中让我魂牵梦绕,我以作二中的学生为荣。二中的精神,传授的知识都一直萦回在我身边,在二中的往事都如在昨天。</div><div> …….</div><div> 二中校园整洁有序,草木葱茏。教室宿舍前后都是以整齐的榆树墙围起的大园圃,里边种着灌木花和草本花。我们班前面的园圃里种的丁香,春天阵阵的幽香,可持续一、两个月。草本花是班主任徐元诚老师领着我们种的,有瞿麦、剑兰、美人蕉等。值日生负责浇水,花木长得很旺,从初春到深秋鲜花不断。下课时分,女生多是在园圃里度过的。</div><div> ……..</div><div> 二中每年都要举办迎新年晚会,那是同学们期盼的狂欢节。</div><div> 之后是热闹的包饺子。各班从伙房领来拌好的馅,和好的面,同学早就从家拿来菜刀、擀面杖等什物,男女同学齐上阵。此时女生似以内行自居,男生却故意恶作剧,包三角、包钢镚、包飞机、包面疙瘩,女生监督,一定不要把馅包在面外……</div><div> 晚上十一点五十分全校师生员工齐聚大礼堂,举行团拜仪式,等待新年钟声。当钟声响过,台下同学们向台上老师们敬礼,齐声喊“老师过年好!”老师们也向同学还礼鞠躬 “同学们过年好!”</div><div> 最后的节目是煮饺子吃饺子。伙房几口大锅轮番给各班煮,此时灯火通明的校园里穿梭着端着生饺子、熟饺子的同学,一路小跑,欢声笑语。最快乐的是吃饺子,在那物质紧缺的年代,饺子真是稀罕。此时同学们已折腾了半宿,早己没了平日的拘谨,面对自己包的香喷喷饺子,顾不得客气了。“我包的飞机在哪?” “谁吃到镚子了?” “谁包的辣椒?” 被查出的“肇事者”被揪着耳朵吃自己包的怪物……一会儿就风卷残云了。外面是午夜的料峭深寒,屋里是关不住的热气暖意,窗玻璃上早己结上了厚厚的美丽的冰花。同学们都热得,乐得,脸红红的,唱的,闹的,打扑克的,看小说的,眼色迷离的,出去拜年的……班主任此时也不管我们了,也不用想着做作业了,那个美,那个自由,那个痛快,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刻!也许学校初衷也在此吧。</div><div> 时光荏苒,当年十几岁的我已年近古稀,想我的老师们也都耄耋之年了。几十年的步履匆忙,如今赋闲了,更感对二中的母校情、恩师情的情不自禁,以至于不吐不快,而写了这些文字。也想籍此表达我的感激之情,祝福之意,祝老师们健康快乐,晚年幸福!“如有来世还做您的学生!”</div><div><br></div><div> P212《悼同学程建林》邓淑兰</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79 《归功于母校的荣誉》 </b></h3><h3> 韩聪理<br></h3><h3><br></h3><div> 作为赤峰二中老三届毕业生,我从1962年到1966年在母校接受过四年(初中三年、高中一年)正规的中等文化教育,这四年学到的知识,为我们日后多条渠道的学业钻研,奠定了扎实基础。…..母校师长科学严谨的治学风格培育了学子刻苦钻研,追求真知,追求卓越的精神,让我们受益终身。我立志在艰苦崎岖的自学道路上攀登,始终用“我是二中的学生”鼓舞自己,增强自信,不言放弃;始终用“系统学习,务求甚解,融会贯通,全面掌握”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满足于“及格过关”的水平。那个年龄毕竟已过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部队工作又十分紧张、繁忙,白天忙忙碌碌,夜间还要经常值班,挤出时间自学高等教育教材,困难可想而知!那几年,平时没有吸烟习惯的我,捧起教材就一支接一支地吸烟,冥思苦学;一边吃饭,一边趴在收音机旁收听广播大学的广播辅导,聚精会神;学习《政治经济学》时,为弄懂一个问题,利用星期天到在赤峰财校当讲师的老同学房忠那里请教;学习《逻辑学》时,演绎用过的草纸摞起来可用尺量......</div><div> 通过严格的国家考试,我一路披荆斩棘,所报考的党政干部基础专业的十二门必修课,科科一次性结业,其中八科为优秀答卷,《中国革命史》荣登自治区单科状元榜,《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学概论》分数在全区名列前茅,《逻辑学》获得自考史上罕见的满分。</div><div>&nbsp;</div><div> P97《难忘那片校园田》韩聪理</div><div> P210《绵绵不尽红山情》韩聪理</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84 《忆赤峰二中二、三事》</b> </h3><h3> 武卫国</h3><div><br></div><div> 二中宽敞的校园,整齐的教室,还有一座当时在赤峰市为数不多的大礼堂,让我这从赤峰回民小学老旧日本军营宿舍中走出来的少年感到了深深的满足。</div><div> 当年的内蒙古昭乌达盟赤峰二中,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中学。</div><div> …………</div><div> 徐元成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数学课的板书工整清晰,每节课都要写满几大黑板;语文课王轼老师是初一、一班的班主任,是个老学究,上课时带了一把紫砂壶,上课过程中不时要喝上几口;生物课的苏荣生老师,上课时总爱重复和强调:“这个细呀……细呀……细呀……细胞核呀……”,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生物实验室带着同学们解剖青蛙和荷兰猪。大家非常喜欢这位有趣的老师,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绰号——“细胞核”。……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伴我们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涉猎和学习。</div><div> ……..</div><div> 在晚会(元旦)上,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向全体同学祝贺新年,全体同学给老师们祝贺新年,气氛非常热烈。会后,各班抬着自己包的饺子,依次到学校食堂煮饺子。我想,二中元旦的饺子、二中元旦的联欢会,那将是我们每一位二中老校友终生难忘的记忆。</div><div> ………</div><div> 记得大概是六月的一天,我们又来到农场劳动。炎炎的烈日下,当年只有十二、三岁的我们挑(抬)着一担担(桶)的水上山,浇在玉米叶子已经打了卷的那干涸的土坑里。劳动很辛苦,我们就坐在一起高唱着“团结就是力量,……”给自己鼓劲。</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86《相逢在校园》 </b></h3><h3> 张英志</h3><h3><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从四面八方涌来,</div><div> 汇聚在心中神圣校园。</div><div> 追忆恩师的教诲,</div><div> 目睹母校的新颜。</div><div> 昔日稚嫩的我们,</div><div> 如今已大树参天。</div><div> …….</div><div> 五十个春秋别离,</div><div> 半世纪寒暑眷恋。</div><div> 让情感打开闸门,</div><div> 让友谊尽情撒欢。</div><div> 举杯深情再相约,</div><div> 翘首复聚待十年。</div><div> 相聚时难别亦难,</div><div> 不忍分手语哽咽。</div><div> 彼此倾诉话衷肠,</div><div> 互道珍重表思念。</div><div> “老三届"时代印痕,</div><div> 把我们永远相连。</div><div> ………</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87 《相识相知五十年》</b> </h3><h3> 罗征远<br></h3><h3><br></h3><div> 公元2017年夏天,6月18日是我们终生难忘的一天。赤峰二中老三届微友群群友联谊活动,把我们从天南海北相邀到母校校园。此时此刻,同学之谊微微震颤,同窗之情思思蠕然。当我们再次登上二中礼堂高唱《长征》、《保卫黄河》的时候,尘封五十年的记忆被打开,把我们带回学生时代留恋的昨天……</div><div> ……….</div><div> 而今,蓦然回首,五十多年已过去,我们不知不觉走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走过了四零后一代人的青春梦想,跨进了老天也难以躲过的古稀之年,我们当上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留下了一页页让我们的孩子们难以读懂的只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诗篇。</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88《二中忆往》</b> </h3><h3> 马俊英</h3><h3><br></h3><h3> 笔者初中、高中以及“文革”在二中八年,1980年大学毕业又分到赤峰二中,到退休时总计三十余年,可谓是资深的二中人吧。</h3><div> 往事如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div><div> ………</div><div> 在赤峰二中这块沃土上,我也获得诸多荣誉,1994年评聘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书刊、杂志发表并获奖。</div><div> 我被选为赤峰市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三、第四届红山区人大代表。</div><div> 我深爱我的教育事业,深爱我的母校赤峰二中。二中的明天更美好。</div><div>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div><div> 谨以此文献给我所眷顾的赤峰二中老三届校友、所尊敬的老师、所钟爱的学生们。 </div><div><br></div><div>&nbsp; P284《阎子忠同学二三事》张宗奎 马俊英&nbsp;&nbsp; </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90 《柽柳的记忆》 </b></h3><h3><font color="#010101"> 郎丰春</font></h3><h3><br></h3><div><font color="#010101"> 当我们走入梓柽园,枝繁叶茂的柽柳树映入我们的眼帘。在这梓柽园中她巍峨矗立,是那样的挺拔,微风吹来随风舞动,又是那样的婀娜多姿,这茂盛的柽柳树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五十二年前。</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nbsp;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这棵柽柳树是生物组苏荣生老师培植的,从最初养在花盆中稚嫩的树苗,生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她的成长是生物组老师们的共同心血。她记录了一批又一批的辛勤园丁,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二中的点点滴滴。这棵柽柳树从旧校区移植到新校区,更说明一代代辛勤园丁的精神传承。</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老师,您是春蚕,默默的付出,您是蜡烛,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您是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了我们干枯的心灵。您是恩师,是我们人生中的引路人。</font></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95《勤俭办校》 </b></h3><h3> 倪辉<br></h3><div><br></div><div> 有一天我随班级去某工地劳动(好像是原水泵厂一带,具体是哪里记不清了),此处有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时搭建的厂房和大烟囱,一律使用的是红砖材料。我们的任务是把厂房和大烟囱的红砖拆下来,把砖上的渣土清理掉并搬出工地,码成垛儿,以便来车拉回学校。待总务主任王钰分配任务和交待注意事项后,同学们立刻争先恐后,生龙活虎的干了起来。经过近半天工作,圆满、安全完成任务。</div><div> 不久,操场北侧那栋破旧危险的煤屋子就变成了砖瓦结构的库房,而且更可喜的是在大礼堂南面盖了一个很有规模的开水房,从此同学们告别了喝开水困难的时代。在烧开水的锅炉上又加添了热饭的设备,解决了带午饭的走读生吃冷饭的问题。这些对学生的身体是大有益处的,这些设备在当时赤峰各个学校也是不多见的。</div><div> ……司凤岐校長就和他的主要助手——总务主任王钰商量,他们想出了用少量的钱购买废弃的大炼钢铁时搭建的厂房和大烟囱,把那些废砖拆下来清理好运回学校的办法,这样既改造了危险的煤屋子,又盖建起来了开水房,还把一个废弃的小锅炉改成了烧开水的炉子,真是少花钱多办事。</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100 《二中往事拾零》 </b></h3><h3> 徐春华<br></h3><h3><br></h3><div> 记得新学期不久,师生间还不太熟悉,有一次上俄文课,我在下面偷偷做非俄文课作业,被俄文W老师发现了,很生气,叫我站起来,让我回答问题,由于专注于作业,我没有听清问题,回答不出来。W老师让我站着听课,直到下课,然后让我去她办公室。我站在W老师办公桌前,聆听训斥,重新回答问题时,我的班主任牛广才老师从身边路过,好奇地停留了一下。等我正确回答完问题,W老师正在犹豫和不解时,牛老师走过来笑着说:“在俄文课上做其他科作业是不对的,以后要改。”转身对W老师说:“这是我们班团支部书记,他俄文比较好,尤老师向我介绍过。”W老师说:“团支部书记更应该遵守课堂纪律!我也纳闷,他的俄文水平超出现在的课程!”牛老师说:“你考考他!能不能给他拔拔高。”于是,W老师连续出了几道题让我回答,最后说:“我们现在学习第一册,你应该学习第三册。”随后,找了一本第三册俄文课本递给我,又说:“以后,凡是俄文课,我就按第三册要求你。有不会的,你随时来找我,早晚都没关系!”</div><div> 二中在南山有个农场,每年学生都要轮流到农场劳动。一次,我们的任务是把水从山下挑到山上,浇一片玉米地。班里身体壮点的男同学都去挑水,身体差一点的两个人抬一桶。一担水压在肩上,走不了多远,就上气不接下气了!特别是走在上山的羊肠小路上,前后两个桶上下较劲!两条腿彳亍前行,屁股扭来扭去…….样子很滑稽。同学S指着我说,看你屁股扭得像个娘们!引起其他同学大笑!很多同学山下装一桶水,到山上就剩下半桶了!当时同学肩膀都很稚嫩,一两趟下来,肩膀就红肿起来,到了下午,扁担一放在肩上,火辣辣的痛……但笑声还是不断地在山坡上回响…….。</div> <h3>  <b>四、教学相长</b><br></h3><div> 以老师为主笔的5位作者,记述了二中的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尝试,介绍了李家林、任琪等老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堪称教学育人的楷模! 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老师,您还是那么一丝不苟的备课,身心还是那么劳累吗? 课堂上还是那么融洽,充满着活跃气氛吗?班主任,还在为我们无微不至操心吗?不懂事的学生是不是还惹您生气呢?身体还是还像过去那样健康呢?有没有再多休息一点呢?我们真诚的叮嘱一句:您做的已经够多了,不要太劳累自己啊。</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105《永恒的师生情》 </b></h3><h3> 李绍文</h3><h3><br></h3><div> 我曾担任过68届高一三班班主任,至今感到十分荣幸,有一种终生难忘的情结。这个班的学生是全盟招生,从各旗县选送的初中优秀毕业生,每个旗县也就四、五名。他们学习气氛浓厚,道德品质优良,纪律严明,生活简朴,思想活跃。良好的素质为班级集体奠定了好的基础。在德智体各方面发展全面,擅长文艺的同学很多,活跃了班级的文化生活。劳动更是不在话下,农场民兵化的劳动表现突出,锻炼了身心。即使在“文革”停课的两年里,同学们仍然保持了严谨、自律的品格。师生相处既是授课的老师,又是兄长,相互尊重,关怀备至。在我生病的时候,同学们纷纷探视,表达了关心之情。有的同学患了急病,大家背着快速送往医院,我代家长签字,不耽误治疗。日夜陪护,直到出院,同学之间亲如兄弟。</div><div> …………..</div><div> 半个世纪过去了,同学们不论在工作岗位还是退休后,都想方设法保持师生和同学间的联系,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同学们对老师,对母校充满感恩之情,都因曾在赤峰二中读过书而自豪。这情谊如春花灿烂,如夏荷清纯,如菊香四溢,如梅傲严寒,始终不渝。母校之情谊,师生之情谊最永恒。&nbsp; </div> <h3>  P106《感恩的纪念》 牛广才</h3><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P111《文革前二中教师间的几点争论》</b></h3><h3> 牛广才</h3><h3><br></h3><div><font color="#010101"> (一)围绕“课程表”的争论</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课程表的编排很有学问,也很有意义,二中历来重视这项工作。教导主任孙可澄同志主持,韩书惠老师具体操作。韩老师为此殚精竭虑,付出了心血,但有的教师认为有重理轻文倾向,引发了语文组和数学组的争论。数学老师车燕翟说:“数学是一切科学之父,授课时间理应安排在黄金时段”。语文教师贾莉说:“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不应只安排在三、四节或下午时间。”争论并未对课程表编排产生多大影响,“黄金时段”仍然属于理科课程。</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三)教育价值取向的争论</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1964年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上山下乡”的内容也逐渐强化。于是,关于学校培养目标自然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语文组教师张长发提出“我们培养出一个华罗庚,或一个董加耕(当时上山下乡的榜样),哪个人对国家的贡献大?”这个问题直指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关联教师的价值情感,在语文组内引起了热烈的辩论,但谁也未能说服谁。这个问题也牵涉到社会上的舆论,“能上大学的是龙,考不上大学的是虫”。后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大家有所觉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P270《诗三首》牛广才</font></div> <h3>   <font color="#ed2308"><b>P107《说说我当班主任的事》 </b></font></h3><h3> 华泽东</h3><h3> </h3><h3> 班主任管理班级要从小事做起,学生除了认真学习知识外,班级平时也要搞些小活动,以调动大家的乐趣、积极性。秋天我曾领学生到南山看枫叶,周六班级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辩论会,还记得一个乌姓的男同学在辩论会上好激动:“谁英雄,谁好汉,二十年后咱再见!”我们班还组织过拔河比赛,也到松山区彩虹桥南春游抓鱼。总之,要努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们的优点要引导、提高,缺点要克服。</h3><div> ……</div><div> 上面说了我当班主任的一些事,可有一件是班主任最常做的家访的事没提呢。现在的班主任不去家访了,有事打个电话,和家长说说就行了,我当班主任时没这个条件,我家访就靠徒步走。</div> <h3>  P113《带学生学工、学农那些事儿》 邢俭</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font color="#ed2308"><b>P115《丈量昭乌达大地的人》</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邢俭</font></h3><h3><br></h3><div><font color="#010101"> 他是一位教师,给我女儿任课,是我的同仁,因长我十五岁,学问比我高,严格说来亦是我老师——原赤峰二中著名地理老师李家林先生。</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一年暑假前夕,李老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想带你女儿到下边考察,你同意吗?”做家长的我是求之不得。回来读了女儿写的几篇日记,心得颇多。初懂什么叫“地理”,什么是地大物博,什么红花沟的黄金,平庄元宝山的煤,梧桐花的铅锌;还有宁城辽中京的三塔。更懂得了家乡的富饶与伟大:看来一位教师仅教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知识启蒙他们爱故乡、爱祖国的心!</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大诗人杜甫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先生做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查阅关于昭乌达的地理资料,又利用休假期间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每一片沃土上都留有他艰苦跋涉的足迹。他虽称不上杜甫、徐霞客那样的大家,但称得起本土名人。我国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做到了,堪称教学育人的楷模!</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P117《一字品格》邢俭</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P183《赤峰二中合唱队》邢俭</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P185《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邢俭</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P194《赤峰二中教工长征队》邢俭</font></div> <h3>  <b>五、同窗流彩</b><br></h3><div> 5位作者分别回顾了老三届师生学习、劳动生活,充满了欢乐和趣味,令人难以忘怀。同时也留下了终生遗憾——“文革”使我们失去了考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几年同窗共沐一片阳光,谱写了多少友谊篇章。愿逝去的岁月,都化作美好的忆往,分分秒秒,永留心房。我们感到:教室里,还回响着我们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还依稀可见我们奔跑跳跃矫健的身影。赤峰二中啊,是我们精神生活永远依恋的“百草园”。</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120《我们的高三一班》 </b></h3><h3><font color="#010101"> 宁睿真</font></h3><h3><br></h3><h3> 66届高三一班,是赤峰二中老三届的老大哥班。班里同学传统谨慎,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性格纯朴、厚道甚至有点“民”。但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当时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班里组建很多活动组,如木工组,修鞋组等等,一放学各组就开始活动。但擅长文艺是我们班的最大亮点!</h3><h3> 说起擅长文艺,不得不提丛志范,感谢吴文魁设法找到了他的照片。看到照片不禁淆然泪下。</h3><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可惜天妒英才,他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怀念!</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 王润宅老师当过我们班主任,他德高望重,业务精通。深受同学敬重和爱戴!</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 我班两次给王老师过生日,一次是八十大寿,一次是九十大寿。</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八十大寿时王老师有感而发即席作诗一首,宋英达给拿到赤峰日报社发表了。可惜没留资料。</span></div><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赤峰二中老三届微信群群友回访母校联谊会活动要举办了!高三一班的同学群情激奋,要重现当年文艺强班的风彩!这次高三一班有四个节目:许柏林参加的“逛新城”,国九令参加的“智斗”,刘忠臣的诗朗诵,个个叫响,还有近20人参加的大合唱,是6.18文艺演出的开場戏!</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2017年6月18日,高三一班练了近一个月的大合唱终于唱响了!同学们以古稀之令率先登场,《长征》、《保卫黄河》的歌声响彻礼堂,震撼全场!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半世纪前的年轻时代!</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指挥罗征远高高地扬起了手!</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这次联谊会的文艺演出,上上下下好评如潮!高三一班起到了骨干作用。</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文艺组四个人其中两个是我们班的,罗征远还担任总导演和大合唱总指挥。由我执笔写的主持词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温玉峰、王维新都修改过,王维新甚至亲自撰写了两段,让我受益匪浅。我平生第一次在这么大的舞台上主持文艺节目。过后一听,浓重的赤峰味!真是乡音难改,乡愁难泯啊!</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P224《白音花沙拉哈达知青往事》宁睿真</font></div> <h3>  P102《二中的图书室》温玉峰<br></h3><div> <font color="#ed2308"><b>P125《第一个实验班》</b></font></div><div> 温玉峰</div><div><br></div><div> 高二四班在赤峰二中有点名气,因为我们班曾经涌现出王韵珠、宋英达、武林哥、朱全生、杨柏年等杰出人物,更主要的高二四班是赤峰二中的第一个实验班,在全校出了名。当时国家搞教学改革试点,普通班初中、高中学制一共6年,实验班初中高中一共5年,即初中3年,高中2年,称“五年一贯制”。内蒙古自治区一共3所中学(另外2所为呼市二中、包头某中学)有实验班,高二四班是二中第一个实验班。</div><div> ……</div><div> 我的青少年时期很淘气,在班里是个小角色,上学时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我家住在头道街,早晨磨蹭得很厉害,赵爱民家住在二道街,他返到头道街喊我我这才走。到学校迟到了,老师让我们在前面站着,就好像是示众一样。上课看小说,两个人在桌洞里下象棋,都是家常便饭。老师发现了把我叫起来问我问题,我还能够答得上。很多同学都感觉得很奇怪,这人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实际上我确实炼成了一心二用的本领。比如上学走医药公司墙边一尺多宽的小道,边走边看小说,道边有条沟,但是从来也没有挨过摔。上课边看小说,边听课,老师发现了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能够对答如流。</div><div> ……</div><div> 1966年4到5月份,我们面临着高中毕业即将考大学。好像学校准备保送王韵珠、武林哥到知名院校。在学校的阶梯教室里,教导主任孙可澄亲自给我们讲如何填报高考志愿。我填第一志愿想考中国人民大学,因为我文科比较好。后来又动摇了,是不是考理科?又把第一志愿改为长春地质学院。当时感觉地质工作走四方为国家找矿是很光荣的,也很有意思。这份志愿书现在我还保存着,但是还没等志愿书交上去“文革”就爆发了,这件事成了我们终生的遗憾。“文革”耽误我们整整十年,改变了我们一生的命运走向!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得还不错,但是如果不是“文革”,作为赤峰二中娇子的高二四班同学,不知几人为国成名成家,不知几人为党建功立业!</div><div><br></div><div> P189《“红卫兵不怕远征难”》温玉峰</div><div> P254《白音温都沙布台插队纪实》温玉峰</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35《永远的高二一班》</b></font></h3><h3> 邢俭、王全</h3><h3><br></h3><h3> 高二一班的同学极有天赋,升高二时,肖圣赞和尚喜明两位考了全年级第一,司校长知道后同意他们跳级,提前一年参加高考。肖圣赞不同意跳级,他说:“我按部就班读三年,将来考清华”。尚喜明去了高三一班,但是跟不上,学习压力太大,又回到了高二一班。<br></h3><div> ……</div><div> 肖圣赞同学是高二一班的尖子生,在1997年恢复高考后,昭乌达盟教研室选了一部分考生的作文,其中肖圣赞的《在沸腾的日子里》入选(作文总分是60分,肖圣赞的作文59分),而这本作文集就命名为《在沸腾的日子里》。1984~2003年肖圣赞在赤峰二中任副校长、校长期间一直延续老二中的光荣传统,为人师表,积极工作,被评为全国教育战线的先进工作者,还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人大代表,他是高二一班的光荣,也是赤峰二中的荣耀。</div><div> 王学武同学是坚持五十年如一日写日记、记周记的好同学,他写“红色长征队”的日记,为高二一班增添了光彩,给我们每个参加长征的同学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联谊会以后,按照《赤峰二中校史资料征集启事》,王学武同学把“红色长征队”的日记复印后装订成册,由邢俭老师、孙殿奇同学捐赠给母校。</div> <h3>&nbsp; <font color="#ed2308"><b>P139《美好的回忆 永久的纪念》</b></font></h3><h3> 王克磊</h3><h3><br></h3><div>&nbsp;&nbsp; 我们高一四班是第二批实验班,也是因文革的兴起,而成为半成品,是67届高中毕业。从1968年8月11日,相继离校,大部分同学开始奔赴农村、牧区接受贫下中农(贫下中牧)再教育。</div><div> ……</div><div> 人生如梦,转眼就是百年。回想当年我们风华正茂,对人生充满希望和追求……;现在我们都已年过六旬、七旬。我们要忘却过去的不愉快和遗憾、也不要留恋过去的辉煌……&nbsp; </div><div> ……</div><div> 我們高一四班有两对結為夫妻的:刘国权和杜桂兰;林新民和于学佳。追上小学妹的有张尔安和王辉中同学。张尔安追上了喜爱的校友贾桂荣(初二二班),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他们退休后很注重养生,在宁城热水买了一套房,經常泡溫泉,而且老有所乐,常和老友在一起打对调、聊天、散步。王辉中爱上了小学妹马永智(新高一四班)。这四对当年的小夫妻目前仍然恩爱如初,令人羡慕!</div><div> ……</div><div> 6.18赤峰二中老三届微信群群友回访母校联谊会我们班有23名同学报名,创高中组第一名,这里谷铁军、杜桂兰作了大量的工作。开始时谷铁军问负责高中组报名工作的杨乃儒,高一四班报名情况如何,杨乃儒答复说:一个没有。张尔安着急了,在我们班的群里呼吁:大家抓紧报名,如果都不报名,我就和老伴贾桂荣(初二二班)去参加联谊会。我在群里和大家商量,请谷铁军作为我们群的秘书长组织报名,杜桂兰过去就注意同学的联系方式,请她联络各位同学。谷铁军不负众望,不怕麻烦,说服同学们积极参加,杜桂兰为了找到马德泽,几次到一个社区乒乓球室寻找马德泽的妹妹,人家告诉她,到这里打球的女士有大马、二马、三马(3个女士都姓马),你找哪一个?杜桂兰挨个找,白天找不到晚上找,最后听说马德泽的妹妹可能早晨来,起大早见到了,但是马德泽的妹妹得加微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马德泽。</div> <h3>  <font color="#010101"><b>六、青葱岁月</b></font><br></h3><div> 11位作者通过对少男靓女中学时期的记忆,描述了青春的美好。“风华正茂”、“生机勃勃”、“热情奔放”这些词就是对我们最恰当的形容。物质生活的匮乏阻挡不了旺盛荷尔蒙的喷薄而出,我们就像那初升的太阳,永远闪耀着活力的光芒,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青葱岁月是那么的美好!回望和撷取那个时代的甘甜回忆,酿成清澈香醇的醉人美酒,丝丝密密、点点滴滴,滋润、填补几近干涸的心田,让我们振臂高呼:我们人虽老心不老,青春万岁。</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43《报幕趣闻》</b></font></h3><h3> 薛丽洁</h3><h3><br></h3><h3> 在2017年6月18日参加赤峰二中老三届校友联谊会的那天上午,当我向全体师生合影的地方走去时,忽然身后有人说了句:“下一个节目”,我不由自主的转过身去,惊奇地发现是当年教我们美术的段永智老师,他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笑盈盈地看着我,原来是这位老先生在学我报幕。<br></h3><div> …….</div><div> 记不得是在初中的哪一年了,教我们音乐的岳景汉老师要我在大礼堂全校性的文艺汇演上报幕,我欣然接受了,这就是我的性格!曾经不止一位班主任给我的评语中都有这样一句:性格活泼开朗。好像我从来不会扭扭捏捏,老师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div><div> ……</div><div> 实际上那时报幕非常简单,不像现在主持人有那么多插曲,那么讲究把报幕的语言变成一门艺术,那时报幕“下一个节目”是常用词。虽然简单,我还是出过错。1967年下半年,我参加了……红卫兵宣传队,有一次我很自然地走上台前,站稳后开始报幕“下一个节目,独子笛奏”,顿时台下一片笑声。我弄个脸红心跳,随即更正“下一个节目,笛子独奏……”报完之后很愧疚地走向台后,这是一生不可忘却的一件事情,确实“掉链子”了!现在想起来成了一件趣事。后来,“独子笛奏”竟成了一个被广泛传播的笑话,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由我引起,“独子笛奏”被一些知名相声演员写到相声段子里,给全国人民带来欢笑。这些年,每当和朋友们谈起这件事,都会引起他们开怀大笑。</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45《难忘的记忆,永恒的友谊》</b></font></h3><h3> 宗明明</h3><h3><br></h3><div> 我的闺蜜花玉茹同学,我俩从小学三年级就在一起,在我记忆中她小时候中等个头,圆圆的脸庞,两只明亮的大眼睛,鼻子、嘴长得都十分得体秀气。她总是留着一头黑黑的短发,说起话来慢声细语的,言谈举止中渗透着稳重和成熟。这也可能是她在家排行老大,弟妹多的缘故吧。我记得她家就住在原来向秀丽商店临街的侧面 ,我俩放学不是上她家就是上我家玩,不愿意分开,有时玩累了就在我家睡啦。说起来就是缘分啊!我们俩在第一小学虽不在一个班级,但是在乒乓球队里我俩却是最佳搭档,每当放了学我俩就去乒乓球室去练球,那时小学的条件有限全学校就一张台子,我俩商量好了去占台子,一旦错过了时机就要打对角。那时候的球拍也特简单,自己动手做,开始就是一张板粘块胶皮,再后来又开始粘块海绵,还没有横拍、直拍之分。但是我们每当训练时都有一股子韧劲儿,从三年级开始我俩就是赤峰市小学女子双打冠军,在此期间我俩也分别多次荣获过小学女子单打冠军。正因如此,我俩在小学乒乓球界也就出名了。小学毕业我俩双双顺利进入到赤峰二中初一三班。记得到二中上课的第一节课间操,体育组曹凤瑞老师走到班主任李兰新老师身边问:“宗明明、花玉茹在你班吧。”李老师说在呀,这时我和花玉茹一对眼会心的笑啦。</div><div> ……</div><div> 二中老三届聚会,再次给了我俩重逢的机会。花玉茹听说我也回来,格外的激动。我回来的第二天迫不及待的专程到我住地来看我,一进门我俩激动得拥抱起来,说不完的悄悄话,道不尽的相思苦。看她满脸的笑容,还是当年那个发型没变,但头发已经花白了,当年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眼角也下垂了,岁月的沧桑都流露在脸上。我们彼此相互端详着,诉说着别后各自的情况。还好,花玉茹现在的情况很好,一生的操心劳累,现在春暖花开了。孩子很优秀,经济上也不用她操心。每年老两口往返于美国和赤峰之间,冬天去三亚和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安享幸福晚年了。 我笑着对她说:“老天爷公平呀,不能什么好事都是你的,也不能什么倒霉事都是你的,愿你永远健康、幸福。”</div><div><br></div><div> P162《我记忆中的二三事》宗明明</div> <h3>&nbsp; <font color="#ed2308"><b>P148《老贾的奇迹》</b></font></h3><h3> 贾献普</h3><h3><br></h3><div> 李兰新老师是我们初一三班班主任,教数学,联谊会一见面就对我说:“听说你冬泳,我去游泳池看你,你不在。”我一听唏嘘不已,82岁的老师去看他的学生,我的热泪己经盈眶了。我想起李老师的一次周日家访,那么远,他不考虑自已的劳累,而对我的父母说:这么远,家里的早餐一定要早一点,不要让孩子吃了饭就走,以防伤着胃肠……。多么体贴入微的关怀啊!现如今家访这个词已经不存在了,我估计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师生,不会有这样深切的师生情。</div><div> ……</div><div> 明明(宗明明)和她的妹妹同年级。姐俩天生丽质,光艳照人,说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咱没见过,但很多人为这姐俩神魂颠倒却是真的。</div><div> ……</div><div> 姐俩多才多艺,尤以唱功了得,姐姐的《红梅赞》,妹妹的《歌唱王二小》,均唱响同学们的青少年时代。明明在二中初一三我们同班,她与张玉环唱《老俩口学毛选》,据学弟刘爱力(记忆力超好)讲,那是1965年元旦去各班拜年时唱的,故全校走红。</div><div> 明明不孤单,此次老三届联谊会,见到这么多学兄学弟学姐学妹,我们看到了她满脸的宽慰。这次联谊会她的老公李乃敏也从山东泰安赶来了,非常好的男子汉帅哥,肯定是上帝派来的护花使者,老天还算公平。祝明明更加年青靓丽,生活美满,永远不老。</div> <h3> <font color="#ed2308"><b>P150《友谊地久天长》</b></font>&nbsp;</h3><h3> 谷铁荣</h3><h3><br></h3><div> 怎能忘记同学情谊,</div><div> 心中能不怀想。</div><div> 我们曾经在最好的年华,</div><div> 在风景最美的地方,</div><div> 度过了难忘的大好时光。</div><div> 我们曾经在明亮的教室听课;</div><div> 我们也曾跑步、打球,</div><div> 活跃在操场上;</div><div> 礼堂里黄河大合唱的歌声,</div><div> 犹在耳畔回响;</div><div> 我们也曾到农场劳动锻炼,</div><div> 那元旦的饺子还在飘香。</div><div> 曾经多彩的生活,</div><div> 铸就成永恒的友谊桥梁。</div><div>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莘莘学子,</div><div> 充满朝气和理想。</div><div> 伴随着共和国的心脏脉动,</div><div> 我们用热血和青春,</div><div> 谱写了华美的生命乐章。</div><div> 我们曾经上山下乡,</div><div>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div><div> 我们也曾历经苦辛,</div><div> 挥汗在隆鸣的机器旁;</div><div> 我们也曾紧握钢枪,</div><div> 在军队熔炉百炼成钢。</div><div> 各行各业的排头兵、顶梁柱,</div><div> 曾经的人民事业的中坚力量。</div><div> 到如今都已年逾花甲,</div><div> 宛若绚烂夕阳。</div><div> 回望过去,人生无悔。</div><div> 五十载春华秋实,</div><div> 二中老三届同学的情谊源远流长。</div><div> 让我们携手相邀,</div><div> 情谊永不相忘。</div><div> 同学们:友谊万岁 !</div><div> 让我们举杯畅饮,同声歌唱,</div><div> 友谊地久天长!</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53《别样的生命绽放》</b></font></h3><h3> 陈书华</h3><h3><br></h3><div> ……</div><div> 她应该为大多数同期校友所熟悉,这不仅因为她是当时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还因为她长得出众。她的那双大眼睛和她在球场上于沉默中爆发的那种顽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老实沉稳、少言寡语的个性一点都没影响到她的“知名度”,她就是何淑琴。</div><div> ……</div><div>&nbsp;&nbsp;&nbsp; 在红庙子中学工作的他们住的是学校分的的房,全然不像通常意义上的教工宿舍,更像一处农家院,院里种着菜、养着鸡,正如何淑琴自己所说的:“我把我原来在农村的那套生活方式全部都搬进了这个小院”。</div><div>&nbsp;&nbsp; 当年那如花似玉的青春少女不见了,站在我面前的是被生活改变了的中年妇女,朴素平实的俨然像一位农村大嫂,但她那平和的微笑中仍不失一种简单中的快乐,磨难中的自信,获得后的满足,这也正是我的困惑之所在。</div><div> 离开他们的家,我暗自发愿:有机会一定再约他们夫妇一聚。当然,那时一定我为主,她们为宾,为着这次突然造访给他们带来的局促,为着这份盛情,更为我心中的困惑。</div><div> 2017年的“6.18”老三届联谊会,最终让我的愿望得以实现。</div><div> 不断有熟悉的同学与我们打招呼,此刻我必须做一件最重要的事,留下何淑琴的电话。再次与何淑琴联系后,她如约而至,来到我住的酒店,只是没有李步的陪伴,难料无常,终留遗憾。之前我推掉了所有的约会,把时间只留给我们两个,这一次倒是少了许多客气,我们聊了很多 ······</div><div> 当年的八月,何淑琴跟着李步坐着敞篷大汽车走了,来到李步的家乡——翁牛特旗红山公社北二牌子大队第八生产队。</div><div>&nbsp;&nbsp; &nbsp;&nbsp; 李家似乎早有准备,何淑琴一进门就看见炕上放着两床新被褥。当天晚上,他们就被李步的家长理所当然地安排住在了一起。他们的新房是一间破旧不堪堆放杂物的偏厦子。即使在这样的房子里,真正属于她们的也只有两张铺的地方,周围全被农村常储的农具和用品所占据。直到这时何淑琴才明白,从一开始李家就没有把她当作与他家有关系的知识青年来接待,而是作为儿媳妇娶进了门。</div><div> 生活的境遇一点一点地在改善,每一次改变,在何淑琴的眼里都是上苍的馈赠,感受幸运的降临和期望的落差毕竟是不一样的。成为代课教师后,除了正常收入,学校还会把学生义务劳动的成果分给教师们,有谷子、黍子、豆类等,说到这意外的收获,何淑琴都毫不掩饰这一稻、一谷、一蔬、一菜带给她的满足。</div><div> 何淑琴和李步在红庙子中学工作了24年,一直到2001年退休。她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无论在哪里从教,她都是想当然的骨干、主力。教数学、物理,也当班主任。她珍藏着一张“毕业照片”,在这张照片里,何淑琴端坐在正中央,学生们站在她的背后,领导们则坐在她的两旁,领导这样特别的安排,是因为她教的班考试成绩特别好。何淑琴把这张照片视为对自己工作的最好奖赏。学校还给了她另外的荣誉,她是红山区连续四届党代会的代表。</div><div> 当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一直被何淑琴感动着。她有一种坚韧,即使生活的城堡全部坍塌,她心中仍矗立着一座足以支撑一切的大厦;她有一种勇气,让她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地面对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她更有一种能力,经历艰难困苦,仍不失发现快乐和创造快乐的能力。生活以磨折,她却报之以歌。</div> <h3>  P151 《打&nbsp; 饭》许明</h3><div> <font color="#ed2308"><b>P167《撞 拐》</b></font></div><div> 许明</div><div><br></div><div> ……</div><div> 我们班的教室在中轴线东西通道的北侧第一栋,把东头。处在东西、南北俩个通道的交汇处。这个交汇处面积比较大一些,我们班也就得天独厚地、当仁不让地一到下课时就占据了这块地方。</div><div> 大概是在初一的下半年,不知是谁创造还是引进,我们班就在这块地方开始了撞拐“运动”。我记得好像是吴铭新和刘建新最先发起,如果记错了也没关系,反正这个“罪名”总得有人顶着。撞拐很简单,每人搬起一条腿,至少需要俩人,互相对撞,倒下的或撒手的一方为败。每当课间休息,我们就出去撞拐,乐此不疲。但是玩儿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一开始玩儿,不分伙也不管先上后上。结果,先上的撞累了,后上的,一顿猛冲,把先上的都撞趴下了。大家一看不行,就定了一条规矩,喊一二三一起扳腿,后上的不带你玩儿。玩一阵子又有了问题,能撞的互相“包庇”,专“欺负”弱小,玩儿的就没意思了。所以又增加了一个程序,分伙。分伙由能撞的两人挑头,当时叫“摪竟锤”,又叫“将老头。”现在叫猜拳“剪刀石头布。”谁赢了谁先挑一个人,输的后挑一个。再“将”再挑,直到把人分完,这样两伙基本势均力敌。开始撞,直到一伙把另一伙全部撞“下世”为止。通过撞拐 ,产生了一些“名人”,一些人有了外号。……我的外号可不少,只写一个吧 ,文雅一点的,“火柴头”。撞拐,需要搬起一条腿,冬天,有的同学索性就拽着棉裤脚,时间不长就把棉裤脚拽坏了,回家还得挨训。我们班最红火时有数十人参加,连女同学都上阵啦。女同学的参与,这在当时可是有非常强烈的“反封建”色彩。这项活动迅速普及全校,一下课就投入“战斗”,有时,相邻两个班各出一个队“鏖战”,同学们乐此不疲,玩儿了一年多,文革开始了,我们欢乐的少年时代就此结束了。</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69《缘 分》</b></font></h3><h3> 王卫国</h3><h3><br></h3><div> 6月18日,赤峰二中张开她那宽厚的臂膀,迎来了“老三届”近4百名学子的归来。那场面使人动容,有欢笑,有泪水,每个人激动的神情,似乎都刻画着:母校,快五十年了,今天您的孩子看您来了。“不忘初心,梦回校园”真实地表达了与会同学的心声。</div><div>我家与赤峰二中结缘,始于家父五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这所学校当老师,教学生涯就是从赤峰二中开始。我家兄弟姐妹五个人,以及下一代,也都就读在这所学校。因此二中是我家几十年永久不衰的话题,特别是每年的高考成绩,更是我家的热议。正是基于这样的感情,这次联谊会,我和大姐、大哥、大嫂我们四人,作为“老三届”毕业生相约一起回到了母校,我家的返校率是百分之百。</div><div> ……</div><div> 心系赤峰二中是我们“老三届”挥之不去的情结,同学相聚重返母校,是“老三届”多年的期盼,校园里的一张集体合影,看到的是“老三届”一张张圆梦的笑脸。离开校园已经近半个世纪,业已走过五十年的漫漫长路,我们不再年轻,但我们与母校的缘分,师生的缘分,同学的缘分还将继续,且行且珍惜。</div><div>&nbsp;</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171《难忘的“每日一语”》</b></h3><h3> 李淳</h3><h3><br></h3><div> 赤峰二中浓浓的学习氛围一直为各界人士所称道,赤峰二中毕业的学生可以说个个都很优秀,特别是我们毕业于“文革”期间的“老三届”学生,尽管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没有完整地完成初、高中的学习,但是赤峰二中良好的教育,还是給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受益终身。</div><div> ……</div><div>&nbsp;&nbsp;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万老师在班级搞的“每日一语”——他在班级的一进门处挂了一个小黑板,每天在上面写上一句俄语的句子,要求每位同学会说,会背,还经常在课堂上提问。因此,同学们都不敢怠慢。本来班主任的课大家都会相对重视一些,这又搞了个“每日一语”,我们班学习俄语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另外,我们班每次上俄语课的时候,都由一名值日的同学用俄语向老师报告当天班级的一些情况,如:今天是星期几,天气如何,班级多少名同学,出勤多少等等,并说出今天的“每日一语”。这形成了一种值日生制度,同学们轮流值日,无形中在班级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学习俄语的热潮。</div><div> ……</div><div>&nbsp;&nbsp; 这种学习方法我在上大学时也曾经使用过。我做了老师以后,也給我的学生们推荐过这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不仅适合外语学习,也可以用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学习。没想到儿时老师教的一种学习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并惠及了那么多学生,我为我曾经是一名赤峰二中的学生而骄傲和自豪。</div> <h3>  <b>七、文体奇葩</b><br></h3><div>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学福建,全区学二中”。赤峰二中不仅教学质量优异,还有两只翱翔蓝天的强劲翅膀——文艺和体育。</div><div> 赤峰二中不仅少年女篮、男篮名气很大,乒乓球运动也名声赫赫。杨柏年喜获国家一级运动员。多次代表学校及盟、市级参加全国、省级、市级比赛,1964年在南京比赛与庄则栋、徐寅生等世界冠军交过手。足球方面也不示弱,一些同学极具运动天赋,为学校、乃至全盟都争得了荣誉。田径运动在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中,多年一直名列团体总分第一名。</div><div> 赤峰二中文艺独树一帜,音乐掌门人——岳景汉先生五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是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曾为民歌泰斗郭兰英伴奏。是他带领着伙伴和学生,把那首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在赤峰唱响了几十年,经久不衰,直到6.18联欢会仍然回响在学校大厅舞台上。</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73《我记忆中的老三届学生中的体育精英》 </b></font></h3><h3> 杜国昌</h3><h3><br></h3><div>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中学体育在全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世纪六十年代,赤峰二中的体育运动成绩斐然,培养出许多人才。</div><div> 那个时候,二中乒乓球运动开展得很好,高二四班的楊柏年,是国家一级运动员,多次代表学校及盟、市参加全国、省级、市级乒乓球比赛。1964年到南京参赛与庄则棟、徐寅生等世界冠軍交过手,属近台快攻型 ……。</div><div> 那时期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中,赤峰二中多年名列团体总分第一名 ……。</div><div> 当时的二中篮球队是一只劲旅,名气很大,有很多人参加了内蒙古第二届全运会的比赛……。</div><div> 这些体育人才,当年都为二中的体育争了光,作为体育教师的我感到非常自豪。</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75《我在赤峰二中的运动生涯》</b></font></h3><h3> 谢珉树</h3><h3><br></h3><div> 想起我在赤峰二中的运动生涯,那段生活对我来说是天真、幸福、美丽至今还难以忘怀的。</div><div> ……</div><div> 说说我们赤峰二中的女子篮球队,有更多的乐。大家平时在场上训练或玩,都不叫名字,全都直呼外号,每个人都有外号,习惯了也都感觉很平常了。比如“小队长”朱凤云:其实她就是我们少年队队长。叫她小队长也很名副其实的。她打核心,在场上打起球来很有头脑,能做到人到球到,自己的闪人跳篮也做得很漂亮,常常一个躲闪过人赢得场下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次聚会遇见“小队长”,她还说:年轻多好,现在我们都老了。</div><div> ……</div><div> 感谢6.18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见到了我昔日的队友们,我们重逢合影留念!……了却一段我梦寐以求的夙愿!感谢聚会的组织者,他(她)们不计报酬,尽心尽力,辛苦付出,组织这样大规模的聚会,花费了不少心血,实在让我感动!祝我们六届并一届的同学们天天开心!永远快乐!</div> <h3>  P118《赤峰二中的劳动教育》吴文魁</h3><div> <font color="#ed2308"><b>P177《赤峰二中文艺活动一瞥》</b></font></div><div> 吴文魁</div><div><br></div><div> 二中特别重视文体活动,课程表有固定的文体活动时间,每学期有全校的文艺汇演,新年有大型的文艺晚会,学校有上百人的管乐队和大型合唱团。二中管乐队每当庆祝游行,走在队伍前面,整齐划一。岳景汉老师的指挥棒更是引人注目。管乐队主奏曲:“海军进行曲”、“胜利进行曲”、“骑兵进行曲”。除了游行演奏外,市里其它大型活动也通知或者邀请二中管乐队参加。比如迎接仪式,工人俱乐部或者常青公园公演等。二中管乐队是赤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中演出的许多优秀节目也让同学们印象深刻。“黄河大合唱”是二中传统的保留节目,由校团委书记唐英清指挥,岳景汉老师带领学校管乐队伴奏,合唱队员都是各班的文艺精英。男生领唱的“黄河颂”浑厚雄壮,女生领唱的“黄河怨”哀婉动人。“保卫黄河”二部轮唱气势磅礴,如万马奔腾豪迈奔放,像黄河壶口瀑布一泻千里。李德珊老师与黄显英同学表演的“逛新城”,扮相靓丽,声情并茂。高三二班表演的舞台剧里,马树清扮演的二诸葛,闫长生扮演的账房先生,孟繁珍扮演的三仙姑惟妙惟肖,让同学们拍手称快。舞蹈“葡萄沟的姑娘”舞步轻盈,婀娜多姿。元旦晚上各班带着节目互相拜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初一三班宗明明和张玉环表演的“老两口学毛选”,高二三班杜梦骧的口琴独奏,高三一班的秧歌演唱“正月里是新年”,都很受欢迎。<br></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79《永远难忘的赤峰二中少年女篮》</b></font></h3><h3> 张秀文</h3><h3><br></h3><div> 打开手机,看着照片上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我百感交集、浮想联翩,思绪伴随着尘封悠远的回忆,又穿越回到了五十年前的“赤</div><div>峰二中少年女篮”……</div><div> 那是1965年的春天,为参加全市的少年女篮选拔赛,赤峰二中组建了少年女篮。当时在全校共选14名女运动员。……为了能训练集中,学校对这14名队员做了统一安排,一律住校。这样一个青春活泼,乐观大方,天真烂漫的少年女篮队就应运而生啦!</div><div> 随着"滴……”的一声哨音响起,与赤峰三中女篮的冠军争夺赛开始了。我校首发出场的五个主力球员是后卫“小布头”(绰号,以下同)张秀文,左前锋“小队长”朱凤云,右前锋“小辣椒”王强华,中锋“大个”黄丽燕,底线流动中锋“胶皮娃娃”于萍。总裁判员来到中场,双方队员开始争球,我方中锋黄丽燕争球。裁判将球高高举起,只听一声哨令,黄丽燕纵身一跳,轻松举手一拨,球就飞到了朱凤云这边,她一个箭步上去把球紧紧抓住,这时于萍快速顺边线跑动,朱凤云一个长传就把球传给了于萍,于萍来个底线横穿,接住球回身一个勾手篮,球进了!首开纪录。这个精彩的快攻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又一个哨音响了,对方违规。我方发后场球,只见朱凤云飞快的把球传给了张秀文,张秀文押球推进前场,张秀文、朱凤云三人密切配合,相互接应。当王强华接到球后,只见她三大步切入到篮下投篮命中!我们的中锋黄丽燕身材高大,篮板球最棒。在篮板下进攻时虚晃动作很成功,球到她手必定得分!我们运用外线与内线配合,快攻与阵地进攻这样的打法,取得了成功,前半场我们一路领先。</div><div> 后半场开始了,教练又给我们做了严密部署,按着教练的战术安排,我们认真拼搏着,不敢放松。场上不时传来我们彼此配合鼓励的呼喊声:“‘小队长’投篮”!“‘小辣椒’接球”!“‘胶皮’传球”!“‘小布头’快”!我们五个人默契配合,丢球互相鼓励不抱怨!打出好球互相拥抱给与鼓励!团结一心越战越勇!一声哨音,比赛结束,赤峰二中胜!我们全体运动员紧紧拥抱,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三个月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司校长,曹老师,二中的全体师生,我们没让你们失望,我们为赤峰二中争光了。从此刻起,昭乌达少年女篮非我们赤峰二中莫属!</div><div> ……</div><div> 以后的几年中,我们不停地参赛,驰骋赤峰,一般的中学都不能和赤峰二中女篮相提并论,就是最有实力的赤峰师范学校、赤峰卫校也不在话下,我们赤峰二中少年女篮在赤峰篮球场独占鳌头!</div><div> 然而,不期而至的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致使我们无奈中断了学业。随之而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又迫使我们不得已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和与之拼搏奋斗钟爱的篮球运动生涯告刻,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可爱的母校赤峰二中……。</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87《母校篮球运动生活侧记》</b></font></h3><h3> 韩卫民</h3><h3><br></h3><div> ……</div><div> 赤峰二中是自治区的名校,悠久的历史誉满八方。她不仅是一代代莘莘学子追求汲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殿堂,而且是培养造就许多体育健儿的摇篮。</div><div> 在母校学习期间,我是一名体育爱好者。记得初中二年级时,我从校足球队转入篮球队学习训练,这一转不打紧,使我的人生与篮球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div><div> ……1968年夏天,盟里组织一支由我校篮球队员为主的青年队去旗县巡回友谊赛。在平庄镇比赛的那天,我们白天一连气打了四场球,到晚间还要再打一场灯光比赛。说不累那是假话,但每个队员没有叫苦的,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斗志,打好每一场比赛,并时时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我们这个队伍确实是一支敢打敢拼,很能战斗的队伍。</div><div> 五十年前在母校的学习和体育运动生活令我难以忘怀,这篇简单的侧记,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赤峰二中这座名校给予了我人生旅途中一段自豪和愉快的时光。追忆是无尽的,眷恋是永恒的,师生的情谊难以言表。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老三届这一代人将始终牵念着母校的过去、今天和明天。</div> <h3>  <b>八、“长征”散记</b><br></h3><div> 1966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社论,高度赞扬了大连海运学院红卫兵步行串联的事迹,由此全国性的红卫兵步行串联开始了。赤峰二中学生、老师也都自发组成一支支队伍,开始学红军,徒步“长征”,这个学生时代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也是永生难忘的。</div><div><br></div><div> 1、《“红卫兵不怕远征难”》 温玉峰&nbsp; (照片见五-2)</div><div> <font color="#ed2308"><b>P194《赤峰二中教工长征队》</b></font></div><div> 邢俭</div><div><br></div><div> 我当然是找到51年前《赤峰二中教工长征队》的战友们,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红军长征的那些趣事。幸好长征队的13名队员中,还来了6名。我们想谈的,当然都是有关长征的事。其中谭国新先生年纪最大,87岁了,第二位李兰新先生,然后是耿杰先生、邢俭、李绍文、林国钦先生。我们虽然定居赤峰,但也很少见面,更没有得到畅舒胸襟的机会。乘此时机,何不回顾那次长征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呢!话题一点到长征,那就七嘴八舌起来。为了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根据大家的回忆,我就全权代表,把二中教工“长征队”的一些事梳理成章……</div><div> 清楚地记得1966年的10月初,学校批准我们14人组成“教工长征队”,到北京串联,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97《和辟才小学结情缘》</b></font></h3><h3> 邢俭 孙殿奇</h3><h3><br></h3><div> 我们赤峰二中高二一班……串联了十九男、十九女共三十八人,不分派别和观点,组成“赤峰二中红色长征队”。10月24日上午召开了准备会议,下午二时半,集合队伍,打着“赤峰二中红色长征队”大旗,背着行军锅,每人一条米袋,雄赳赳,气昂昂地出发了。我们决定走小路不走大路,走农村不走城市。经过12天艰苦而愉快的行程,顺利地到达了日思夜想的祖国首都北京。</div><div> 我们被红卫兵接待站分派到辟才胡同,辟才小学,大家都以为是劈柴胡同,以为是清朝那些贵族们雇佣的贫苦人,劈柴烧火的奴才所住的地方。到小学校门看到校名,原来是“辟才小学”。和我们赤峰二中开辟和培养人才是同一个意思。</div><div> ……</div><div> 11月19日,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即将踏上征程的日子。北京是加油站,经过几天的休整,医好了脚伤;经过参观学习,思想提高了一大步。就像旋转的陀螺,加上了油,旋转起来更快了。我走在队伍中,听着一、二、一的口号前行着,但还是回首望着这个开辟人才的学校。</div> <h3>  <b>九、缅怀思念</b></h3><div> 朝夕相处、一路同行的老师、同学,终究会在某个路口离散。虽几年,几十年过去,但想起那些离我们而去的老师、同学,仍然难以释怀。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这是孜孜不倦教诲我们的老师;朝夕相处,斯人已去,音容宛在,这是我们的同窗。逝去往事何处寻,心底流泪做缅怀。那些回不去的岁月,只得用来祭奠,祭奠曾经的美好。珍惜美好的现在,沉湎感伤过去不可取,立足健康活在当下向前看!</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199《深切怀念班主任司凤岐》</b></font></h3><h3> 何淑琴</h3><h3><br></h3><div> 1998年10月8日,是司凤岐老师非常开心的一天。老三届高三四班的五名同学,来看望老班主任。大家火热地聊着个人的成长经历,回忆着当初美好的高中生活,五十多岁的人仿佛一下变回了那个初升高的少年,在老班主任慈祥的笑容面前,尽情地释放了积在心里的崇敬、感恩与想念。</div><div> 我们的司老师是全国的教育精英,1962年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这个榜样和楷模激励着我们,全班同学在司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各项评比活动,均表现出色。</div><div> ……</div><div>&nbsp;&nbsp;&nbsp; 看望司老师那天,他说我们高三四班没有一张毕业照,很可惜。并提议,找机会全班同学聚一下,把当时的语文老师罗宗义、数学老师王润宅、化学老师马汉东、物理老师孙其伟、俄语老师丁新都请来,师生拍一张迟到的毕业合影。当年的同学们已经分散在各个地方,司老师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这张与五位学生的合影,成了珍贵的纪念。……</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01《追忆李千龄先生》</b></font></h3><h3> 董文海</h3><h3><br></h3><div>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李千令先生。我有幸成为了他的课代表。这位老师是山西人,操着一口被普通话改造过的山西语音。高挑清痩的身躯,椭圆的脸庞生有脸鬓胡须,留着每天刮过的青痕。一双不太大、但炯炯有神的眼前,戴着一副秀琅眼镜。梳着背头。每天的衣着总是利利整整。先生未言先笑,和蔼可亲。我们刚到校,就风闻他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下放到这里的。据说是该社西欧出版组的编辑。夏衍翻译的高尔基《母亲》,就是李老师担任责任编辑。我有一次向先生核实这件事,他笑笑,</div><div>没置可否。我想这大半是真的。所以心里对他很敬畏、崇拜。</div><div> 李老师究竟是什么学历、功底,学生们不得而知。但他在课堂上纵横捭阖的授业,学富五车的渊博,却使同学们大有领教。漂亮的行楷板书,满腹文史经纶才华,循循善诱的答疑解惑……令人感到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记得在课堂上,李老师常常跳出书本,援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诗文,介绍给学生。比如:在讲《史记•荊轲刺秦》这篇课文时,他就把“诗书何必遭秦火?刘项原来不读书”、“为何十二金人外,犹有人间博浪锥?”等诗文介绍给大家,并写在黑板上,既增强了课堂兴味,也给求知若渴的学生们,传授了丰厚的知识,起到了点滴入心的功效。每逢课外,我们向李老师请教一些文学知识时,他更是倾尽所知地讲解、点拨,总是那样地师心娓娓,诲人不倦。</div><div> 李老师精通俄、英文(还会不会其它语种,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升高二时,他改教初一年级的英文。他还很有音乐天才,拉一手很好的二胡和手风琴。记得在高一新年夜,班级联欢晚会上,他献了一首二胡独奏《春江花月夜》,拉得神采飞扬,满堂贺彩。我还见过他在初一同学们唱英语字母歌时,亲自用手风琴伴奏的场面。真不愧是六艺精通的一代硕儒啊!不然怎么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走一回呢?</div><div>留给我印象更深的,是李千令老师的作文课。他因为是担任过国家最高文学出版社编辑的文章大家,所以对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培养分外重视。而且,通过给同学们布置的作文题目,既注重考察学生的成文能力,也不放过对道德品质的熏陶。我走出二中后,别的教材都丟掉了,唯一李千令和贾莉两位语文老师批改过的几本《作文薄》,始终没舎得扔,一直保存至今。今天,已经成为回顾师德、怀念师恩的珍贵信物了。</div><div><br></div><div> P209《缅怀老校长司凤岐》 董文海</div> <h3><br></h3><div> <font color="#ed2308"><b>P207 《天堂里有他的歌声》</b></font></div><div> 刘树森</div><div><br></div><div> 1969年夏秋季节,我从我所在的知青点,向东北方向翻山过岭,沿着崎岖的小路步行到白音温都苏木沙布台大队查干额日格小队去看我的同班同学,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丛志范……。</div><div> 草原夜色美。在大兴安岭的群山怀抱中,再次被他演绎《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的歌声所震撼;在白音温都草原上,听他唱那首有着“东方小夜曲”美称的《草原之夜》。月色如洗,歌声悠扬,天籁之音,如醉如痴……。</div><div> 丛志范语言能力极强。那天,他甚至用蒙语演唱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一个城市里长大的汉族高中学生,到牧区插队不到一年,居然能自己翻译并用蒙语演唱歌曲!我还听说,他还能用蒙语給牧民老乡讲中国古典小说里的故事呢!可见丛志范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有多强。能让身边的人噙着泪花听他唱歌,那得有多么大的气场和感染力?那几个夜晚让我终生难忘。皎洁的月光洒在草原上,晚风轻轻的吹过,草浪随微风起伏,天地间一片静谧。整晚,我坐在草地上,一直仰视着这位学长。</div><div> 丛志范博学。在白音温都的夜晚,他曾经指点着夜空里的星星,给我讲星座的名称,位置的变化,讲月亮的阴晴圆缺。……也是从那以后,我养成了观星望月的习惯,这个习惯伴随了我的一生。</div><div>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会到空旷的地方抬头望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哪次都会有全新的感悟,也会更加珍惜生命的过程。</div><div> 繁星满天的夜晚,我也会在夜空里找寻我所能知道的星座。斗转星移,观察星座的旋转变化,也感悟着人生的世事无常,更是每次都能想起白音温都的那个草原之夜。或许,丛志范就是夜空里那颗最亮的星……</div><div> 怀念赤峰二中校友、学长丛志范。天堂里有他的歌声。</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13 《往日的回忆》</b></font></h3><h3> 邓丽娜</h3><h3><br></h3><div> 赵书勤老师虽然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慈爱的目光,尤其她那双漂亮的大眼睛永远留在我的脑海中。</div><div> …… </div><div> 赵老师毕业于东北某师大,个子不太高,但明眸皓齿、顾盼生辉的精明模样,很有为人师表的风度。她那时才廿几岁,刚结婚不久,爱人是二中俄语教员袁振山老师。我们那会儿少不更事,特别顽皮,有时惹她生起气來,训起我们也蛮凶的,同学们也会很害怕。</div><div> ……</div><div>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疯狂年代的不良影响逐步消除,人际关系也逐渐得到改善。我们初二四班先是有几个男同学每年的正月初四上午去赵书勤老师家中给她拜年,后来有几位女同学也加入这个行列,我也在其中。</div><div> 每逢春节大年初四,赵老师家里的聚会都给老同学们带来无尽欢乐,大家无拘无束谈笑风生,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少年。</div><div> 敬爱的赵书勤老师,您是我少年时代印象深刻的人,上初中的顽童,在您的教诲下克服了叛逆心理带给我们无知的迷茫、幼稚的冲动。老师不但教给了我们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也教给我们怎样从小做个自信、坚强、善良、勇敢的人。十年浩劫致使我们无奈的中断学业,大家的命运也都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只有我们敬爱的班主任赵书勤老師,她的影响,她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成为我们终生难忘的永远回忆……。</div> <h3>  <b>十、知青履痕</b><br></h3><div> 1968年我们和全国1700万知青一样,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牧区或兵团务农学牧。虽然使不少知青壮志未酬,丧失了最佳学习时机,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青春无愧,许多插队的知识青年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与当地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即使返城多年,仍同他们保持着割不断的深情和联系。我们始终这样认为,那段艰辛经历是悲剧,也是喜剧。逆境当中,磨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也是人生难得的财富。</div> <h3>  P99《苏荣生老师和他的那棵柽柳》武敏政</h3><div><font color="#ed2308"><b> P215 《踩筏子》</b></font></div><div> 武敏政</div><div><br></div><div> ……我们去稻地踩筏子。踩,顾名思义,就是用脚去踩,搞碎这這些筏子,同时也踏平這灌水的地。村民们有的对踩筏子有经验,家境好一点的,来时就做了准备,下水时穿上厚袜子,再穿上雨靴;家境差的,成分不好的,没有经验的知青们,就只有那时流行的胶鞋,但一样下到水里踩筏子。我当时的心理是,自己是知青,是来接受再教育的,可不能表现出城里人的“娇气”,必须一不怕死,二不怕苦,三也不能怕凉,踩!</div><div>&nbsp;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踩筏子的我们成了春寒中的鸭子,“稻田水寒我先知”。天气乍暖还寒,放水后的稻田里,大块大块的筏子上半截露出水面,下半截里头的冰根本就没开化。每次下到三、四十公分深的水里,水已经没了腿肚子。下水后,先是双脚、小腿感到凉,等抬脚插进筏子里,里头的冰茬似刀割一样扎脚背,扎脚腕子,扎腿肚子,进而全身打噤噤。那时才知道什么叫“冰凉冰凉”,真是像冰一样的凉。再接二连三地踩下去,脚腿逐渐没了感觉,這水中的寒凉却直袭五脏六腑,感到透心地凉;再接下来,全身的血仿佛全都变凉……,这种滋味非亲历者难以感受,亲历者亦难以言表!第一次踩筏子,走在水里,身子打晃,眼泪挤在眼眶里凝固着流不下来,又只觉头顶上升腾着一股股热汽儿……。我当时骤然想起,听人说过,人在要冻死时,是会看到能烤的火,我是不是也被這寒凉的冰水凉得出现了幻觉……?不然咋没有了一下水时凉的感觉了?紧接着一个坚定不移的想法是:自己可不能倒在眼底下的泥水里,要坚持,坚持……。这时,就盼着领工的队长喊“歇着了”,这一喊才能光明正大地离水。这哪里是“歇着了”,分明是“饶命了”。 这一池池的筏子水哟!歇着也不能总歇着,剛有点暖意,随着队长的“起来了”,人们还得再进入水里去重复那入与出、凉与热的过程。什么叫赴汤蹈火?什么叫视死如归?我是从一次次地踩筏子中弄明白的!呜呼,杜工部茅屋被秋风所破,杨子荣穿林海跨雪原,那才哪到哪呀,在踩筏子面前都显得苍白,都是小巫见大巫!哀哉,踩呀踩筏子!那是在无奈与恐惧混杂下的对身体的折磨和对心灵的熬煎……</div><div> ……</div><div>&nbsp;&nbsp; 踩筏子是个苦活。</div><div>&nbsp;&nbsp; 踩筏子是个不堪回首的经历。</div><div>&nbsp;&nbsp; 但踩筏子也值得回味。</div><div>&nbsp;&nbsp; 因之,我写了以上《踩筏子》。</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17 《友善和谐的大家庭》</b></font></h3><h3> 马秀文 </h3><h3><br></h3><div> 当初,我们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只有16岁。虽然有到农村锻炼的满怀豪情,有充满理想的豪情壮志,但是,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城市,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生活。知青点是一排土平房,没有电灯,晚上靠昏暗的煤油灯照亮,用水从井里打自己挑;我们不会做饭,大队给我们安排了做饭的人员,但饭菜不合口味,生活起居不习惯。我们吃的口粮需从十几公里外的粮店买回,每人每月42斤成品粮只有3斤细粮(小麦粉或大米),其余是玉米面或高粱米,3两食用油;食物单一,很少有肉蛋吃。对于我们这些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来说,简直象到了另一个世界。一日三餐,早饭是玉米面大饼子,午饭是高粱米饭,晚饭是玉米面粥,没有蔬菜,只是吃点咸菜。每天下地干活,累得浑身出汗,不会洗衣服,身上穿的衣服有酸臭味。繁重的农活早出晚归,劳动归来筋疲力尽。身边没有亲人,不熟悉农村生活,感到非常孤单。个别农民对我们有歧视,误认为我们是文化大革命打砸抢干将,被赶到农村来劳动改造等等,使我们的心灵和体能上受到创伤。困难面前,同学们没有气馁,鼓起勇气,团结互助,坚定信念,咬紧牙关,互相鼓励,共度难关。男同学不会洗衣服,女同学帮助洗;知青点的重活(如挑水等),男同学主动承担,在劳动中男同学主动帮助女同学完成任务;知青点实行民主管理,不论家庭出身成分,不管家庭有何背景,大家一律平等,共同讨论决定知青点的事务;知青点实行免用餐券就餐,像在家里一样,饭菜随便吃不限量。出现有身体不适、生病等,大家互相照顾,除细心护理外,还从仅有的统一定量供应的细粮中单做病号饭;同学间发生矛盾,大家主动帮助调解,像兄弟姐妹一样矛盾很快解决,同学间没有发生过偏激行为,直到现在仍保持经常的友好往来。</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27 《下乡劳动生活点滴》</b></font></h3><h3> 吴晓光</h3><h3><br></h3><div> 1968年9月8日赤峰二中七人:吴晓光、丛志范、粟万玉、肖国祥、毛正祥、赵树青、汪亚辉从赤峰出发,10日到达白音温都公社沙布台大队查干额日格小队。</div><div> 我们到牧区正好是打草季节,队里派我们跟毛闹好等牧民一起到沙那队南的河边上打草,那时我们七个知青住一个大土崩崩,能烧炕,在草地上挖一个坑放上铁锅轮流做饭,主要是高粱米饭,没有菜,最好的时候有土豆吃或找点山野菜。尽管生活很苦,但我们还是学会了打草。中间休息就跟牧民摔跤,毛闹好是个好摔跤手,我跟他学的也会摔跤了,后来还小有名气。晚上睡觉前丛志范给大伙讲故事,什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丛志范真是个天才,能把这几部书讲得活灵活现,还能唱歌、拉二胡,后来他学会了好多蒙古民歌,拉起四胡,苦中有乐吧。</div><div> ……</div><div> 四十多年过去了,想当年我们赤峰二中老三届的同学始终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去劳动,不沉沦,积极进取,并且尽自己的能力去为人民群众办一些事情。牧区的领导和牧民们对我们也很关心、照顾,有很多牧民把知青当成自己的孩子,现在回想起来也很激动,即便现在做梦有时还梦到在牧区生活的场景。</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31 《我的知青岁月》</b></font></h3><h3> 苏世英 </h3><h3><br></h3><div> 1968年的6、7月份,考大学,上大学已彻底没戏。上山下乡运动铺天盖地,特别是8月初,北京上山下乡知青专列路经赤峰到锡林郭勒盟的那个场面、气势,不由人不心动。上山下乡已是势不可挡,这时我突发奇想,反正早晚也得下乡,不如跟他们一起去锡林郭勒盟大草原去。</div><div> ……</div><div> 十来天后,我们七个人被分配到西乌旗白音乌拉牧场台里木农业分场开始了真正的上山下乡。……我们要求要与牧业知青一个待遇,要马,要皮衣等。……头上是冬天必备的大尾羊帽,跟成吉思汗画像上戴的帽子差不多。身穿七张老羊皮熏制的黄褐色的毛朝里,皮朝外的大德勒(皮衣或者皮袄),十五米长的鲜艳色绸子腰带,又肥又厚的白蹅大皮裤,还有高腰杂色大毡疙瘩,好家伙!这一身扮上就像从威虎山下来的,远看还真像个地地道道的老牧人,走上几圈,比干上半天活还要累。</div><div> 第一个春节回家过年,我就是这身打扮进的家门,父母除了问寒暖之外,说怎么穿着这个装束,记得班里几个同学也来家看我,那股又浓又重,直冲脑髓的膻味,就像刚从羊圈里钻出来的,直呼受不了。</div><div> 那个年代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全是国家分配调拨。从部队总部张家口往这运,不但运距太远,而且资源也没渠道,所以决定从赤峰购买。部队来的军人全是总部张家口过来的,对赤峰这块不熟悉,因为天天接触,跟场长(原部队的团长)说出了我的想法,去赤峰跑跑试试,领导当然是一口答应。即刻启程,回到家跟父母说明来意,父亲特别高兴,拿着军马场给地方政府开的求助信,带着我跑计委、物资部门,一次就批了上百立方米的木材,包括好多做门窗用的红松、樟子松,还有落叶松等。水泥是过去城郊三水泥场的小水泥,因不是盖楼,完全可以用,后来军马场派车,我带路,几辆车拉了好多趟,顺利完成任务。为马场的建设,我做出了贡献,那阵子,我心劲儿十足。老实忠厚,不怕苦不怕累,办事有头脑有能力,得到的评价全是些好词和美誉。于是在我积极申请要求下,于1971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div><div> 为了最大限度地服务牧民老乡们的生产生活,军马场新成立了军人服务社,就是类似供销合作社式的商店,老乡生产生活中所有需要的东西都不受限,全部可以经营。…..场领导免去了我的大秘职务,任命我为军人服务社的主任,隶属场财务科管理。</div><div> 我自己认为所写是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流水账,实际上十六个字完全可以概括:心红志坚,苦乐相伴,前途未卜,人生浪漫。 </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46 《知青生活点滴》</b></font></h3><h3> 张凤英</h3><h3><br></h3><div> 1968年8月11日,我们一行数百人作为赤峰市首批知青,一腔热血,满怀豪情,响应号召奔赴农村牧区。一路走来又有阿旗的知青加入,然后相继分流到各自落户的农村、牧区。</div><div> ……</div><div> 刚到牧区第一道难关就是语言不通。我们二队几十口人只有白音宝力高、铁宝哥俩是蒙汉兼通。我们就从简单易记的日常用语开始学“巴达衣滴” “衣得节” “牙布那” “么托坏” “吾怪” ……好说好记,没用多长时间,口语、手语交替使用,互相的意思就能明白了。</div><div> 1969年春节后有消息说让我们女生出场接羔。王克磊、王丽群、张敬军我们四人早早就回到青年点了……。接羔的四十多天里没洗过澡,生了满身的虱子,浑身痒。怎么办呢?我俩就走出去很远,找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把衣服脱下来捉虱子。头上的自己捉不了,我们俩就给对方捉。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又有趣,又辛酸。</div><div> 六、七十年代的科尔沁草原,天是那么高远湛蓝,草是那么茂盛,野鸭、鸿雁、傻半鸡儿,还有那么多叫不上名的野鸟飞禽,走着走着突然从你脚下扑棱棱飞出来吓你一跳。五月的芍药满山遍野,红白相间,浓香扑鼻,盛夏金盏菊、金针花、红花、野百合、石柱子……散落在草丛里,美不胜收!秋天酸酸甜甜的各种浆果叫不上名,看不尽,吃不完。闲暇时采下来,用线串起晾干,留着冬天再吃。</div><div> 几十年过去了……啊,留下我青春岁月的白音温都!记忆中富饶美丽的白音温都!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首诗,诗里有理想,有梦幻,有欢笑,有辛酸,但它永不会褪色,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49 《回忆我在阿旗的日子》</b></font></h3><h3> 徐军</h3><h3><br></h3><div> 1968年8月30号,我下乡来到了阿旗白音花公社沙拉哈达大队。我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联系一名或几名同伴儿一起下乡。到了大队,我发现有一名二中同学跟我熟悉,就是高三一班的宁瑞珍同学跟我在一个大队,这让我特别高兴,宁大姐是赤峰二中的“名人”,能跟她在一起下乡,这是一种荣幸。</div><div> ……</div><div> 我从1968年至1974年12月31日在阿旗生活了6年零4个月,这期间我从事过农业、工业、金融工作。当过农民、工人、干部,吃过百家门,也就是派饭,跟农民一个炕上盖过羊皮。我为了保护集体財产,下到十五丈深的井里捞过羊,把300斤的筐土从二十米深的河底扛上来。我不怕苦不怕死,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喝。</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52 《军马战士的生活片段》</b></font></h3><h3> 侯曲平</h3><h3><br></h3><div>&nbsp; ……</div><div> 1970年的夏天,不知深浅的我,只身一人,19岁的小雏鸭自己坐了两天像牛一样慢的班车,来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奔着才见过三次面的苏世英,和心中的神一样的军马,到了西乌旗北京军区4618军马场。</div><div> 我开始和牧民一样,住在蒙古包里半湿半干的草地上,只有一层毡子,那个罪受的呀,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女孩子就更难了,坐了一身的病。每到“大姨妈”来了,肚子疼得满地打滚儿,那时候用纸都不方便,又没厕所,往那一蹲,真是滴水成冰啊!苦不堪言。</div><div> 后来,在师部统一指挥下,战友们自力更生盖窑洞,自己脱坯,一块坯30斤左右,半圆形,开始拿都拿不起来,后来锻炼得能够举起来,再扔二米多高,上面有人接着。那个手啊,手心手背全裂的大口子,血糊淋拉的,这哪是姑娘的手,就是鸡爪子!真是硬撑。倒是没白受罪,到底都住上了自己盖的宿舍——窑洞,从几天吃不上一次萝卜咸菜,到后来隔三差五的吃上一顿羊肉馅饼,那就香得没治没治的。</div><div> ……</div><div> 我向往的军马,只是看得到,却摸不着。我真的心不甘呀!还是苏世英在场部和团长软磨硬泡,终于把我调到二连,再也不干基建队的活了,而且给我配了最好的座骑,一匹枣红色白鼻梁的骏马,并委以重任:担任全连枪支弹药库以及全连物资保管员。那时的心情啊,简直美透了,这才是军马战士生活的开始!</div><div> 记得我学骑马,胆大还虎了吧几,学得很快,但学不带鞍子的铲骑马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个子小,马又高又大,因为没马鞍子,怎么也上不去,只有后退几步,再使劲往上蹿。一次一下蹿过了头,闹了个嘴啃地,跑到马那边去了,把战友们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有一次连里开会,本来大家都很严肃,不知谁又提起,连指导员都笑出眼泪了。由于自己不怕累,能吃苦,骑马技术突飞猛进,我的马又争气,在全连骑马射击比赛中,总是第一、二名。</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64《趟过西拉木伦河》</b></font><br></h3><h3> 雷铁成</h3><h3><br></h3><div> 1969年秋,我们一行七人搭坐“辽建三团”的大货车,绕道大板、天山返回大兴农场知青点。七人中,只有我一人毕业于赤峰二中高中,小杨和另外5个女知青是赤峰四中初中毕业的,当时只有十七、八岁。我们在大货车上颠簸了两天,傍晚时分到达西拉木伦河北岸的麦新公社,与大兴农场一河之隔。</div><div> 是当天过河回知青点,还是第二天过河,在我们中间产生了分歧。我的意见是:天色已晚且河水很大很急,贸然过河无疑是有危险的,不如在“辽建三团”废弃的工地上将就一宿,明天找老乡带我们过河。小杨六人回知青点心切,又加上少年气盛,执意马上涉水过河。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分头行事。暮色中,望着一男五女六个稚嫩的身影渐渐远去,我不禁为他们担心起来。</div><div> ……</div><div> 后来得知,小杨六人在河边徘徊一阵开始过河,到河心时水深流急,站立不稳,只得拼命拉扯在一起,一步一挪脱险上岸,携带的衣物食品全被冲走,几个人搂抱在一起哭成一团......我听后百感交集,有一种莫名的悲怆,是因为他们?因为我自己?还是因为这一代人?</div> <h3>  <b>十一、夕阳焕彩</b></h3><div> 感悟生命,焕彩夕阳。经历了大半生,奋斗了半辈子,我们终于退休了,这是自然规律。我们在同事面前,是个老同志;在晚辈面前,是个老前辈。我们已经年过花甲,我们已经年届古稀,我们正在向耄耋之年挺进,但我们不服老,6.18活动就充分显示了我们的生机和活力,“十年以后再相聚”是我们在6.18提出来的口号,我们认真地兑现这个口号,要健康、快乐的度过每一天,要让银发族再焕人生精彩。</div> <h3>  P103《喜回二中》张宗奎</h3><div> P269《水调歌头.七一感怀》张宗奎</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P271《生命的苍凉》</b></font></div><div> 张宗奎</div><div><br></div><div> 我们曾是</div><div> 共和国的长子,</div><div> 祖国的希望;</div><div> 我们曾是</div><div> 生在新中国,</div><div> 长在红旗下,</div><div> 早晨八九钟的太阳。</div><div> 而今天我们是</div><div> 共和国的U盘,</div><div> 存储了共和国</div><div> 前进、徘徊、曲折与动荡;</div><div> 我们是共和国的网页,</div><div> 记载了共和国</div><div> 从积贫积弱,</div><div> 到崛起富强;</div><div> 在共和国跌宕起伏的</div><div> 剧本里,</div><div> 我们是悲剧角色,</div><div> 演绎了《生命的苍凉》。</div><div> “老三届”——</div><div> “中国制造”</div><div> 世上绝无仅有,</div><div> 人类文明的创伤。</div><div> 一场浩劫,</div><div> 毁了青春,</div><div> 误了爱情,</div><div> 灭了理想。</div><div> 那可怕的梦魇,</div><div> 在华夏大地游荡。</div><div> 本来,</div><div> 我们青春年少,</div><div> 是学习的最好时光。</div><div> 可是,</div><div> 我们失去了</div><div> 受教育的权利,</div><div> 成了枯萎的秧苗,</div><div> 迷失方向的羔羊。</div><div> ………</div><div> “老三届”,</div><div> 是中华民族的伤疤,</div><div> 是青年学子的永远课堂。</div><div> 大道通天,</div><div> 秋草枯黄。</div><div> 老三届,</div><div> 手牵手,</div><div> 慢慢老去。</div><div> 告别花甲,</div><div> 步入古稀。</div><div> 在未来的时间里,</div><div> 我们要</div><div> 抚平创伤,</div><div> 挺起胸膛,</div><div> 活出精神,</div><div> 活出质量。</div><div> 再过十年,</div><div> 二十年,</div><div> 三十年,</div><div> 我们依然硬朗,</div><div> 这就是</div><div> 我们最大的财富,</div><div> 这就是</div><div> 对失去青春的</div><div> 最好补偿!</div><div><br></div><div> P284《阎子忠同学二三事》张宗奎、马俊英</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273《风雨兼程》</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袁利军</font></h3> <h3>  P152 《【鹊桥仙】•二中情》 王树民</h3><div> P276《诗五首》王树民&nbsp;&nbsp;&nbsp;&nbsp; </div><div>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280《老街的味道》</b></div><div> 王树民</div><div><br></div><div> 头道街西边的老街要拆迁了,这里道路狭窄,平房鳞次栉比,小巷曲径纵穿,我漫步流连。仅有的老街味道,启封了我珍藏的记忆,又回到了五十年代,重温我快乐童年。 那时,泥香的土路,留下车辙的深深沟痕,不宽的街道,商贾云集,雨天泥泞,雪后路面结满了冰凌。</div><div> 最热闹的是头道街的老爷庙戏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香客虔诚,儿童嬉玩。夜幕低垂,戏园里传出铿锵的锣鼓声,动人心弦。伴随着“瓜子,香瓜子”、“买香烟来”的各种叫卖声,这里是休闲乐园。父亲常常领我来听戏,我爱听《打龙袍》、《空城计》、《将相和》,老生黑头的唱腔沉稳激昂,包公诸葛亮睿智威严。散了戏,父亲买上一只熏鸡,拎上一包点心,是夜宵的美餐,生活得快乐多彩。&nbsp; </div><div> ……</div><div> 老街处处充满着浓烈、厚重的人文气氛,生活平平淡淡,人人勤劳,户户安然。老街的味道,是淳朴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暖心的味道,爱的味道,让我回味无穷而陶醉。面对即将消失的最后老街,总有点留恋与遗憾。她是我童年的梦想,是我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她记录了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的重要节点。</div><div> 新街, 高楼林立,马路宽阔,信息网络遍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福祉。让她承载更多的厚重历史文化吧!承载更多的老街上的品质和人格吧!铸入老街之魂,从中体味老街的味道,感受新街的魅力,让老街留香。</div><div><br></div><div> P282 《秋的交谈》王树民</div> <h3>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P283《群之铭》</b></h3><h3> 李惠</h3><div>&nbsp;</div><div> 名之以群,用意良深。</div><div>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div><div> 良禽择木,凤非梧桐而不落;</div><div> 君子交友,人无同志则匪亲。</div><div> 譬若我群,同气同门。</div><div> 风光无限,气象常新。</div><div> 集春庭之三凤,树俊义之三民。</div><div> 看幽谷之兰秀,聆野鹤之清音。</div><div> 秋水澄波,白云出岫;</div><div> 国富呈荣,民风向淳。</div><div> 明师广才,秀生化文。</div><div> 都本奇士,金华宝珍。</div><div> 吟诗作赋,怡情悦性,</div><div> 传书递柬,增益广闻。</div><div> 沧海观澜,开胸襟之壮阔;</div><div> 竹林采风,效劲节与虚心。</div><div> 优哉悠哉,斯是我群。</div><div> (文内嵌群内师友尊名雅讳、网名)</div> <h3>  <b>十二、人物特写</b></h3><div> 我们的老校友,商界奇才阎子忠是此次活动的赞襄者,刘玉琴为他写的报告文学说出了全体学友的心声;在校友宋英达、张玉祥、博核等文学奇才的笔下,牛广才、罗宗义、薛开诚、戴约瑟、马淑敏、徐元成、段永智、盛莜臣、林振良、车燕翟、王润宅、马汉东、郭子谭等恩师形象跃然纸上,了却了我们的心愿,也得到了恩师的夸赞;《回眸》寄到家在福建省惠安市的赤峰二中老教师林振良先生手上,他认真阅览了此书,专门给宋英达打了个电话,称赞此书有“三好”,即编得好、写得好、出得好!</div> <h3>  P3《以青春的名义》刘玉琴</h3><div><font color="#ed2308"><b> P286《敢为人先——记赤峰大地(集团)</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 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阎子忠》</b></font></div><div> 刘玉琴</div><div><br></div><div> 轰动赤峰市区一时的“赤峰二中‘老三届’微信群群友回访母校联谊会”活动,随着“6•18”这个日子的渐行渐远,在几经发酵形成一个一个的高潮之后,已近阑珊,天南地北赶回赤峰聚会的同学们,在收获了满满的深情厚谊之后陆续返程;家居赤峰本地的同学们,也都在咀嚼幸福的回味中。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被学友们在聚会中多次感念、数次赞美而不得见其面的同学,回到了赤峰,他,就是这次“赤峰二中‘老三届’微信群群友回访母校联谊会”活动的赞助者——赤峰二中66届高三、三班毕业生、赤峰大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阎子忠。</div><div> ……</div><div> “穷”和“饿”的记忆是那么强烈地刻骨铭心,它像头上悬着的一柄利剑,时时刺得少年阎子忠的心鲜血淋淋,他以此发誓:此生一定要脱贫!一定要让全家都有饭吃!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种在心底的愿望是那么的日益强烈,直至在心底扎根,并伴随终生。</div><div> 困扰生命的饥饿,是在初中时代终结的。</div><div> 入学不久,阎子忠成了二中的体育“明星”。</div><div> 他的二万米竞走全盟(昭乌达盟,赤峰市的前身)第一,时隔50多年,至今无人能破他当年的记录。二万米,二十公里,参加比赛的选手,有一多半还没走完十公里,就败下阵来……它需要很强的体力,很长的耐力和持久的毅力。</div><div> 从22岁~38岁,阎子忠在宁城工作整整16年,他从代课老师到广播放大站机务员,又到邮电局做技术总管,而后借调到工交组(经济建设委员会),作为经委供销科长、会战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他参与内蒙古最大的糖厂——宁城县糖厂千吨改造、八里罕酒厂(宁城老窖)扩建工程,建羊毛衫厂、大理石厂、轴承厂……他眼里有活,悟性好、会办事,哪个县长、书记都愿意带着他一起工作。16年,阎子忠的整个青春,都献给了中京大地,足迹遍布33个乡镇的山山水水,他爱这片土地,他建设这片土地,他敢为人先的性格,在这片土地上生根;他敢为人先的思想,在这片土地上成熟;他敢为人先的文化自信,在这片土地上充实、拓展、升华……</div><div> 38岁的阎子忠,被作为干部人才,调到元宝山区元宝山镇任党委副书记。……一位曾经和阎子忠一道工作的老同志曾这样评价他:</div><div> 有胆有识有为集于一身</div><div> 谋事办事成事环环相扣</div><div> 这样的评价对阎子忠来说是当之无愧。</div><div> 敢为人先,就不是一个平庸的人,这需要有超强大脑,而且善于思索。</div><div> “敢为人先”已经成阎子忠的名片——别人不能干、不敢干的工程,就有人提议:“找阎子忠——”</div><div> 只要找到他,他都敢接,都能干,而且干成一流。</div><div> 迄今,赤峰大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旗下已经有赤峰市同人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赤峰市同人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12家子公司,并获得全国、自治区政府颁发的“广厦”奖、诚信企业及“渤海杯”社会责任奖。十几年来,闫子忠创办的公司已累计为国家纳税3•6亿元,成为赤峰市城市建设的一面旗帜。</div><div> 阎子忠,一位农家子弟成长起来的优秀党政干部,一位“敢为人先”的城市建筑大师!</div> <h3>&nbsp; <font color="#ed2308"><b>P297 《大树底下好乘凉》</b></font></h3><h3> 宋英达</h3><h3><br></h3><div><b> 出于蓝而本于水</b></div><div> 1962年下半年到1964年暑期,我在赤峰二中读初二、初三,语文课师从班主任牛广才先生。牛老师说一口略带京东口音的普通话,读课文字正腔圆,说起话来出口成章。这样的老师自然受到学生的尊重,我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牛老师字也写得好,板书、在作文本上写的批语,都让我着迷,于是就有意摹写牛老师的字,到现在还有人说我的字像“牛体”。1963年秋,我买了一张图画纸,送交牛老师,求他为我题字。不几天,牛老师一幅漂亮的行楷对联就送到我的手上,词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本于水而寒于水”,墨液是湖蓝墨水。这幅字我一直保存了很多年,并成为鼓励我一生热爱学习、拼博奋斗的座右铭。</div><div> ……</div><div> <b>终生的导师</b></div><div> 20世纪70年代末,我在军分区当新闻干事,主管全分区的新闻报道工作。那几年,为了提高各人武部及所属部队报道人员的基本素质,每年都要安排一期有基层新闻干事和报道骨干参加的新闻学习班。办这种班时,我都要请罗老师来讲上一课。有一年,他讲得是《论语言的准确鮮明生动》,准备充分,表达流畅,课讲得就准确鲜明生动,赢得大家阵阵掌声。罗老师的课,对学员们提高写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基本解决了新闻稿件中文通字顺问题。罗老师给军分区讲课,我给人家的待遇仅仅是一只保温杯,但罗老师却说,你能让我到军队来讲课,这是政治待遇呀!其言其情,令我唏嘘。当时,罗老师的右派帽子可能还未被摘掉。</div><div> <b>艺术家的人格与魅力</b></div><div> 每遇已年愈八旬的著名画家、教育家段永智先生,我都不无自豪地说,这是我的“亲”老师。我们在初中时,段老师就来到了赤峰二中,成为二中的美术老师,曾为我们班上过书法课、美术课。那时的教育方针已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段老师贯彻这一方针,在学校成立了美术小组,吸收爱好美术的同学参加,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我的毛笔字曾得到过段老师的指导,从执笔到运笔都得到过他的纠正;尤其是各体美术字,完全是段老师教的。到1965年时,我已成为写美术字的“高手”。在段老师的指导下,我曾在四栋教室西山墙上写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大字,曾设计制做过供抬着参加国庆节游行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七个大字。</div><div> ……</div><div> 近年,段老师已年过八旬,仍活跃在画坛上,不仅画画儿,还不时地在我也挂一点“衔”的市老年书画协会里给大家讲课⋯⋯。</div><div>这就是我的“亲”老师,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艺术家老师。</div><div> <b>学识与风范</b></div><div> 1974年,全国评法批儒,军内军外都组织注释法家著作。由于军分区受上级军事机关和同级地方党委的双重领导,分区接受盟委宣传部下达的注释并评论荀子著作《强国篇》的任务。这个任务带有文化性质,当时的政治部首长指派我组建工作班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当我拿到原著后大吃一惊,荀子的文章深奥、晦涩,非高人无以解读。于是,我除了在军内请了几位学历高的干部战士外,跑到二中,先同盛筱臣老师商量妥,再找校领导批准,隆重地把盛筱臣老师借调到军分区注释组。盛老师不愧为大家,除先行很快完成了一稿注释及翻译外,还和我们就那些难点、争议点,循循善诱地进行讨论、辨析,致我们呈送的作品受到盟里的高度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让我深刻感悟到盛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领略到了老师的渊博知识。盛老师的那一稿注释与翻译,用红蓝圆珠笔写就,一丝不苟,字字珠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大作。这个稿本,我至今珍藏。</div><div> <b>“师傅”</b></div><div> 林振良老师似是1962年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响应国家教育支边号召来到赤峰二中任教的。当时,他教我的邻班初二二班的语文课,并不认识我。这年秋天,初二年级的几个班到穆家营子公社劳动,我被从班里抽出来,同林老师一起办《劳动快报》,并和他住在公社机关的一舖炕上。那时,我还不会刻钢板,更不知办报纸是怎么一回事,是林老师手把手地从刻钢板、画版样、制作大小标题、设计题花插图等一一教我带我,甚至编釆知识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那一年办《劳动快报》的过程,等于是参加了林老师如何办油印小报的专题培训班,因此,林老师是我办报、刻钢板乃至写字刻印的开山“师傅”。以后,我曾自己独立办过二中党支部的小报《革命化》,文化大革命中带领我的团队办过《造反有理》小报等,都还成功,这都得益于林老师。</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302《二中师表》 </b></font> 张玉祥</h3><h3><br></h3><div> <b style="color: rgb(1, 1, 1);">多才多艺车燕翟</b></div><div> 一米八五的大个,浓眉大眼,上身穿一件夹克服,脚上穿一双翻毛皮鞋,头上戴一顶前进帽,上衣左胸前的衣兜里经常插着一把吃饭用的勺子,这就是车燕翟老师(大翟老师)给学生们的第一印象。1958年我上初二时,他教我们三角、几何,每次上课他都只带一篇教案和两支粉笔,从来不拿几何老师常用的三角板、圆规和直尺。他在黑板上做题,需要画一个圆,先点一个点,然后手一转圈,一个特规范的圆就出现在黑板上;需要画直线,左右点两个点,然后用手一连就是一条特直的线。……他….对我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你们不用圆规和直尺做题吗?我是让你们懂得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要从基本功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做人。”</div><div> <b>文武双全王润宅</b></div><div> 每一节课,他都把45分钟用到极致,前40分钟讲课,留下5分钟让全班同学做题,课上所学课上消化,在他的指导下喜欢理科的学生成绩斐然,我班同学张守信在全国数学大赛中榜上有名。即使喜欢文科的,成绩也不断提高。我从初一就偏重文科,理科成绩极差,……我把数学课代表的作业借来,先是浏览,而后押题。考试的前一天虽然是星期日,但同学们都坐在教室里复习,我将自押的两道题拿出来,请王老师再给我讲一遍,他很有耐心,讲得也很透彻。讲完后他笑着问我一句话:“谁让你问这两道题的?”我说:“是我自己不会才问的。”他走出教室后,我突然醒悟,他话里有话,这不是很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当年学艺时他师父在他脑后拍三下给予的暗示一样吗?王老师这是暗示我这个偏科的学生明天考试会有这两道题。我回家后就把这两道大题的解题步骤和答案全部背了下来。第二天考试,果然有这两道题,我高兴极了,刷刷刷就把背好的做题步骤和答案写了下来,仅此一举,稳拿40分。…..那年夏天,王老师得知我考上南开中文系,特意向我祝贺,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中学传授的文理知识,都是最基本的知识,将来走上社会会用得着。不过我也不反对偏科,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同,将来选择的职业也不一样,应该有自己的长项,所以我祝愿你在学文的路上阔步向前!”他的宽容,他的大度,他的祝愿,都让我永生难忘。</div><div> <b>治学严谨马汉东</b></div><div> 马老师授课,从不照本宣科。他常常以讲故事开始(如讲怎样用火药和碗碴子炸狐狸),以书归正传(本课重点)结尾。每次上课,他都采用一听二看三问的授课方式:一听就是上课前20分钟不许学生翻书,只许认真听讲;二看,讲完重点后才允许学生看书画重点;三问就是欢迎学生提问。他说:“任何教学方式都不如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方式好处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提的问题多,谁学习的知识就多。”课后他又告诉我们:犹太人教育孩子,从来不问你在学校学到了什么,而是问你向老师提出过几个问题。 为了鼓励学生提问,他讲课时要求凡是基础知识一定要熟记,不能有一丝一毫懈怠;凡是举一反三的问题,可以发挥对,也可以发挥错,重在敢发挥。</div><div> <b>乐观豁达罗宗义</b></div><div> 罗老师中等个,国字脸,浓眉大眼,肤色略显黝黑。虽然课下沉默寡言,但一走上讲台,立刻口若悬河,激情亢奋。他操着家乡味浓重的四川话,底气十足,声音宏亮。板书尤其工整漂亮,许多同学能写一手好字无一不是受他影响。他讲课的特点,一如他的名字,往讲台上一站,就开宗明义。……高二、高三两年,我给他当语文课代表。上作文课,两节课90分钟时间,要求作文当场交卷。许多喜欢理科的学生交不上卷,就找我走“后门”——第二天写好后再让我悄悄塞到罗老师的办公桌上。罗老师知道后,一不发火,二不训斥,而是把晚交卷的同学请到办公室,单独辅导。每年高考前夕,他都把他预测的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供同学们参考。在他的精心辅导下,喜欢文科的学生进步很快,喜欢理科的学生也都文、理齐头并进。我的大师兄高云华,1962年高考,作文题目是《说不怕鬼》,以96分争得自治区作文状元;第二年(63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唱国际歌时想起的》,我得了95分,也在自治区名列第一。30年后我和高云华见到罗老师时,还再一次以此为话题向他表示感谢。</div><div> <b>厦门骄子郭子谭</b></div><div> 大郭老师也是一米八五的大个。可能是因为常年在室外上课,栉风沐雨,雪打日晒,眉清目秀的脸上呈现健康的古铜色,头发也有些稀疏,但两眼炯炯有神,见到同学们总是笑容可掬。</div><div>……………</div><div> 更让同学们惊讶和钦佩的是,1960年8月末,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正当全校师生在操场上练队形时,郭子谭老师放暑假从厦门返回学校,和他并肩而行的是一位漂亮的女士,她身穿一件玫瑰色的风衣,烫着有如海涛波浪般起伏的披肩发,脚穿一双粉红色的高跟鞋,落落大方地挽着郭老师的左臂,款款走进校园。师生们都惊呆了,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位女士的打扮和风度,不啻是一位电影明星莅临,真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很快大家都知道,这位女士叫黄秀珠,是印度尼西亚华侨,早在1955年郭子谭大学还没毕业时就爱上了他。两人多次在鼓浪屿散步,至少有十次登上日光岩,远眺武夷山,近观大海潮,最后谈婚论嫁时,黄秀珠讲了唯一一个条件:郭子谭调回厦门市,离开那个塞北小城。郭子谭却表示:“我是体育界最高学府培养的人才,厦门市不缺少我,可内蒙古需要我,我与赤峰二中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走不开,离不了。”就这样,一直争论了五年,最后还是黄秀珠让步了,她不但同郭子谭共同牵手步入了婚姻殿堂,而且也心甘情愿地调到了赤峰工作,先后在原赤峰市计委和轻工局搞财务,并且于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4年后,郭子谭也光荣地在党旗下宣誓。黄秀珠不愧是一个人人称赞的贤内助。</div> <h3> <font color="#ed2308"><b>P308 《感愧恩师》 </b></font></h3><h3> 博核</h3><div><br></div><div> 恩师罗宗义曾是我在赤峰二中的班主任,又是我的语文老师,我是他的得意门生。后来他调到赤峰学院任中文系主任,虽然联系少了,但每逢年节,我都去看望恩师,恩师也抬举我,设家宴把我和学院领导、财政局长请为上宾,令我惶恐。后来恩师心脏搭桥手术后,身体远不如从前了。</div><div> 我的诗词选集出来了,送给恩师提提意见,虽然他不善写诗词,但还是想得到恩师的首肯。孰料见到恩师,令我惊诧!恩师坐在轮椅上,形容憔悴,动作迟缓,我心中一热,急忙握住恩师的手,强抑泪眼。师娘说,他是多种病综合,心脏搭桥和支架、小脑萎缩、糖尿病。我窘迫无语,好在恩师头脑清醒,拿过书看后说,我已十年不动笔了。我怯怯说,写几句话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呀!又后悔说,老师还是保重身体吧,便匆匆离去。一年后我打电话寻问恩师病情,没想到恩师第一句话就是,给我写的短文去年就写完了,还埋怨我没来取呢。我耳热心愧,感觉对不住恩师。</div> <h3>  <b>十三、锦言留香</b></h3><div> 《回眸》登载了联谊会上各位代表的讲话、发言,有的同学看着看着就流泪了!这些讲话发言集中说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话。50多年的离别,1天多的聚会,时间是那么短暂。我们只顾得上去拥抱,流泪,哪有时间来详细叙谈啊!好在我们赶上了一个高科技通讯时代,微信普及时代, 多年联系不上的校友通过大聚会活动接上了头,我们加入了微信群,我们可以在群里畅叙友情,互相鼓励,倾诉我们的苦恼,分享我们的喜讯。</div><div> 1、《宋英达在联谊会的讲话》</div><div> 2、《赤峰二中校长关耀忠在联谊会的讲话》</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314 赤峰二中校长关耀忠在联谊会上的讲话</b></font></h3><h3><br></h3><div> 璀璨六月,晴空万里,夏风阵阵,气候宜人。</div><div> 赤峰二中的校园,绿树成荫,鲜花朵朵。</div><div> 在这样一个美好而又多情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赤峰二中“老三届”校友们回归母校的特殊日子。在这里,我谨代表赤峰二中全体教职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div><div>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你们离开母校业已近半个世纪。曾经的青葱少年,现在都“鬓已星星也”。回味少年时,听语校园中,青春的理想依然在双眸中闪耀;中年的生活磨砺,艰难打拼,风声雨声相伴,闲情逸致渐渐淡去,时代变迁,江阔云低;而今,楼上听雨,参透了人生的苦辣酸甜,阅尽了世事的悲欢离合,诸位真正做到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感谢诸位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心系母校,不忘初心;感谢诸位回归校园,与母校一起“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div><div> 赤峰二中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近百年的名校,从三道街迁址园林路,又从园林路迁址新城区。随历经变迁,但风采依旧,辉煌依然。如同校园里那棵郁郁葱葱柽柳树一样。据说,这棵柽柳树是二中生物组苏荣生老师亲手培植,由花盆而移植到校园的土地上,又由老校区而奔波来到新校区,成长在“梓柽园”里。这棵树见证了我们赤峰二中发展的历程,从幼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壮年,现在已亭亭如盖,枝繁叶茂。多少学子从她身旁走过,走进教室里,教室里书声琅琅;多少学子从她身旁走过,走出校园外,校园外叱咤风云。她目睹了教师们辛勤劳作的汗湿衣衫;她目睹了学生们挑灯夜战的努力拼搏。树之叶长青,青春永驻,树之叶常落,落叶归根。感谢诸位对赤峰二中做出的每一点每一滴的贡献,感谢诸位对母校的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div><div> 这几天赤峰二中的校园里,欢声笑语,情意绵绵。古稀之年的诸位与青春年少的在校学生欢聚一堂,回忆和憧憬交织,老泪伴欢歌飘荡。 </div><div> 这几天,我也拜读了各位发表在校报《原上草》里的佳作。诸位对母校的拳拳之心,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同窗的友爱之意溢于言表;对过往的回味,对现实的思考,对未来的期许,诉诸笔端。令人回味再三,感慨系之。</div><div> 这让我想起了赤峰二中老校友刘天礼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年轻的白杨,我想对你讲,要珍惜时光,要珍惜时光。”</div><div>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半杯清茶听风雨,一壶浊酒任逍遥。古人云,寻常酒债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此,请允许我再次祝愿各位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祝愿各位保重身体,放松心情,含饴弄孙,欢度晚年。</div><div>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想说,花径天天为客扫,校园日日为君开。欢迎大家为母校进言献策,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320 群友代表姜红(初一四班)</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联谊会上的发言</b></font></h3><h3><br></h3><div> 我叫姜红,是当年初一四班的。今天,在这个美丽充满着色彩的季节里, 阔别了49年的同窗学友们,今天终于在母校相聚,首先让我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宋英达学友组建赤峰二中老三届微信群和本次联谊组委会的各位校友,是你们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今天的宏伟盛典。</div><div> 今天,许多同学们不顾舟车劳顿,长途跋涉,抱着学生时代的梦想,带着49年的思念和期盼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让我们戴上老花镜仔细的看看:当年你的同桌,他/她来了吗?当初曾暗恋着的他/她,今天在场吗?那个整天跟你嘻嘻哈哈打闹的同学,你还认得出来吗?那个曾经为一道数学题和你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同学,你还记得他吗?那个你当初心中的偶像,你对他/她还有印象吗?请启动你的记忆细胞,仔细辨认一下,将他们一一对号入座。 </div><div>&nbsp;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的聚会是感情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今天的聚会,圆了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的梦,让我们珍惜这次难得的相聚, 互道别后的思念,倾诉生活的苦乐, 尽享重逢的喜悦,重叙往日的友情!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昔日的感情;愿我们的友谊之花越来越散发出清香和芬芳。</div> <h3>  <b>十四、翰墨寄情</b><br></h3><div> 这里选用了师生们创作的部分书法、绘画作品,从中能够看出他们虽年届古稀或年过花甲,仍在孜孜追求着美好的人生,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让晚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div> <h3><font color="#ed2308"><b> P53 《宋英达书法作品》 </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P69 《孙秀云国画作品》</b></font></h3> <h3>   <font color="#ed2308"><b>P91 《李宗宾水彩画作品》</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P93 《张凤山书法作品》</b></font></h3> <h3>   <font color="#ed2308"><b>P96 《傅力军书法作品》</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P110 《姚川树书法作品》</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P161 《郑振奇国画作品》</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P275 《高溥泽书法作品》</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b> P168 《韩卫民书法作品》</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 <font color="#ed2308"><b>写在《半个世纪的回眸》之后</b></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姜晨曦</font></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br></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半个世纪的回眸》,</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部赤峰二中老三届人</span></div><div><font color="#010101"> 创造的奇迹。</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一百二十天的卓绝努力,</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成就了这本厚厚的文集。</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征稿、审阅、校对、编辑,</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付印、装订乃至版面设计,</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无不显示着赤峰二中</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老三届人的风格与魅力。</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这里渗透着每一位作者的</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创作激情。</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这里记载着各位编导的</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辛劳足迹。</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这里谱写着一代人的</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艰苦历程。</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这里充满着老三届人的</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沉重记忆。</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半个世纪的回眸》,</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讲述了一段历史的过往,</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诉说了一份珍贵的情谊,</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铺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见证了一轮时代的更替。</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打开这部《回眸》,</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我们仿佛又回到宁静的校园,</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闻书声朗朗,望朝阳升起。</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打开这部《回眸》,</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我们仿佛又走进课堂,</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听老师授业解惑,</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教学相长,挥之不去。</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打开这部《回眸》,</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我们仿佛又看到,</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两只强劲的翅膀——文艺和体育。</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打开这部《回眸》,</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我们仿佛又感受到</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文革”的喧嚣,</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不知所措,神乱意迷。</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打开这部《回眸》,</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我们仿佛又听到了</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无奈的响应,</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上山下乡,远赴千里。</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部老三届人历史的缩影,</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这是一段难忘的悲壮回忆。</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它记述了一代人走过的</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坎坷道路,</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它描写了我们这一辈人</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克难攻坚的勇气。</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历史已翻到了崭新的一页,</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再也不会重复以往的</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难忘经历。</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但我们依然自豪,</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毕竟我们曾为祖国发展</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的蓝图,</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填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半个世纪的回眸》,</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带我们重温了那个年代,</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更让我们把今天倍加珍惜。</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感谢组织者与编导者。</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你们付出的辛苦,</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终于收获了一份</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赋予时代的厚礼。</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它将成为一座丰碑,</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把老三届人的</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酸甜苦辣与砥砺奋争,</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永远铭记。</font></div><div><font color="#010101"> 2018.5.9.</font></div><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纪念赤峰二中“老三届”6.18聚会一周年专稿</b></font></h3><div> 七律二首</div><div> 文/董文海</div><div><br></div><div><b> 纪念赤峰二中“老三届”微信群友</b></div><div><b> 6.18聚会一周年</b></div><div> (平水·五歌韵)</div><div><br></div><div> 十八祺祥六月歌,常牵记忆涌洪波。</div><div> 摇篮已遂初心聚,学友重归雪鬓磨。</div><div> 群会萦情推盛节,博文辑卷化春河。</div><div> 同怀三届搏拼史,永给后人留斧柯。</div><div><br></div><div><b> 喜读《半个世纪的回眸》</b></div><div> (平水·下七阳)</div><div><br></div><div> 五十年封美酒藏,渐将苦涩变醇香。</div><div> 虽曾遍识愁滋味,却已高标志未央。</div><div> 三届奇名归史册,自强遗产汇书章。</div><div> 煌煌大卷昭于世,不老青葱证毅刚。</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