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都说老了老了,联想就多了。这不,看到满目琳琅的鞋子,冬天穿的夏天穿的春秋天穿的,厚的薄的,棉的皮的……,很自然的想起过去经常光脚丫的时候。</div><div> 六十年代初,我读小学。那时就一双鞋,天天穿,冬天穿,夏天穿。穿破了又补,补了再接着穿,一直穿到没办法再补了,才会再买新的。旧鞋剪掉鞋帮子,留一个底,钉两条绳子,又变成一双拖鞋。那时候赤脚走路,是平常不过的事情,不觉得是很难为情,因为很多人都这样。冬天较冷,下雨的时候,怕淋湿鞋子,也会赤脚提着鞋子,快步跑回家。夏天逢上下雨则会赤脚慢慢走,戴着斗笠,伸出手去接雨水,互相把水甩到别人身上,也是很快活的。从家里到学校要走过一段沙土路和一段石板路。赤脚走在石板路上,沙子石子少些,没那么硌脚。走沙土路的时候,若不小心踢到露出路面的石头,会疼得跳起来。那个时候的热天,穿的最多的就是木板拖鞋。我们全家人的木板拖鞋,都是父亲亲手做的。找个木板把脚放上去,画出脚的形状大小,再把它锯下来,订上一根带子(多数是用废弃的帆布裤腰带或者车胎皮),每天穿着木板拖鞋踏踏踏的走来走去。大概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下雨,我穿着木板拖鞋上学,去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本的时候,老师跟我说不要穿拖鞋进去,我立马把木板鞋脱在外面,赤脚去交作业本,但没有丝毫羞愧感。</div><div> 住在山里,上山砍柴,是必须的。上山砍柴的时候,都是穿着鞋子,若不穿鞋子,在草丛里、树丛里面钻来钻去,竹茬子烂树桩子会刺到脚。砍好柴挑下山的时候,碰上石板路,也会光脚走上一段,下坡时怕滑,把脚横着,脚掌脚趾头紧紧压在石板上,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下走。到了山脚下,在溪水洗洗手洗洗脸洗洗脚,喝上几口山溪水,穿上鞋子,继续赶路。</div><div> 从读小学3、4年级起,我们就经常参加农事活动。早稻插秧时节,雨水多,田间的道路泥泞。赤脚走在田埂上,很容易滑倒,脚趾头得死死扣住田埂,泥巴都从脚趾丫间冒出来。稍不留神,会滑到田里去,弄得一身泥水,摔下去的人很懊恼,旁边的人或伸手拉一把,或没有恶意的大笑。走在田埂上,比在平衡木上行走还要难些,每走一步都要靠手臂的晃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因为从小打赤脚,前脚掌比较宽,后来都不容易买到合脚的皮鞋。</div><div> 读初中以后生活条件好些了,买得起鞋了,就很少赤脚了。现在更加不用打赤脚了,只是要锻炼身体,或者说为了接地气偶尔赤脚一下。跟现在的生活相比,会觉得那个时候的日子过得很困难。但当时的我们,并不觉得有多么的困难,有多么的艰苦,大家的日子都差不多,可能是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痛苦吧。也可能是太年轻了,根本没把那些困难当作一回事,再苦再累每一天都还是过得很快乐。</div><div>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你觉得很苦,那么这日子就过得苦不堪言,反之,就会轻松很多,不觉苦和累。在贫困山区,贫困的人家里,现在还是有很多孩子没鞋穿,冰天雪地也打赤脚。与大部分孩子相比,就觉得他们生活的真是很艰难,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真心希望这些孩子们不再因为生活贫困赤脚。</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