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怀念昆三中 难忘同学情</b></h1><h1> <b>1965年8月,我们接到了刚评为昆明市的红旗学校的昆明三中录取通知书,戴上了《昆明三中》白底红字的校徽,成为了一名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昆明三中学生。<br></b><b> 昆明三中的前身是建于1907年的省会艺徒学堂,之后几易其名,1950年当时校址在昆明三皇宫的昆明市立中学正式更名为昆明市第三中学。与此同时,成立于1921年的私立恩光学校(校址在万钟街,现景星街)更名为昆明第二女子中学学校迁址书林街131号。1955年,起源于恩光中学的昆明第二女子中学并入昆明三中,该校具有良好的办学传统,为贫民子弟提供了教育的机会。同时,昆明市第三中学由三皇宫迁至书林街131号,一直沿续至今的地址。岁月沧桑,几代人路程艰辛,校名虽几经更迭,学校始终将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爱国进步的信仰结合在一起,推动着学校向前发展,学校于1962年被确定为全市十年一贯制实验学校,我们班上的好多同学就是从昆明三中十年一贯制实验学校考入的。1965年因办学效益显著,教育教学质量高,评为昆明市红旗学校。我为自己能考入这个刚被评为昆明市的红旗学校里学习,为其环境良好,治学严谨并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感到自豪。<br></b><b> 开学后我们被编排到了高1968届三班,担任我们班主任的是小李玉珍老师,李玉珍老师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老师,随后不久李玉珍老师就被调到市里,先后担任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昆明市教育局副局长,昆明师专党委书记、副校长等职务。石东山老师在李玉珍老师上调到中共昆明市委后,接任了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多年后石东山老师也担任了昆明市教育局副局长。担任我们班的科任老师的也是一些颇有名气的老师,物理老师晋振昆,语文老师郑万川,英语老师郑功千、黄承一等,都是一些很有名气的老师,有多位学校领导或教师被上级机关提拔到领导岗位,可见昆明三中是一个具有豪华阵容、人才济济的学校。<br></b><b> 昆明三中的校风也是很有特点的,有严谨的治学风格,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开展课外活动也是一大特点。除学好知识外,每个学期的下乡劳动也是令人难忘,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到富民、散旦的两次下乡劳动,数十公里路程竟然是步行而去,同学们在行进的路上一路欢歌、一路高呼口号,以致我们班的班长向右民同学走到目的地富民后随即昏倒在地。<br></b><b> 此外各个班级还经常组织同学到馆子帮助跑堂送菜,洗碗涮盘子。为了体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的手是最干净的,向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学习,经常组织同学晚上到环卫站帮助掏粪工人挨家挨户淘大粪,到工厂学工等。通过每学期的学工、学农和社会活动,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同学们的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这也为同学们被突如其来的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艰苦劳作打下了基础。学校的课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课间休息和课外活动的篮球、排球、足球比赛热火朝天,每班还有一块菜地,下午放学后各个小组轮流种菜。学校的排球队、足球队、歌咏队也小有名气 ,三中操场早上的晨练更是热火朝天,好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br></b><b> 然而好景不长,在这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生活还不到一年,1966年5月16日中央发表了“516通知”,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使中国大地一片混乱,人们的思想被搅乱了,学校停课“闹革命”了,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了,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鼓动下,学校领导被打成走资派,老师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关进牛棚。广大师生被分离成“红五类”、“ 黑五类”和中间派。老师被安排到各个班级接受批判,家庭出身不好的老师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大字报铺天盖地,老师被挂黑牌带高帽子在校园游街。其中受冲击最大的当数被打成所谓的“反革命”、“反动学术权威”的黄承一老师、李福箴老师、郑万川老师、石少松老师、被历次运动反复批斗的“死老虎”刘传缙老师等,要他们交代反动思想和交出变天帐,更荒诞的是编造出有一位老师在抗战时期在日本的飞机轰炸昆明时,称这位老师在地面用小镜子指挥日本飞机轰炸地面目标的莫须有罪名。甚至有的老师还遭到了拳打脚踢,使他们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和人格的侮辱,此后批斗的对象又扩大到学校校长胡仁惠、学校书记肖云龙等所谓走资派。在那疯狂的年代和高压态势下,当时处于人人自危的同学们在老师和父母被伤害和被侮辱时未能挺身保护,却极力表现出坚决与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孝子贤孙划清界限的姿态以求自保,父母悲恸于我们与其划清界限,老师叹息于我们的批判和无中生有的揭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到散旦下乡劳动,教体育的李福箴老师被分配到我们班押送,当走到一个小山坡时,因为身体虚弱动作缓慢被滑下10多米的山坡爬不起来,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场景,全班50多号人竟然没有一个同学下去搀扶一下这位与我们母亲年龄一般大的李福箴老师,至今让我们这群当时年仅十多二十岁左右的年青人感到羞愧和自责,在这里我们还要向当年因我们的幼稚和无知给老师受到的伤害说一声道歉。<br></b><b>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讲话后,这群“老三届”毕业生来不及与关在牛棚的父母亲人告别就被“欢送出”自己热恋的家乡,其中年龄小一点的初一同学,大多被分配到西双版纳的农场,而大多数人被分配到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德宏州插队落户,接受当地贫下中农的再教育。<br></b><b> 荏苒光阴,时间如梭,转眼间当年这些风华正茂的红卫兵和历经磨练的老三届们,都年已过花甲奔七而去,回忆起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常常勾起对母校昆明三中的怀念,这是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怀念和感激,感恩母校,祝愿已走过百年的母校更加灿烂辉煌,感恩老师,向曾经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培育过我们的恩师表达我们老三届同学最崇高、最诚挚的敬意,我们会永远铭记老师的恩情。感恩同学,愿纯真的友谊地久天长, 愿饱经沧桑的老师和老三届同学们平安幸福。<br></b><b></b></h1><h3><br></h3> <h1><b>一,怀念母校昆三中,难忘的岁月</b></h1><h3><b><br></b></h3><h3><b>这是文革中昆三中革委会主任于朝昆和驻昆三中军代表与工作人员的合影</b></h3> <h1><b>文革中无所事事的学校生活,照片的背景应该是学校教导处</b></h1> <h1><b>文革中学校成立了各种战斗队和毛泽东思想宣传队</b></h1> <h1><b>文革中朴素大方的初中女生</b></h1> <h1><b>红卫兵大串联走南闯北</b></h1> <h1><b>我们也要到北京见毛主席</b></h1> <h1><b>闲极无聊的同学</b></h1> <h1><b>无所事事的同学到公园喝茶、听电唱机。</b></h1> <h1><b>冷冷清清的校园,背景就是我们当年的教室,橡胶厂的大烟囱还有印象吗?</b></h1> <h1><b>很快就要上山下乡了,在母校留个影</b></h1> <h1><b>文化革命错误路线的延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b></h1> <h1><b>边疆生活</b></h1> <h1><b>我们的农村生活</b></h1> <h1><b>我们的自留地,背后就是我们竹楼。</b></h1> <h1><b>放牛的日子</b></h1> <h1><b>二,难忘第二故乡,难忘知青情结。</b></h1> <h1><b>三,难忘对母校的怀念</b></h1> <h1><b>昆三中85周年校庆在学校操场同学合影</b></h1> <h1><b>与王子荣老师合影</b></h1> <h1><b>李正兴老师仍然神采奕奕</b></h1> <h1><b>当年的同学,“战友”相聚。</b></h1> <h1><b>学校领导致辞</b></h1> <h1><b>学校退休老师</b></h1> <h1><b>多年不见的同学</b></h1> <h1><b>三位老师的子女相聚</b></h1> <h1><b>同学相聚分外亲</b></h1> <h1> <b>我的一家三代的昆三中情结-----我的母亲解放前曾在昆明恩光学校任教,我的岳母王淑贞在昆明三中任教几十年,我和妻子是昆三中的学生,我们的后代儿子、儿媳、侄女都是昆三中的学生,共同庆贺昆明三中百年庆典。</b></h1> <h1><b>难忘同学情</b></h1> <h1><b>与共和国同岁相聚金马坊</b></h1> <h1><b>与共和国同岁相聚金马坊</b></h1> <h1> <b> 荏苒光阴,时间如梭,转眼间当年这些风华正茂的红卫兵和历经磨练的老三届们,都年已过花甲奔七而去,回忆起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常常勾起对母校昆明三中的怀念,这是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怀念和感激,感恩母校,祝愿已走过百年的母校更加灿烂辉煌,感恩老师,向曾经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培育过我们的恩师表达我们老三届同学最崇高、最诚挚的敬意,我们会永远铭记老师的恩情。感恩同学,愿纯真的友谊地久天长, 愿饱经沧桑的老师和老三届同学们平安幸福。</b></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