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不会把自己冠以红二代、红三代。普普通通的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革命军人的后代。重庆涪陵区白涛镇,一个很不起眼、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地方,却是我们这些军人的后代魂牵梦绕的地方。"1967年一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深山,开挖地下核工程,所建造的为生产原子弹服务的重庆816地下核工程是世界第一人工洞体。1984年停建。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下达解密令。2010年4月部分816地下巨型核军工洞体重见世人"。而这支神秘的特种兵部队正是我们父辈所在的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啊!在国家已解密并向世人开放8年之久后的2018年5月24日,我们终于圆梦、组团来到你的身边!</h3><h3><br /></h3> <h3> 一.工程兵部队司令员陈士榘上将</h3><h3> 欲知工程兵54师英雄业绩,必先略知陈士榘司令员神勇传奇二三事。陈士榘,湖北荆门人,1909年4月14日出生。1927年18岁时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跟随毛委员上了井岗山。说起来,毛委员还是当时包括陈士榘在内的几名新党员入党宣誓时的领誓人呢。1927年10月15日,毛委员带领新党员宣誓:牺牲个人,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从此以后陈士榘就把自己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h3><h3> 陈士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特别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参与指挥了温坊战斗,歼敌4000余人,取得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士榘先后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任三四三旅参谋长和一一五师参谋长。率部在平型关战役中担任主力,取得八路军抗战中第一个胜利。他还在广阳战斗中巧妙设伏,首次抓获日军战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协助陈毅粟裕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导致蒋介石要在三个月内解决华东战事的梦想破灭、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计划破产。陈士榘是一位令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的传奇人物。</h3><h3>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中央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这是一个大的军兵种。8月陈士榘被任命为工程兵部队司令员。1958年4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嘛,就这么大个东西,没有这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原子弹和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的"。这历史性的决定,使得两弹双双纳入轨道,揭开了我国军事发展史上、也是工程兵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于是陈士榘又被任命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10万名官兵奔赴西北罗布泊地区,甘肃酒泉地区,建造起马兰20基地,酒泉21基地,供核武器试验靶场、试验基地。只用了6年时间,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40秒,在罗布泊上空腾空而起一团火球,随着一声巨响,火球升腾为一朵美丽的蘑菇云,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啦!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啦!喜讯传开,举国欢腾,世界震惊!</h3><h3> 1964年底,在首都军民新年联欢会上,毛泽东主席高兴的一手拉着陈士榘上将,一手拉着张爱萍上将笑着说,祝贺你们!你们做窝(建造两弹基地),他们下蛋(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h3><h3> 陈士榘司令员是中国现代国防工程的奠基人!</h3><h3>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位跟随毛泽东从井岗山走出来的叱咤风云的战将,1995年7月22日走完了他86岁的人生历程。</h3> <h3> 二.从一支军歌说开去</h3><h3> "我们是神奇(神秘,神圣)的工程兵,茫茫戈壁扎大营,两弹一星我筑窝,风雪高原飞雄鹰;修成地下核长城,保家卫国献青春,甘洒热血为人民;两鬓白发意难平,回顾漫漫人生路,终生不忘军旅情。" 已经证实,这首巜军委工程兵54师之歌》的词作者蒋文艳大姐,是我们师部医院一名医务工作者。而曲作者张生芝和配器陈平安两位前辈具体情况不详。据说这支歌曲是1982年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由于已经完成国防建设使命,该师番号、建制即将被撤销、它在西安的留守处(我们曾经的部队大院)即将由武警部队某军级院校所属时,蒋文艳大姐她们激情创作而成的。高手在民间!歌曲唱出来直抒情怀,简约明了,朗朗上口。我认为这个"据说"是可信的。由于54师60年至80年化初肩负的国防建设使命是保密的,没人知道该师在哪里执行什么样的国防建设任务。即使知道也不能作词作曲演唱出来,这是保密制度职责所在,只能等待解密之后了。因此现在看来蒋女士文艳大姐她们创作这支歌的目的就是要让历史永远铭记工程兵、永远铭记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在这里,我们向文艳姐姐们致以崇高的敬礼!因为这支骁勇善战的英雄部队一路从井岗山慷慨悲歌赴战场,历经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抗美援朝战争的搏杀,未曾洗净炮火硝烟的尘埃,就已转战新中国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戈壁荒漠在崇山峻岭,这支军歌就是父辈们把青春热血智慧力量无限地奉献给祖国、无限地奉献给人民的真实生动的写照!</h3> <h3> 据解密后的有关资料记载,54师开赴大西北后,立即担负起了核武器基地的建设任务。指战员们风餐露宿,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建立起了电厂,修配厂,办公楼,机场,水库,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地三百公里的道路,实验场地,工事,地下工程,四通八达的线路直至安放第一颗原子弹的铁塔等等。这些都是在54师官兵们吃野菜、喝酱油汤、啃榆树叶窝窝头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环境中完成的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们!54师的官兵们为新中国的核试验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h3><h3> 我亲爱的朋友,看过电影《横空出世》吗?里面有一组这样的镜头,当原子弹爆炸后一声巨响,蘑菇云升腾起来的时候,数千名欢呼雀跃甩帽庆祝的解放军官兵们沸腾啦!那就是我们的8342部队即我们的54师啊!在这沸腾的人群中,一定是有他、她、你、我,我们父辈当年英姿勃发血气方刚的身影呵!</h3> <h3> 三.向世人开放的部分816地下核工厂洞体</h3><h3> 其实我们父辈们所在的部队前身是叫7169部队来着,就是陈司令员1958年率领10万大军为建设我国"两弹一星"基地而艰苦奋战在马兰、酒泉等地区的那支英雄部队。1961年我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10万人之多的7169部队在所辖区域生活难以为继,于是中央军委决定留下主力队伍再组建一个叫做8342部队即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继续来完成既定的建设任务,其他部队撤出所辖区域。1961年以后,54师的指战员们继续奋战在祖国的大西北,一直为"两弹一星"艰难"筑窝",圆满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的基地建设。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需要,54师又移防祖国大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为打破超级大国核垄断,英雄的部队开始承担起了816地下核工程最艰巨的洞体开挖和工程被复任务(国防工程建设专业术语)。1967年到1975年期间,那时候的我们吧,还小,上小学呢。父辈们坚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终生不说"国防保密纪律,因此作为54师的子弟,那些个岁月里,我们都不知道父辈们到底在干什么,只是零星记得在四川打战备洞,用来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保卫全国人民,而且打山洞必须要誓与帝修反抢时间争速度,彻底埋葬帝修反!"从小立下革命志,长大接好革命班!"直至2010年4月以后,816地下核工程部分洞体向世人开放,特别是这次参观816后,我们这些人到中年即将步入老年的子弟们才知晓了这一切。</h3> <h3> 如果说5月24日上午,我们坐在往816地下核工程参观地行走的大巴车上一路欢歌一路笑,心情是激动的、轻松的、愉快的话,那么到了目的地进到洞体里面,抬头仰望父辈们打的"战备洞"顶部,并且随着参观的不断深入,我们则被这浩瀚的山洞、浩瀚的工程所折服、所惊叹、所震撼而肃然起敬了。816地下核工程是我国"备战备荒为人民"大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性工程,之所以要下决心建设这个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是当时捍卫国家安全、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选址,党中央1966年9月批准了在四川省的涪陵县白涛镇816军工厂附近建造一个代号为"816"的地下核工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核工程呢?即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在白涛镇建立我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一一一洞中的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那么谁来开挖山洞,打通山山之间洞洞之间的连接呢?于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再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这是历史选择了54师!人民选择了54师!从1967年到1975年整整8年时间,54师2万名官兵日夜奋战在816工程建设之中,先后投入6万名指战员。1975年洞体工程全部完工,经验收合格后54师将洞体工程移交给了816军工厂,随后核工业部22、23、24公司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才陆续进洞进行后续工程和设备工艺安装。后来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和国家战略决策的变化,816工程在1982年开始缓建,1984年6月正式停建。2002年国防科工委下达了解密令。我呼吁大家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和格局:1967年的建造是为了祖国安危人民幸福,维护世界和平。那么17年后的1984年的停建也同样是为了祖国安危人民幸福,维护世界和平!</h3> <h3> 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和坚信,我军传统的优良的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无可比拟的。在那天的参观当中,我们都被洞体中每层楼梯上的标语口号所吸引住了,这也是我们当年孩提时代所经常看到的并要求背诵的口号呀。在一个写有"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楼梯口我停住了,猛然间想起了在贵阳市东山小学上三年级的时候音乐老师教唱的一首歌巜七亿人民七亿兵》: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我们是攻不破的钢铁长城。高举红旗团结紧,一面劳动一面练兵,只要毛主席一声令下,消灭侵略者奋勇向前冲……</h3> <h3> 照片中的老人是我们部队大院的现在居住在长沙的一个女同学小慧的父亲,老人80多岁了,这次听说我们这些孩子们要组团来白涛镇看看,老爷子说啥都要参与,我们担心年纪大了,远在长沙的小慧电话里热情朗朗的说,老爷子经常旅游参观啥的,让他来吧。果然,5月22日晚上见到了一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的老人家,我们这些一个个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们全部端直就是稍息立正致以军礼,然后一个个直接飞扑上去给老人家大大的拥抱!23日在游玩重庆武隆天坑地缝时,老爷子走路如风,时常走到我们前面,让我们自叹不如。24日上午在816洞里参观时,老人家的表情又是那样的凝重。作为816地下核工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当讲解员介绍当年开凿洞体的艰辛时,我分明看到了老人家眼角闪烁的泪花。在展现指战员们打桩的照片前、在展示战士们手持风机钻凿岩石的照片前,在展示一个叫一碗水的烈士纪念碑的照片前,在⋯ 老人家几次驻足仔细辨认,看看哪个是他的战友,哪个是他的士兵。我们没有在这几张照片前给老人拍照,生怕打扰老人家的思绪。</h3><h3>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何来岁月静好,是有人先于我们负重前行。</h3> <h3> 有朋友看到这里一定会问,你说816地下核工程的建造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我怎么没看出来呢?好吧,我列出一些数据来吧,有图有故事有数字才震撼。1967年至1975年整个工程共开挖出岩石150余万立方米,被复浇灌混凝土25万多立方米,挖出的洞室轴线叠加总长度达20余公里,洞体覆盖层厚度200米,当时尚无任何炸弹可以穿透这样厚的岩石层。最大的洞室高达79.6米,地下地上共12楼高。如果将挖出的151万立方米的石方量筑成1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为建造该工程,54师的指战员们硬是把一座大山全部挖空!有名有姓的71名烈士从此永远留在了巍巍青山中。</h3><h3> "父辈热血铸军魂,为国为民建功业。" 惟用这幅标语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境……</h3> <h3> 四.我骄傲,我们是曾经的工程兵建筑第五十四师的子弟</h3><h3> 曾经在西安部队大院里,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是最多的,在部队育红学校是分为两个班的。那时候作业少也简单,在大院里能经常看到我们疯玩儿的身影。喜欢电影里的音乐歌曲,喜欢记电影台词对话。经常是看着看着音乐声一起来,小伙伴就会说,瞧着吧,该唱歌了。真神奇,歌声果然出来了。有时候,电影台词张嘴就来。记得1975年冬天的一天,我们两个班参加当地三桥公社组织的平整土地的劳动,我们三个女同学拉着一辆装有土块的架子车要通过一个小缓坡倒在指定的地方,两个男同学看见后,其中一位学着头几天看过的电影巜金光大道》里一个落后分子的口气说"唉!妇女拉车,车准翻",话音刚落,"哗"一车土全翻了,惹得我们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就是"牡丹江抓案子去了",时至今日,大院同学一见面,电影台词就出来了"咋?最近老没见到你,又去牡丹江抓案子去了?""可不!刚回来。" 但我们也有像父辈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情军情,血气方刚的时候。想想看,1974年那会儿,还是十一二三岁的孩子呀,竟然在西沙海战都过去了半年之后的夏天的一次课间休息时间里,几个男同学还在讨论当时咱们的空军为什么不飞到西沙去炸南越的军舰?那神态跟一个大人似的。</h3><h3>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好多同学在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离开西安的部队大院跟随父辈们去其它城市居住生活工作学习了,留下的记忆全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但无论岁月怎样流逝,同学间的情谊,发小的感情没有变。无论现在是已经退休的,还是仍在上班的,老实做人,认真干事的本份没有变。父辈们的铮铮铁骨,丝丝情怀,早已溶进了我们的血液里,镌刻在我们的灵魂中。</h3><h3> </h3> <h3> 五.万分感谢亲朋好友们和我们一起组团去白涛镇,圆了我们多年来的夙愿</h3><h3> 这次大院同学到重庆涪陵区白涛镇去看看父辈们在那里开挖的816地下核工程,沿着父辈的足迹,探望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直是我们多年来的愿望。但因为好多同学要照顾年迈的父母,要处理家中临时出现的急事,等等,马上要出行了,才发现只有8名同学,远在武汉的这次出行的组织者立马决定动员各自的亲朋好友,有几个算几人,于是这支特别的队伍上至80多岁的老者,下至四岁的小女孩一行24人浩浩荡荡的向重庆进发了。在这支队伍里,同学的父亲,前面介绍过了,不在累述。其他贵人,有在部队大院看着我们长大的姐姐们。有我们看着他们长大的弟弟妹妹们。有我们同学的同学以及好朋友。有夫妻一同来的。有表姐表妹的。还有空军子弟代表,我觉得这很有历史渊源的,1958年陈士榘司令员率领的10万大军奔赴马兰地区、酒泉地区建造两弹一星发射基地时,不是有空军建筑第六分部的友军吗?这次能有空军子弟代表一起来,我既认为这是一个巧合,同时更愿意相信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是历史的选择!短短的三天行程中,我们23个人(四岁的小姑娘不列)紧紧团结在一起,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步调一致,相互协助,圆满完成了出行计划,替部队大院包括祖国四面八方的同学实现了多年夙愿……</h3><h3> 三天很短暂,但友谊长存!感谢亲朋好友们助力我们实现了愿望与梦想。热忱欢迎有机会到我们西安来玩儿!</h3><h3><br /></h3><h3> 二O一八年六月一日清晨写于家中。 </h3><h3> </h3><h3> </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