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人,那些深埋记忆深处的往事 ——二十年后,追忆我的六一儿童节

佳澍

<h3>  我的童年,是在充满着幸福与快乐的环境中度过的,那时候的我们没有口算题卡也不知何为经典阅读,放学后的时光都献给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溜溜球、卡片与“小霸王其乐无穷”的玩伴了。<br></h3><div> 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的后墙。那类似于现代版的攀岩壁是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每天三点放学后,我们五六个人翻着学校的后墙抄小路回家的画面,清晰可见,踩着残破的墙壁,秒杀近两米的砖墙。记得当时因年龄偏小上了两年一年级,最温暖的回忆是在一排排平房教室里,烧火大爷烧的暖暖的东北特有的“火墙”,由于我们一年级的不参加跑操,每当课间跑操时,大家便在窗前挤成一排,好奇地捕捉着从窗前跑过的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各种跑姿,嘴里还一边念着:“大胖子、小瘦子、中不溜的土豆子。”然后,哄然大笑。那童言无忌的欢笑,成了现在回想中最动听的歌谣……</div> <h3>  那时候,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过六一”。二年级我们便可以参加学校一年中最盛大的运动会开幕式表演。每年六一前一个月,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因为学校各个表演队开始招募队员啦。二年级我们被选出来的基本上都被塞在了秧歌队,非常骄傲,红红绿绿的彩带系在腰间,跟随着鼓点迈着小步,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学会了扭秧歌,想想现在的孩子也只能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的马路上挤出一条小缝隙看上两眼,心里便五味杂陈。</h3> <h3>  三、四年级连续两年,我被舞蹈队选中,为了汇演,我们每天放学后都要自己找场地练到六点多,如今,虽然舞蹈动作已经忘记,但印象中那《南泥湾》《浏阳河》《采蘑菇的小姑娘》《娃哈哈》等歌曲的旋律一辈子都挥之不去。为跳新疆舞,我们练习扭脖子的动作,引得老师哭笑不得的场面恍如昨天……很多序曲,历历在目,永生难忘。</h3> <h3>  五年级时,学校新增了韵律操队,这一新生队伍的出现,彻底拐走了我们几个舞蹈队老队员的新心。老师是新毕业的大学生,青春阳光充满活力。那一年,她带领我们,力压舞蹈队,获得第一名。</h3> <h3>  六年级那年运动会,正值1997香港回归,学校的六一汇演也更加隆重。为了得到那条写着“拥抱香港”的肩披,我挤进了鼓号队,因为个头小又没有力气做指挥和打大鼓,只好选择了另外一个抢手的角色—打小钏。梦想成真,得到了唯一一个“拥抱香港”的肩披,还骄傲地和老师照相留念。这便是我在小学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没有遗憾,意义非凡。</h3> <h3>  正式表演之前,除了训练,还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妈妈每到六一,总是早早给我准备两双新鞋子,一双是队儿里面要求买的红皮鞋,一双是运动会上穿的白色回力鞋,还不忘配上一双崭新的带着蕾丝花边的小白袜。六一当天,妈妈很早起来给我做大餐,还要给我化妆。窃喜:我有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妈妈!每年六一都把我打扮的很有仪式感,让我自信满满的参加表演。记得表演之前,各个表演队要从小镇广场列队走到学校,这是最骄傲的时刻了,很多人簇拥在并不宽敞的土路两旁,有特意赶来翘首寻找自己孩子的家长,有沿街店铺的商家和客人,有家长请来给孩子照相的摄像师,特别热闹。这路,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确实有点长,但回想起来好像没有一个人说累。</h3> <h3>  开幕式结束后,最兴奋的就是发奖状啦,校长和老师会把“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的奖状和奖品颁发给我们。现在妈妈家里还保留着我当时得的一本大影集,还有一个背了一天就被调皮的男同学踢开线的书包。</h3> <h3>  再就是我们期盼的运动会啦,那时的运动会,学校允许我们带吃的。每年,爸妈总是提前给我准备好六一专属零食:一大袋子鱼皮豆,两联“娃哈哈”,还有猴王奶油瓜子啦,金锣火腿肠啦……那种小时侯的味道,长大以后,再也不曾找到。另外就是可以自己支配的五块钱,这钱基本上都买汽水和冰棍了,后来出现了高档一点的一碗五毛钱的冷饮,吃的肚子疼回家也不敢说……</h3> <h3>  时光流转,快二十年了,很多六一前后的童年故事,还来不及写,便匆匆远去了。儿子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匆匆那年,匆匆的那些人和铭记心底的感情,趁着这个六一节,痛快挥洒……</h3><div> </div> <h3>  祝福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二十年后不负回忆的六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