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前夕话辐射

果然

<h3>马上就到“6·5世界环境日”了,在大众熟知的“水、气、声、渣”等环境要素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那就是辐射环境要素。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辐射”。</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说到辐射环境保护,就离不开一个字——“核”。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中提出:国家制定核安全政策,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font></h3> <h3>那么,什么是“核安全文化”呢?我们从“核”、“核安全”、“核安全文化”递进了解。</h3><div><br></div> <h3>“核”即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如果质子的数量过多或过少,或中子的数量过多或过少,原子核往往是不稳定的,它能够自发地发生变化,同时放出射线和能量,这种原子核就叫做放射性原子核。</h3> <h3>我国是核技术利用大国,核技术的开发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核技术在我国国防、医疗、能源、工业、农业、科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利用。这对于维护国防和国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h3> <h3>什么是“核安全”呢?“核安全”就是指对核设施、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的辐射危害。</h3> <h3>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核安全、辐射安全、放射性废物安全和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统称为核安全,即广义的核安全概念。<br></h3> <h3>众所周知,核能与核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核技术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放射性污染防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果核泄漏、核安全防护方法不当或放射源失控,会给环境安全带来潜在危险,甚至危及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时可能引起社会恐慌。<br></h3> <h3>要了解“核安全文化”,首先要从“文化”说起。所谓文化,简单的讲就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在一个机构或企业中,“安全文化”可以理解为:全员安全第一的价值观;按章办事成为习惯;质疑(进行确认、核实和澄清)的工作态度;和谐的工作环境。</h3> <h3>“核安全文化”是指各有关组织和个人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它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并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是在立法要求和监管要求之外保持一个增强安全的自我约束的方法。<br></h3> <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014年,在第三届世界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和“四个并重”的核安全理念,其中也提到了“培育核安全文化”。</font></h3> <h3>2015年1月14日,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这是三部门联合推动全行业核安全文化培育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我国尚属首次。</h3><div>声明指出:“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它是现阶段中国倡导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国际社会和中国核安全发展经验的总结。</div> <h3>核安全观是指导核安全工作的基本纲领,核安全文化高级阶段的特征就是做到安全与发展相和谐、不冲突,做到发展和安全的高度统一,这是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