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编辑:蓝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老话说“七不出,八不归”,大家都以为说的是: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更有人连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进去。也有人批评说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是老祖宗流下的害人的糟粕。</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对。“七不出,八不归“,这确实是老祖宗传下的教育人的话,但是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这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p> <p class="ql-block">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样东西,更是老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俗称开门七件事。</p> <p class="ql-block">老话所说的开门七件事,其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时至今日,开门七件事的意义已与古时有别,除了泛指是老百姓家庭中的必需品外,更是指与人民有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宋•吴自牧《梦粱录·鲞铺》:“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p> <p class="ql-block">开门七件事之说,一般学者认为始于宋朝。对当时的人来讲,开门七件事乃是新事物。米(即稻谷)在宋朝是主要粮食。酱在宋朝才明确地指酱油。在宋朝以前的醋,仍不是生活必需品。茶在唐朝以至北宋,乃是奢侈品,而且并不常见。至于油,指由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因南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普及。</p> <p class="ql-block">很多文人雅士的歌吟都以开门七件事为题,并流存在民间。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时至今日,开门七件事的意义已与古时有别,主要泛指与人民有切身利益的必备事情。</p> <p class="ql-block">开门七件事的谚语始于何时,仍有待考证。在南宋时代吴自牧著《梦粱录》中提到八件事,所指的分别是:柴、米、油、盐、酒、酱、醋、茶。由于酒算不上生活必需品,到元代时已被剔除了,只余下“七件事”。开门七件事至此出在宋代人的口语中。所以一般认为,吴自牧乃创开门七件事之人。</p> <p class="ql-block">以前出门的人往往是家里的当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 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所谓安排好,就是家里的老人,孩子及媳妇,都要安排好生活所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p> <p class="ql-block">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这八件事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自家亲人。</p> <p class="ql-block">“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所在,也是后人的人生的八德。</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不混出个人样,无脸见家人。就是这个道理。在外要混出个人样,就说明你遵守了做人的基本德行,被大家接受,取得了成功,为祖宗长脸,为家人增光。</p> <p class="ql-block">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现代通俗易懂的话语说,就是如何做人的精髓概括为这八个字。</p> <p class="ql-block">将中国字的由来形象地描绘出来,从中领悟到每个字的内涵和意境,从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是中国文化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博大精深,每一句流传下来的老话都有其深刻含义,切不可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而一棒打死。更不能妄自菲薄,忘了老祖宗的教训。</p><p class="ql-block"> 喜欢就立即收藏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