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馕坑肉

啄木鸟——6503013

<h1><font color="#010101"><b>  象风一样,在逝去的岁月里,流转的四季里,重重叠叠的日子里,走过了新疆许许多多的地方。长天流云,戈壁大漠,冰山雪峰,古城佛塔,戍堡烽燧 …… 雄浑苍凉的风景,沧桑斑驳的历史,宛若一帧帧久远古朴的画卷,一次次丰盈了我的视野,也叩击着我 “ 胸有猛虎,细嗅蔷薇 ” 的心扉。</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 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b></font><b style="color: rgb(1, 1, 1);"> </b><b style="color: rgb(1, 1, 1);"> 一如异域的风景,异域的风情,异域的文化,异或的美食,亦是一册册底蕴厚重的书,在漠风里,如瀑的阳光下,暮色里,一页页翻过,读过后,方知 “ 读不尽者天下之书,看不尽者天下之事 ” 的睿智、博大与精深。</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我非圣哲,仅为一介布衣,亦是尘世间的饮食男女而已,常常 “ 一半禅心,一半烟火 ” 。每到一地,一脸倦容,不曾抖落衣褶里的沙尘,也要去人头攒动的长街短巷,品尝一下当地的传统饮食。那是一种味蕾的享受,朵颐的是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b></h1> <h1><b>  仆仆风尘,车马劳顿,去了一川清流的玉龙喀什河滋润的和田,除了在熙熙攘攘的玉石巴扎流连忘返,走过一排排玉石摊位,逡巡寻觅钟爱的玉石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须要去的,一定要去的。那是一个城乡结合部,一个比较偏远的地方,而在坊间却如雷灌耳,大名鼎鼎 —— 杭州湾!那是民间和田美食文化的一张名片。</b></h1><h1><b> 在公路的一边,是一排维吾尔人开店卖馕坑肉的平房。传统的民居,保持着特有的地域特色。房前是一个又一个传统的馕坑,充满了人世间的烟火气息。一张又一张方桌,一字排开,一如 “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 ,前来满足口腹之欲的食客络绎不绝,来来去去,像潮汐一样。有维吾尔族的,有汉族的;有驾豪车来的,有骑电动人来的;有好友相约而来的,有携全家而来的;有操吴侬软语的,有操本地方言的 …… 在弥散着浓浓的烤羊肉的香息里,一片喧嚣与嘈杂。</b></h1><h1><br></h1> <h1><b>  烤制馕坑肉的新鲜羊肉,是当天屠宰的本地土羊。先将羊肉带骨切成长条状,覆以鸡蛋、姜黄、孜然、精盐,贴挂在木柴巳被燃成无烟碳火的馕坑的内壁,封住馕坑口,半小时左右即大功告成,肉香四溢。因为和田羊吃的是戈壁盐碱滩里的草,肉质上佳,口感独特,所以馕坑里烤熟的肉格外的鲜美,外脆内嫩,色、香、味俱佳,肥而不腻,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满口生香。四、五个人点两公斤肉 —— 两个如托盘的馕,各配一公斤的馕坑肉</b><b>,便吃得饱隔连连,一脸的惬意与满足。花钱不多,却享受了一场味觉、视觉与嗅觉的饕餮的盛宴。</b></h1><h1><b> 享受和田的馕坑肉,是我每次去那里必修的课程。回来,时不时都会想起那一道风景,那烟火的氤氲,那不绝如缕的肉香 …… 不知《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是否去过杭州湾?在那里用镜头拍下过那焦黄的馕坑肉嗞嗞冒着油的特写?是否已将那一道拥有地域特色的美食介绍给了世界?好酒不怕巷子深!那是我走遍新疆大地,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最鲜美的羊肉,称之为馕坑肉的翘楚,维吾尔人悠悠千年打造的饮食精华,也不为过,而是实至名归。</b></h1><h1><b>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在和田纷攘的闹市,或古朴的乡村,一直广为流传着这样的民间谚语 ——</b></h1><h1><b> “ 若想长寿,常吃羊肉。”</b></h1><h1><b><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