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父亲百年纪念时,浙江新四军研究会开了座谈会,我也与会听了领导,前辈,亲友的发言和书面材料。一直想到父辈曾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走一走,感受一下。顺带看点风景。</h3><h3> 今年五月,家里大致安排定了,本想骑摩托车转转山,妻尾椎摔伤了不能坐。于是开车,10号至溧水,第二天一早,从溧水直趋章镇镇。</h3> <h3>1945年初,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最紧张的关头,国民党頑方准备纠集张俊升,田胡子等杂牌军三次进攻四明山,吃掉共党部队和地盘,当时浙东主力部队有二千五百余人,大半是浦东南渡部队发展的。国民党南面天台方向进攻部队也有二千多人,张俊升部队有约三千人,驻在四明山西边章镇,田胡子部近二千人,在许岙建碉堡扼住四明西南,日本人在宁波又拉拢田胡子打共产党。当此危急之时,浙东区党委为避三面同时受敌,决定利用国民党与非嫡系的杂牌军矛盾,先做有一定基础的张俊升工作,以稳住西边,专注一面,挫败顽方进攻。</h3><h3>谭启龙半夜叫起我父亲,布置去做张俊升统战工作,作为何克希司令的代表,去与张部谈联合抗战。并要求带了警卫员,通信员,运输员。造成一定声势,以疑惑各方。</h3><h3>父亲从梁弄出发,经下管镇至章镇张部驻地。国民党,伪方也都有人在那活动。父亲和张部上下谈了多次,舌战群雄,晓以民族大义和利害关系。</h3><h3>张是东北军出身,后转投山东地方军阀的独45旅,山东溃败后聚散兵打游击,后依老师长取得暫编三十师番号,国民党改编时把他们师长毙了,张,田又把部队拉出来,淞沪抗战战败后流转至此,占据了一块还算富裕的平原地盘,最怕国民党嫡系把它吃掉,所以我父亲的话,他们基本还听进了一些,答应不与国民党一起攻四明山。这样浙东根据地专注一面,打挎了顽方的进攻。但父亲五月初回程的时候,张又要求我父亲去做田胡子工作,因已知田胡子投日頑,父亲不愿去,张一定要父亲去讲一讲。张部和田部原都是独45旅的。若能分化瓦解也好,父亲就由章镇到了许岙村。田胡子不在,和驻军头目见面讲了一下,饭后由许岙翻山回下管,在敌我势力交界处山顶休息时,遭到田部追来士兵抢劫。可能后欲抓人做投日頑的投名状,后又派大批士兵追上山来。父亲听到声音,躲入路边树丛中,运输员不便隐蔽先跑下山了,可能也吸引了追兵。追兵开枪搜了一阵,天也黑了,只得回头,父亲一行半夜才脱险回下管镇我方驻地。</h3><h3>这次就准备由章镇沿我父亲当年的回程路走一走,感受一下当年的景况。</h3><h3>中午到章镇,本打算住,但感觉可看的不多,就继续往许岙去,许岙有个当年许岙战斗纪念馆。当年浙东部队打垮顽方进攻后,回过头来拔掉许岙这个铁心投敌田胡子在根据地门口的钉子,围攻十四天,俘获千余人。田胡子残部逃去宁波投日。从此周边再无敢与新四军对抗的力量。日本人只能缩在宁波市内。反顽和许岙之战,是浙东改变力量对比的关键之战。</h3> <h3>去时纪念馆在修房子,院子改成了村委会,这种纪念馆,和时代隔的比较遥远了,以后不知可否改作它用。春秋祭祀也只是五代,五世以前就移出祠庙了。</h3> <h3>在院内参观</h3> <h3>本准备由许岙翻山走父亲当年路至下管,地图上此路不通车,但自行车可走,故我带了折叠车来准备独自翻山,让妻开车走大路到下管等我,妻不肯一人开车,坚持要一起到下管,只得先依她。绕大路至下管后,找一旅社住下,上街吃了快餐。</h3> <h3>第二天一早,吃过自己烧的稀饭,我就骑车去寻许岙翻山至下管的旧时路。上了路才发觉,现己修成可通汽车的水泥路了。山脚下是片片的樱桃园,有盘山公路向山口绕去。骑不动,只能推,推了一两个小时,上到山头,山垭口处现是一个水库。有村民在山上劳作,问父亲回忆录中的土地庙,答还在,就在下面一个水库边上。于是我又越过垭口向下走了一段,不能太下,爬上来太费劲了。</h3> <h3>父亲有心脏病,当年在山口土地庙前力竭休息,被田胡子士兵追上抢劫。下面的许岙遥遥可望,山上地形复杂,林灌丛多,确实便于隐蔽,故能躲过后来大批士兵的搜捕。</h3> <h3>水库及土地庙,对面右侧大山下即是许岙村</h3> <h3>山口地形较复杂,野生植被丛多</h3> <h3>照了几张像后下山,妻已等不及开车迎过来,在山下上车后即奔梁弄镇而去。</h3> <h3>四明山水</h3> <h3>我也来游</h3> <h3>打游击的好地方</h3> <h3>梁弄地形是山顶的一块平地,美丽的四明湖倚在镇边,现已相当繁华,我们先去浙东司令部旧址,然后去凭吊了烈士纪念碑。父辈们当年组织动员同学好友参加抗日,掌握了浦东南汇的伪军武装。后全部拉到浙东打游击,先后共近七百人,即浙东著名的三五支队之三纵,取灰色面目。后因给韩德勤通报其势力在浙东的消息,韩回电称之朱司令,这样叫开来。</h3> <h3>当年的司令部旧址</h3> <h3>纪念馆内的介绍文字</h3> <h3>在战斗序列表上,看到父亲的名字</h3> <p>初期给养十分困难,部队又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于民秋毫无犯,部队领导中的富家子弟都曾回家收租卖地变卖家产供养部队。因初来时老鬼子战斗力强,枪法准,而浦东部队缺乏实战经验,情报信息薄弱,以至有几仗未能收到预想战果,干部战士伤亡较大。故请求新四军军部派员加强军事指挥。后军部派来谭启龙,何克希,刘享云,张文碧等,整合军地统一指挥。但谭可能听了某些不明情况人的汇报后,(因当时伪军工作是秘密的,不负全责人并不了解),认为父亲等人不堪信用。把他们一帮人都撤了,后迫于复杂的敌伪顽情况和形势,任父亲为敌工科长,专做分化和情报工作。大概二次反顽战役前后认识到父亲的作用,逐渐改变了看法。张俊升曾认为我父亲当年的嘴,顶得上一个师。</p> <h3>纪念碑</h3> <h3>碑后可见四明湖</h3> <h3>四明山水,老游击战士怀念的地方</h3> <h3>烈士纪念碑在临四明湖的一个小山顶上,有几百级石阶。当年落成时父亲前来凭吊,当时他上楼回家都要休息几次,却抱病登顶,真是全凭毅力呀。碑后可见明媚的四明湖,山腰有纪念馆,我的一些亲人也长眠在这块土地上,其中表叔当时是部队副官专管银粮给养,与曰寇遭遇后转移中受伤,但拒不屈服,断后与敌搏杀,最后身中三枪十七刀,三枪十七刀呀,何等惨烈。以至父亲解放后虽在江浙工作多年,却从未回南汇故乡。我八十年代曾问过父亲为何不回去看看,父亲暗然,我怕婶婶,嫂嫂来问我要人。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h3> <h3>秀丽的四明湖</h3> <p class="ql-block">父亲当年负责的敌工系统中,有大批人员打入敌伪内部,获取情报,控制武装为我所用。不乏单线联系的同志。文革中这些人当然很难过关,父亲在文革中挖516时挺过来没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到如果他死了,这些人就讲不清了。80年代父亲回浙江工作后在一次会上代表组织宣布,当年敌工系统中有英雄和烈士,但没有一个叛徒。这时台下人情难自己,秩序一度失控。</p> <h3>当年父亲去世时,遵遗嘱未开追悼会,但自发来医院和殡仪馆告别的人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许许多多的人我们既不认识,也从未见过。</h3> <h3>在浙东抗战历史研究中,曾听到人说父亲勇敢,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也不如。是说北撤中在澉浦遇敌进攻,父亲力主坚持以接应何司令登陆。作战科长传为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却力主快撤,不撤要被吃掉来不及了。最后只得父亲和政委带一营老部队在后,大部队先撤了。</h3><h3> 也曾听人说父亲怕死,不能带兵。</h3><h3>但不是自己怕死,是怕干部战士伤亡。这也确实,父亲不是那种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惜伤亡求胜的人,是对人的生命非常看重的人。遇到土匪,都要尽量不杀,作争取工作。</h3> <h3> 今天来看,父辈们是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奋起抗争,走出校门,投身抗日的热血青年。相信马克思学说,溶入共产党的斗争洪流。走过峥嵘坎坷的一生。但父亲最后却又觉得似乎有什么不对。</h3><h3>中国发展的道路,如何才是,是值得后来人研究和思考的。</h3><h3> 父辈的探索和努力,并未完结。自欺自愚的自信,是不足取的。</h3><h3> 在理解真实历史的基础上,修正根本的理论错误,多多了解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或更理性。</h3><h3> 不知今天谁还有勇气坚持追求真理和正义。多被笑或和谐了。</h3> <h3>从烈士纪念碑下来后,中午在镇上吃了面条,即奔向下一个预定景点,天台华顶森林公园,去探访号称国内最大的杜鹃花树。</h3><h3> 出山在路边买了两盒桑椹,后沿104国道直趋天台。路过天姥山景区,为赶花期未进,车中可见一堵山如墙一样横在东边。恐就是李白诗中的天姥连天向天横了。</h3><h3> 五点多上到山顶公园门口,了解具体情况。知车可以开进景区,停车收费十元,停车场有公厕,水和露营地,于是决定不下山找旅馆了,就在山上露营。门票五十,老人半价。开进去二三公里,即到停车场,有人拦着收费。停好车出来转转,边上有个华顶禅寺,据说有素斋,但天晚了已关门,禅寺门前几株三四人合抱的巨柏确是见所未见,应千年以上了。</h3><h3> 路边有小吃摊,也近收摊了,只剩一张煎饼,妻买下两个人分吃。对着的另一个停车场公厕高档,妻发现有电插座,于是把车开过来,用电饭煲煮了稀饭。</h3><h3> 天气一直阴雨,有些担心明天无法观景。</h3><h3> 这边的露营地是用塑木地板搭建的,己有四五个帐篷在上边。对面露营地无厕所,故空无一人。我们就在空的一边搭帐休息。</h3><h3> 此处海拔近千余米,空气极佳,就是下雨有些湿冷。</h3> <h3>天台山路</h3> <h3>天台山上的停车休息点</h3> <h3>华顶寺庙前</h3> <h3>巨柏</h3> <h3>寺庙前高大的巨柏</h3> <h3>露营地</h3> <h3>搭帐比找旅馆方便</h3> <h3><font color="#010101">一夜安眠,鸟叫中起身,妻又去烧了开水泡茶带着,早饭时有承包停车场的人过来欲再次收费,否则须八点以前出去,妻不愿再交费,把车子开出停车场,停在一个荒路口。带了雨伞,去探花景了,小雨渐停,当地人说,若夜间大雨,则早上看日出必佳。今雨小,则是雾中不见日。我们来的还是迟了一点,若早三天则更盛,现雨后花已纷纷落矣。每年花期有早晚,一般是五月中旬,也有提早至上旬的,且大雨后花掉的快,后应注意天气预报,赶在大雨前游。华顶的杜鹃有其特点,类于乔木,花在树顶,游道多在树下,取景困难,花也特大,多是几百年的大树。我们沿霞客故道,慢慢寻觅,妻膝有伤,未强登极处。</font></h3> <h3>采花客</h3> <h3>朦胧花意</h3> <h3>朝花带雨</h3> <h3>好大的杜鹃花树</h3> <h3>花年年,人年年</h3> <h3>红与白</h3> <h3>顶上花</h3> <h3><font color="#010101">百年花树</font></h3> <h3>花在上,须仰望</h3> <h3>古道今客</h3> <h3>千年杜鹃林</h3> <h3>又来二了,别不服,人家可认为我都是靠她混的</h3> <h3>千年杜鹃</h3> <h3>这一株最古老</h3> <h3>顶上花开</h3> <h3>霞客道上新来人</h3> <h3>花开花落又一年</h3> <h3>花落人老春去也,且行且珍惜</h3> <h3>古道有我</h3> <h3>还有我</h3> <h3>霞客道介绍</h3> <h3>漫步古道踏落英</h3> <h3>山行</h3> <h3>葛仙茶圃旁</h3> <h3>主角</h3> <h3>你更高,我更红</h3> <h3>能找到蜜蜂吗</h3> <h3>特写</h3> <h3>坡下面是新开的杜鹃园</h3> <h3><font color="#010101">此行共五天,共费四千余,其中游玩加油一千,搬家三千余,妻觉得还是很值的,似乎累都没怎么感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