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2, 126, 251);">穿行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之中</span></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2, 126, 251);"><font color="#167efb">⋯</font><font color="#ff8a00">透过建筑了解人文和历史</font></span></h1><h3>(天安门:中国国家的象征)</h3> <h3> 前言:这次北京之行,穿行于京都的胡同和四合院之中,参观了一些狭窄、破烂不堪的老旧胡同,拥挤的老北京四合院;到访了部分名人故居纪念馆,品味着北京的标准四合院;参观了京城帝都的帝王将相之府,那是由很多小四合院组合而成超大四合院的皇宫;有热闹非凡的胡同,有行人寥寥无几的街巷,充分体验着北京的胡同文化味道,拍摄了无数的胡同、四合院照片,有整体的、有局部的、有节点的,因为从前是学建筑工程的,所以对胡同、四合院建筑有极强的兴趣和爱好,一直对我有着吸引力,因为美篇中照片数量受限,根本无法一次展示所有的胡同四合院的照片,其实真的有很多想展示的建筑总体、单体及局部和建筑节点的美照。</h3><h3> 写美篇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自己的旅行记忆,及时记录一下自己曾经到达的地方,以便将来老了的时候拿出来回忆一下而已;我愿意分享给喜欢和关注的朋友。</h3> <h3>(天安门城楼:中国古代最壮丽的城楼之一)</h3> <h3> 2018年5月25日在天津办完事情之后,随朋友一道来到祖国的首都北京。</h3><h3> 其实北京来过很多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到达,也参观了许多不同的著名的景点,比如人人都会前往的北京天安门及广场周边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北京的故宫、长城、北海公园、颐和园、天坛、香山、景山、长安街、王府井、前门等等这些旅游必到的地方。</h3><h3> 携友京城转。猛抬头、高楼大厦,眼花缭乱。记得当年观景路,今却纷纷拓展。只好把公交车换。纪念碑前张目望,客如潮、来往穿梭键。抒感慨,巨龙变。 </h3><h3> 燕都景致难相见。想当年、文人墨客,诸多称赞。太后园中游画舫,歌舞升平湖畔。八大处、松林丛灌。红叶香山秋打扮。景山前、再见皇家院。</h3> <h3>(路过北京前门,随手一拍的照片)</h3> <h3>(北京城标准的小四合院建筑)</h3> <h3>(四合院里安静的夜晚)</h3> <h3> 因为以前来过北京多次,所以这次计划游人众多的地方一个也不去,同行的朋友也是同样的想法,想在北京的胡同里走走逛逛,漫步于街巷之中,体会一下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之美!让我们透过当地特有的建筑看看不一样的京城文化和历史,于是我们居住在二环以内的胡同民宿中,每天或步行、或骑行、或打车、或朋友带着行走于京城的胡同四合院之中,不一样的旅行方式,体验到不一样的文化的历史。</h3><h3> 北京的四合院不只是几间房子。它是中国人伦理、道德观念的集合体,艺术、美学思想的凝固物,是中华文化的立体结晶。不是砌几堵墙盖上个顶,就叫四合院。四合院是砖瓦石当作笔墨纸,记载了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生活方式。不要说整个宅院,就那个大门口便有不少讲究。</h3><h3> </h3> <h3>(夕阳下的北京胡同)</h3> <h3>(胡同中基本上都是青瓦、灰墙和红门)</h3> <h3> 我们此次居住的胡同叫"大石桥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旧鼓楼大街,西不通行,中与双寺胡同、碧峰胡同、小八道湾相交。我们每天骑行出入此处,因为胡同狭窄汽车基本无法进入。</h3> <h3>(我们居住的大石桥胡同中的“拈花寺”)</h3> <h3>(以前“拈花寺”被中国人大印刷厂占着)</h3> <h3> 在"大石桥胡同61号院"为"拈花寺",百度了一下,是明万历九年(1581)建立。原名"护国报恩千佛禅寺",清雍正十二年(1743)四月奉敕重修,赐名"拈花寺",目前正在维修之中。</h3><h3> 我冒着烈日骑着单车到“拈花寺”门口去看了一下,它在大石桥胡同的顶端,西面是一个封闭的围墙,这儿一直被中国人民大学占着,作为校办企业“印刷厂”使用的,政府经过多次谈判,支付了巨额费用才慢慢开始腾挪出来,“拈花寺”也已经变成危房,正在慢慢修缮之中,也许你下次去的时候就已经修复好啦!北京很多胡同里都会有各种寺庙,古建筑分布其中。</h3> <h3>(“拈花寺”一直在维修中)</h3> <h3>(拈花寺靠近大石桥胡同一侧的现状)</h3> <h3> 胡同不仅是北京城市的脉搏,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北京人对胡同有着特殊感情,它不仅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h3><h3> 胡同一般都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买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有的是亲切融洽的邻里关系。</h3><h3> </h3> <h3><br></h3><h3>落花惊大鲤,石缝夹青苔。</h3><h3>独坐凉亭下,京城五月来。</h3><h3><br></h3><h3>老巷幽宅静树依,繁华如旧古人稀。</h3><h3>沿阶自有花如蝶,绿草茵中谁辩机?</h3><h3><br></h3><h3>(小石桥胡同一角:本身胡同就很狭窄,周边居民众多,车辆停放后显得非常拥挤不堪)</h3> <h3>("三庙街"历史悠久的胡同)</h3> <h3> 胡同这种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已成为北京文化的载体。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只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h3> <h3>(红色的标牌是胡同里的醒目标志)</h3> <h3>(三庙街道路指示牌)</h3> <h3> 北京胡同中的"太老爷"是一条叫"三庙街"的,据说它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历时百年,看过数朝天子数朝臣,历经兴衰荣辱,盛极而衰,败极而兴。百年的风霜,百年的沧桑,如今也只是一条毫不起眼的小街罢了。</h3><h3> "三庙街"是一条东西走向、长约三百米、宽约四至六米的大胡同。此街据考证,早在唐朝就已经成型,辽、金时最为繁华。明朝因这里有紫金寺,故又名为"紫金街"。在清朝乾隆时期此街被命名为"三庙街"。"文革"期间一度叫"立新街",后又恢复三庙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现在头庙尚存,二庙已改为民宅,三庙已毁。</h3> <h3>(正在整修之中的三庙街)</h3> <h3>(三庙街胡同里的四合院入口)</h3> <h3> "这座城市,人来人往;现在,过去,未来;总是暗含着我们看不见的一种联系;这座城市流光溢彩;绚丽、时尚、深沉;总是有一种颜色能将它们协调统一;在历史与今天,时尚与传统之间,渗入到这座城市血液中的,是数百年胡同与四合院的生活,是那薪火相传的古都文脉……"这曾是《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的序言,也是北京人对胡同和四合院的期待,北京胡同的名字就是一部生活词典。 <br></h3> <h3>(毡子胡同里以前是卖毡子的?)</h3> <h3>(恭王府及花园是帝王级别的大四合院)</h3><h3> 恭王府是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的西南角的一座王府,坐落于一条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街巷之中,它就是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恭王府的前身原为清代乾隆朝权臣和珅的第宅和嘉庆皇帝的弟弟永璘的府邸。</h3><h3> 恭王府作为清朝亲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h3><h3>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h3> <h3>(京城"胡同游"的人力三轮车)</h3> <h3> 红色绒布罩着的三轮车,白色背心的蹬车师傅,现在来北京的游客乘上这种在各景区都有的"三轮车",逛胡同、游古迹、观故居,体味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胡同游"近年来也成为北京市的旅游名片,很多游客在或宽或窄的巷子里穿梭,在追寻着老北京的味道!</h3><h3> 如果说起游胡同,可以闲庭信步,慢慢欣赏。如果想乘坐交通工具,那最方便而且最有历史感的莫过于坐三轮车游胡同了。目前,北京做三轮车游胡同最集中的地区就是什刹海地区。说到什刹海地区的“胡同游”,不能不提后海“八爷”。</h3><h3> 曾经,北京后海胡同里出现了一支由“老北京”组成的三轮车队。八位40后、50后的大龄中青年结成了“后海八爷”组合。蹬着三轮车,操着“京片子”为乘客细侃北京原生态。他们就是后海“八爷”,堪称是“胡同游”三轮车夫的“代表”。现在应该全部是在北京的外地人做这项工作了!</h3><h3> 我们这次完全是自己百度、网上搜寻,自己骑着单车寻找着老北京不同的味道。</h3> <h3>(全是外地人!坏着呢……!会忽悠游客。)</h3> <h3>(人力三轮车的集中停靠站)</h3> <h3> 我们一行人在三天的时间里,漫步于"大、小石桥胡同"、"烟袋斜街"、"什刹海"周边胡同四合院(宋庆龄故居、恭王府)、"南锣鼓巷"周边四通八达的十几条胡同及四合院(齐白石故居)、“国子监街”上的孔庙及国子监博物馆、西城区护国寺9号的"梅兰芳故居"(四合院)、东城区的"雍和宫"等等几十条胡同和众多名人居住的标准北京四合院及帝都福地的庞大的四合院;同时在朋友的陪同下也参观了"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博物馆"、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北海公园、什刹海公园、东单、西单、簋街等等你或熟悉也或不熟悉的许多地方。</h3> <h3>【宋庆龄故居风景位置布局绝佳: 故居既保留着王府花园的布局和风格,又融入西方别墅特点,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园林。园内有上百年的西府海棠、两百年的老石榴桩景和五百年的凤凰国槐等古树名木。 园内原有古建筑为:前厅“濠梁乐趣”、后厅“畅襟斋”、侧厅“听鹂轩”、东厅“观花室”。超手回廊南接“南楼”,北通东厅,东接王府宅院,回廊中间建有“恩波亭”。南湖对面的假山,错落有致,筑有“扇亭”和“听雨屋”。】</h3> <h3>(宋庆龄故居里的建筑物)</h3> <h3> 我觉得北京"胡同文化"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h3> <h3>(狭窄的胡同里经常被车辆堵塞)</h3> <h3>(齐白石故居里的北京标准四合院)</h3> <h3> 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h3> <h3>(这是"恭王府"的一处侧门,王府气派非凡!)</h3> <h3>("恭王府"一角而己,属于特大四合院吧……)</h3> <h3> 通过查看北京地图,你可以发现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市格局很方正,所以大部分胡同也都是很规矩的直线,而且以东西走向的为多。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现在你问路也是一样,北京人为外地人指路,就喜欢说向东、往南、朝北等等,我们初到一个城市其实刚开始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的哦。</h3> <h3>("高德地图"上显示的北京主干道路,基本是横平竖直,正南正北方向哦!)</h3> <h3>(我们居住的地方和周边景点很近……)</h3> <h3>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我们一般都会说:往左、往右吧?街道如是斜的,在北京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 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就把北京又切成一个又一个小方块。</h3> <h3>(南锣鼓巷里的"雨儿胡同",齐白石先生故居在里面)</h3> <h3>(胡同里的门口是不是很有特色?都是这样子的哦……)</h3> <h3> 我这次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h3> <h3>("南锣鼓巷"一侧沿入口的牌仿)</h3> <h3>(南锣鼓巷的里"蓑衣胡同")</h3> <h3> 老北京的胡同,街道起源可追溯至元大都时期。在这一时期,城市及道路设计参照了"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礼制思想,规模宏伟严整,设施完善。在《周礼》中对于城市的规划是:九里见方,每面城垣开辟三座城门。<br></h3><h3> 真正了解胡同,还应走近胡同中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它是胡同中主要建筑。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h3> <h3>(通往"什刹海"的"帽儿胡同")</h3> <h3>(通往后海的"沙井胡同")</h3> <h3>(南锣鼓巷相连的"景阳胡同")</h3> <h3>("前门大街"相连的"鲜鱼口胡同"是老字号美食街!)</h3> <h3>(前门大街上的"大栅栏"胡同热闹非凡)</h3> <h3>(紧靠"前门大街"牌坊的"吉阿新"店铺)</h3> <h3>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都特有的京味风格。</h3> <h3>(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建筑布局图:标准配置是大门,倒座房、东西厢房、正房。这个配置无论哪种类型的四合院都有,另外的耳房、垂花门、后罩房则因房而异。)</h3> <h3>(从高处拍摄的北京城四合院建筑)</h3> <h3>(四合院的正房和东、西厢房及庭院🏡你喜欢吗?)</h3> <h3> 根据其中居民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有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高官富贾的大四合院,建筑考究,庭院廊柱、雕廊画栋,附带前后跨院。平民百姓的小四合院,构筑简单,门面狭窄,房墙低矮。</h3> <h3>("恭王府"是帝王之府,是由无数小四合院组成的超大四合院建筑)</h3> <h3>(恭王府入门处的建筑节点设计风格)</h3> <h3> 大四合院建筑雄伟,房屋高大,院落重叠,前廊后厦,抄手游廊,垂花门,影壁,隔断都十分讲究,院内有院,院外有园,院园相通,为大型住宅建筑,非一般人所能居住。正房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房南边的花墙子中间有一座垂花门,门内是四扇木屏风,东西厢房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相通。有的花墙子在垂花门两旁,镶上两三个漏窗。正房与厢房之间,有圆月亮门,可以从过道到后院去,有的有过厅,可以穿行。外院,东西都有一道花墙,中间是月亮门,四扇绿油漆的木屏风,红斗方字,东边的是"动壁图书",西边的是"西园翰墨"。可以从这个门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游廊,是以山墙开门,接起来的走廊。 如此布局,形成了东西南北互相连通的几个院落。北京最典型的大四合院是清朝时的"那王府"(在金鱼胡同)和"恭王府"(什刹海西街)等几个,壮观气派,还带花园。</h3> <h3>(恭王府其中的一个四合院)</h3> <h3>(王府花园)</h3> <h3> 小四合院布局较为简单,一般是北房(又叫正房)3间,大多都用隔断分成一明两暗或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2间,南房(又叫倒座房)3间,其中最东面的一间开作门洞。大门多是起脊门楼,院内都有青砖铺设的甬道与各室相通。老北京人一家两三辈人多住这样的小四合院,其中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南房一般用作客厅或书房。</h3><h3> 由北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所决定,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建宅时,一般都要将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然后再按次序安排厢房和倒座房。</h3> <h3>(齐白石先生纪念馆是一个典型的小北京四合院)</h3> <h3>(齐白石先生纪念馆庭院)</h3> <h3> 四合院一般是一户一住,但也有多户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况,多为贫困人家,称为"大杂院"。大杂院的温馨是许多老北京居民无法忘记的。</h3> <h3>(四合院中的房间布局)</h3> <h3> 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也将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基础。尽管如此,在北京的市区内,胡同大杂院仍占据着近三分之一的面积,居住着近半数的人口。胡同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仍然是许许多多北京人生息与共的地方。</h3><h3> “大杂院”是指原来的四合院中由单一的一家一户居住变成了几家,甚至十几家、几十家住在一所院子中,彼此没有了过去的亲缘关系。“大杂院”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大杂院,顾名思义,首先是大,其次是杂。“大”指的是地域,“杂”便是指居住者的成分了,而“院”字多指独门独户的四合院、三合院,甚至是王府,所居院落从单一血统,一个家族,一个家庭逐渐演变成了多血统,多家族,多家庭的杂居,一句话,大杂院是多户集居的院落。显得非常凌乱不堪,但是北京人或外地人还是和谐的生活在一起。</h3><h3><br></h3><h3><br></h3> <h3>(胡同人家)</h3> <h3>(秦老胡同)</h3> <h3> 如果把每一条胡同都串联起来,可以组成一座新旧北京在历史交错、重叠、位移过程中的"胡同"的"万里长城"。</h3><h3> 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许多著名的胡同已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了,它为我们新兴的首都保存了一丝古老的色彩。北京的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h3> <h3>(菊儿胡同)</h3> <h3>(南锣鼓巷街道)</h3> <h3>(东不压桥胡同)</h3> <h3> 北京的胡同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他们串起来,就像一块豆腐,方方正正,不歪不斜。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象征着"和谐团圆"。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也就是胡同。</h3> <h3>(齐白石旧居纪念馆:该院为较完整的单体四合院,院内南、北、东、西各有三间房屋,均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前出廊子。各房廊砖雕、木刻装饰较精美。 齐白石故居在西城区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 齐白石(1863一1957),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画大师。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别号借山吟馆主人、寄萍老人等。年青时作过木工。擅长诗、书、画、印。文化部于1953年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又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h3> <h3> 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文丞相胡同"、"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狗尾巴、羊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h3> <h3>(南官房胡同:位于北京什刹海地区,清乾隆年间称“南官府胡同”,宣统年间改名为“南官坊口”,直到1965年才变更为现在的名称。什刹海有东、南、北、西、中命名的“官房”胡同,名称来源于“官家房屋”。清中期朝廷在什刹海搭梁立柱,建筑大批官房,房屋建成之后除主要解决外省官吏进京上任后的生活起居。)</h3> <h3>(鸦儿胡同)</h3> <h3> 在一些区域,若干条胡同往往围绕一条大的街道展开,形成一大片规整的胡同区,比如东四、西四、南北锣鼓巷地区,至今仍是北京重要的胡同历史风貌区。其中的"南锣鼓巷"两侧对称各布置着八条胡同,平面形状就好像是拥有十六只腿的大蜈蚣,因此被称作"蜈蚣街"。</h3> <h3>(南锣鼓巷全景导览图)</h3> <h3>(南锣鼓巷牌楼)</h3> <h3> "南锣鼓巷"已经和天安门、故宫一样,成了北京古建筑的代表。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这条建于元大都时期全长786米的小街已经被列入北京市25片旧城保护区之中。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短短786米的"南锣鼓巷"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h3><h3> "南锣鼓巷"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后鼓楼苑胡同、南下洼子胡同等;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诸如"齐白石旧居"、" 茅盾故居等"老四合院都分布其中。</h3> <h3>(齐白石先生纪念馆在雨儿胡同里)</h3> <h3>(南锣鼓巷随拍:南锣鼓巷是北京一条有着非常特色的酒吧街,是北京保护最完整的四合院区,整条酒吧街以四合院小平房为主,门前高挂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朴实,遵实于四合院的氛围和格调。与三里屯、后海不同,这里的酒吧大多比较安静,和谐、自然、身居闹市却远离闹市的喧嚣,更贴近于生活。)</h3> <h3> 东四大街和西四大街两侧的胡同由南往北按照顺序依次称头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好像一家子的老大、老二、老三,显得很整齐。</h3> <h3>(北京东交民巷29号)</h3> <h3> 北京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半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比较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5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崇文门外东珠市口的"高筱胡同"仅宽65厘米;天桥西的"小喇叭胡同"最窄处只有55厘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羊肠小道"。</h3> <h3>(烟袋斜街上外国游客很多)</h3> <h3> 另外少数胡同以"巷"为名,还有一些名字叫"街"的道路其实也是胡同。</h3><h3> 城市毕竟不是军营,不可能像棋盘一样绝对整齐,北京城中也有一些地区,比如什刹海周围、宣武门外等地方由于临近河道、水系或者其他历史原因,其中的许多胡同是自由的斜向。这些斜胡同大多不叫"胡同"而叫"某某斜街",比如什刹海地区的"烟袋斜街"、"白米斜街",前门大栅栏地区的"樱桃斜街"、" 杨梅竹斜街",西单地区的"东斜街"、" 西斜街",宣武门外的"上斜街"、" 下斜街"等等。这些斜胡同两边的四合院也都采取相对自由的布局和朝向。</h3><h3><br></h3> <h3> 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通常提起的"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h3> <h3>(恭王府外面的胡同)</h3> <h3> 由于四合院都是用墙四面围合的,从外面看不见每家庭院的内部景象,只有一座座高矮宽窄不一的大门显示出主人的门第高低和家势盛衰。除此之外还能看见高出围墙之外的一两棵大树直插云天,骄傲地透露出四合院中那片盎然的生机。</h3> <h3>(从恭王府的一个侧门看里面: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规制。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数量。亲王府有门脸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逾制的。恭王府的中、东、西三路各有三个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后两个院子是人们要游览的主要区域)</h3> <h3> 大多数的胡同都是僻静的,具有一种特别的邻里氛围。四合院中的居民出门或者回家,都从胡同经过,彼此问候一声"吉祥"或者"吃了没有",透着一种浓浓的人情味,可见胡同不但是一座座四合院的联系通道,更是一户户人家的连接纽带。</h3> <h3>(恭王府花园一角而已……恭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分别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故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h3> <h3>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原为蒙古语,意思是"小街巷"。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h3><h3> 也许因为我曾经学习过土木工程,所以对建筑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喜欢,在世界各地游玩时,也是对各地建筑异常感兴趣,在北京我同样被帝王福地建筑和四合院和胡同吸引着!也许你对他们并不是有着浓厚的兴趣。</h3> <h3>(胡同人家的门楼)</h3> <h3> 千千万万四合院的组合构成了北京城市街区的"母题";大型官署、园囿、寺观贯穿数条胡同,形成一系列"强音";贫民小院则散落于小胡同两侧或者深宅大院间的"缝隙"中,点缀着整阙城市乐章,这种"街道-胡同-四合院"体系塑造了北京城皇城之外广袤街区的"城市肌理"。这"肌理"不仅可以时时刻刻在城市生活中体验到,更可以通过登高俯瞰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北京城中有大量制高点,皇家有景山、琼华岛,民间有大量佛塔,还可由城楼、城墙俯瞰),这是北京城最为动人的画卷!这幅画卷以紫禁城的重重金色屋宇为核心,傍以清澈柔媚的太液池,皇城四周则尽是无边无际灰色屋顶的海洋,同时每座庭院里长出的大树又冠盖相连,交织成一片绿色树木的海洋,它们共同烘托着紫禁城、皇城的黄瓦红墙,美不胜收。</h3> <h3>(京城朋友请聚餐的"仿膳饭庄":位于北海公园,1925年创办,是京城有名的宫廷菜馆,仿膳饭庄前身是“仿膳茶庄”,主要经营宫廷糕点小吃,以肉末烧饼、小窝头、豌豆黄最为有名。1956年改为饭庄,经营宫廷菜肴,以“满汉全席”驰名中外。)</h3> <h3> 而单独看每一片街区,每一片鳞次栉比的屋顶及其与绿树的相互掩映,同样是妙趣横生:一方面,由于四合院的标准形制,纵横交错的屋顶有着统一的尺度、节奏和韵律,使人望之心境平和,但另一方面,由于礼制规定形成的不同规模,加之四合院房屋本身的高低错落,使得一片屋顶的海洋也并非"水平如镜",而是"波澜起伏",统一中富于变化。加上家家户户院中不同姿态的树木,一年四季随季节变换造型、色彩,更使得北京城的肌理无限丰富和生动。</h3> <h3>(北京"孔庙"里的建筑设计)</h3> <h3>(我在北海公园里"九龙壁"前留影)</h3> <h3> 四合院的外部是北京城数以千计的胡同。胡同的景象大多呈现为"青瓦灰墙映朱门"。胡同两侧的界面以大面积的灰砖墙为主调,灰墙上方为高度差不多的连绵的青瓦屋顶。四合院住宅或者王府、衙署、庙宇等建筑群的大门(有时这些大门对面还设有照壁)是唯一打破这青瓦灰墙所构成连续立面的标志物。四合院的大门依照不同的等级分为不同的形制:从最高形制的广亮大门,往下依次为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到最简易的随墙门(此外清末开始出现一些西洋式的大门)。不论何种形制,大门依旧以青瓦、灰墙为基调,只是在木质的梁柱和门扇施以油漆、彩绘,大门多以朱红或黑色为主色调,成为胡同中最醒目的色彩,形制高一些的大门还有彩画及雀替等装饰,大门的墀头和屋脊等位置则以精美的砖雕进行重点装饰。加上胡同、庭院里的绿树,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图景。</h3> <h3>(我们居住的胡同口的麦当劳餐厅)</h3> <h3>(喜欢中戏校花的可以到这里找)</h3> <h3> 四合院的空间造型可以概括为:出入躲闪、高低错落。前者指平面关系,后者指屋顶关系。平面布局上所谓出入躲闪包括厢房躲闪,突出正房;耳房退后,突出正房;游廊陪衬,突出二门(垂花门);倒座陪衬,突出宅门,等等。总的原则是次要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避让、烘托主体建筑。</h3><h3> 而建筑高度方面,正房在台基、柱高、进深、举架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厢房、耳房、厢耳房逐步递减;大门高于倒座房,垂花门高于游廊,从而形成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的富于韵律感的屋顶轮廓。</h3> <h3>梅兰芳先生的故居是标准的四合院建筑)</h3> <h3> 四合院的平面、造型设计可谓是"礼制"、等级制度在建筑群上最生动的体现,并且产生了和谐有序的审美效果。</h3><h3> 四合院建筑除了在总体造型上精心设计之外,更拥有诸多富有创意的装饰和细部设计:包括花瓦、花砖、什锦花墙、砖雕、木雕、石雕(包括抱鼓石、门墩、小品,等等)、雕花甬路等许许多多装饰内容。并且这些装饰细部往往还被设计者、使用者寄予了大量象征含义,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四合院的文化内涵。</h3> <h3>(帝王建筑"雍和宫"的建筑节点)</h3> <h3>(齐白石故居所在的胡同)</h3> <h3>(梅兰芳大师纪念馆入门处建筑设计)</h3> <h3> 我看过"汪曾祺"曾写过一篇关于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文章,在里面讲述了很多胡同和四合院里的人和故事。</h3><h3>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h3> <h3>(梅兰芳纪念馆的四合院)</h3> <h3>(梅兰芳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占地面积716平方米。1961年梅兰芳逝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四合院内,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搬到这里居住。梅兰芳逝世后,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建立梅兰芳纪念馆。)</h3> <h3>("雍和宫"里的香客络绎不绝)</h3> <h3>【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据统计,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h3> <h3> 千百年的历史,沉积于北京的每一寸天空,每一寸土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记载着一段流传千载的故事,每一个古老习俗都透露出中华文化丰厚的底蕴。然而,岁月的风雨,历史的年轮,又无时无刻不在冲刷着、磨损着古都的容颜:一条条古街消逝,一座座王府坍塌,一扇扇朱门凋敝,不见了雄踞四野的城墙,失去了阅尽沧桑的茶馆,古老的习俗也在渐渐消逝。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如何保留古都风貌,保存传统习俗、人文景致,成为众所关心的问题。</h3> <h3>(我在北京"国子监博物馆"自拍)</h3> <h3> 近年来,北京通过大规模旧城改造来形成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风貌,竭尽全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完整地体现北京古城的格局。在对以皇城为中心的旧城区文物全面进行修缮的同时,恢复什刹海风貌区、国子监古建筑群游览区、琉璃厂传统文化商业区、古城垣景区;恢复明北京城墙遗址、国子监、宛平城,重建永定门等历史文化景观;完成对颐和园、天坛等重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的治理;整治中轴线和朝阜路沿线景观;重现北京段长城风景保护区、帝王陵寝保护区、京东运河文化带、宛平史迹保护区、京西寺庙景区。</h3> <h3>("国子监博物馆"的建筑结构框架)</h3> <h3>【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h3><h3>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始建于元代,合于“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h3><h3> 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北京孔庙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因为它有碑林,其实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读书人,凡中了举人的就在此立一块石碑,“一举成名天下闻”。</h3><h3> 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相邻。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h3> <h3>(北京前门边上的"老舍茶馆")</h3> <h3> 北京在"经营"历史这张王牌的过程中,更加尊重历史留下的巨大人文遗产。北京将更加注重它特有的充满吸引力的历史资源,更好地处理与保护各种人文遗产。</h3><h3><br></h3><h3><br></h3><h3> 北京是一座中国人都爱的城市!</h3> <h3>(北京前门大街的牌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