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世界很精彩》(三)《活着》

一间茅庐

<h3>  文/摄影:一间茅庐</h3> <h3>  在拍摄活动中微距拍摄算的上是一项累人的活了。而拍摄昆虫更是一项考验摄者耐力及精力的摄影活动。</h3><div><br></div><div>  在我没有从事摄影之前,我就喜欢欣赏一些微距类摄影作品。其中,昆虫类的摄影作品我尤其关注!那些以前从来没有看见过,或认真欣赏过的昆虫在镜头下纤毫毕现,是那么的精彩和神奇!</div><div><br></div><div>  原来我们未知的世界如此精彩,但是,需要我们用一双欣赏的眼睛去探索和发现!</div><div><br></div><div> 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家,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世界。对于昆虫来说,一棵小草,一棵大树,一个花坛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无奇不有!</div><div><br></div><div> 如我们所知,微距拍摄必须具备一个重要条件:拥有一支100毫米或以上的具有1:1放大倍数的镜头!但是,这支镜头的价格不菲。</div><div><br></div><div> 直到有一天我从网上发现了一片49毫米的近摄镜片。商家解释不清这枚镜片的来历,只知道是从国外海淘而来。没有办法,我只好把包装上的英文附录下来,再借助英文翻译器翻译。结果这枚镜片居然是一个著名的光学生产商在八十年代生产的一枚百微附加镜片,具有1:1放大倍率。也就是说在原有放大倍率的基础上,加上这枚附加镜,就变成了真正的1:1微距镜头!根据英文翻译结果,我搜索出来了这支镜头加镜片拍摄的样片,锐利而淡雅的色彩令我满意。通过与商家协商,我以50元的价格拍下这枚附加镜片。</div><div><br></div><div> 我之所以对这枚镜片的来历介绍不厌其烦,是因为我用了50元的代价获得了几千元的器材拍摄出来的微距体验,其中的差距与高性价比而言是微不足道的!</div><div><br></div><div> 以下图片就是这枚近摄镜片附加在中长焦镜头上拍摄出来的微距作品。</div><div><br></div><div> 有时候,花小钱也能办“大事”。生活中量体裁衣,以低廉的成本收获快乐和健康,便是我这个六零后对生活的谦卑态度!</div><div>  </div> <h3>  叶甲儿</h3> <h3>  佛说“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平等”。“众生皆平等”似乎只能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存在于意识形态了。这个最高理想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即便在原始的史前社会,在佛祖释迦摩尼的诞生地印度也没有实现过。反之,在佛教的发原地印度于公元6世纪创始了释迦摩尼后的13世纪灭亡了。佛教之所以在印度灭亡是由于9世纪至13世纪的印度诸侯崛起,战火弥漫(相当于中国二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神权失去了王权的保护。而释迦摩尼的信徒们也觉悟到提倡众生平等的“佛”却一直高高在上,接受众生的跪拜及供奉。大乘佛教在印度鼎盛时期,寺院成为特权阶层,拥有土地财宝无数,僧侣堕落,戒律松懈,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被印度人民抛弃,重新选择了印度本地宗教,婆罗门教。</h3><h3> </h3><h3> 但“万物皆有灵”有其根源性。所谓的“灵”对动物及昆虫来说就是生存。一些高智商的动物比如哺乳类动物被人类驯化以后,为了生存懂的了“摇尾乞怜”讨好主人。但对于生存在野外的昆虫来说,它们每天面对的是自然灾害及天敌的伤害!</h3><h3><br></h3><h3> 在自然界每天有70余个物种消失,按此计算,每年有二万五千多个物种。当地球上再也没有其它物种陪伴我们的时候,人类还会存在吗?</h3><h3><br></h3><h3> “溺水三千只取一瓢”</h3><h3><br></h3><h3> 人类再不收敛自己的欲望和贪欲,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真的会成为人类悔恨的眼泪!</h3><h3><br></h3><h3> 人类继续肆意毁坏地球资源,不懂得珍惜那些一直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的人类的伙伴儿,人类将会成为地球最后的终结者!</h3> <h3>  椿虫儿</h3> <h3>  在拍摄这些昆虫的时候,我的心里有很多感慨:记得在三十年前,在我家附近的草丛里有很多的昆虫儿。在草丛里一趟,就飞出、蹦出数不尽的虫儿。在白天和夜晚,躺在家里的炕上,耳畔就会听到各种昆虫的鸣叫声以及杜鹃鸟的“布谷”声儿。</h3><h3><br></h3><h3> 而现在我需要骑行十几公里才能拍摄到这些小生灵。那些形形色色的可爱的小生灵哪里去了?那些在夜晚就在校园的广场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哪里去了?那些在傍晚就在池塘边合奏的蛙鸣声哪里去了?</h3><h3><br></h3><div> 一切源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作为动物(食物链)金字塔的最顶层,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无疑是最强大,最贪婪的!</div><div><br></div><div> 生存与竞争是所有动物的“原罪”,但人类作为地球的统治者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自己留下一片生存的空间!</div> 在自然界蜉蝣的生命仅有一天,可谓“朝生暮死”。蝴蝶的生命平均为15天;蜜蜂中工蜂的生命25天左右;雄峰的生命30天左右。蜂王的生命3至5年。在自然界很多昆虫的生命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属于春生秋死。有的还活不到秋天就被天敌吃掉了!<div><br></div><div> “活着”是昆虫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我在拍摄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这些昆虫就逃走了。最有趣的是花萤,来不及飞走的时候,就直接从叶茎上滑落地下。椿虫受到惊扰的时候会装死,等感觉到安全的时候会突然展翅飞走。很多的昆虫如果不是为了晒干翅膀,都会选择隐藏在树叶,草叶的背面,防止被天敌发现偷袭。我曾经在拍摄一只椿虫时候意外地被胡蜂“打扰”。当时我正在凝神静气地对焦,突然一片阴云拂过椿虫的头顶,一只胡蜂停在了草茎上。刹那时,椿虫侧身一滚就跌落到了另一片叶子上,然后飞走了。 </div><div><br></div><div> 曾经,我为了拍摄一只水虻,守候在一片树叶旁。许是受到我的干扰,水虻在树叶旁飞来飞去,不肯落下,一头撞在了蜘蛛网上。一只蜘蛛飞快地从巢穴里爬过来,三下五除二把水虻五花大绑,拖进巢穴大快朵颐去了!</div><div><br></div><div> 为了活着,昆虫们每天不停地寻找食物,在春夏之季不停地寻找配偶,繁衍后代;为了活着,一只昆虫把另一只吃掉,为了活着昆虫们学会了伪装术。</div><div><br></div><div> 为了活着,它们努力地适应环境,在恶臭的水沟旁,在有农药残留的草地里生存着,尽管如此,下一秒,它们其中的一只仍然会死去!</div> <h3>  蝗虫(蚂蚱)</h3> <h3>  食芽蝇儿</h3> <h3>蛱蝶儿</h3> <h3>  凤蝶儿</h3> <h3>  鹿蝶儿</h3> <h3>  椿虫儿</h3> <h3>  象甲儿</h3> <h3>  同上</h3> <h3>  叶甲儿</h3> <h3>  天牛儿</h3> <h3><font color="#010101">  椿虫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瓢虫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同上</font></h3> <h3>  同上</h3> <h3>  叶甲儿</h3> <h3>  同上</h3> <h3>  屎壳郎儿</h3> <h3><font color="#010101">  叶甲儿</font></h3> <h3>  娥子的幼虫儿</h3> <h3>  “李鬼”食芽蝇</h3> <h3>  叶甲儿</h3> <h3>  苍蝇的童年时代</h3> <h3>  食芽蝇儿</h3> <h3>  食芽蝇儿</h3> <h3>  象甲儿</h3> <h3>  蜜蜂儿</h3> <h3>  桃红颈天牛</h3> <h3>  蚂蚁</h3> <h3>  蝗虫(蚂蚱)</h3> <h3>  叶甲儿</h3> <h3>  同上</h3> <h3>  蝗虫(蚂蚱)</h3> <h3><font color="#010101">  蝗虫(蚂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食芽蝇儿</font></h3> <h3>  蝗虫(蚂蚱)</h3> <h3>  椿虫儿</h3> <h3>  叶甲儿</h3> <h3>  叶甲儿</h3> <h3>  叶甲儿</h3> <h3>  椿虫儿</h3> <h3>  椿虫儿</h3> <h3>  象甲儿</h3> <h3>  蝗虫(蚂蚱)</h3> <h3>  叶甲儿</h3> <h3>  蜘蛛儿</h3> <h3>  蝗虫(蚂蚱)</h3> <h3>  水虻</h3> <h3><font color="#010101">  磕头虫儿</font></h3> <h3>  蝗虫(蚂蚱)</h3> <h3>  蝗虫(蚂蚱)</h3> <h3>  毛毛虫儿</h3> <h3>  磕头虫儿</h3> <h3>  瓢虫的幼虫儿</h3> <h3>  花萤儿</h3> <h3>  同上</h3> <h3>  食芽蝇儿</h3> <h3>  蝗虫(蚂蚱)</h3> <h3>  长腿蚊子</h3> <h3>  蝗虫(蚂蚱)</h3> <h3>  花萤儿</h3> <h3>  毛毛虫儿</h3> <h3>  蝗虫(蚂蚱)</h3> <h3>  蜘蛛儿</h3> <h3>  长腿蚊子</h3> <h3>  蝗虫(蚂蚱)</h3> <h3>  水虻</h3> <h3>  花萤儿</h3> <h3>  豆娘儿。以前很多见,现在难得一见!</h3> <h3>  椿虫的幼虫儿</h3> <h3> 2018年6月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