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海纳百川</p><p class="ql-block">图:手机摄影</p><p class="ql-block">曲:小村之恋</p> <p> 提起‘’311‘’,老落雪人没有不知道的,有关他的神秘传说,上年纪的老职工都能说出个一、二来。</p><p>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落雪人,小时候就听说过许多有关‘’311基地‘’的传闻,‘’311基地‘’对我来说一直是个神秘、森严、不可移越的领地。</p><p> ‘’311基地‘’的神秘,首先在于他没有一个对外公开的单位名称,其次是基地有几道从山脚到山顶的铁丝网栅栏保护,又有持枪战士站岗守卫(传说是三道网三道岗),这就大大增加了基地的神秘。</p><p> 其实"311"只是基地的一个海拔高度数据,只是基地把这个数据当作一个对外的信箱号码来使用,因为不知道基地的名称,久而久之,当地百姓就把‘’311‘’当作基地的称呼了。至于‘’311‘’到底是个什么基地?是干什么的?就更没有人知晓了。有传说‘’311‘’是一个军事基地,也有传说是一个物理研究所。‘’311基地‘’就这样越传越神秘,越神秘越被流传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九八六年的一个深夜,我和几名同学去‘’二百二‘’大井架看‘’哈雷慧星‘’,因为走错路,误闯进了‘’311基地‘’,被守卫驻军当间谍嫌疑询查了一夜,这次夜闯"311‘’成了同学们的一个大笑话。其实,在这次误闯之前,我就进过一次基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九七六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逝世后不久,基地对外开放了一个晚上(上半夜)。那天晚上,我随大人们从落雪步行到基地,去观看伟大领袖毛主席追悼大会的电视转播。当时基地开放了半山上的一部分地段,摆放了三台几寸大的小黑白电视机,供来悼念的群众观看。那时的电视机十分稀有,而一个小小的基地既然有三台,确实让人惊叹,更增添了人们对基地的神秘猜测与向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九九零年,我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落雪矿保卫科下属的经济民警队工作,工作地点就在神秘的‘’311‘’驻地‘’二百二‘’。更巧的是,我们的一个工作点,就在距离基地山脚铁丝网二十多米处。我来这里工作时,基地早已迁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基地建在一座小山头上,建筑物从一面山体的半山腰延伸至山顶,除居住房外,其它的房屋设施都已经被损毁,从损毁的房屋来看,有锅炉房,大水池等基础设施,大部分房屋安装了冷、热水管道和供暖气管道,可见当时的基地生活条件是比较好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由于工作需要,我曾在基地旧址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基地的地貌有了近一步的观察和了解。</span></p> <p> 有一次,我偶然进到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就在山顶住房的一侧,房间有几十平米(应该是基地里最大的一个单间),房屋的空间比较高,四面墙体上有几根较大的墙柱,感觉整个房屋都很结实,应该是安装过大一点的设备(比如吊罐——现在高层楼房所用电梯)。房间地面的中心,有一个直径四米左右大的新水泥板印迹。后来听人说,这是个很深的地下实验室,基地迁移后,那些特殊的废弃物,都填埋在这里面了,封洞口的水泥板足有两米多厚!</p><p> 有个居住在当地的老职工跟我说:当年‘’311基地‘’一夜间就神秘的消失了,当地百姓跟本就不知道基地己经迁移。一天吃过晚饭后,我们几个人去散步,逛到过磅站时就顺着通向‘’311基地‘’的公路上去了,刚拐过弯道,就看见第一道铁丝网的栅栏门开着,眼前的房屋已被损毁,我们紧张又好奇地顺着公路往基地山顶上爬,所到之处全是残墙断壁,一片狼迹。站在山顶往下看,整个基地面目全非,除山顶的那幢住宿房外,其他房屋基本都已被损毁。几天后我又去了一次基地,发现很多丢弃的废弃物都被人捡拾了。</p><p> 一次闲聊中,球磨车间的一位职工说:有天晚上我上夜班,听同事说‘’311基地‘’己经搬走了。他捡到些被丢弃的东西,有玻璃烧杯、量杯、试管、容器。早晨下班后,我有意顺着车间大门通往‘’311基地‘’的那条小路回家,远远看到整个基地一片狼迹。在山坡丢弃的废弃物中,有很多玻璃碎片和丢弃的废纸本,我捡了些好的拿回去给小孩当草稿本了。</p><p> 一天在同事家闲聊,不知不觉就聊到了‘’311基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自讲述着‘’311基地‘’的见闻及猜测。兴趣正浓时,同事从床底拿出一小块铅块说:听到‘’311基地‘’搬走后,我也去过基地,在一间损毁的房间里看到几块大约20X30X5厘米厚的黑色瓷砖,材质和连接高压电览所用的电瓷瓶一样,这么厚的瓷砖我从未见过,当时搬了一下,实在太重就没要,第二次再去就不见了。我在房间的另一处废虚里翻到半小块同等规格的铅砖,大部分拿去做了鱼网坠子,现在只剩下这点了。我们都好奇的围上去,实物看上去只有一块现在红砖的五到六分之一大小了,但提在手里却依然很沉。</p><p> 身旁另一位车间职工说:我也去过基地,在废弃物中有不少的纸质品,一沓沓空白的实验单据、表格、信笺,有的信笺上印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院分院"红色标题……</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九七八年,全国科学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开启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新篇,科学技术热潮袭卷全国,在随后几年里,‘’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响彻中华大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到一场科学技术引发的大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当时热销的一部小说《第二次手握》,讨论的内容是小说的创作背景、故事来缘、小说发表后的社会效应、主人翁原型的猜侧、故事情节的合理推理。其中有位嘉宾有这样一段陈述:小说《第二次握手》里,作者写到科学家丁洁琼从美国回国后,因感情受到挫折,提出要到祖国边疆去工作,作者只写到‘’祖国边疆‘’,没有写出具体的地址、名称,我认为那时是为了保秘,而丁洁琼真正要到达的目的地应该是西南昆明北部一百多公里外的东川市的一个高寒山区。原因很简单,因为丁洁琼是一位研究高能物理学科的专家,西南昆明北部东川市的那个高寒山区就有着这样一个物理研究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小说中的主人翁原型是那位科学家?‘’祖国边疆‘’是不是东川的那个神秘基地?我们无法知晓!也许小说本来就是出于虚构,但神秘的‘’311基地‘’确实让人们浮想联篇……</span></p> <p>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神秘的‘’311基地‘’早已不复存在,但几十年来,人们渴望解秘这一真相的愿望,依然十分强烈,传说中的神秘‘’311基地‘’,依然充满着诱惑,充满着神奇……</p><p><br></p><p>二零一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夜</p> <p>作者:解彪,网名“海纳百川”,退伍老兵,土生土长东川人,原东川矿务局落雪矿保卫科经警队工作,九三年调玉溪至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