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1972年春,经生产大队推荐,我被天津市师范学院物理系录取,并于当年八月入学。这是自1966年“文革”开始,停止大学招生六年之后,全国大学恢复招生后所招收的第一批普通班学员,由于没有经过“高考”,而且是面向工农兵招收的学员,所以被称为“工农兵学员”。当年师院物理系招生一百二、三十人。鉴于入学生源学历差异过大(从高三到小学五六年级),入学后系里按照原学历层次分成甲乙丙三个班,即高二、高三编为甲班,高一初三编为乙班,初二及以下编为丙班。我被分在乙班,全班五十三人,由于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学习愿望,因此很快就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font></h3> <h3> 那时同学们都吃住在学校,每周末才能回家,平时的学习还是很紧张的。国家对大学生特别优待,每人每个月还发助学金19.5元,除去伙食费,还有几元钱可供购买洗漱用品和零花(可能是一年后,调整为15.5元/月,只有家庭生活困难者,才能拿到19.5元/月),而且住宿免费。所以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都没有经济负担。照片显示的是国家为我们每个人发放的副食品购货本,凭借此本可以享受计划供应的副食和生活用品。</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乙班全体同学在理化楼前的合影,由于同学们来自来于内蒙古、东三省、山西省与河北省的农村或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尽管已经入学几个月了,大家的身上还依然保留着几年农村生活的气息与烙痕。</font>全班应有53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9人)缺勤7人(王义、王桐桩、赵兰梅、吴英、周桂芬、毕惠敏、周保生)。</h3> <h3> 这是乙班的男生,在理化楼前的运动场合影。就当时来说,理化楼是一座现代化的理科教学暨实验楼,是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系的所在,更是天津师范学院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同学们都喜欢以它为背景合影留念。由于进入21世纪后,师范大学搬迁到新址,该大楼也随着土地的转让而被拆除。</h3> <p class="ql-block"> 这是乙班部分男女生在校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部分同学在校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乙班部分男女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闲暇时,同学们都喜欢到水上公园去游玩,散步、游泳。毕竟当时的师范学院距离水上公园仅仅数百米。</p> <h3> 师生一起在水上公园划船。</h3> <h3> 回想当时的大学生活,虽紧张但很丰富。开始每天早起到操场出操,长跑。虽累,但比起艰苦繁重的农业劳动来说,轻松了不少。后来学校组织了许多课外活动小组,我曾报名参加了武术小组。由于农村劳动锻炼的底子,我在七三年系运动会上,还获得了跳高第一名,四百米第三名的成绩,在当年的全校田径运动比赛中获得男子跳高第五名的成绩。我还参加了七四年全市高校游泳比赛。此照片正是赛后在游泳馆外留影。不仅是田径运动,我班的王曰发、郭希銘、刘国义、王义等同学,还是系和学校足球队的队员,多次参加系里、院里或校际的足球赛。激发了大家对足球运动的喜好与关注,那时候我们还经常观看全国足球甲级联赛,及天津队同外国队的友谊赛。</h3> <h3><font color="#010101"> 部分男女生合影。</font></h3> <p class="ql-block"> 在男生宿舍前的篮球场上,左起: 周石田、杨为民、杨卫国、王曰发、闫金祥。说起这个宿舍还有一段故事。我们刚入学时,住的宿舍在操场北侧,由于容纳人数较少,所以学校决定在操场南侧再建一栋宿舍楼,供男生住宿,原来的宿舍楼改为女生宿舍。为了尽快建成,我们各系男生受学校委派承担起挖地基的工程,可能是看中大家刚刚来自于农业劳动一线,有体力、有能力完成任务。由于是四层楼房,地基不很深,不到一人的深度,男同学们确实不负校望,出色完成任务。不仅如此,在那备战、备荒的年代,学校要在南操场挖修一座防空洞,结果艰苦的地基工程,仍然由学员承担。要下挖四五米深的坑,土方量非常大,大家依旧出色完成任务。</p> <h3> 部分女生合影。</h3> <p class="ql-block"> 乙班同学在水上公园合影。前排左起: 高峰、陈丽琴、崔健英、任鸿素、姚文芝、王冰梅、董惠、章秀英、杨坚、周桂芬、周保生、李淑兰;后排左起: ?、张金奎、王志强、杨为民、闫金祥、齐丙辰、游泽清老师、李津起、孟祥礼老师、李洪岐老师、林荫浓老师、杨卫国、曹同起、王曰发、米树明、刘国义。</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春夏之交掀起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政治运动,迫使大学教育进一步削弱基础理论教学,进一步增加教学实践的内容和时间。为适应教育改革的大环境,物理系决定成立一个教育改革试点班,先行探路。于是从乙班抽出一半人,组建了试点班。这张照片是试点班26位同学在理化楼前合影。前排左起:崔健英、陈丽琴、李淑兰、毕惠敏、王冰梅、刘新宇、周保生;二排左起:高峰、董惠、周桂芬、崔正博书记、章秀英、姚文芝、任鸿素;三排左起:刘凤起老师、张金奎、刘铁铮老师、岳炳忠主任、孟祥礼老师、杨为民、游泽清老师、杨坚;后排左起:杨卫国、王志强、周石田、?老师、刘国义、闫金祥;缺少: 王曰发、米树明、曹同起、李津起、齐丙辰。</p> <h3> 新成立的试点班部分教师和学生座谈教育试点问题。左起顺时针方向: 李津起、张金奎、孟祥礼老师、任鸿素、林荫浓老师、姚文芝、周保生、游泽清老师。</h3> <h3> 试点班部分男生在理化楼前合影。</h3><h3> 左起: 闫金祥、杨卫国、刘国义、张金奎、王志强、杨为民、周石田、李津起。</h3> <h3> 试点班的部分男女同学在理化楼前留影。</h3><h3> 左起: 崔健英、刘国义、董惠、杨卫国、王冰梅、张金奎、刘新宇、姚文芝。</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试点班男生合影。前排左起: 杨卫国、闫金祥、王志强、王曰发、刘国义、周石田;</span>后排左起: 米树明、张金奎、李津起、杨为民、齐丙辰、曹同起。</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乙班其他27位同学的合影,实际上是一个小乙班,后面就把这个一分为二后的小乙班称为乙班。</p> <p class="ql-block"> 乙班部分男女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乙班部分男女同学在校园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校门前。</span></p> <h3> 试点班学生在电子实验室做实验。使用光点电流计,灵敏度很高,适宜检测高灵敏度的仪表和微弱的电流。图中: 左侧杨卫国,右侧李津起。</h3> <h3> 1973年试点班在校办厂制作、调试晶体管电子毫伏表。图中: 左侧为杨卫国,右侧为李津起,站立者孙大勇老师。</h3> <h3> 杨为民和张金奎在老师指导下调试晶体管电子毫伏表。</h3> <h3> 1974年在校办厂实习,实践操作: 电机绕组下线。图中左起: 杨卫国、周桂芬、任鸿素、刘新宇。</h3> <h3><font color="#010101"> 刘新宇、周桂芬、毕惠敏在校办厂调试晶体管电子毫伏表。</font></h3> <h3> 1974年试点班学生在塘沽新港海员俱乐部。</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74年试点班男生在塘沽新港船厂码头参观。</span>左起: 刘凤起、?、杨卫国、王志强、李洪岐、齐丙辰、周石田、王曰发、曹同起。</p> <h3><font color="#010101"> 1974年试点班同学在天津磨床厂实习,主要课程是机械制图,并在车间实习车床操作。师生在厂内同吃同住一个多月。</font>男同学们与自己的师傅在工厂大门前合影。</h3> <h3> 部分男女同学与自己的师傅合影留念。</h3> <h3> 1974年秋,试点班全体同学在天津市第四无线电厂实习七个月。参与了九吋屏幕的晶体管电视机的制作、调试和生产过程,并在后一阶段编写出晶体管电视机的原理和调试的教材,遗憾的是没有当年实习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我们编写出的教材(油印本)上下册。由闫金祥、杨卫国、齐丙辰、周保生分别代表本组同学执笔编写的高频头、图像伴音通道、扫描电路和数字电源等四大部分电路。虽然还很粗浅,但是却大大促进了我们对电视机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及电视机制做与调试技术的学习掌握,甚至于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齐丙辰后来研制录像机和智能机器人,周保生担任石家庄电视机厂长,可以说,与此不无关系。我和闫金祥在农村学校任教时,维修电子教学设备、自制电子教具,以及为学校师生、周边单位和村镇维修扩音机、电视机、收音机等,应该说都得益于这段实习。</h3><h3> 在完成编写教材的任务后,我和周石田、周桂芬、刘新宇等同学一起,又接受了系里交给的研制激光电源的任务。那是物理系与天津手表厂合作的激光焊接表盘的研制项目。我们的任务是制作能产生激光所需要的脉冲高压电源,就是利用半导体可控硅去解决耐高压电容器的平稳充电问题,以及耐高压电容器放电时的高爆音问题。</h3> <h3> 乙班的同学们也同时增加了下厂实习的内容和时间,甚至于比试点班也不逊色,在电表厂、电机厂和内燃机厂等实习。这是乙班同学在电表厂(坐落在津南区)实习的照片。实习时间三个月,集体吃住,女生住在厂内,男生住在附近的南洋中学。照片中韩玉昆、刘志光和张家富与工人师傅一起探讨问题。</h3> <h3> 工人师傅在向同学们讲解。</h3> <h3> 吴英、张儒、王淑芬、王义和杨学璋,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演示与分析,促进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消化。</h3> <h3> 在工厂听老工人今昔对比。</h3> <h3> 工人师傅给同学们讲课。</h3> <h3> 工人师傅指导学生如何测试。</h3> <h3> 乙班的王桐桩、张会华和马文红在电表厂测试数控线切割机床的控制台。</h3> <h3> 张家富在分析数控电路的原理和技术实现,探讨疑问。</h3> <h3> 郭希銘、张恩鼎、赵木林和杨淑月听师傅讲解。</h3> <h3> 乙班同学在学习光学基础理论,以及照相机原理后,在实践中学会使用照相机。</h3> <h3><font color="#010101"> 乙班同学在宝坻城关中学教育实习。</font><font color="#010101">站立者右数第二人是物理系主任岳炳忠。</font>前排左起: 郭希銘、马文红、宋景芝、吴英、张家富、赵木林、王淑芬。</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宝坻城关中学校园内。</font></h3> <h3> 乙班同学在宝坻城关中学实习。后排中间站立者为当时的物理系主任岳炳忠,其左侧是凌其其老师。乙班实习同学为杨树祥、刘志光、单守福。前排右数第二人是易溥腾老师。</h3> <h3> 刘志光、单守福、赵兰梅、周秀华和杨淑月同所在实习班的学生一起合影留念。</h3> <h3> 宝坻城关中学的张运书老师讲解轮式拖拉机的操作要点。</h3> <h3> 进行农机课教学实践。</h3>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宝坻县马家店高中教育实习的乙班同学,有韩玉昆、杨学璋、张恩鼎、王桐桩、崔桂茂等。</p> <h3> 乙班同学到宝坻小靳庄考察,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情况。</h3> <h3> 系里的主任和老师也同大家一道深入宝坻小靳庄考察,听村里人介绍情况。</h3><h3> 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去到宝坻窦家桥村,访问全国著名知青侯隽。</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大学学习的三年中,我们还空前绝后的搞了三次长途拉练活动,其中一次是去蓟县侯家营,步行走到目的地,再参加当地割麦子的劳动;第二次是步行到蓟县东二营,随后驻地劳动。这是当时贯彻执行毛主席“五七”指示的普遍做法。第三次拉练去的是宁河县俵口公社兴坨村,给同学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苍蝇太多了,一抓一把的,不少同学闹肚子,太严重的直接用卡车送回天津了。</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照片显示的是第一次拉练临行前的誓师大会。</font></div> <h3> 长长的拉练大军行进途中,真够壮观的。</h3> <p class="ql-block"> 乙班同学组成的拉练队伍在行进中。照片显示有刘国义、韩玉昆、杨学璋、李津起、齐丙辰、李淑兰、章秀英、周桂芬等人。</p> <h3> 韩玉昆在拉练途中宣传鼓动。</h3> <h3> 拉练小分队,有刘国义、王冰梅、陈丽琴、章秀英、齐丙辰、米树明和孟老师。</h3> <h3><font color="#010101"> 王桐桩、周石田、杨卫国三人在拉排子车。</font></h3> <h3> 毕惠敏、张金奎在印制宣传资料。</h3> <h3><font color="#010101"> 经过了三年风风雨雨的课堂学习和实习实践操作, “文革”时期的第一届普通班学员,于1975年7月毕业了,这是物理系全体师生在理化楼前合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毕业分配去向问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974年中央决定将河北省管辖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五县划归天津市辖管。由于当年五县急缺中学教师,所以市政府决定1975年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中的40%分配到五县(和四郊区),特别不可思议的是,谁走谁留将按照当年初高中生下乡的政策办法确定,即根据兄弟姐妹多少和留城比例确定。这样一来,四成毕业生将再次经历“上山下乡”,尽管这次下乡不是“务农”而是“从教”,但是对这些同学来说,不啻于又一次的人生磨炼。尤其是到五县工作的人,还要承受工资更低,生活更艰苦的压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老乙班分配到五县的有十个人。</font></h3> 试点班毕业师生合影。<div><div> 最后排左起: 米树明、杨卫国、张金奎、齐丙辰、李津起、杨为民:</div><div> 前三排左起: 任鸿素、王志强、周石田、曹同起、王曰发、闫金祥、姚文芝;</div><div> 前二排左起: 毕惠敏、高峰、章秀英、杨坚、周桂芬、李淑兰;</div><div> 前一排左起: 周保生、王冰梅、游泽清、孟祥礼、林荫浓、陈丽琴、刘新宇。</div><div> 缺少: 女生崔健英、董惠、男生刘国义。</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h3> 毕业前在校园里与同学合影留念。</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理化楼前。</font></h3> <h3> 毕业前在校门内留影,背后是中文系和数学系教学楼。</h3> <h3> 与数学老师李凤友合影留念。左起: 李津起、王桐桩、杨为民、李凤友老师、单守福。</h3> <h3> 2005年7月,毕业三十周年之际,试点班同学在师范大学教工食堂聚会,理化楼前合影。这是试点班学生毕业后最齐全的一次聚会(除了章秀英远在美国之外)。而且孟祥礼老师、林荫浓老师、游泽清老师、李凤友老师和辅导员刘凤起,也与同学们欢聚一堂,互述別情。</h3><h3> 后排左起: 周石田、王志强、米树明、杨卫国、杨为民、齐丙辰、曹同起、张金奎、李津起;</h3><div> 中排左起: 马文红、刘新宇、李淑兰、毕惠敏、杨坚、任鸿素、姚文芝、周桂芬、陈丽琴、刘国义、王曰发;</div><div> 前排左起: 王冰梅、周保生、高峰、李凤友、游泽清、孟祥礼、林荫浓、刘凤起、闫金祥、董惠、崔健英。</div> <h3> 毕业三十周年之时,试点班师生,在师大教工食堂聚会,孟老师、林老师等参加,除了章秀英,全班同学都到了。</h3> <p class="ql-block"> 2006年2月13日在王顶堤金玉阁饭庄,部分老乙班同学给孟祥礼老师庆祝80岁生日,林荫浓、游泽清老师及辅导员刘凤起也参加,大家再次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最后排左起: 齐丙辰、王志强、曹同起、张学禄、张金奎、杨学璋;</p><p class="ql-block"> 前三排左起: 崔健英、任鸿素、王冰梅、张会华、邢昌玉、周桂芬、周秀华、毕惠敏、杨坚、李淑兰、高峰、董惠、张家富、马文红、李津起;</p><p class="ql-block"> 前二排左起: 杨卫国、周保生、游泽清、林荫浓、孟祥礼、刘凤起;</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 王曰发、周石田、郭希銘、刘国义、米树明。</p> <h3> 2008年夏,庆祝天津师范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在新校区合影。左起: 刘国义、刘淑兰、郭希銘、马文红、王曰发、高峰、李道祺、张家富、付玉成、任鸿素、刘志光、邢昌玉、杨卫国。</h3> <h3> 前排左起: 刘凤英、武洪香、韩老师、高峰、许蕾、马文红、刘淑兰、陈宝和;</h3><h3> 后排左起: 杨洋、齐丙辰、刘志光、张金奎、赵欣欣、杨卫国、叶茂云。</h3> <h3> 这是2009年2月15日,老乙班同学在天津大学聚会时的合影,三十多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见面,十分的激动和热烈。</h3> <h3> 后排站立者,左起: 王曰发、张学禄、杨卫国、王桐桩、李道祺、刘志光、齐丙辰、孙继洲、单守福、刘国义、闫金祥、韩玉昆、杨树祥;</h3><h3> 前排坐者,左起: 邢昌玉、张绍琴、马文红、姚文芝、赵兰梅、张家富、刘淑兰、张蔼琴、任鸿素、崔健英、毕惠敏、杨淑月。</h3> <h3> 在天津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门前合影。</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1年6月5日,部分同学与林荫浓老师在河北区的一家饭馆聚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4年10月,看望病中的杨坚,在杨坚家里合影。</font></h3> <h3> 在附近饭馆。</h3> <h3> 2015年8月20日,部分老同学在西青郊野公园。男生有李津起、闫金祥、杨卫国、齐丙辰,女生有毕惠敏、崔健英、杨坚、马文红、王冰梅。</h3> <h3><font color="#010101"> 2015年9月11日,部分老同学到蓟县闫金祥家里做客,后又到蓟县农家院聚会。站立者左起: 闫金祥、杨学璋、周秀华、王曰发、王冰梅、杨卫国、刘国义;坐蹲者左起: 单守福、邢昌玉、马文红、李道祺。</font></h3> <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 马文红、周秀华、邢昌玉、王冰梅、闫金祥等</p> <h3> 2015年9月20日,正值毕业四十周年,乙班同学们在水上公园欢聚一堂,四十春秋转眼之间,再度相聚,恍如昨日,抚今追昔,感慨不已。</h3><h3> 这是参加聚会的28位乙班同学集体合影。</h3><h3> 后排左起: 杨淑月、邢昌玉、张家富、赵兰梅、王冰梅、毕惠敏、周桂芬、宋景芝、李淑兰、张蔼琴、赵木林、任鸿素、崔健英、张绍琴、张会华;</h3><div> 前排左起: 马文红、周石田、王曰发、李道祺、杨学璋、杨卫国、李津起、刘志光、张学禄、闫金祥、刘国义、周秀华、董惠。</div> <h3> 这是乙班男生的合影。左起: 李津起、杨卫国、闫金祥、周石田、张学禄、刘志光、李道祺、杨学璋、刘国义、王曰发。</h3> <h3><font color="#010101"> 乙班女生的合影。前排左起: 王冰梅、周桂芬、张家富、邢昌玉、毕惠敏、张会华、马文红、赵兰梅;后排左起: 杨淑月、张蔼琴、董惠、李淑兰、崔健英、高峰、任鸿素、赵木林、宋景芝、周秀华、张绍琴。</font></h3> <h3> 2016年5月初,出国多年的章秀英从美国回津省亲,正逢周保生也从澳洲儿子家返津,在老班长李津起的招呼下,乙班同学再次欢聚一堂,畅叙别情,抚今追昔。后排左起: 李津起、孙继洲、毕惠敏、张家富、李道祺、张学禄、单守福、齐丙辰、刘志光、韩玉昆、刘国义、王曰发;前排左起: 崔健英、周保生、章秀英、王冰梅、李淑兰、任鸿素、周秀华、赵兰梅、张绍琴、邢昌玉、杨淑月、高峰。</h3> <h3> 左起: 章秀英、邢昌玉、李淑兰、王冰梅、周保生、崔健英、毕惠敏、张家富。</h3> <p class="ql-block"> 多年难见的老同学,思念与欢乐之情溢于言表。</p> <h3> 2018年5月,部分老同学在登瀛楼饭庄聚会。</h3> 2018年5月老乙班23位同学再次聚会并合影。<div> 后排左起: 张学禄、王曰发、刘国义、刘志光、齐丙辰、张恩鼎、周石田、李津起;中排左起: 韩玉昆、张绍琴、宋景芝、任鸿素、高峰、张家富;前排左起: 杨卫国、王冰梅、陈丽琴、毕惠敏、李淑兰、邢昌玉、崔健英、张会华、马文红。<div> 大学生活短暂而又丰富多彩,令人终身难忘。能够上大学,是我们这代人从小的愿望。尽管在这三年中,过多的政治运动,弱化了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免让人遗憾,可是毕竟我们能够较早地进入大学学习,在同代人中,我们还是很幸运的。 <div> 忆当年,风华正茂而意气风发;</div><div> 看今朝,人虽迟暮然耳顺不惑。</div><div> 祝老同学心态永远年轻。</div><div> 注: 当年试点班实习和几十年后合影的部分照片由李津起、毕惠敏等人提供;小乙班实习的部分照片由张家富提供;拉练的照片由邢昌玉、韩玉昆提供。</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