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5月24日,里儿应书院学员--大足双路小学副校长赵红光之邀,赴大足该校为多所小学校长、老师和领导讲学。</h3> <h3>完毕后里又应邀为该校现场作诗题字。</h3> <h3>晚饭后先去红光家家访,这是里儿外出讲学中有机会就必做的功课。</h3> <h3>之后在学校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北山石刻。北山,古名龙岗山,距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造像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页(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刚开始他们介紹去北山看夜景,我有些不解?80年代初因學美術,曾与同学们到大足寫生一周,後來90年代和世紀初又曾來過,對北山和寶頂都很熟悉,但那時都只能白天參觀,怎麼會看夜景呢?上山後方明白就里。原來北山石刻景區已重新打造,建立了夜遊系統。</h3> <h3>该系统由多台工程DLP-3D投影机,采用无缝融合拼接及反变形技术,艺术性地对佛像表面残缺部分进行了光学修复,使得石刻塑像在夜景中美轮美奂,光彩夺目,与白昼的神圣静穆完全不同,仿佛进入一个如梦似幻的佛国境地。光影系统新增了动态影像,让石窟造像重现出自唐末宋初以来建造时富丽堂皇的迷人风采,让我们大开眼界。</h3> <h3>在这里我重新看到了记忆犹新的媚态观音,虽然比起当年来似又增风化损伤,但其婀娜娇美的身姿曲线依旧。独具特色的孔雀明王窟当年也多次观赏,同学们还在这里拍摄留影,留下不太清晰的黑白照片。</h3> <h3>而136号转轮经藏窟中的多尊观音我记得是保存最完美的造像。80年代初我们去时得到当时的馆长热情接待,得以进窟仔细观看临摹,故对窟内观音记忆犹新。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刻划反映其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今晚重新参观,虽只能在铁栏外观看,但仍能感觉其夺人心魄的魅力。</h3> <h3>当年去时知道对面有北塔,但似乎因要过去路较远,未得前往。现在新劈了通道,可以方便地到达北塔脚下,方知塔脚下还有两尊大佛,在光影变幻下让人一睹其芳容。</h3> <h3>25日,难得里儿忙里偷闲挤出时间,红光校长及另一位老师又陪我们参观宝顶山。宝顶山海拔527.83米,距大足区东北15千米。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东有圣寿寺、小佛湾等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现在的大佛湾外围扩建了很多很大的建筑群,增加了楼阁牌坊迎宾大道及绿化带,还新建了石刻博物馆,很是壮观。</h3> <h3>但真正参观的石刻处一切依旧,只是最早进出都在一处的宝顶山山门现在改成了出口,又从佛教故事结尾处新开了一道门作进口,进去后让人感觉是反了顺序,有点逆着看故事的感觉。</h3><h3> 由于多次来过,对大佛湾石刻的内容、故事及其中最著名、最生动形象、最有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各处造像都还未忘却。 这里的石刻造像依山势崖形雕刻,浮雕高大,题材广泛,龛窟衔接,布局合理,整体感强,气象壮观。佛像构思新奇,雕刻技艺娴熟,世俗色彩浓郁。内容多属佛经故事,形象逼真,寓意深刻。从原来的山门进去右行石刻造像依次为: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三仙人影修陀罗尼、西方三圣、千手观音、释迦涅盘圣迹图、腋下诞生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父母恩重经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洞、牧牛图等。因较为熟悉,这次又是逆着进去,故一路上几乎未再听专为我们所请导游的解说,只顾自拍了不少照片。</h3> <h3>而我记忆最深的却是养鸡女、吹笛女、牧牛图等极富生活韵味、充满人间情趣的一些造像。</h3> <h3> 大佛湾的摩崖千手观音造像是必须要提到的。这尊"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现经过近8年的修葺,已焕然一新, 金碧辉煌,人们称她是人间一绝!该造像在修葺中经反复核实,共刻有830只手(2009年以前一直盛传的数字是1007只),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她的每只手上,分别持有各种各样的器物,如日、月、宝剑、如意珠、宝瓶、莲花、宝镜等。千手观音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比较普遍,但象这样名副其实,立体的石刻千手观音却世所罕见。"画人难画手",要画出一百只不同形状的手都很不容易,更何况在坚硬的岩壁上打刻这800多只、姿势无一雷同的纤纤妙手,这真可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啊!下午我们到石刻博物馆参观时,有专门的小电影对千手观音的修缮作介绍。当看到观音金箔翻飞,手指断落时,坐在我身边的一个小女孩怯怯地说她生病了?而当看到观音全部修好后这孩子又说她现在不痛了哈!孩子口中吐真言,现在的千手观音,经过八年抢救,真是祛除了病痛,焕发出青春,重放异彩。</h3> <h3>大佛湾还有著名的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 在洞壁的两侧俨然整齐地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道场的正前方刻着结跏而坐的三身佛,三身佛前长跪着一合掌菩萨,这是十二圆觉菩萨的化身,以示十二位菩萨轮流问法。同时,为了突出"问法"这一主题,匠师们还刻意把进口的甬道拉长,并且处理得外小里大,形成狭梯状,使洞内光线暗下来,然后在洞口上方开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强光,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佛前长跪的菩萨身上,正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般,巧妙地点明了"问法"这一主题,同时又烘托出窟内斑驳陆离、别有洞天的神秘气氛。</h3> <h3>从大佛湾出来,即去看不远处的圣寿寺。圣寿寺,位于宝顶山大佛湾右后侧,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也是名僧赵智凤主建的密宗禅院。现存寺院为明、清建筑。寺庙依山而建,殿宇巍峨,雕饰精美。我真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好的建筑群。当年记得曾去过小佛湾,但好像没感到有保存这么完好宏伟的建筑啊?也许那时的我对建筑不如现在的我这么有兴趣和敏感。寺里主要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经殿、燃灯殿、维摩殿等,而这些都是从介绍所得。因时间不够,我们只在殿外园内观看,未进殿内。只见诸殿与两廊寮房依山而构,分布有致,飞檐翘角,气势宏伟。殿宇有镂雕彩绘数千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典雅清丽。最让我称奇的是在一座大殿的屋顶上还有白蛇青蛇的彩塑,不大,但很引人注目,这在其他同类建筑上是很少见的。寺内园林曲径通幽,古木参天。据说寺内刻有大佛湾造像雏形,是大佛湾造像的蓝本。当年写生时与同学们去看过,依稀还有点映像,此次未看,还是有些遗憾。登上圣寿寺山顶,小憩一会儿,下来已午,便在寺内吃过素餐,从侧门出去径直去石刻博物馆参观。</h3> <h3>石刻博物馆建筑雄伟壮观,很有气势。博物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高达19.6米的石质经幢。在其10层造像之中,精细雕刻了金刚、飞天、天龙八部、八大天神、金翅鸟部、万佛等大足石刻造像元素精华。据介绍,博物馆主体为仿古设计,建筑中大量采用古建筑木质构件和结构,看上去大气精致。博物馆陈展面积近5000平方米,包含中国佛教艺术陈列厅、大足石刻艺术陈列厅、石质文物保护技术展示厅等陈列展览馆,以及配套展示馆、石质文物保护中心等项目。通过大量文物、资料、图片、影像,全面展示了世界及我国的石窟艺术。尤其是介绍列入世界遗产的著名石窟的大幅照片让我们对石刻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进得各厅,不少展品和实物都让人不忍卒离,亦因时间关系,只能拍摄下不少照片以做日后观。</h3><h3> </h3> <h3>下午三时许,自大足返渝,里又顺路去玥颖同学家中家访。这一家除老爷子外,一家三口都既是书院的学生又是书院的老师,他们的家温馨雅致,真不愧传统文化熏习出来的典型。</h3> <h3> 回蓉近一周,每天忙书院事,又带孙子,还想练琴,做美篇一直挂在心头。挤了几个深夜,今夜终于做完。想着既能留下此行,又可发给原七二一工艺美术大学的同学看看,心中甚悦。只是不知同学们对三十多年前的情景还能忆起多少?</h3><h3><br /></h3><h3> 2018年6月2日夜1时子萱图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