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李国顺/文图</h1> <h1> 自从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轰动之后,叫边城的地方就多了起来,为了区分边城,沈大师的边城就叫做茶峒边城。2018年5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一行就来到了真边城。</h1><div><br></div> <h1> 湘西州花垣县边城镇,原名茶峒, 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茶峒优美的风景、善良的风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引得国内外无数文人骚客前来观光采风,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这里西与重庆秀山县接壤,南与贵州松桃县接壤,界以一河相隔,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口居多,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h1><div><br></div> <h1> 我们在清江岸边一家旅舍住下,放下行囊,我匆匆来到街上。青石板铺就的路面,闪烁着着墨玉般的光泽,有的石条磨出深深的凹槽,仿佛在叙说着久远的年代。街道两边是三层古香古韵的建筑,一楼是门头房,分布着旅馆、小店、特色小吃等。店主多是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中老年妇女,坐在门前边飞针走线绣着鞋垫、荷包。沈从文先生描写的小白塔在远处的一座小山上,绿色植被掩护,只露出一个小小的塔尖。清江的江心岛上有一尊翠翠的塑像,白色的,一条长辫子垂在腰际。清江岸边有许多写生的美校大学生,给小镇带来了现代的气息。小镇干净整洁,寂静而安详,像一幅缓动的水墨画。没有叫卖声,没有吵闹声,一切和谐而静谧。游人脚步轻缓,交谈也是轻声细语。</h1><div><br></div> <h1> 夜幕降临,清江流光溢彩,沿江的十几座阁楼披着霓虹盛装,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展现在眼前。 正走着,当地的一位老汉来到我身旁,问我:坐船吗?140元拉您到三省交界处。我说,明天再说。又走了几步,一位老太太又拦住了我,招揽乘船的生意。我不会搞生意,往往商家一说价钱,我就同意,成交很快。为这,老婆老是吵我,并告诉我,你就按照一半的价格砍价。我牢记了这一点,就说,70元就乘你家的船。老太太爽快的答应了,并给我留了电话。就为搞价搞的太便宜了,也不妥。后边再说。</h1><div><br></div> <h1> 次日早早的我们就来到了岸边,找到了昨晚的老太太,老太太的身后闪出了一位老汉,他就是艄公。在绍兴乘船的时候,一位年龄相当的老艄公一边划船一边唱山歌,那沧桑的嗓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抱着试一下的心态,让这位艄公唱段山歌,我们的运气真好,他居然高歌起来,唱的出乎意料的好,在唱完最后一句的时候,还要吊着嗓子高吼一声“吽”----。十分有趣。他一边划船一边唱还一边介绍沿江的风景。清江上所有的乌篷船,就我们这艘船有歌声。引来乘其他船的乘客羡慕的眼神。</h1><div><br></div> <h1> 来到了沈从文笔下的拉拉渡的地方,其实拉拉渡原理十分简单,就是一根铁索横贯江两岸,渡江的船穿过铁索,艄公用一块木板拉着铁索,船就缓缓的向对岸驶去。我用特写镜头拍下了拉拉渡的全过程。</h1><div><br></div> <h1> 一会儿来到了一脚踏三省的一座亭子旁,我们下岸都纷纷踏了踏三省。片刻就跑了湘黔渝三省,比乘飞机还快,还不用掏票钱,就为这,也不虚此行了。</h1><div><br></div> <h1> 我们又回到了船上,十分感激老艄公的周到服务。就聊起了互相的生活,老艄公今年77岁了,他的两个孩子都有残疾,一家生活就全靠他划船的收入了。这个时候,同行的女同志纷纷解囊给老艄公付小费,弄的我心中翻腾起来。是不是我太狠了,把船费压得太低了,引得同行者不满,给我难堪呢?当个临时办公室主任真不容易啊,吃住行的价格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该怎么行呢?也许是我小心眼,想多了,她们都是恻隐之心,善良之辈,和船费多少没有关系。就是船费再多,她们该捐还是要捐。想到这里,我也在口袋里摸索起来,没有十元、二十元的钞票,就是个一百元的,捐了,是不是太多了,捐款又不能让人家找零。就在犹豫之中,船到岸了。</h1> <h1> 翠翠塑像。</h1> <h1>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小白塔,物是人非,令人唏嘘不止。</h1> <h1> 为端午节赛龙舟热身。</h1> <h1> 拉我们的艄公田师傅。</h1> <h1> 嫂子一试身手,威风不减当年!</h1> <h1> 拉拉渡全扫描。</h1> <h1> 写生的大学生们。</h1> <h3><font color="#010101">边城夜景。</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