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h3><h3> 眼见不一定为实,人最容易被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情给迷惑。有个成语叫"海市蜃楼"就是"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典型例子。"魔术"也是眼见不一定为实的现实例子。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h3><h3> 《吕氏春秋》上说了一个故事: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因此缺粮,饭菜全无,体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着休息。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了一些米,回来后就煮起了饭,眼看快要煮熟了。孔子却看见颜回偷偷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他抓饭吃的事,起身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古代人很注重祭祀的礼仪,用过的饭是不能祭祀先人的,否则就是对先人不尊重)颜回红着脸说:"使不得!我刚才吃过了。"孔子说:"能当面承认错误是好同志。"孔子心里想:"你能承认错误,我也就不追究你了。"可是颜回接下来又说的话,却让孔子感动了。颜回说:"刚才饭煮好的时候,我打开锅盖,有些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我想丢掉了可惜,我就抓起来吃掉了。这样,老师和同学们就可以吃干净的米饭了。"孔子叹息道:"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时也依靠不住。学生们记住,了解一个人是多么不容易呀。"颜回的道德高尚人皆所知,孔子对颜回的了解也不是一天二天了。可是,多年的了解信赖和深厚的师生情谊却在这样一件"眼见为实"的事情上差点摧毁。幸好,孔子试探了一下,颜回讲清楚了事实,如果孔子不问,只是记在心里,这个疙瘩是永远解不开的。</h3><h3> 但世上就有这样的"眼见为实",让父子离心,反目成仇,造成人间悲剧。那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想办法除掉原太子申生。在晋献公面前说申生是人面兽心,不但调戏她,还说等献公老后,要占有她。献公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忠孝之人,不太相信。骊姬说,你若不信,明天请太子来,你偷偷地来看。第二天,骊姬请申生来游园。献公远远看见,骊姬和申生两人走着走着,申生就在骊姬的头上、身上摸来摸去,骊姬却东躲西闪的。献公非常生气,就动了杀申生的心思。原来骊姬预先在头发、身上涂了蜂蜜,粉蝶纷纷来采蜜,骊姬让申生帮他驱赶,看上去就好像申生在调戏骊姬。父子之情尚且如此轻易的给人离间了,更何况其他人呢?这个案例中的骊姬是存心要害申生,但表面上却和申生以礼相待,申生是无法预料到为她驱蝶却落入她的阴谋陷阱。骊姬说申生的坏话,献公是无法与申生对质的。心中带着怀疑,再加上眼见为实,不由得献公不信,最后导致忠孝的儿子被杀死。</h3><h3> 《三国演义》中董卓看到吕布貂蝉在凤仪亭耳鬓厮磨,怒而掷戟。听了谋士李儒的计策,想学楚庄王决缨大会要将貂蝉送与吕布,可是貂蝉却不承认是两人私通,诬陷吕布调戏她,而且宁死不肯嫁吕布。虽然董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这里却倒过来了,因为貂蝉一直在骗他,被貂蝉蒙了心。如果董卓可以将吕布找来,了解一下情况,知道了原委,就可以破解美人计,王允就会危在旦夕。董卓听了貂蝉的话,不舍得把貂蝉送给吕布,错失了和吕布沟通的机会,最终导致吕布反水,自己被杀死。积怨导致仇恨,仇恨引发残杀。</h3><h3> 不管怎么说,遇到问题不调查不沟通不动动脑筋思考一下,不但问题解决不了,而且容易出最坏的结果。当你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危机,你能否抑制愤怒,尝试一下对怀疑的一方做一些调查再冷静处理,以避免最坏的结果出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