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变革——参加全国第二届“变教为学”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小记

风信子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于都代表合影于邢台市五中</b></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初夏的五月,清新温润,榴花盛开,阳光☀️正好。在县教育局教研室曾祥品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9人,于2018年5月16日,来到素有&quot;邢国故地,襄国故都&quot;之誉的河北邢台市,参加第二届全国&quot;变教为学&quot;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b></h1>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参会的领导、专家与代表</b></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本届研讨会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和邢台市桥西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短短两天时间,安排了一场报告,6个经验介绍和27节观摩展示课。来不及细细品味,研讨会已落下帷幕,但带给我们的视野冲击和思想体悟却是真切、深刻的。才疏学浅的我无法用最美的语言来描绘此次研讨活动,只能拙笔记录📝下我们听、学、思、悟的点滴。</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思想引领:拨开云雾见天日</b></h1>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郜舒竹教授漫谈&quot;变教为学&quot;</b></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行动需要思想的引领、理念的先行。在"变教为学"思想的倡导者,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郜舒竹教授通俗简明却生动风趣的漫谈中,我们再一次领悟了"变教为学"的本质内涵:变教为学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两大特征:主动性和活动性,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并贯穿始终;老师的教则从"传授"变为"引发",即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有效的紧扣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任务),引发学生真实的、多样化的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自然成为课堂追求的目标。</b></h1>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刘显洋校长做专题讲座</b></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邢台市"变教为学项目组"五所实验校校长相继发言,聆听他们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一份坚持的美好与执着。作为嘉宾压轴出场的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刘显洋校长,为与会老师做了题为《以变教为学促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讲座,他的一句话让我们记忆犹深:课堂会因我们的改变而改变。我们要改变什么?那就从刘显洋校长倡导的"阅读"开始,让阅读深厚我们的积淀,丰盈我们的专业,改变亦需要我们自觉的专业实践,行中变,变中思,思中行。</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课堂实践:百般红紫斗芳菲</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从17日下午到18日下午,研讨会进入课堂展示与研讨环节。来自27所学校的27位老师分别在3个会场围绕"变教为学"展示了他们的设计与实践。相同课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学科、课题,亦是"百般红紫斗芳菲"。我们聆听着,感受着,思考着……</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 </b><b>变教为学,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任务)是关键。</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不难发现,"变教为学"课堂中的学习内容是以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呈现的,通过课堂的每个活动,我们能清晰地了解教师对所学知识点的准确分析及学生学习该知识的过程、方法是什么?(或用👀看,动手做,或动嘴说,用脑想)</b></h1>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孙晓波执教《确定位置》</b></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如:北京海淀中关村二小的孙晓波老师,执教《确定位置》课始,创设情境,呈现给学生一个具有一定现实背景、适度探索空间的活动任务:以海警为观测点,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出事游轮🚢的准确位置,帮助海警快速进行救援。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在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中明确"方向和距离"是确定位置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要素,并形成数学的描述方法。而活动二:这些方法能否帮助海警准确、快速找到游轮?要求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形成自己的判断策略,更为学生的创造性、深度化学习提供了机会。</b></h1>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刘丽萍老师执教《亿以内数的认识》</b></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来自江西省于都实验小学的刘丽萍老师,亲切温婉,😊笑容可掬,执教了《亿以内数的认识》。刘老师在引导学生回顾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数位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一个类推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了猜一猜(猜猜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拨一拨(在计数器上拨一拨验证你的想法)、写一写(记录下你的想法)的过程,既让新知的学习纳入原有的认知系统,形成知识体系,又很好的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探索、迁移类推的学习能力。</b></h1>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孙秉涛老师执教《最大与最小》</b></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北京小学万年花城分校的孙秉涛老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相关知识基础上,执教了一节思维拓展训练课《最大与最小》。整堂课设计了如下几个极富思维挑战的活动:以4根5厘米长、6根10厘米长和8根15厘米长的小棒为研究素材,依次完成活动一:搭建长方体框架,提出最大、最小问题;活动二:把框架封闭成长方体,研究最大与最小问题;活动三:在图形运动中研究(1.一分为二,把刚才的长方体沿横截面分成两个一样的小长方体,怎样切表面积之和最大?或者最小?2.合二为一,把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进行拼组,怎样拼才能使拼成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最大?最小?)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孩子们的数学思维一次次被激活,他们或画图,或推理,或计算,多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在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了空间观念,也深刻了其思维。</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活动即任务,任务即研究的问题,教师已从以往的"记忆型"教学转向以问题为纽带的"思维型、探究式"教学,孩子们正是在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亲历知识的形成、建构过程。</b></h1> <h1><b>  🌻 变教为学,引发学生的学思考、探究、交流是核心。</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听课中我们发现,变教为学的课堂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教师少说话,学生多活动。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活动、展示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因为相信、信任,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自主的"对话"教学。"这是我们小组的想法,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你能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为什么……?""还可以怎么……?"这样的对话高频率出现在每一个变教为学的课堂中。孩子们自信地表达,认真地倾听👂,大胆地质疑,在师生、生生对话中互学、释疑、收获。</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b><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因为相信、信任,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创新灵动</span></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的"思维"磁场,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交融,让独特的想法展示、激荡。在一节关于小数知识的对比教学课,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3.5米=( )米( )分米,3.5时=( )时( )分。未曾想,四年级学生还未学小数乘法的知识,导致出现了3.5时=3时5分,3.5时=3时30分,3.5时=3时50分等不同的结果,老师适时提出:0.5时究竟是几分?小组讨论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请听孩子们精妙的回答:1时=60分,0.5时是十分之五小时,把1小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6分钟,其中的5份就是5个6,是30分。0.5时是1小时的一半,1时=60分,0.5时就是60分钟的一半,是30分。为他们这种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联想式学习喝彩!</b></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感悟思考:东风花柳逐时新</b></h1>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在听中学,学中悟</b></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变教为学",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主体地位,由关注知识变为关注人的发展,由给出知识到发现、生成知识,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处处应学生学习而动,应学习情境而变,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正应和了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以学为中心"的思想论,可以说,这样的变教为学,是学生在教师"为学而教"场景下的"自学"、"悟学"、"乐学"。</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构建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思考:新的技术能为变教为学的课堂带来什么?新的技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又能提供哪些机会?</b></h1>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于都代表与郜舒竹教授合影留念</b></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陶行知曾说: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好像是学的事情,都被教的事件打消掉了,论起名来,居然是学校,说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变教为学",重拾"教与学"的初心,让我们前行在"变教为学"的课改路上,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我们坚信:学生会因我们的改变而改变!</b></h1> <h1><b>撰稿:曾令华<br /></b><b>审核:曾祥品</b></h1>

变教

为学

学生

课堂

学习

长方体

活动

知识

我们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