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i>前言</i></b></font></h1> <h1> 2017年9月,桃源县教育局“乡村人才支持计划”工程正式启动,也许是上天注定了我漂泊的命运,我成了本次“计划”的首批践行者,扛着教育局赋予我的使命,带着自己多年来羞于言表的心愿,背起简单的行囊,来到了桃源西北角这座偏远的边城――牛车河镇,开始为期一年的边城生活。<br></h1><h1> 初来咋到的我(还有漳江镇的几位小学老师),对这座以河命名却被群山环绕的山镇既感到陌生又充满好奇,我无法洞穿这座边陲小镇的历史厚重与原生梦魇,只想利用工作之余到小镇的旮旮旯旯里走走,村村寨寨中瞧瞧,粗线条地了解这个山城多元而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时代生机。于是委屈了我那辆并不适合在如此崎岖陡峭的上路上行驶的“蓝鸟”,在闲暇的周末,在留守于山城的双休,在无数个流岚清晨落日黄昏,载着我在溪河畔高山巅,留下脚印一串串。时值六月,我的支教使命即将结束,我想在我即将离开牛城的前夕,把我在山城的行迹做一个粗略地整理,以便我走下讲台走出校门后去慢慢回味。</h1> <h1><font color="#ed2308"><b><i>1 古老殷家桥</i></b></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殷家桥村是牛车河镇的东大门,村里有一座古老的风雨桥,据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过上百年风雨的洗礼,桥身已变得斑驳苍老,它像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这个古老村落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它已承载不起现代化的脚步,它身边一座现代化的公路桥接替了它的使命,风雨桥抖落一身风雨,只能静静地在此颐养天年了。</span></h1> <h1> 第一次去殷家桥是去年刚到牛城报到的时候。报到的第二天,学校还没有正式上课,我和楚风湘韵、沅水之滨、中华一号就慕名而去了,在村部周边和风雨桥上拍了一些照片算是到此一游。</h1> <h1> 第二次去是去年十一月。</h1><h1> 牛车河镇政府很重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都要举行较具规模的民俗文化节――篮球赛、拔河赛、歌咏赛、广场舞赛等,项目繁多。年度广场舞比赛的场地就设在殷家桥。牛车河中学作为全镇最大的文化单位,共有六位老师出任评委工作,于是我就奉了使命去那里赶赴了一场盛大的聚会。</h1><h1> </h1> <h1> 比赛现场气氛热闹空前,十二个建制村广场舞队带来的十五个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让我在这个古老的山村享受了一次精彩的艺术盛宴。</h1> <h1><font color="#ed2308"><b><i>2 新村丁家坪</i></b></font></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丁家坪村离牛车河中学很近,地处小镇中西部,因黔张常铁路在此处设置了一个客运站点,2011年,原丁家坪村、水田坪村、麻潭河村三村合并后取名丁家坪村,村部就设在火车站旁边。于是这里便开始热闹起来,它像一支潜力股,成了好多牛城人向往的繁华地带。 </span><br></h1><h1><font color="#010101"> 对于这样的“名胜”我是肯定要去的。 </font></h1> <h1> 去年刚到学校不久,就听同事说丁家坪的遂道已经穿通,火车站也已奠基,学校的一位同事就带我们去见识新落成的村庄。</h1> <h1> 一橦木质结构的两层“为民服务”的村部办公楼已经峻工,火车站却还只是个传说。地方很小,想参观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就完事了,正欲失望地打道回府,当地一村民告诉我们,离村部不远的地方有条麻潭河,景色还“阔以”,我们就奔那个“还阔以”而去。</h1> <h1> 那里真的还“阔以”,一道小堤坝将溪河拦截,形成一道小水瀑。</h1> <h1> 我和楚风湘韵便在那里赤足戏水,从照片就可以看出我们很尽兴。</h1> <h1> 后来村部落成的时候,本村的老师倚风听雨又邀我去观看了落成典礼。</h1><h1> </h1> <h1> 那天细雨绵绵,雨雾中的新村显出了朦胧的诗意美!</h1> <h1><font color="#ed2308"><b><i>3 烟雨汤家溪</i></b></font></h1> <h1> 牛车河流经汤家溪村的河段称为汤家溪,不知道是溪因村得名还是村因溪得名。由于这里正在搞乡村旅游开发,便在“汤家溪”前面冠上“烟雨”二字,给原生情态的汤家溪平添了几许神秘色彩。</h1><h1> 有了“烟雨”的命名,就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景点。拦溪筑起一道堤坝,让水流有了落差,形成一帘水瀑,于是这里就有了几缕“烟雨”的韵味;在溪中央塑建了一个人工小岛,谓之“情侣岛”,这里又多了几分浪漫的情调。</h1><h1> 牛车河镇政府很关注汤家溪的发展,曾在这里举办过青年联谊会、年货节。网络时代,传媒神速,几炒几作,这里“火”了,很多人慕名而去。</h1> <h1> 汤家溪我去过好多次。</h1><h1> 第一次去是我们这个支教“团伙”去那里“踩点”。经不住一溪漫过脚背直泻而下的瀑水的诱惑,不慎“湿足”,解下脖子上的纱巾,在清凉的溪水里做了一回矫情的浣纱女,任由站在岸边的中华一号一顿美拍。</h1> <h1> 后来,“娘家”的亲友团听说了汤家溪的“烟雨”,纷纷来这里观光。我们将欢声叠落在烟雨里,将笑靥定格在溪水边。</h1> <h1> 今年三八节,镇教育工会组织女职工在“溪”里搞烧烤,晒出上面两张图,看看我在烧烤架上有多过瘾。</h1><h1> 汤家溪的一溪烟雨已结结实实留在了我的记忆里。</h1> <h1><font color="#ed2308"><b><i>4 山峪黄伞坪</i></b></font></h1> <h1> 对于黄伞坪村的命名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是这里的地形与“伞”毫无关联,二是这里的地貌与“坪”八竿子打不着,一条山峪六六三十六弯绵延十余里,车行到“白云深处”也见不到几户烟火人家,其中还有接近六七里“无人区”,到峪佬上(牛车河本地话:尽头)才看到几处较为成片的住户人家。</h1><h1> “坪”里有两家奇特的养殖场,一家养殖野猪,一家养殖蛇。</h1> <h1> 同事告诉我,常德的一个大老板租赁了“无人区”里的这几座大山,在山里放养野猪。</h1><h1> 我们在山上看到好多野猪。说是野猪,只是外形也点“野”,性格一点都不“野”,它既不向人发起攻击也不怕人捕猎它,倒也悠闲的在山间觅食玩耍。不过当你走近它时它会猛地钻到山林刺篷里去。</h1> <h1> 蛇是我一学生家长养的,我们去的时候正值蛇冬眠的时节。蛇冬眠的屋子里有一个铺着几层棉絮的温床。老板把棉絮揭开,我的天啊,吓死我了,几百条花花麻麻的蛇蜷缩在一起,看得我头皮阵阵发麻,连忙退出来用手直抹胸。我本来就害怕那些软体动物,哪里还敢拍照。上面的照片都是家长拍下发给我的。</h1> <h1> 一同事废弃的老屋周边尽是李树,六月,经不住李子橙红弥香的诱惑,再次牵动我去黄伞坪的脚步。这次是骑摩托车去的,有机会仔细打量了那条六六三十六弯的山峪间的“飘带”般的公路。用事实说话,我的骑行技术依然不减当年。</h1> <h1><font color="#ed2308"><b><i>5 边界洞溪河</i></b></font></h1> <h1> 牛车河镇山高水长,溪河众多。洞溪河与牛车河是沅水流入桃源境内后的第一条支流大伏溪上游的两条兄弟支流。洞溪河源于张家界郝溪,一路在常(常德)张(张家界)怀(怀化)三地交界处的峡谷中迂回流淌,九曲回肠至牛车河镇的麻潭河与牛车河汇合流入大伏溪。</h1> <h1> 洞溪河村可谓桃源县真正的“边城”,洞溪河上的一座桥就是三市三县三镇的“界”,北岸是我常德市大桃河山,南岸是怀化市沅陵佬的地盘,西边是张家界市永定区的领地。</h1><h1> 去洞溪河的路我不想赘言,只是到现在还在心痛我的“蓝鸟”。</h1> <h1> 我和楚风湘韵踩踏上“边城”的土地,看到了原始情态的村落处在一片详和安谧之中,不同籍贯的“边民”在这里资源共享,往来种作,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原来真正的“世外桃源”就在这里。</h1><h1> “界”上的小河边、田埂上、“边民”家,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h1> <h1><font color="#ed2308"><b><i>6 奇观穿心岩</i></b></font></h1> <h1> 那天我们从张家界王家坪镇看望支教战友天马行空回牛车河,行至三龙村,楚风湘韵突然喊我停车,我急忙刹住车,下车后看到了一类似张家界天门山的奇特景观,一山洞似一面铜镜悬在山间,我们将镜头拉近,无奈装备不专业,拍出来的照片效果不佳。为了能近距离看清这一奇洞,我们停好车,绕过一条小河,朝那座山靠近。 </h1> <h1> 咋一看,那洞离我们不怎么远,哪知走进去有那么远,而且进山根本没有路。我们沿着山里一条干涸的溪沟摸索前行,里面荆棘缠绕,乱石丛生。我们猫看腰手脚并用爬到洞下,板斗脑壳一望,我的个亲娘唉,那山太高了,洞在半山腰,根本无法企及,只好拿出手机管它拍下几张就匆匆往回赶。</h1> <h1> 当时我还以为是我们两个女探险家首次发现这一奇观,哪知我们回校-说,都知道这个洞叫穿心岩,还告诉我们有一条路可直接到达洞口,可惜我们没找到。 </h1><h1> 后来,桃城来过几拨人都未到达洞口,至今都有点遗憾。</h1> <h1><font color="#ed2308"><b><i>7 偏远瓦尔岗</i></b></font></h1> <h1> 熟悉桃源版图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瓦尔岗长在桃源版图上,着实有些不协调,它似乎与张家界市更亲近些。那里好多孩子读书、各种农产品交易、进城务工等商业活动都在“那边”进行。和桃源的“血缘”关系仅在于那里不管哪条溪河,从第一滴山泉叮咚一声跳下山岗,它的命运就注定了和山外的精彩联系在了一起,属沅水水系。</h1><h1> </h1> <h1> 瓦尔岗有条小有名气的商家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河里流淌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国模商建东的名字在桃源教育战线人尽皆知。如今,商家河依旧蜿蜒流淌,且故事有了续集,商劳模的儿子商标担负起父亲未尽的使命,传承了父亲教书育人的香火,在桃源的西北角撑起一所希望小学,扛起了瓦尔岗人对下一代的希望和梦想。</h1> <h1> 首次去瓦尔岗是去年11月。</h1><h1> “娘家”一群铁杆友友来牛城看望我,为了尽地主之谊就带他们绕牛城转了一圈,途经瓦尔岗小学,出于职业的原因就停车参观,一边走一边感叹昔日的瓦尔岗中学如今已写满岁月的沧桑。</h1> <h1> 一群超龄少年见教室的门开着,就勾起儿时的回忆,涌进教室,一人抢占一个座位坐好,把手举得高高的等着“老师”点名答问,那些开心的场景都浓缩在这些照片里。</h1><h1> 回忆起那些开心的场景,又难免有些许的伤感:青涩的岁月已漂然远逝,剩下的只有追忆和怀恋。</h1> <h1> 商标校长多次邀请我们到他学校去做客,我们在一起商量准备搞一次送教活动,反复商讨,最终敲定送一堂劳动实践活动课,组织全校师生包饺子煮饺子吃。</h1> <h1> 4月11日,我们四位支教老师在镇中学几位领导的陪同下,把“教”送上瓦尔岗,活动按照我们的设计圆满完成(活动具体情况于《在牛车河的日子二》里讲述)。</h1><h1> 凑巧的是,那天“娘家”的几位领导来看望他们的边塞子民,让我和中华一号(教仁中学的)激动得来来回回赶了好几个回合。</h1><h1> 瓦尔岗是我来牛车河后留存记忆最多也最深刻的地方,因此就多了些文字。</h1> <h1><font color="#ed2308"><b><i>8 神奇熊猫洞</i></b></font></h1> <h1> 牛车河这座以“河”命名的山乡,很少有平原大坝,倒是有很多天然奇洞,雪花洞、熊猫洞、老観洞等大大小小的神奇溶洞为牛车河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h1> <h1> 我仅探过熊猫洞。</h1><h1> 熊猫洞在汤家溪村,离公路只有百米之遥。洞口有一石柱,形状酷似熊猫,熊猫洞由此得名。</h1> <h1> 去年12月,我们约定桃城马老、有容文体、有容艺馆、快乐时光、联合国几家铁杆友友,前往神奇的熊猫洞探秘。</h1> <h1> 洞内更为神奇,石柱石笋鳞次栉比,粱架斗拱穿插交错,幽径小溪迂回曲折,洞中洞洞上洞洞洞相通。有的地方是断坎,无法通过,男士们就跳下深坎,甘当人梯,让女士们踩着肩膀,一个一个送过沟坎。我们探进去的深度大约1000米,一路辛苦,一路愉悦,从进洞到出洞用了近三个小时。</h1><h1> </h1> <h1> 这么一个高颜值的溶洞,没有光怪陆离的灯影映射,没有煕熙攘攘的游客造访,把素颜藏匿于大山深处,我们有幸与它来了个零距离接触,真乃大山深处有风景。</h1> <h1> 听有容艺馆说不远的地方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我们就请一位当地人带路,在慈利县高桥镇境见到了那棵“千年”银杏。</h1> <h1><font color="#ed2308"><b><i>9 地标龙凤山</i></b></font></h1> <h1> 龙风山是牛车河镇的最髙地理座标,与慈利洞溪的高山相连。中华一号就是龙凤山之子,他家就在龙凤山脚下。去年第一场雪后我们一行去他家蹭吃,他就带我们上了龙凤山。 </h1><h1> 因龙凤山顶上还有沈嘎佬、刘嘎佬(牛车河本地话:刘家峪)两个村民小组,所以上山修建了一条两米宽的水泥路,路的两边没有护坡,路沿笔陡,窄窄的水泥路像一条斗折蛇形的轨道向山顶延伸。 </h1><h1> 牛车河的路早把我的驾驶技术训练得很“老辣”了,上龙凤山还是让我开得心惊肉跳。无论是上陡坡还是转急弯,四个车轮必须始终与“轨道”保持平行,若稍有不慎有一条轮脱“脱轨”,那可真是天大的麻烦。还好,我们都屏息凝神,顺利地开上了山顶,随后又安全地开下了山。上龙凤山又一次严格地训练了我的驾技(回校后同事们听说我开车上了龙凤山,都帮我点赞)。</h1> <h1> 我们去的时候,那场雪已下过半个多月,可龙风山上不向阳的地方还有很厚的积雪,我们几个还在山上过了一回顽劣鞋童的瘾,打了一会雪仗。</h1><h1> 下山后在中华一号家好酒好菜好吃好喝蹭了美美一顿。这一天好吃好玩,收获满满。</h1> <h1><font color="#ed2308"><b><i>10 道观老祖岩</i></b></font></h1> <h1> 牛车河镇毛坪村境内,有座道教名山,传说纯阳师祖吕洞宾曾在此修炼并遗存碑碣,人们便将这座山称作“老祖岩”。据桃源县志记载,唐代“药师”李靖曾在此采药修行,随后传道日本名沽屋,1951年有日本人来此寻访。</h1><h1> 如今,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老祖仙山”便引来了那些搞投资的开发商,成了牛车河这个旅游新镇的旅游资源,道观中缭绕的香火吸引了不少外来游人和香客。</h1> <h1> 2016年十一小长假,我和漳中的几家驴友一起上过一次老祖岩。去年12月,倚风听雨的一个上海朋友去山上烧香,邀我和楚风湘韵同行,于是我和她们又一次上了这座仙山。</h1> <h1>车沿着新修建的毛坯公路一直开到老祖岩山脚下,上山的路很陡,且路面松散,要开上去我的“蓝鸟”肯定是奈不何的,我们就把车停在山脚下,徒步上山。</h1> <h1>快接近山顶时,“毛路”没了,小路也没了,眼睛朝上一望,眼前是飞崖陡壁,身处绝境。</h1> <h1> 我们决定放弃登顶,可倚风听雨决心大,在前面扒开刺篷探路,我们就跟在后面,按照她的指引,手脚并用一步一步攀缘而上,终达山顶。</h1><h1> 登上山顶,有点小累。但回望来时的“路”和眼底下所有的美景,更多的是征服的过程带给人的一种愉悦的体验。</h1><h1> 成功真的属于不言放弃的人。</h1> <h1><font color="#ed2308"><b><i>11 原始石堰坪</i></b></font></h1> <h1> <font color="#010101">享有中国“美丽乡村”之美誉的石堰坪村,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灿烂悠久,堪称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家族原生态吊脚楼原始古村落。</font></h1> <h1> 第一次去石堰坪是2016年10.1黄金周,我们本单位几家户外活动爱好者慕名而去。</h1> <h1> 我们在那个原始的村落里留下了好多各种“pos”的照片。</h1> <h1> 今年开学不久,文星小学的几位领导来牛城看望楚风湘韵,我不知道自己是主是客,跟随他们-起又去了石堰坪。景:没什么新奇;游:依旧是拍片;餐:还真摆出了土家特色,一长溜土炉子摆在长条形餐桌中央,老板说这是土家人最高规格的用餐方式。</h1> <h1> 那天回来,头脑有点发热,一冲动就假扮文人,写下一首“诗”。</h1><h1> 名城古都,太喧闹</h1><h1> 名山大川,太招摇</h1><h1> 名胜古迹,太单调</h1><h1> 名花会所,太妖娆</h1><h1> 只有土家人古老的吊脚楼</h1><h1> 低调地静卧于群山之腰</h1><h1> 我走进了你</h1><h1> 不为名花,不慕繁华</h1><h1> 只为与你淳朴的古铜色再次拥抱</h1> <h1><font color="#ed2308"><b><i>12 野趣甘溪沟</i></b></font></h1> <h1> 如果说一个“外来人”来到牛车河,爬高山,走村寨,淌溪水,探奇洞过的是“正常”日子,那游走甘溪沟就可以说是“外遇”了。</h1> <h1> 甘溪沟在慈利县高桥镇境内,溪水流经枧潭后进入桃源县经牛车河汇入沅江,从水系“血缘”看,应该是“近亲”关系。</h1> <h1> 是倚风听雨介绍我认识甘溪沟的,她说张家界那边很多人都喜欢甘溪沟,每到夏天,好多人在溪里淌水、野炊、露营。于是我就心潮涌动,于是她就带着我,还有楚风湘韵作陪,去和“它”见了一面。</h1> <h1> 第一次见面,我就被它的“野趣”深深吸引,拍下好多片片,准备让桃城的亲友团来此“省亲”。</h1><h1> 酝酿了好久,省亲仪式正式启动:</h1><h1> 省亲时间:公元2018年5月12日</h1><h1> 省亲形式:在“全石以为底”的地方设露天宴</h1><h1> 参与人员:欲语还休楚风湘韵亲友团</h1><h1><br></h1> <h1> 亲友团真给力,早晨四点半从桃城出发,七点多钟就抵达牛城。我们把炊具食材搬上车准备出发,老天爷有点“斗把”,下起了大雨。</h1><h1> 去。我们去意已决,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我们前往的脚步。</h1><h1> 车开到枧潭时,雨越下越大,当地村民劝我们不要进去,怕发山洪。我们在一起商量,竟沒-个人表示放弃。我说今天就是在农户阶檐下也要“炊”一餐。</h1><h1> </h1> <h1> 车又开到洞溪乡大田村。我下车考察,发现一农家吊脚楼正空着,就前去和户主交涉。户主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妈妈,二话没说就同意了,还帮我们搬来好多用具。多么质朴厚道的老人。</h1> <h1> 我们把东西从车上卸下来,就各司其职忙碌起来。劈柴生火、淘米洗菜、炒烩煎煮,个个都是行家里手。</h1> <h1> 不到一个小时,钵子盘子摆了满满一大桌。酌满“酒”,举起杯,酒不醉人人自醉。</h1> <h1> 也许是我们的执着和快乐感动了老天,我们开车返回枧潭时,天放晴了。甘溪沟注定不会与我们擦肩。</h1> <h1> 溪里涨水了,我们想办法过河。大多都是“湿足落水”,矫情的就由老公背。河水很急,女土过河一惊一乍,男士就勇往直前,爱心帮扶。</h1> <h1> 我们溯溪而上,一路上嬉闹、考古、捉螃蟹,更多的是摆“泼丝”,各种背景各种POS的照片将会成为我们留存永久的记忆。</h1> <h1> 很多时候,“诗”不一定全是文人的专利,“远方”也不一定尽在遥远的地方,它可能就在每个人的脚下亦或是路上,普通的生活平凡的日子就是最简约的诗章和心中的远方。</h1> <h1><font color="#ed2308"><b><i>后语</i></b></font></h1> <h1> 鉴于“美篇”篇幅有限,我《在牛车河的日子(一)》就此束笔。读罢此篇,也许会有人质疑我在牛车河支教就是游了一伙山水,没有干主打正业,于是我有必要续编《在牛车河的日子(二)》,我会把我在牛车河的工作点滴、和同事和学生课堂内外的趣闻趣事辑录于此,留作我此一行的美好记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