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心机婊":读旧诗随笔之(十八)

悦读悦诗

<h3> 2013年9月,西安的天气还有些热,初秋的风吹起的沙尘弥漫在让人烦燥的空气中。在西安咸阳机场附近的田野里,一群考古工作者却异常兴奋,正边指挥一帮工人认真、小心地挖土,边相互讨论交谈着,脸上不时露出惊讶的神情。是的,他们在此处发现了一座古墓,还是一座唐墓。没有什么比发掘古墓能更让考古人员兴奋的了?这可是个发表论文、晋升职称、著书扬名的好机会啊!一座古墓的发掘后,地方政府把周围的地一圈,整个"四通一平",移栽些大树,就是NA级旅游景点,可以发展当地经济、增加GDP了,要不河南安阳非说曹操墓绝对是真的呢?!隨着考古挖掘的深入,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块青石正方形碑,轻轻地擦去尘封千年的泥土,他们兴奋地叫了起来,原来是真正的墓志铭,上面清晰地雕刻着几个秀美的篆书:“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经进一步仔细研究发现:青石碑高、广皆74厘米,厚15.5厘米,碑正面经划细棋格,上面阴刻正书32行,满行33字,共计有982字;四侧刻有12生肖,衬以缠枝忍冬,生肖动物形象生动写实,线刻的图案造型优美、錾刻精细,在唐代墓志线刻装饰图案中属难得的上乘之作。毫无疑问就确定了墓都主人为唐代集美女、才女、著名女政治家、诗人、心机婊于一身的上官婉儿。</h3><div> 2014年1月7日,当年第一期《考古与文物》期刊全文刊登了上官婉儿墓志全文,这位富有盛名的唐代才女,也随着墓志文的披露显现出真实、美丽、不平凡的人生轨迹。据墓志铭记载: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邽人也(今甘肃天水一带),13岁时被封为唐高宗才人,42岁册封为唐中宗的昭容,在唐隆政变时,“亡身于仓卒之际”。同时,墓志文还详细记载了上官婉儿劝阻唐中宗欲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甚至以死相谏的“政绩"。</div><div><br></div> <h3> 上官婉儿,即上官昭容(公元664~710),唐朝祖籍为陇西上邽人(今甘肃天水),后迁入河南三门峡陕县,当今上官家族的后人仍居伍在河南,2014年陕西发扩掘完上官婉儿的墓后,现居住在河南的上官后人曾提出抗议并要求把其祖祖奶奶上官婉儿迁到河南重新安葬,后陕西政府部门表示一定善待、保护好你们祖祖奶奶的安息之地才作罢。</h3><h3> 上官婉儿出身豪门,其爷爷为唐高宗时的宰相上官仪,后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上官仪因获“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武后所杀,并连累全族获罪。据史料记载,上官婉儿在祖父上官仪被武则天诛杀后,儿媳郑氏也就是上官婉儿的老妈带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被罪到后廷为奴才,当时宫中的太平公主和她年纪相仿,太平公主出生在公元665年,小一岁。随着她年龄稍长,性情八面玲珑,足智多谋,依靠美貌、聪明和文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十多岁的少女,己出落得貌若天仙,秀美轻盈,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公元677年的某一天,经太平公主隆重推荐后,武则天把她召见宫中,当场命题作文过关,武则天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她做了李治的"才人"。后来,武后称帝之后,让其掌管宫中制诰,深得武后的喜欢和信任,诏敕多出其手者,时称“内舍人”,成为武后的首席"大秘",与武则天相处长达27年,非一般人能及也。据说在武则天身边时,曾因和武后的男宠张宗昌之流调情。武则男宠喜欢婉儿,武后一怒之下用金刀直戳婉儿的眉心,留下一个疤痕。为美颜需要,聪明的上官婉儿用朱笔在疤痕处画了一朵梅花掩人耳目,不曾想脸上顿时增添了几分妩媚和俏丽,竟然成为后宫中争相效仿的时尚,自此宫中流行“梅花妆”。上官婉儿勾引武后男宠而没被废掉,可见武后喜欢她的程度,也说明上官婉儿色胆包天,敢到武后床上抢男人!</h3><div> </div> <h3> 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病死,太子李显继承皇帝位。可惜好景不长,公元684年,武后废除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改元文明。睿宗居别殿,毫无实权,政事仍决于太后。</h3><h3> 公元690年,武则天干脆直接走到前台,废睿宗,改唐为周,称圣神皇帝;公元696年3月,作为武则天的"首席大秘",成为武则天的心腹,有了大有用武之地,这一年上官婉儿已经32岁了。她己修练成政坛老将,在官场上左右逢源,心机重重。</h3><h3> 公元705年,武后还政于李唐,唐中宗李显又上台了,上官婉儿被封为"婕妤",被唐中宗大为信任;公元708年被封为"昭容",母亲郑氏也跟着沾大光了,被封为"沛国夫人",上官婉儿一时风光无限。上官婉儿制诏的身份也由武后时期宫人的兼职性质,变为待诏翰林的学士专职"高干”。上官婉儿又把眼光放到长远处,建议中宗置修文馆,增设学士,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但后来上官婉儿看到中宗李显虽然身居皇帝之位,却和他的父亲一样窝囊,大权旁落在韦后和安乐公主手中,心里产生了新的想法。</h3><div> 上官婉儿于是依附韦后,主动投靠,帮韦后出谋划策和李显斗争。韦后初掌大权,对上官婉儿也很重视。上官婉儿本与武三思相好,又把武三思T推荐给了韦后"尝鲜"。韦后与武三思本来就是亲家,自然韦后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三思结为政治集团,大搞圈子文化,妄图控制朝政。在韦后的支持下,武三思、上官婉儿、安乐公主合伙诬陷张柬之等,将他们一一害死。 </div><div> 上官婉儿在宫中盛极一时,但这个机敏的女人头脑清醒,宫廷斗争经验丰富。随着时间的推移,韦后和安乐公主野心勃勃,要步武则天的后尘,而中宗对此表现出强烈不满。她想到韦后一旦得逞,她这个受中宗垂青的女人肯定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上官婉儿明自该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了。</div><div> 于是,上官婉儿暗渡陈仓,调头投靠自己少女时的玩伴、闺蜜、韦后的主要竞争对手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在中宗复辟后,积极联络相王李旦等,妄图推翻韦氏政权,上官婉儿见风使舵,想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想保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div><div>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公元710年元月,另一个更精于掌控权利的皇族临淄王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起兵造反,为了扫平自己强权之路上的障碍,对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亲党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屠杀。李隆基即为唐玄宗,他是唐太宗李世民重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李三郎政变成功后扶其老爸李旦重新上台2年后,即公元712年,李旦很知趣自己摘了这胜利的"桃子",便主动禅位于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李三郎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成为唐明皇。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后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他把唐朝带入到了极盛时期,和另一位美女杨玉环的故事和《长恨歌》妇孺皆知。上官婉儿,这个在宫廷政治斗争中追逐权利的聪明的机会主义者最终玩火自焚,死在了李隆基强权的屠刀之下,那一年她46岁。</div><div> </div> <h3> 上官婉儿门第高贵但生逢家族不幸之时,一生周旋在权力中心,不可能不跌宕起伏,但她以美貌、聪明、文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唐朝的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对朝政都有着非常重要影响,且能文擅诗,才华横溢,大力提倡发展当时的文化事业,增强唐朝的文化自信,可以说颇有政治眼光和文艺情怀。今天的后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她和多个男人之间的淫乱情事,但当你走进她的内心,了解到她出生时家庭巨变后的生存环境后,就理解了她作为一个聪明、美丽、文才盖世的女人的理想和追求。为了能生存和家族重新"翻盘"及自己的利益,只有利用自己的才气、胆识、聪明、美貌为之一博,在血雨腥风的宫廷政治斗争找准方向、迅速出手、结成联盟、敢于亮剑、不达目的不罢手。她成功了吗?无疑她是成功的,她的墓志铭里的评价就是证明。她失败了吗?无疑她是失败的,她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后人评价她"聪明反被聪明误,反失去了卿卿生命",任何时代"心机婊"的人生结局大都如此,上官婉儿也逃不过红颜薄命的咒语就不是偶然的了。但不幸之中的万幸是李隆基政变成功后,他老爸唐睿宗李旦在台上,太平公平念起旧情,也欣赏上官婉儿的才智和聪慧,极力游说李旦让人编纂上官婉儿的诗集,又拨专款在西安郊区安葬了上官婉儿,在墓志铭上盖棺定论其一生的先进事迹,直到2013年的考古发现才重见天日。其留下的《诗集》也让我们读出了她的另类人生和文学成就,从中也窥见到她那无可奈何的孤傲的灵魂。</h3> <h3>  上官婉儿在武后身边工作、生活多年,吃穿住行和武后在一起,武后就连和张宗昌等男朋友滚床单也不避津她。武则天好大喜功,喜欢在大摆宴席时令众臣工搞临场写诗比赛,据说唐朝时著名的大诗人宋之问在武后身边当文学秘书,经常在“诗歌大赛"时受到武则天的垂青和表扬。有一次比赛,武后把刚赐给东方虬因诗而获奖的锦袍当场扒下来,赏赐给宋之问披上,这小子竟然飘飘飘然起来,想上武后的"龙床",武后嫌弃宋之问不刷牙有"口臭"而没宠幸他,让宋之问后悔莫及,这位宋之问,就是为了强行偷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诗而杀死其外甥刘希夷的那位,也是写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名句的那位,只是他写这句诗时的身份是逃犯,偷偷地潜回长安城的。所以,“近乡情更怯",害怕被人发现,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游子归乡,思念故土故人的意思。同样,上官婉儿整天在武则天和唐中宗身边,她写的诗大多是奉诏而作,故多华丽空泛,溜须拍马,歌功颂德。如读读以下几首诗虽然为奉诏所作,便知对这类"命题作文",她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己属不易。</h3><h3> 一、【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h3><div>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div><div>却邪萸入佩,献寿菊传杯。</div><div>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div><div>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div><div>本诗为上官婉儿的唱和之作,诗的前两句写皇帝与群臣一齐来到慈恩寺共庆重阳节的浩大场面,皇帝给从行的官员提供各种物质奖励等。从而赞扬皇帝登高赋诗,文词如同日月高悬,光耀万丈长,使得众人久久瞻仰。</div><div> 二、【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div><div>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div><div>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div><div>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div><div>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div><div> 这首咏物诗旨在咏物,加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含蓄地对皇帝提出了些许期待,在应制诗中是不多见的。</div><div> 三、【驾幸三会寺应制】</div><div>释子谈经处,轩臣刻字留。</div><div>故台遗老识,残简圣皇求。</div><div>驻跸怀千古,开襟望九州。</div><div>四山缘塞合,二水夹城流。</div><div>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献酬。</div><div>太平词藻盛,长愿纪鸿休。</div><div> 这首五言律诗虽然为应制诗,但辞藻华丽,大气恢弘,用典准确,含意无穷,出自一位美女之手更是难得。特别是在遣词造句上,用字精准,音韵音节流畅,富有节奏感,读起来也心中痛快舒畅。<br></div><h3> 其实,上官婉儿的应制诗虽好,但她的诗不只局限在这些主题思想己明确的雕虫小技之范围,她更显文学水平的诗歌为发自内心吟诵出来的山水田园诗作。 </h3> <h3>  今天可知,《全唐诗》中共收集上官婉儿遗诗32首,有几首确实能和唐朝几位诗坛霸主相提并论的上乘之作,尤其是其写的山水田园诗作更是上品。有人说她的山水田园诗终结了初唐宫庭诗中的靡糜之音,看不出任何无病呻吟之态,为后来的诗人吟咏田园山水、抒发真情实感开创出了新的道路,为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新风,我认为确实如此。</h3><h3> 初唐时期的诗人,大都习惯于隋唐时期着重于个人心态的描写和自我放纵。到唐诗第一人王绩的一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才给我们带来一抹亮色和生动的画面,但他最后还是没有忘记发出"相顾不相识,长歌怀采薇。"的个人牢骚。经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初唐四杰"的努力,唐诗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有了新的发展。但在吟咏山水田园方面,上官婉儿可以说开创了新的道路和诗风。如上官婉儿的《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可以说达到当时的诗坛山水诗歌的顶峰。这二十五首诗,包括三言诗二首、四言诗五首、五言诗十五首、七言诗三首,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上官婉儿的山林之赏,读后你看不出她宫廷诗人的身份,以为是无意仕途、以山水为伴的隐士,显示了她对初唐宫庭诗歌题材及审美趣味的超越,流露出上官婉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浪漫情怀。</h3><h3>其一:逐仙赏,展幽情,逾昆阆,迈蓬瀛。</h3><div>其二:游鲁馆,陟秦台。污山壁,愧琼瑰。</div><div>其四:仰循茅宇,俯眄乔枝。</div><div> 烟霞问讯,风月相知。</div><div>其五:枝条郁郁,文质彬彬。</div><div> 山林作伴,松桂为邻。</div><div>其六:清波汹涌,碧树冥蒙。</div><div> 莫怪留步,因攀桂丛</div><div>其十一:</div><div>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div><div>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div><div>其十三:</div><div>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div><div>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div><div>渐觉心神逸,俄看云雾低。</div><div>莫怪人题树,只为赏幽栖。</div><div>其十四:</div><div>攀藤招逸客,偃桂协幽情。</div><div>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div><div>其十五:</div><div>携琴侍叔夜,负局访安期。</div><div>不应题石壁,为记赏山时。</div><div>其二十三:</div><div>沁水田园先自多,齐城楼观更无过。</div><div>倩语张骞莫辛苦,人今从此识天河。</div><div>其二十四:</div><div>参差碧岫耸莲花,潺湲绿水莹金沙。</div><div>何须远访三山路,人今已到九仙家。</div><div>其二十五:</div><div>凭高瞰险足怡心,菌阁桃源不暇寻。</div><div>馀雪依林成玉树,残霙点岫即瑶岑。</div> <h3>  从《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中选读这几首,我们能从中看到上官婉儿把自己的心灵从宫廷解放出来,诗(其一)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位登高远望、融入自然、健步如飞的游侠形象。此时此刻,她觉得自己是一位隐士或侠客,浪迹天涯,隐居山水,忘却了的宫廷血雨腥风的政斗争,把自已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诗(其十一)有句:“霞窗明月满,涧户白云飞。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在这月圆之夜,月光洒满窗户,清风徐来,白云在山间乱飞,倒映在涧溪中,把藤条编成书架,以薜萝做成衣衫穿上,她成为了自由自在的大自然的孩子。这首诗为我们呈现出率真朴拙、自然洒脱、天人合一的境界。诗(其十五)“携琴侍叔夜,负局访安期。不应题石壁,为记赏山时。”更是散发出一股魏晋式的洒脱不羁,让人生发出无限遐想。诗(其四、其五、其六)中的句子:“仰循茅宇,俯眄乔枝。烟霞问讯,风月相知。”、枝条郁郁,文质彬彬。山林作伴,松桂为邻。”、"清波汹涌,碧树冥蒙?莫怪留步,因攀桂丛。"所展现出的上官婉儿在俯仰天地、自然之间,与风月为友,愿与山林为伴的洒脱和情怀。诗(其十三)中的句子"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所表达的内心情感丰满,可与盛唐时的山水田园诗派相提并论,后来的“诗佛"王维的名诗《终南别业》可能受到了这位上官婉儿山水诗的影响吧。王维的《终南别业》是这么写的,大家可以比较一下,这诗意、诗眼和诗的功力不比王维差多少吧?!</h3><div>"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div><div>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div><div>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div><div>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div><div><br></div><div>"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景如此,人生何不是如此?!真乃一样的妙句!</div><div><br></div><div><br></div> <h3> 除了田园山水诗外,上官婉儿的代表作《彩书怨》也写的很好,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她"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寂寞心情,也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也把她自己还原为一位正常平凡的女人。</h3><h3>《彩书怨》</h3><div>"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div><div>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div><div>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div><div>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div><div> 这首五言律诗,对情感的直接抒胸意,超出了宫廷诗的词藻华丽或靡糜之基调,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在宫廷诗歌中很少看到。洞庭湖边射秋叶开始飘落了,我想念万里之外的心上人,露水很浓打湿了睡觉的被子,我身上和心里倍感寒意袭人。月亮落下去了,没有了月光,色彩斑斓的屏风没入到黑暗之中。我想起来演奏一曲江南的曲子,但还是不由自主地给远在蓟北的你写封信,信中也没有别的话,只有满怀的惆怅和对你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歌借景抒情,萧萧秋风,寒夜难眠,惆怅孤寂,诗风脱俗清雅。“露浓香被冷”妙在“露浓”二字,以无意中生情,用字精确有神,一位长居深宫的才女在情感上的孤寂和普通民间女子一样,对心上人倾诉其绵长的思念。</div><div> 我相信,上官婉儿这首《彩书怨》的格调、韵味和意境,一定影响到了她后来的大唐美女、才女诗人薛涛、李冶、刘采春、鱼玄机等等"红颜"们,这几位的诗虽好,但都没有参与过宫廷斗争,与上官婉儿比起来,还有差距啊……</div><div>(写于2018/5/18---28日。己同步在本人刚创建的微信公众号中州客"悦读悦诗"中,欢迎关注推广,谢谢您的关注和耐心阅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