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沟壁挂路,太行王硇村

楼兰美女(毛毛)

<h3>峡沟壁挂公路位于河北沙河市西南,它与其他的壁挂公路不同,公路的下方有峡沟水库,这一水库使其在众多壁挂公路中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当年修峡沟水库,把峡沟村封闭在了深山里没有出路,当地人只能在怪石磷磷的峭壁上开辟了一条壁挂公路,公路长约500米,也是峡沟村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今天我们走进峡沟壁挂公路,再次领略太行人的勇气和毅力。👍🌹</h3> <h3>穿行在壁挂公路中,磐石险峻、蜿蜒曲折、忽明忽暗,洞壁有的整齐平坦,有的参差不齐,形状各异</h3> <h3>这条壁挂公路是峡沟村与外界的唯一通路,对面是巍峨的万丈峭壁,眼底是碧绿的峡沟水库,景色秀美,空气清新,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淳朴实在,感叹人们的智慧和辛勤付出🌹 🌹<br></h3> <h3>王硇(náo)(正确的硇应该是石字旁加大脑的脑右半边,因输入法和字典找不到,就用目前这个硇字代替了)村地处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太行山东麓。四面环山,地形隐蔽。环境优美,景色迷人,而王硇村更是依托明清古石楼群,红色文化革命遗址等特色优势,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建筑风格南北融合,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h3> <h3>请了讲解员专门介绍村子的历史文化</h3> <h3>进村的第一感觉是干净、整洁,淳朴,村口的大戏台既能体现出山村的文化味,又像是在搭起台子欢迎四方宾客</h3> <h3>走进王硇村,随处可见石楼,融合了南北建筑文化精髓,现存建筑多为清朝及民国时期所建,整个村庄就像一个迷宫式的建筑群落。据该村村支书王现增介绍,王硇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创建人是明初御赐探花、钦点镇京总兵王得才。明成祖朱棣将皇都从南京迁建北京时,委派王得才押运皇纲,行至冀豫交界时,被内奸出卖,遭到响马抢劫,丢失皇纲。为躲避官府追查,王得才携家眷隐匿到这个荒山野谷之中,劈坡造田,安家建村。</h3><div>“这里地形隐蔽,王姓先祖祖籍四川,对家乡的石楼很熟悉,所以这个村子就有了南北合璧的特点。”享有“太行川寨”的美誉!全村现存完好的古院落130余处,石楼院院相连,户户相通,具有独特的防御功能。</div><div><br></div><div><br></div> <h3>寻访每一处石楼,看到院落有方方正正的,也有依地形而建的圆角形的,家家石板铺地,户户砖雕门楼。干石垒楼、白灰勾缝、红墙蓝瓦,具有独特的民居风格。</h3> <h3>古朴的石墙絮叨着百年来邻里乡间的故事,门上安安静静落上的锁又将面对现代化社会的无奈关在了小小院落之中。</h3><div><br></div> <h3>“为爱鸟声多种树,惜花留得爱人枝","红楼巍峨悬丽日,碧池澄清映日月","山花红紫树高低,百转千声随意移"。这些充满空灵诗意的门联,几乎写在王硇村的每家每户。</h3><div><br></div><div><br></div> <h3>王家祠堂</h3> <h3>红色文化主题鲜明,内涵丰富</h3><div> 王硇村是革命老区、129师根据地、沙河抗日县政府所在地,沙河县抗日独立营、抗日高校也曾设在这里,这里培养走出了一大批优秀抗日将士。抗日期间,王硇村有60余人参军参战,其中14人为国捐躯。</div> <h3>王忠信旧居</h3> <h3>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刘伯承、邓小平、李德生、杨秀峰等曾在这院落居住过</h3><h3>这是个七进式院落,有七个门可以出入,还有暗道相连,即使有危险也可以从容的撤退👍</h3> <h3>清晨细雨濛濛,登山远眺,当然是看不到日出🌄了,却望得若隐若现的山峰,茂密的森林,仙境般的村落隐蔽山洼之间,梯田遍布。树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自是另一番景象收入眼底,美在心田</h3> <h3>雨后清新古朴,石板路上别有一番韵味</h3> <h3>长长的的红石板铺成的小路,静静的延伸至远方,像一位历史记录者,默默地记录着王硇村发生的一切,守望这些善良而又勤劳的村民,直至永远!<br></h3> <h3>你不但是在欣赏一部历史书,还是在欣赏一卷风水卷:在王硇,还有一个细节是家家都种苹果树,它的寓意是平平安安,是承载着先人为了躲追捕、求平安的传统。而在每个拐角处的石碾,被村民称作是"青龙",寓意是看守街口、镇邪之意。</h3> <h3>石碾子在王硇村一直使用,石碾外圆内方,碾轴口像个铜钱,寓意财源滚滚来。</h3> <h3>酷似心形的特色街道连心巷</h3> <h3>融合古代建筑风水学和育人哲理的东南缺巷</h3><h3>所谓的东南缺建筑,就是每一排石楼,不是左右对齐成一排,而是自前向后闪去东南角一块,遵循了“有钱难买东南缺”的习俗。</h3> <h3>拐弯抹角这个成语出自以下这一象征和谐的人性化建筑风格</h3><h3>拐弯抹角的来历,又让人不得不佩服王硇村前人的聪明,为了让拖着货物的犟驴在小巷中穿行,他们竟然专门把拐弯处的红石打磨成半圆的,也由此有了"拐弯抹角"的说法。</h3> <h3>最有文化底蕴的,当属那经历无数风霜雪雨的"门当"和"户对",在这里是保留最完好的!无不透露着厚重的历史人文,色彩斑斓、精工细作的牙板,忠良贤义的戏曲彩绘,无不折射出王氏一族代代相传的鸿儒血脉。</h3> <h3>原来在数百年前,看一户人家,不需进其家中,只要看其门楼,从其所立的"门当"和"户对"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出身,更可以看出他的家境,让我们领略了中华古文化、建筑文化的博大与精深。</h3> <h3>见证和睦礼让传统美德的伸曲巷</h3><h3>从"让人三尺又何妨?"的伸屈巷,使人不禁对几百年前王硇前人的大度感到赞叹</h3> <h3>门楼的檐雕一边是龙,一边是鱼,有鲤鱼跳龙门步步高的意思,这个是保存相对完整的雕刻</h3> <h3>细细回味,王硇村,风雨600年,已有24代传人,似在低吟浅唱,似在如泣如歌,诉说着它的很多典故。这座美丽的村庄是文化历史融合的典范,是聪明智慧结合的传奇!就像是一部历史通卷,建筑赋予了其文化,历史的沉淀又使其建筑底蕴更加深厚,南方与北方文化的融合,更让它独树一帜,从而为我们展开了一部建筑与文化、与历史相交汇的美丽川寨形象,带给了我们知识与风景的无限享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