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

大地飞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麦收时节</h3><h3> 又是一年麦收季。若不是近来不断地下雨,按往年已是收麦的旺季了。这几天不时骑电车到城外转转,看到不少村民们都在抢收麦子,收割机在麦田里往返收割,人们在地头边忙于接收。停下看看已收的麦子,成色和饱满度都与往年相差很多,甚至还有不少已发霉或出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h3><h3> 今年的小麦本应是大丰收。农谚道,麦要种好,秋要锄好。麦盖三床被,头枕馍馍睡。去年种小麦时底墒好,麦苗长势好,加上元月二月份几场大雪和后来的雨水充足,都觉着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可谁知从小麦扬花期始阴雨过多,小麦得不到充足的阳光,严重影响小麦罐浆,再加上后期还是不断地下雨,往年那种看着都喜不自禁的金灿灿麦浪变得一片恢蒙蒙的。人们都皱着眉头苦楚着脸,祈盼着老天能开恩早早晴开,让人们将一季的辛劳收获回家。</h3><h3> 麦收时节,按三四十年前那叫“三夏大忙”。“三夏大忙”,即夏收夏种夏打。那些年由于没有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因有“麦收一晌”和种秋“早上晚上差半年”之说,又考虑到天气因素,所以又叫抢收抢种抢打。那时的三夏生产是各地政府和百姓的头等大事要事,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甚至学校还曾放过麦假,让中小学生回村帮收小麦或捡麦头。在大集体年代的“三夏”比现在不知要忙多少倍!那个时代由于生产力落后,种庒稼地靠人畜,有的甚至没有牲畜就全靠人力。割麦靠镰刀。一个壮劳力紧紧的一天能割一亩麦。全部收割完一般都需要十天左右。我当年可以说也是割麦棒劳力,因人实在,干啥农活都下身。割麦时常常是弯下腰府下身,两腿岔开,左胳膊手一下揽多行,右手握镰刀用力割,往往三五下就割一捆,效率较高。绑麦是个技术活。我做腰子捆绑都很娴熟过硬,绑的麦个个个都经得起装运搭垛翻腾。为了及早点秋也就是种玉米,往往将收割的小麦先运到场里垛起来。只要看哪个生产队的麦垛大,表明这个生产队的小麦大丰收,亩产高。我们队那些年的小麦亩产在全大队是最高的,一般可达四五百斤,而不少队的亩产也仅有300斤左右。那个时代分粮是按人头加工分。我们队人均可分140斤,好多队则不足百斤。待小麦打好后,首先要交公粮。我们队当年每年要交7000多斤公粮。生产队长曾跟大队支书说交的太多,支书说你们交的公粮还不够你们队在外面的人吃!是的,我们队在家人口少,不足70人,可在外面包括小孩就超过这个数。那个年代人们每季分得的小麦还不够一年每天上午一顿面条饭,想吃个白馍那可是种奢望,顶多吃个花里卷,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个白馍。农民们平时大多是红薯娃玉米糁,面条锅里“菜”占了大半。说是“菜”其实就是由红薯叶、萝卜秧煮熟放段时间后能长期吃的酸菜。中午还多吃由红薯面做成的红薯面条俗称“钢丝面”。我们那些年上高中,基本上整天都是“黑头A”和篜红薯,吃个“黄金塔”和白馍就是改善生活!</h3><h3> 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相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一家一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优良品种和使用化肥,人们精耕细作,在田里投入增多,同是原来的地,产的粮食却比原来多的多,很快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后来出现了小型收割机,打麦也用起了手揄式打麦机或拖拉机,再后来就有了大型联合收割机,麦收时,收割机到地块里一会儿功夫就可将几亩的小麦收割完毕。现在包括种秋种麦也都是旋耕机播种机作业,耕播种施肥一条龙,甚至也不锄地了。人们从繁重的田间劳作解放了出来,开始走出农村到城里去务工经商。改革开放造就了我国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他们为四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在改革开放中走向小康和富裕。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种粮大户,一户承包上千亩或几千亩地,全部机械化。今昔对比,不由感叹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不由得感叹,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巨大的反作用。紧箍在人们头上的枷锁一旦被打破,人们的潜能就会像火山迸发一样释放出来!</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