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left;">人的一生,总有某个年份是特殊的。<b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于我,即2014甲午年。那年五月我辞了工作,赋闲在家,百无聊赖中,突然萌生写写他的故事。然而,素来“八百字”的我(因写文总也写不长,故自命),又怎堪担当大题材?谁知不过短短二十天,数度潸然泪下,且泣且诉地完成了《崇陵遗梦》,这两万来字。第一次写历史故事,文笔自然是连拙也谈不上,所贵者,唯有情真。</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r></fon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2014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而今年亦是戊戌变法120周年,我的这坛旧酒,或许可以籍此换个新瓶装装吧!</font> </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2018-05-26) </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 style=""><b>崇陵遗梦(前言)</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文|筠心</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前几天,琛琛去了趟崇陵。去之前,他曾问我,该买什么东西去祭拜呢?我说,鼓或是书吧,再有就是他喜欢吃的黄芽菜。去年冬天,水天堂靠窗的雅座上,琛琛听我讲慈禧迫害光绪帝的故事,完全入了迷,晚上十点多,还不肯放我走。送我回家的路上,他忿忿不平地说:“我若生在那时候,恨不得一刀杀了死老太婆,替皇上报仇呢!”惹得我和妹妹大笑:“你又如何混得进宫去?”这正是十四岁少年的正义感。<br></h3><h3><br></h3><h3></h3><h3>在我听百家讲坛之前,光绪帝给我的印象是,无比孱弱,一生沦为傀儡的悲剧角色。稍稍值得一书的,只有戊戌变法和钟情珍妃二事。喻大华老师在囚徒天子光绪皇帝讲座开头说,一直到宣统朝,很多人只要一说起光绪皇帝,就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这句话一下子就扣住了我的心,听完喻大华的讲座,我又听了阎崇年讲光绪皇帝的八大悲。为了解更多细节,后来,我又陆续读了《崇陵传信录》、《乐斋漫笔》、《方家园杂咏纪事》、《金銮琐记》、《庚子西狩丛谈》、《宫女谈往录》、《清廷戊戌朝变记》、《马关议和之伊李问答》等书。至此,光绪帝的形象,才在我脑海里一点一点地丰满起来。</h3><h3><br></h3><h3>光绪帝最打动我的,是他有梦想,却最终没能实现梦想的人生悲剧。人若胸无大志,甘于碌碌无为,到头来一事无成,他大概是毫无痛苦的,因为他从来不曾有过希冀。但光绪帝就不一样,他有梦想,他想改革图强,想效法明治维新。直到去世前的半年,他的病榻案头依然堆满书,还在开书单,让内务府去购买有关君主立宪制的书籍。所以,他是死不瞑目的,因为没有实现梦想。这一点上,明崇祯帝显然也是极可悲的,因为他怀揣着中兴大明的梦想,最后却自缢煤山收场。</h3><h3><br></h3><h3>《方家园杂咏纪事》中有不少光绪帝个性的描写:他是急脾气,走路很快;性格倔强,却心地敦厚;很聪明,一个八音盒,经他手一改,能唱出中国的曲子。《宫女谈往录》中也写道,他总是低头走路,从不左右目视宫女,即使在狼狈的西逃路上,也是有礼有节,从不和旁人调笑,一望而知的正人君子;吃菜也很简单,最喜欢食黄芽菜;太监帮他剃头,从无言语,很好伺候,他对穿着打扮之类的小事全不在意。</h3><h3><br></h3><h3>光绪帝所在意的是大事,是治国理政,是改革富强。但是戊戌政变后,他被慈禧囚禁在瀛台,身边没有一个亲信,甚至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他曾走到太监的屋里,掂起一本不知谁在读的《三国演义》,翻了会儿,叹了口气:“朕并不如汉献帝!”是啊,汉献帝好歹还有老婆丈人帮着,而他那时真的是孤家寡人了。他压抑着真性情,学着韬光养晦,蓄势待来日。实在烦闷时,便要来鼓等响器,敲打着,发泄情绪。</h3><h3><br></h3><h3>但是,庚子出逃前的御前会议,当不知天高地厚的慈禧决定以一敌八,同时对八国宣战的危急关头,光绪帝终于按耐不住自己。他走下御座,拉住许景澄的手,含泪问道,许卿周历各国,见多识广,请问以我国的实力可有打胜的可能?许景澄半哭道,莫说对八国,就是单对一国,也难胜啊!君臣相对流泪。结果,自然是遭慈禧的训斥,而许景澄等人也遭斩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光绪帝,已被打压到极点,也掩不住其锋锐,拼死也想抗争的个性,让人觉得可贵,也更同情。</h3><h3><br></h3><h3>多部书记载,辛丑两宫回銮后,慈禧决定重修被八国联军烧毁的正阳门,光绪帝则主张留着残垣断壁,不必修整,以作警示。可惜慈禧是不会听他的。除了早年的帝党,除了维新派,当年同情光绪帝的人很多,比如写《瀛台泣血记》的德龄,溥仪也曾在《我的前半生》中谈道,他的老师梁鼎芬常年坚持在崇陵植树,还有一位很有名的伶人,只要一说到光绪帝,就会嚎啕痛哭。光绪帝的悲剧在于壮志未酬,身先死。我的外甥琛琛曾问我,如果光绪帝比慈禧太后晚死,会怎么样啊?我答不上来,历史毕竟不是想象。</h3><h3><br></h3><h3>琛琛说崇陵冷清得很,广场上铺的石砖很多都残缺了。他买了一面小鼓放在地宫的棺前,没来由地,突然就流下了眼泪。“光绪皇帝真是命苦啊!”他说。其实,有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实现不了梦想才是遗憾的。光绪帝是坚定的,但在封建伦理制度下,他的对手无疑是极其强大,几乎无正面突破的可能;而当时岌岌可危,内外交迫的国情,不允许他委曲求全,去耐心地假以时日。尽管如此,光绪帝依然是可敬的,他是失败的英雄!</h3> <h5><font color="#808080">(图片系姜国芳紫禁城系列油画,来自网络。)</font></h5> <h3>下一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