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你若喜欢一本书,那就把它读懂,读透,并储藏在大脑的U盘中,时刻准备去遇见最好的自己。 ——题记 </h1><p><br></p> <h1>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读书功在心,求意不曲人。有关民国一代女神林徽因的书籍版本林林总总,归纳起来:写她如诗,写她如画,赞她颜值,欣她才华......</h1><h1><br> 世间再美的风景,也有让人看腻之感觉。若读林徽因能读懂她芬芳的灵魂和不朽的精神,能把其精神化作人生之励志,使己人生路上进退有余,情感横溢奔放时而不失理智,这才叫受益,但还不能说受益匪浅,若能结合切身之利益,正确处理爱情与婚姻,生活与事业的关系,那才叫受益匪浅。<br> <br> 大凡读过林徽因书的人,对其生世,生平已烂熟于心,故此文不过多赘述,自个抛出一话题:爱情与婚姻不能划等号。林徽因的传奇人生,正是在这些方面用她聪明绝顶的智慧,处置的尽善尽美,成就了她一代女神的雅号。给世人留下一段既浪漫又带神秘色彩的传奇。<br><br>爱情与婚姻不能划等号<br><br> 1904年,在华夏大地上数名思想精英、英雄豪杰、著名人物相继诞生,一位女神带着灵魂的香气也随之款款而来。她,就是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徽因出生于杭州。这是一个显赫富足的官宦世家。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善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他是一位清末民初活跃的政治家,亦是一位侠骨柔肠的父亲。祖母游氏,更是一位端庄贤淑的美丽女子,是为典雅,是为高贵。徽因四岁时,祖母与大姑母教她识字学画,徽因天资聪慧,所识之字,总能过目不忘.因为父亲公务繁忙,常年在外,祖父林孝恂年老眼花,家中所有来往书信皆又徽因解读,祖父林孝恂夸徽因是林家一颗璀璨的明珠。父亲也因此女而骄傲,他曾自豪地说:“做有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林徽因有一个如此开明的父亲,在人生的路上已经赢得了起跑线。</h1><h3> </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16年,林徽因被送进英国教会创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培华女子中学,是为一所贵族学校,其教风严谨,所培养出的学生个个皆谈吐举止优雅。培华女子中学的教育让林徽因学会了一个女孩子应有的礼仪,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颇具大家闺秀的风范。可以这样说,林徽因幼年接受了中国传统教育熏陶,具有古典气质之美,同时又受西方先进教育的熏陶,具有新潮开放的特质,为她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h1> <h3> (1916年,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林徽因右一)</h3><h1> 1920年,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考察访问,这次长时考察,他便带上了徽因。一是让她多参观外国的事物,增长见识;二是让她陪伴在父亲的身边,领悟父亲的胸怀与修养;三是让她暂时离开琐碎的家庭生活,开拓她的眼界。为培养她改造社会的见解与能力打下基础,父亲林长民的目的是将这位自幼聪颖出众、美貌不群的女儿培养成一位知性女子。这年9月,徽因考上了伦敦圣玛丽学院,因为父亲需赴欧洲各国考察和开会,<br>徽因便常常一个人独守伦敦,独居的日子,是那样的孤独和惆怅。后来,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回忆说:“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徽因异想天开地做着美梦,可万万没想到,那个人真的就来了。</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有因果,佛曰:前世千百次的回眸。“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br><br> 在英国期间民国大诗人徐志摩走进了她的少女世界。这段情缘始于徽因父亲和徐志摩的友情交往,本来留学读经济的徐志摩突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到处游览以激起心中更多的文学灵感,当他游历到伦敦时,认识了著名书法家兼诗人的林长民,并成了志同道合的挚友。他常去林家,就这样邂逅了美若仙子的少女林徽因,初始,徐志摩对这个梳着两条垂到肩膀的细细长辫子的姑娘,仅是喜欢她的俊秀可爱而已。<br><br> 在一个雨天,徐志摩来找林长民,恰遇林长民外出,徽因接待了他,外面的雨哗哗下着,室内里,壁炉的火明亮的跳跃着,徐志摩和徽因坐在壁炉前谈论着英国诗歌中对英国景物的描写,徐志摩告诉徽因,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拜伦、雪莱、济慈。他问徽因喜欢这些诗人吗,徽因没有正面回答他,却用她那北京话略带一点福建口音,地道的牛津英语象唱歌似的背诵了起来,听上去舒服极了。“......这神妙的歌者,绝不是一只平凡的鸟;他一定是树林里美丽的女神......”接着,他们又谈论欧洲文学,诗歌、及中国文化艺术,在整个谈论中彼此都用双语进行,徽因活泼跳跃的思维,明澈清新的见识,让徐志摩发自心里的赞叹:他感到,徽因的可爱不仅是外貌,而是一个才华横溢世间少见的才女。这正是他想要的新式的女子。在徽因的眼里,她崇拜徐志摩学识渊博,精通欧洲艺术与文学;无论音乐、绘画、戏剧与文学,徐志摩都可以对徽音进行启发与引导。面对这位风流倜傥的浪漫男子,情窦初开,入世未深的徽因第一次动心,由此,“康桥之恋”在彼此的心中拉开了帷幕。<br><br> 文字,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诗人的文字里更是蕴含着炽热的激情和及其强烈的穿透力。徐志摩开始狂热的追逐自己的爱情,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有妇之夫,和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他写的诗象雪花般的飞向徽因:“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归去……”他还直接说:“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20年金童玉女相识伦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相比之下,面对徐志摩这盲目又疯狂的追求,徽因是理智的。她,在最初里对徐志摩爱的痴狂是有所动的,是有真爱的。但她在她读过的书中所获取的知识告诉她:爱情是那天边的云彩,怎么绚烂也一瞬即逝,这一刻是美妙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退色必然的。她更懂得,嫁给一个人,便是嫁给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安稳比爱情对一个女子来说更重要。有人说:“这个世界把女人推向世界,却没有把男人拉回家庭”也有人说:“若有一场相遇,美丽过自己的青春,那么,即便一生都庸常如柴米油盐,也算不辜负了我们堕入红尘一场。”笔者认为后面这段话看似浪漫美丽,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却显得苍白无力,女人最终想要的,毕竟是一份家庭的和谐、幸福、安稳。<br><br> 徐志摩要向他的原配张幼仪提出离婚,更让徽因看到爱情之外的丑陋,她又怎能为了这份爱情去拆散一个家庭呢,徽因自幼受传统教育熏陶,迁善远罪的道理她明白。她爱慕徐志摩的才华,也看到了他多情与浪漫,诗人的爱是自由的,可以爱天空的蔚蓝,可以爱大地的碧绿,也可以爱天下的美女。她明白色衰则爱驰,自己在诗人的眼里只是那想像的美,她理智而清醒的明白:“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像出来的林徽因。”浪漫的爱情不等于过日子的婚姻,婚姻的配偶是需要对自己合适的人。于是,她决绝地决定离开。不是不爱,而是无法接受爱情里面的不美好。因为,她是一个追求完美而又务实的女子。她郑重地珍藏起了徐志摩的情感,对这份美好的情感她永远报以深情的凝视。就此,她和他转身即天涯,一场康桥之浪漫爱恋,终成了一场美丽而残败的梦。<br><br> 理性地分手,明智的选择,在人生大事上,拿得起,放得下,能得,也能舍。在这场如火如涂的热恋中,徽因能泰然抽身,而又不让对方产生嫉恨,真乃旷世处事之奇,这就是智慧。如果说徽因的举措有点势利,有点自私,那这势利和自私正是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人生一种呵护。真正会爱自己的女子,大凡都会作出这样的选择。<br><br> 在以后的岁月里,林徽因始终与徐志摩保持着朋友间真诚而纯洁的情谊,她对徐志摩感情的理解和尊重,更让徐志摩对她敬重和挚爱有加。读者记住:“异性间的交友只有在彼此的敬重、欣赏、挚爱中才能维系长久。”后来徽因和梁思成结了婚,徐志摩还成了她家的常客,象亲戚般的往来着。世间没有假设,如有,林徽因与徐志摩结合,那么,“.....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样一句爱的赞颂经典词语,可能还没有问世。(注,这段话是徽因写给儿子从诫的,是因为和梁的结合,美满的家庭才会产生美好的诗句。)</h1> <h3><br></h3><h1>林徽因的爱情婚姻观治愈你:<br><br> 爱情和婚姻不能划等号。女人,当你拥有了眼前甜蜜的爱情时,别忘了放眼一生的婚姻,认准了自己合适的人在嫁。要知道,在冷暖自知的现实里,“女人越理性,活得越高级。”</h1> <h1>1924年4月泰戈尔(右三)林徽因(右二)徐志摩(右一)梁思成(左一)等合影</h1><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林自己设计的东方式礼服.</h3><h3><br></h3><h3></h3><h1>后记,<br> 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她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在她身上还有一股强烈的民族气节,抗战时期她们在李庄时,她的儿子从诫问母亲:“日本人打进来怎么办?”徽因斩钉截铁地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这短短一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之精神!</h1><h1> 徽因一生饱受疾病折磨,但她凭以坚韧的意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吃苦耐劳。凭借渊博的学识在梁思成的建筑学道路上给予了很大的辅助。这对夫妻携手共同创造了一个神话——中国营造学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神话。然而,他们并不是神话中的英雄,只是知识界勇于为学术献身,为民族文化赴汤蹈火的自由而独立的学者。他们“忧道不忧贫”,特别是在战乱岁月里,弦歌不辍、以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们夫妻参与了共和国国徽设计,徽因本人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h1><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林徽因初为人母时的照片,美得就像一幅画)</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徽因与梁思成深化修改的国徽稿)</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5年病患中的林徽因)</h1><h1> 她,乘四月的春风由东而来,又驾仙鹤飘然西去。<br> 1904---1955沧桑岁月五十一个春秋,她把整个生命如四月的春暖洒向人间,最终又把生命定格于人间四月天,她一生与美好四月结缘,一代女神---林徽因一生如同一首诗,真挚,隽永而有激情,他用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高尚人品,不朽的精神,装点人间最美四月天......</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代才女林徽因长眠于此)</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