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相识,四十年后相聚, 我们拥有一段难忘的共同经历

潘晓阳

<h3>2018年5月26日,曾经在合川县云门公社苏桥大队插队落户的部分知青在阿兴记酒店欢聚一堂,四十年后再相聚,大家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共叙别后情谊。</h3> <h3>从左至右</h3><h3>前排(3队)代正英(7队)刘玲(1队)潘晓阳和黄光铃(2队)代正芳(3队)赵平</h3><h3>后排(6队)黄明全和邓世春(4队)宋建国(3队)蔡文生(7队)丁建文</h3> <h3>当年的小帅哥仍然充满朝气</h3> <h3>当年的小靓妹仍然还有魅力</h3> <h3>1969年3月8日,我和姐一起到苏桥大队一队插队落户,当年我16岁,姐18岁,这是当年下乡时的留影。一晃40多年,我和姐都进入老年。</h3> <h3>我1975年离开农村,黄光铃1974年也落户在1队,我和她在知青屋共同生活了几个月,清晨起床去跑步是我们共同的回忆。</h3> <h3>2016年我退休后回生产队,见到一队的知青王光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人脸上留下满是沧桑的印迹。</h3> <h3>在3队落户的蔡文生与我保留了多年的情谊,一次我从北碚回生产队,一路沮丧而孤独,不知何故,我居然在蔡文生合川的家里休息,吃了午饭后再走的心情就好了很多。记得他母亲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蔡文生说他母亲已经过世,甚为怀念。</h3> <h3>我和代正英都是1953年出生的人,我比她长几个月,因为年龄相近的原因,日常交往就比较多一些,她喜欢唱歌,一次我跟着她学会了唱《照镜子》,每当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代正英。</h3> <h3>刘玲是大队知青排练文娱节目时的教练,她喜欢唱歌跳舞,舞姿优美舒展。记得她教我们跳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舞蹈,我们在云门公社一个摇摇欲坠的戏台上跳完才各自回家过年,她教的舞蹈至今我还隐约记得几个简单的动作。</h3> <h3>没想到刘玲和同样在7队落户的知青丁建文结为了夫妻,他们一定有非常美好的恋爱经历,吃饭时大家起哄要求他们喝交杯酒,刘玲和丁建文欣然接受,在当年的知青们面前秀了一次恩爱。</h3> <h3>赵平性格开朗,我在合川不同的场合曾见到过她,所以这次见面就感到面熟,席间她情不自禁唱的歌博得知青们热烈的掌声。</h3> <h3>邓世春虽然也是老知青,但我与他当知青时的交集没有特别的记忆,大家叫他的小名"三春",说明他和大队的知青们交往是很多的。酒量不大,但喝酒真诚。</h3> <h3>黄明全也是老知青,当年我们有过什么样的交集现在记忆不深,大家叫他的小名"小毛","小毛"喝了酒就比别人更加兴奋,酒后显出人的真性情。</h3> <h3>宋建国是4队的知青,满桌人中他的酒量最好。</h3> <h3>代正英和赵平的合影</h3> <h3>代正英、黄光铃和代正芳的合影。1969年,代正芳和代正英同年落户在2队和3队,当年两姊妹一同下乡的有:潘小云和潘晓阳;代正芳和代正英;徐布维和徐什克;王光明和王桂</h3> <h3>刘玲和赵平的合影</h3> <h3>我和刘玲、丁建文夫妻的合影</h3> <h3>今年3月我再次到云门,偶遇9队知青刘景胜,记得他下乡前是云门街上的"补锅匠",每逢集日就在街上拉着风箱煮铁水补锅。他正在吃饭,放下碗就和我拍了这张合影,他的牙齿好像快掉光了。</h3> <h3>大家济济一堂,共同举杯,共祝身体健康,互道珍重,后会有期,再叙知青情谊。</h3> <h3>苏桥大队</h3><h3>1队:潘小云、潘晓阳、王光明、黄光铃、王桂</h3><h3>2队:代正芳、杨大芬</h3><h3>3队:徐布维、徐什克、蔡文生、赵平、杨秀群、高启华、代正英</h3><h3>4队:张利平、宋建国、闫铃、陈兴建、陈龙玉</h3><h3>5队:李木匠</h3><h3>6队:邓世春、黄明全</h3><h3>7队:龙生信、刘玲,丁建文</h3><h3>8队:易本初、吕远福</h3><h3>9队:刘景胜、杨庆书</h3><h3>10队:李玉平</h3><h3><br /></h3><h3><br /></h3> <h3>知晓的去世知青:</h3><h3>邹明才、易本初、高启华、吕远福、余继明、陈长寿</h3><h3>愿去世的朋友安息!愿在世的朋友健康长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