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从小听我父亲说:在夏朝末年,从山西苟芪岐畔,来到现在的井则山,塌庙上湾,周家则湾居住,直到汉朝初年,因人口众多,各有志向,走南闯北奔向四方,我们是周家则湾老六门家的几个后代,以经商为主,来到绥德_义合一个小商贩路旁居住,人们多采用平地挖坑。打土窑等办法居住。<br> 因跑生意,结识了好多朋友,从山西引过来,白.曹.范.刘.和我们周姓共五姓人家,以姓选居,我们选到现在(李则咀和五家茆)中间;刘家选到现在(麻花咀)左右;范家选在(庙山,大茆则);白家选到(白草洼和前坟湾);曹家选到(石愣愣洼和坟湾),当时是茂盛的森林地带,隔山之间只是一点滴小渠而已,前后修通一条大路,建村命名:<<五家堡>>。同时立下村规:"全堡一根绳,齐心建家园,互帮互助,决不二心。"据传说动员各家用树皮搓成细绳俩面绑上小木棒,不远不近载上线杆拉到各家,一旦有急事用木棍敲打小木棒各家便知,以火把传信,一齐出动,齐心协力。从古到今,天长世乱,没伤害过一个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无一人牺牲。文化革命到处战斗,各村闹得很凶,咱村提前成立"联合大队"。没有过战斗,保留着历代以来的良好风尚所在。</h3><h3><h3> </h3> 我上六年级时听张二老先生讲咱村到汉武帝时张赛俩次 出使西越,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开通了古丝绸之路,我们这条小路便成了内蒙到太原等大城市,通商大道。白天骡马走,夜里骆驼行,当时的大道在南山沟"惯场咀上"。传说后来在"火石盖和月牙峁"左右有好几窝豺狼,威胁路人,为了人身安全,道石硷沟翻雾洼山,具体时间不详,估计在公元140年之后。<br> 正因是一条交通要道,那就必须要有店铺,所以白,曹俩家各开启了骡马店,又增加了蒲姓当槽,五姓变成了六姓村,当然周,白,曹占主要,后来为生意有点小摩擦,经周姓开导调解,白曹俩家合二为一,他们经营有方,生意一年更比一年强。人常说:"村大招风,生意好名声大"-当时治安混乱,土匪,地流氓掠夺,宫府乱收税,,给生意带来许多不利,幸好人们铭记村规一有急事木棍敲木棒传信真灵,一有急事线棒传信,人人出动,没什么大碍,。白店主叫"白居正",曹店主叫"曹占岗",他二人精明能干,随机应变,人称能掐会算,秘密商贩,店铺生意一直如常,暗中打算细软与驼队同行往老家转送东西,,店里并不多存放钱物,土匪多次进店,村民齐心,店主高带进主人,他们也么多捞油水,为此在无大碍,开了几十年后,把店铺转让给范慧佳,此人机灵心眼开,生意很不错,后来开店的地方多,如胡家砭,强家砭,辛店,义合等,所以范开了三十多年也停业了。白曹范一共开了一百余年,当时开店生活水取之现在店沟水源,所以取名店沟。<br> "五家堡"通大道,有店铺,同时找造纸商,东汉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我村建起了造纸厂,大约在公元120年之后建遗址有一小角可证明,店铺年长日久,那时的地方都在高畔,焉口,都是土窑洞,现已无影无踪了,只有许多槽核人们抬去自用,,有的被埋没和洪水冲走,这是千真万确的,从这以后提名依纸工厂的大碾命名叫"大碾沟",传说不知什么时间有几大群大雁落到纸工厂大碾周围,赶都赶不走,你赶它就和你搏斗,人们无奈,有的说这是天造,只好停业等待,厂主焚香跪拜,祈求神灵,说也怪,几天后半夜三更动劲很大,乱叫乱飞一大阵全飞走了,第二天一大早清扫后,上午就开业了,从此人们大碾沟叫"雁岔沟"具体在什么时间不详,只有在明朝初,洪武四年被修双龙,碑记上称雁岔沟(这块碑被毁了),什么时候建村,没传留下具体时间,据估计在隋唐时期。二0一六年下半年南山和雁岔沟并村叫"雁南村".</h3><h3><h3> 从山西引进来那几个家族最后只留下我们周氏家族,雁岔沟现在连我们姓周的一共有六个姓(党,王,郝,张,周,郭)。</h3> (以上的内容是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的,现凭我的记忆而写的,供后代人,有识之士,根据历史添补,缺失多盼).这条大路直到1953年。<br>传说中有好多故事,广众都知道,我就不说了只提个供访查。前大沟的蟒精,村口大坝下的水牛,戏台旁的石鱼,龙王庙后的石人头,李则咀峁低的石乌龟等.......<br>这是我七十七岁的老父亲根据自己的记忆所写供大家参考。<br> 晓芳<br> 二0一八年农历四月十二<br> 话说"走过三山四码头,没走过南山雁岔沟"<br> 有好多人还不知有南山雁岔沟,在什么地方?今天我来告诉你吧!南山,雁岔沟在俩千年前_1955年的一条古大道边,具体是陕西省榆林市白家俭镇的俩个自然村,也就是绥德城东,清裴公路旁的山沟里,从绥德出发路经辛店,裴家峁,强家砭,高家渠,白家俭,马家楼,马家边,张家崖,雷家俭,蒲家俭和胡家砭中间这条路进去上坝坡不远处又分俩道沟,右手进去是东贺家石,左手上坝坡就是雁岔沟。<br> 雁岔沟西汉初年建村,当时是森林地带,也就是高源地,全国各地老年人都知道南山,雁岔沟,赶牲灵的编出很多歌曲,,顺口溜,条则话,其实走过三山四码头,没走过南山雁岔沟是断章取义,原本是:"皇帝老儿座京城,五臣四相左右分,地方官员守着本土城,不管百姓受欺凌,巡抚大人奉告到处行,走过三山四码头,没走过南山雁岔沟,吹手怕的大河坪湾,桥夫怕的雾洼山,咱们觉得很一般,哈哈!当官的不知咱赶脚汉,咱们走过那三山四码头,来来回回离不开南山雁岔沟,你看咱们牛不牛!申家峁出岔寨窑山,杨六郎把关在上边,咱们一路保平安!<br> 雁南村农民77岁<br> 我的 老父亲书,<br> 2018年4月12日<br></h3> <h3>每年四月十二就是我们雁南村大聚的日子,亲朋好友来了好多,有秧歌,说书,晚会,戏,真是好热闹,爱红火的我期待下一年的四月十二!!</h3> <h3>愿雁南村的父老乡亲身体健康!万事如意!</h3> <h3>这就是我的老父亲在2018年四月十二前写的,他一直爱读书,爱写字,曾经当过二十几年教师。我在此祝我的老父亲身体健康!快乐过好每一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