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个民族的任何习惯都是有文化基因的。中国人最有特色的问候语恐怕就是那句风靡全球的:“吃了吗?”</h3><div>《管子·牧民》篇曰:衣食足则知荣辱。汉朝郦食其又说“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远》篇也说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成存焉”。可见吃饭重要,吃饭第一。</div><div>过去家里穷,兄弟姐妹多,父母往往一辈子为了吃饭而辛劳着,但有时候仍吃不饱。吃不饱甚至没饭吃,就谈不上礼节和荣辱,更谈不上请吃吃请。如今,国家经济富强了,家庭生活也富裕了,请吃吃请也盛行起来。吃饭本身也是人情,是人与人之间友情、亲情、爱情的增进剂,是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感情的润滑剂。因而请吃吃请就多了起来,但请吃吃请一多。饭吃多了,反而没有饭香了,有味了。反到喜欢平时吃饭,三、五知己,几杯水酒,醉意微醺,天南海北,海阔天空,心中喜忧不经意中便流露出来。偶而大醉,也其乐融融。</div><div>中国人请客吃饭的理由、主题可谓数不胜数。有好事者编句云:</div><div>下去视察请吃,</div><div> 上来汇报请吃,</div><div> 干部上任请吃,</div><div> 人员调离请吃; </div><div>公司开张请吃,</div><div> 企业倒闭请吃,</div><div> 项目上马请吃,</div><div> 工程下马请吃; </div><div>道路破土请吃,</div><div> 道路竣工请吃,</div><div> 会议开幕请吃,</div><div> 会议闭幕请吃; </div><div>致富请吃,扶贫请吃;</div><div> 庆功请吃,挨罚请吃;</div><div> 认捐请吃,救济请吃; </div><div>节庆请吃,</div><div> 没有节庆弄个节庆也吃; </div><div>有道是: </div><div>厂庆队庆矿庆社庆校庆店庆 处处可庆, </div><div> 卅年廿年十年五年两年周年 年年能吃! </div><div> 兴也罢衰 也罢生也罢死也罢 喝罢, </div><div> 穷也罢富也罢荣也罢辱也罢 醉罢!</div><div>公司开张、会议闭幕、迎接宾朋、招待领导,周年纪念,诸如此类绝对是不可不吃的。即使你是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升迁调动、老的做寿、小的过生日。那个不请,谁家不吃呢?刚来的要“接风”,离开的要“饯行”;升学叫状元酒,谢师宴;搬迁叫定居宴;同学叫同窗宴,当兵的叫战友宴,邻里没事要聚聚,朋友常常得切磋,兄弟之间喝两盅亦是免不了的。请的要费心安排,吃的要留心回请的不能太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由此看来,咱们中国人的确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div><div>按照一般的思路与规律,请客吃饭,不是有好处就是有求于人。没有好处,没有利益,有事没事,天天请客吃饭,调戏人民币,那不是缺心眼吗!</div><div>要说这饭桌上求人办事可是有悠久的历史的,不止是百姓们要用,就连帝王将相也是要用上一用的。</div><div>想当年太祖皇帝赵匡胤便用过一次杯酒释兵权。成为了千古经典。他当太祖皇帝时是兄弟们“黄袍加身”给推上去的。在真正当上皇帝之时,便担心属下们故技重施,再把他给拱下去。便在酒桌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酒过三巡,大伙都好说话,纷纷交出兵权。一顿饭一杯酒,就解决了个帝位巩固的大问题,不能不说那是一席多么经典的请吃饭局。</div><div>记得三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不想请人吃饭》中做出过这样的决定:我不会再轻易地请人吃饭。原话是这样的:“我做出了一个让乡里人想都不敢想的决定,从今以后,我不会再随意请人吃饭!”至于原因,那时我只是归结于“在城里人看来,请人吃饭就意味着有求于人。”今天将请吃吃请旧话重提,显然是其原因也不再那么简单了。</div><div>昨看一文,说某某朋友在公司和各部门领导私下关系都不错,属“铁哥们”系列。一日,想聚聚吃顿饭,遂电话逐一约之。行政部领导第一句话就问“在哪吃”,销售部领导关心“和谁吃”,而财务部领导问曰“吃什么”,公关部领导则关注“吃完干吗”……听起来像“段子”一样的故事,却确确实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div><div>干革命免不了请客吃饭。请客吃饭是头疼的事。被请的都是自己有饭吃的主啊!故能来,就是赏面子了。但如果请得不得体,就比不请更糟。</div><div>首先,定地点就是麻烦事。在城里无处不塞车的年代,要让大家都来得顺畅,真不易。如果选了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人早到有人迟到,早到的人心里便会不舒坦,迟到的亦有压力。弄不好还给人说大牌。最难堪的是主人家,要不停安抚早来的人,有时聊到口干舌燥,饿到两眼生花,都未能上菜,郁闷死!</div><div>再就是食客名单怎个定法,一子错,满盘皆落索。有个顶级品牌的公关经理曾说,一场秀,他们请的明星,一定要以最重要的那个“星”为准绳,不能让其他人抢了风头。</div><div>这种饭局,常免不了有些同行相轻的人坐在一起,遇到这种情况,那就真叫惨绝人寰啊,这种人经常在饭桌上你来我往,笑里藏刀,主人家只能左右开弓,随时转移话题,随时做救火队。</div><div>点菜也是烦死人的事。都说给面子才来吃呢。要控制开支,又要不寒碜,真的不易。若遇上不识相的部长,一个劲地推荐你点些鲍参翅肚,那就没完没了了。所以,保险的话,就应该避开众人,直截了当地跟部长说,我这顿的预算是多少多少,你帮弄个合理的菜单。而且,商务餐不是自家的饭桌,好吃远不够,还要让来宾吃得顺心。侍应生脾气又差样子又丑的地方,最好避之则吉。</div><div>“请吃”和“吃请”,作为人际交往的必要手段和方式,从古至今,司空见惯。不同的是,今日之饭局,已不再局限于昔日邻里、亲戚朋友的小群体,而是向着宽领域、大范围发散;“请吃”的由头,也从最初的答谢感恩,衍生至更多名目、更多深意,大有“天下谁人不请吃,世间谁人不吃请”之势。</div><div>于是乎,“请吃”之意不在“饭”,“吃饭”变得不再那么简单。宴会未赴,饭局未启,吃请双方都会考虑诸多问题,顾及各方关系,权衡利弊再三。简单的吃饭,成了主宾之间另类利益博弈的载体,功利性、目的性之强,丝毫不亚于“鸿门宴”。为席间座次去深思,为菜肴丰俭、酒水档次去熟虑,为祝酒辞令而苦思,为觥筹交错“留一份清醒留一份醉”而冥想……难怪人们常把“饭局”称为“应酬”而疲于应付,如此复杂,再好的“美食”也难有心享用。</div><div>让吃饭“单纯”起来,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淡定。饭局的起始原点,应当是感情的交融,而不应掺杂其他杂念。没有复杂动机,没有另类企图,宾主关系没有心理负担,也就不在乎座次,不计较档次,想吃什么点什么,可畅饮,亦可小酌。身心放松,自然轻松,吃好喝好,其乐融融,身心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感情不请吃,没有深交不吃请,不仅是尊重对方,也是尊重自己的行为。倘若工作需要宴请,不妨借鉴采用西方酒会方式,无固定座位,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不说,给双方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也算是“吃与工作”兼得的妙招。</div><div>钟锺书说过:“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div><div>请吃难,吃请就不难了吗?错!难吃的饭多着呢。有话说,多饭局请的人是最受欢迎的人,换句话说,想成为受欢迎的人,就不能太清高,逢请不到。</div><div>吃请的最大苦恼在于桌面上无话可说。真佩服有的人,饭桌上自个儿可唱一台戏,荤的素的,顺手拈来,而且听者不腻。这套本事可是经千锤百炼而来的呀。若没这本事,对饭局之邀,要么挑着去,要么忍着吃。看来,吃请,一可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口才;二可以养成随遇而安的品性,百毒不侵;三还能挑战自己的节欲能力——美食当前,若吃请二十年,还能三脂不高,证明够道行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