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吴杰(1834-1910)字吉人,安徽歙县人,幼随父迁浙江龙游县。13岁丧父,为富豪姜某收养。1878年镇海口设炮台,吴任镇海营炮台守备。</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1885年3月1日,法海军中将孤拔率舰队进犯镇海口,被击退。3日,法一装甲舰闯入,吴杰亲手操炮,击中敌舰烟囱,再击中其船桅,击伤敌舰指挥官孤拔。数日后又击退法舰第三次进犯,取得镇海口之役胜利。吴杰论功升为候补参将。后被误参,受革待处。之后浙江抚臣刘秉璋等竭力为其奏功申述,遂以补用游击调去江苏。1894年甲午战争前调返镇海举家定居。县人尊称“吴大佬”。</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叶澄衷(1840-1899)原名成忠,镇海庄市人。6岁丧父,少读私塾,未及半年辍学。11岁进油坊做学徒。14岁至上海一杂货铺当店员。17岁在黄浦江上驾舢板。后经营五金火油等,逐渐发展到商号18个,时称“五金大王”。后投资银钱业、房地产业及沙船业,兴办轮船公司、火柴厂、缫丝厂。1899年9月,于上海虹口张家湾捐地28亩,出银10万两,创办澄衷学堂(后改名澄衷中学),但未及建成,便于光绪二十五年十月逝世。其子贻鉴、贻钊承父志,两次捐银20万两办学,使澄衷学堂成为上海创办最早、声誉最隆的民办学校之一。其关心家乡公益,先后捐设忠孝堂、义庄、义牛痘局等。</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九世纪中叶招宝山原貌。</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巾子山(位于镇海口招宝山西侧约50米处,明朝初年扩建镇海县城以巾子山巅为城之东北守口)。</h5> <h5> 宋炜臣(1866~1926年)字渭润,庄市勤勇村宋家人。1897年8月,宋炜臣创设汉口燮昌火柴厂,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厂,打破了洋火一统天下的格局;1908年建成既济电厂,点亮了18000盏电灯,居全国民营电业之冠;1909年建成的汉口水塔,承担着供水和消防的双重使命,一个世纪以来,它不仅是“既济”的水电象征,也是汉口的地标。</h5><h5> 1909年8月宗关水厂架式(开始)送水,他坐轿子亲临汉正街供水站,当众打开水龙头,饮用了第一杯自来水,成为武汉饮用自来水第一人,水厂日供水量达500万加仑,其规模也为全国之最。</h5> <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虞洽卿(1867-1945)乳名瑞岳,名和德,字洽卿,以字行,人称“阿德歌”,镇海龙山(今属慈溪市)人。15岁到上海当学徒。后进德商鲁麟洋行,由跑街升为买办,并自营进出口、房地产。1902年改任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买办,次年转任荷兰银行买办。其间在1898年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1905年“大闹公堂案”中据理力争,与租界当局交涉,遂名闻沪上。曾集资合资创办四明银行、宁绍轮船公司,自创三北轮埠公司,为当时国内民营航运之首。之后又投资创办五金号、证券物品交易所、机器厂、剧院、药厂等实业。</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其热心公益事业,先后在家乡兴办学堂;购置小轮船航行于宁波、镇海、余姚间;创办电话电报房;兴建小型火力发电厂;投资建设甬观、镇大、镇骆3条公路等。辛亥革命时曾资助同盟会经费,此后任沪军督府顾问、外交次长、闸北民政总长。自1924年起,先后担任上海总商会会长、全国工商协会会长、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等职。<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图为1929年虞洽卿一家在龙山镇天叙堂合影。前排右一为虞洽卿。<br></div></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新碶镇的瞭望楼。</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通过新碶镇的河道里挤满了船只,可见当时内河航运之繁忙。</h5> <h5> 包达三(1884-1957)名楚,镇海人。16岁赴上海当学徒。1906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回国,加入敢死队,参与上海、杭州光复。1917年后从事工商业,曾任天津美华利钟表店经理。之后,创办渔船公司、地产公司、制蛋厂、药厂、化学公司等实业。1920年,参与筹建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任常务理事;又筹建引翔港跑马厅,并在苏北一带办理盐垦。1949年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常务委员,中央人民政府财政委员会顾问,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省工商联主任委员等职。</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方液仙 (1885-1940)字傅沆,小名阿揆,镇海桕墅方人。宁波斐迪中学毕业后入上海中西书院,受教于德国化验师窦伯烈。1912年独立筹设中国化学工业社,研制三星牌牙粉、蚊香、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同时兴办晶明玻璃厂、中国制管厂、肇新化工厂等配套企业,使中化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日用化学品工业综合企业。1932年倡组九厂国货临时联合商场,次年担任中国国货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37年与人联合创办中国国货联营公司。抗战爆发后,不为日伪的多次拉拢利诱,拒不事敌。1940年7月25日,被汪伪特务绑架杀害,年仅47岁。</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唐宋以来,宁波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港口城市,1685年即在宁波设立浙海关。1943年,日伪成立“海关转口税宁波征收所”,在镇海设立“分所”。图为1889年建造的浙海关镇海分关办公楼与货栈。</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九世纪末镇海甬江入海口的山海风光。</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招宝山和金鸡山是甬江口隔江相对两处军事要隘。图为十九世纪末外国人摄制的以招宝山和金鸡山为背景的新年贺卡明信片。</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十世纪初的月城(招宝山顶北端的抗法遗址,系清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由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主持增建)。</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胡焦琴(1902-1927)镇海柴桥人,毕业于静德女校。1922年夏入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学习勤奋,常在《妇女杂志》与校刊上撰文,明志抒怀,抨击时弊,号召妇女解放。两次拒绝封建包办婚姻。1926年秋任教县立第一小学(即新仓小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筹建国民党镇海县党部。同年11月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领导群众进行反军阀斗争,参加策动县知事及驻镇军事首领归顺国民革命。收缴保卫团枪械,组织农民自卫军,领导坤和草帽厂女工罢工斗争。1927年代理中共镇海独立支部书记,并掩护代县长蒋歌薰脱险。因反动分子告密,于6月6日被捕。面对国民党特派员诱胁,严词斥骂不为所动。6月23日牺牲于宁波。</h5> <h5> 贝时璋(1903——--)镇海贵驷憩桥人。其祖父是贫苦渔民,父亲从小给人放过牛。儿时启蒙于憩桥贝氏宗祠内的进修学堂。1915年随父到汉口,进德华学校(后改名汉口第一中学)上中学。1919年考入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1年从同济医预科毕业后,先后到德国福莱堡、墨尼黑和土滨根三所大学学自然科学,并以动物学为主系。1928年在土滨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并从事科研工作。1929年回国,次年被浙江大学聘为副教授,筹建生物系工作。在浙大20余年,历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br>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连任全国人大第三、四、五、六届常务委员会委员。</h5> <h5> 朱枫(1905-1950)原名桂凤、贻荫,改名谌之、字弥明,镇海城关朱家花园人。出身富裕家庭,幼体弱。9岁前由其母教以读书习字。1914年入县立高级女子小学,1921年入宁波女子师范学校。自1925年以后,先后在上海、武汉、桂林、重庆等地参加各种进步学生运动和爱国救亡运动。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br></h5><h5> 1948年秋,以香港合众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任职为掩护,从事党的情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秘密去台湾工作。1950年1月,因叛徒告密,其逃抵舟山在某医院隐蔽14天后终被敌人捕获。1950年6月10日在台北街头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身中7枪壮烈牺牲。</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陈寿昌(1906-1934)原名希堪,镇海城关人。始读于便蒙小学,结业于安庆电报传习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秘密工作者和工人运动的领导者、组织者之一。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共上海市政总工会党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委员、上海闸北区委书记、沪西区委书记、中共中央特四科科长等。1931年底,抵江西瑞金中央根据地,先后任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执行局主任、党团书记、中央苏区反帝总同盟委员会主席,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34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6月,兼任红军十六师政委。1934年11月,率师在湖北崇阳、通城边界老虎洞指挥作战中负伤牺牲。1935年,湘鄂赣省特建寿昌县以纪念之。</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06年,宁绍两地商民联系宁绍人士,由虞洽卿等人发起成立宁绍商轮公司,打破了英商太古轮船公司独揽沪甬航线的局面,迫使英商在票价上作出妥协。图为当年宁绍公司航行于沪甬间的“宁绍轮”,中途在镇海停泊搭客,以驳船接送旅客。</h5> <h5> 邵逸夫(1907-2014),原名邵仁楞,镇海庄市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家八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旗下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br>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br>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成为香港娱乐业获“爵士”衔头第一人。1990年,中国政府将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2002年,创立有东方诺贝尔之称的邵逸夫奖。2011年正式退休,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宣统元年镇海的一户人家。</h5> <h5><h5> 唐弢(1913-1992)原名瑞毅,笔名有风子、晦庵、若思、潜羽、桑天等。镇海骆驼田胡村人。得亲戚资助入学,至初中二年级因贫辍学。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邮务佐。1930年参加工运,1933年起在《申报》副刊《自由谈》发表文章。1938年参加编校《鲁迅全集》。</h5><h5><span style="font-size: 12px;"> 解放后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任全国文协兼上海市分会常务委员,后调任复旦大学、震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等教授。1951年起历任华东文物处副处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文艺月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曾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六、七届委员,全国人大第四、五届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span></h5></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此镇海家庭合影摄于1914年,照片中的成人为当时热心于镇海教育事业的名绅文士李琯卿先生。</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16年,虞洽卿出资修筑由龙山镇通往三北轮埠公司码头的小铁路,全长4公里。图为龙山镇火车站。</h5> <h5> 包玉刚(1918~1991)名起然,镇海庄市人。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早年入上海中兴学堂,后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37年辍学,供职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任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副经理,未几,任中国工矿银行重庆分行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任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1946年任副总经理兼业务部经理。<br> 1949年初至香港,与人合资开设华人行。1955年创设环球有限公司。1967年中东战争石油危机中扩大船队,1970年改为环球航运集团有限股份公司,1972年创设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会主席。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到顶峰,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财团之一。至1981年底,拥有船只210艘,总载重吨位2100万吨,睥睨群雄。后又于纽约、伦敦、东京等地设立10多家子公司、代理公司,历任国际独立油轮船东协会、亚洲航业有限公司、世界航运及投资公司、世界海事及陆丰国际(投资)公司主席等职。1976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及日本天皇授于勋章、奖章。</h5> <h5> 赵安中(1918-2007),镇海骆驼人,曾任香港荣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波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甬港联谊会名誉会长,苏浙同乡会赞助人。赵安中十分关心家乡教育卫生事业,捐助百余个项目,而且特别关心贫困山区、老区、海岛的基础教育事业,经常不辞劳苦亲自上高山、下海岛察看实情,确定捐赠项目,几乎在全市所有的贫困乡(镇)都捐建了以林杏琴命名的教学楼。赵安中还多次以后代的名义捐资,并用心良苦地率领祖孙三代回乡参与“希望工程”活动。</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前身为1911年创立的县中学堂,1932年改制为县立商校,1956年县中与私立辛中合并为镇海中学。图为上世纪二十年代落成的法式校舍。</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后海塘始建于唐昭宗乾宁四年,当时为土塘,南宋淳熙与嘉定年间改筑古塘,东起巾子山,陆续延伸至东管乡二都,全长4800米。城塘部分宽14米,高5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重修城塘时,采用“城塘合一”的夹层石塘,既能防洪,又能御敌,在全国独一无二。民国时又对后海塘进行重修。图为1923年上海绅耆出席后海塘修复典礼。</h5> <h5> 李敏 (1924-1944)原名雅琴,小港青峙李隘村人。幼从父去沪。12岁随母进日商纱厂当童工。1937年回乡,入延陵小学读书,受进步教师启迪熏陶,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4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春在鄞西任中共樟水区委书记,以毓英小学教职为掩护,动员群众抗日。同年秋调任鄞江区委书记。1944年2月21日,国民党浙江保安二团进山突袭其住地后隆村,李敏等被捕。当天下午4时许,阴寒侵骨,李敏等3人被剥去外衣,押至樟村十字路口,绑于房柱上。敌人以刺刀再次威逼其说出全区共产党组织及武装情况,李敏厉声回答:“要杀便杀,要我说出来,办不到!”敌遂从小腿往上连刺20余刀,李敏遍体鲜血仍怒斥敌人,直至最后一息。</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24年,由镇海县长盛鸿焘发起并得到虞洽卿等旅外镇海籍人士支持建立了镇海孤儿院。图为镇海孤儿院西乐队演出后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27年镇海农民协会机关驻地——二圣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农民协会会旗。</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庄市大市堰余家,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於梨华(1931——--)镇海大碶横河人,1947年镇海中学毕业,台大历史系毕业,洛杉机加州大学新闻硕士,1967年出版《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写台湾留学生的寂寞和苦闷,被誉为“留学生的鼻祖”。并获嘉新文艺奖小说奖,於梨华擅长写亲情爱情及友情,写作已四十年,是极受欢迎的文坛长青树,1984及1991年两度获得富布累奖。1968-1993在纽约州立大学教中国文学及中文写作,并兼任该校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的国际交换计划顾问,退休后于1997年移居矽谷,笔耕不辍。</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32年,镇海县立中学改制为镇海县立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图为学校足球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4年春节,横河李氏家庭部分后辈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近代“宁波帮”著名人士虞洽卿早在20岁时即有“筹五百万将家乡建设完成”之宏愿,力图把家乡三北建成“小上海”。自1910年起,陆续投巨资建设龙山镇。图为1934年建成的三北轮埠公司码头。</h5><h5><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5年镇海民间救火会活动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图为1936年的“海绥号”巡逻艇。1940年7月17日,日军入侵镇海。7月20日晚,宁波城防司令部向浙海关紧急调用“海清号”“海绥号”巡逻艇,载石沉于梅墟拗猛江转弯处,以彻底封锁航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7年,被日军轰炸后的镇海街区。</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38年中共镇海县工委在小港蔚斗小学建立。</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38年小港抗日宣传队成员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39年4月日军大炮轰击镇海,为防备日军入侵,中国军队将镇海口封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女学生。</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0年7月17日,日海军陆战队侵占镇海城关、小港等地,国民党守军一九四师和赶来增援的十六师予以还击,22日晨击退日军,收复失地。图为国民党爱国将士收复镇海时留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1年4月镇海口沦陷,镇海口封江,群众惊慌失措逃难。</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机轰炸镇海,甬江口封江,为保证师生安全,县中迁徙辗转于乡村山区,坚持办学。图为43届毕业生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镇海县立简易师范1945年秋于柴桥伴云居创立。</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图为1945年10月7日镇海县机关人员和部队在高背浦口北撤。</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镇海县参议会第一届大会,摄于1946年6月24日。</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抗日战争后时任中共茅山工委委员、茅东特派员和武工队长的张仲英烈士,在1946年10月牺牲后,镇海人民给予深情的纪念。</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7年5月17日,镇海简易师范学生罢课上街游行请愿,配合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7年秋由旅沪镇海籍人士黄声远独资开办的私立辛成初级中学,办学历时十年。</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共慈镇县工委在龙山镇创办的凤湖初级中学。</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 1948年春,中共慈镇县工委书记赵士炘、委员沈宏康等在慈北黄泥岙驻地合影。</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