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荷兰,做荷兰人

Rona 容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乘火车离开荷兰时,心中有的是对它的眷恋。虽然那里晴雨不定,但却浓淡相宜;虽然没有大的惊喜,但却丰富多彩!它的平凡让人感受到了亲近、它的华丽让人感受到了浪漫、它的艺术让人感受到了真实、它的包容让人感受到了自由,而它的非凡创造力让人感受到了超前。</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火车上翻看到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又想起了荷兰人现实、淳朴、平和、安宁的一面。这里英雄主义与之无关,这里才体会到了"词语无声","思想无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回想起一路上遇到的现实生活中的荷兰人,既体会到了荷兰人的实在,也理解到了为什么英语中把AA制叫 "做荷兰人Go Dutch";既感受到了荷兰人的认真,也目睹了他们的宽容。自行车道上急速的车流、人们快捷的脚步,都在解释着为什么这个小国的富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街上随处可见高帅白美的男男女女,据了解,荷兰人平均身高1.83米,这是真的吗?我这1.75的个头,在那里就是正常人啊……😊</span></p> 代尔夫特Delft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代尔夫特Delft - 维米尔的故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过维米尔画作的人,都会被他画中17世纪平常人的生活所感染,那是一种由内到外的平和、宁静、不急不缓,没有强烈的喜怒哀乐,反而更是永恒的瞬间。如果说阿姆斯特丹代表了荷兰黄金时代的兴盛和繁华,那么来到Delft,感受到的就是千帆过尽的归依与安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蓝天的映衬下,古老的小镇显得华枝春满。入住运河旁安静的家庭旅馆,那丝透过窗棂映射进来的淡淡日光,不免让人追忆流连、感慨万千!主人送上的咖啡甜点更是滋润了我们的心田!这里一切都具有诗意,这里就是那首和平宁静的婉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规模不大的"维米尔博物馆"就在17世纪维米尔参予的绘画协会的会所。他一生作品不多,目前传世的只有34件是专家确认的真迹,3件基本确认但尚有争议的作品。虽然该馆没有任何他的原作,但这里按原作制作了所有37幅作品的1:1复制件,也可让我这样的"伪维粉"饱足眼福!除了画作,还有许多绘画场景的再现,以及对维米尔绘画中光线的研究。对于真"维粉"来说,这可是非常难得的学习体验方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城中心广场高耸的是建于1300年的哥特式"新教堂 New Church",&nbsp;后经白色洗涤后改为新教加尔文派教堂。务实的荷兰人没有在给它取名字上花太多心思,新于几条街外的"旧教堂 Old Church",故称为"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被尊为荷兰国父的威廉.奥兰支就埋葬在这里,后来奥兰支家族承袭了荷兰王位,也就成了王室家族故人的棺葬地。鉴于篇幅有限,关于威廉.奥兰支在16世纪如何率领荷兰人民与西班牙抗争、如何推动新教、如何被天主教雇佣杀手暗杀的历史,就留给大家去深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几条街道之隔的"老教堂 Old Church"始建于1246年,后逐渐加建成一个完整哥特式教堂。不无例外,其内部也经历了白色洗涤。</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它古老的建筑承载的历史,这里还是维米尔的安息地。站在他的墓葬前,不免心生感叹,但愿维米尔的在天之灵能够得知,他生前虽没有名声显赫,但他和他的作品一起已化作永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著名的荷兰瓷器也称作"代尔夫特陶瓷Delftware "。究其历史,可追溯到黄金年代和中国通商时对中国青花瓷的借鉴;观其外型,瓷器上的画工更高超,内容皆西化。但荷兰瓷器的用料和烧制要比中国的景德镇差很多,只能算作陶器,根本与景德镇的高岭土烧制的瓷器无法相提并论。如果对陶瓷器皿感兴趣,可以参观 Royal Dutch Delaware Manufactory。</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天早饭时,酒店老板兴致高昂地告诉我们"你们赶上了市场开放日Market Day",每周只有周四和周六在中心广场允许摆摊卖各种商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逛市场绝对是我们两家女主人感兴趣的项目,除了新鲜水果和蔬菜,原本发誓什么都不买的,但看到荷兰精美的花布,突然就失去了记忆,各进了几个厚实的桌布:)这也就成了我们一路上抬上抬下多余的辎重!</span></p> 鹿特丹 Rotterdam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了鹿特丹的火车站,眼前一亮!虽有思想准备,这里会是二战后重建的城市,但真站在这些时尚前卫的建筑面前,还是不停地赞叹他们走出了自己的一片精彩天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鹿特丹的大市场,外弧为住宅,中间是市场,而从市场抬头看到的是那巨型的半圆弧天顶壁画,让人有站在海底一样的感觉!这座象奇幻世界般的建筑由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 MVRDV 事务所设计,身在其中,边逛市场,边抬头欣赏天顶画,居然发现住宅房子的玻璃窗中还有一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座桥和远处的建筑也是鹿特丹的地标。无奈我不擅跋涉,只能眺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鹿特丹建筑设计之超前,让我想起大家都熟知的央视大楼,其设计师就是鹿特丹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的首席设计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超前的建筑艺术理念在大楼刚建成时曾经被大众鄙视为"裤衩楼",但我相信,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被批评的过程,就像任何艺术流派刚出现时一样。</span></p> <p>魔方楼</p> 阿姆斯特丹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人说,一生要有一个春天献给荷兰的郁金香,带着心中的憧憬,我们来到了阿姆斯特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存好行李,担心后面几天下雨,马不停蹄地赶到库肯霍夫(keukenhof),这座堪称世界之最的郁金香花园。据说它的郁金香品种有1600种之多,花卉数量达600万株以上,还有"奥古斯特"这样稀有的、曾经价值连城的品种。这些预备的知识充斥脑海,心中的库肯霍夫是一垄垄、一丛丛姹紫嫣红的郁金香构成的一片片无际的花田,就像这样一望无际地延伸下去(近景照以示无边无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走进公园,看到的都是这样被游客包围着的花池,而大片的花海只能遥遥在望。不无遗憾的是,整个公园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花坛,每个花坛中都种满了形色不同的郁金香,而许多品种都可划入珍稀之列,从未见过!站在那么多妖艳的郁金香前,我就权当这株为"奥古斯特"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说郁金香是由中国新疆传入欧洲,16世纪才传入荷兰。最初由于其稀有难得、花姿娇艳,成为上流社会女性追逐的奢侈品,佩戴一支艳丽的郁金香,相当于胸前别着一辆高级马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精明的荷兰人看到了以此牟利的机会,对它深耕细研多方配育的同时,全国上下都开始为郁金香疯狂。从1634年开始,荷兰百业荒废,全民热炒郁金香,甚至还为郁金香开设了交易所。1637年1月,奥古斯特花球最高达6700荷兰盾一株,这一价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郁金香事件(Tulip Mania):1637年2月4日,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郁金香交易突然崩盘,一星期后,其价格平均下跌了90%,几乎在一夜之间,多少人成为不名分文的穷光蛋,这就是世人皆知的"郁金香事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的荷兰,象征着美好、庄严和华贵的郁金香成了荷兰的国花,也是这里种植最广出口最多的花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不能安排去参观花卉拍卖交易场,可以去转转阿姆斯特丹的花卉市场,体验感受一下购买、挑选不同花种的乐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面朝大海并不一定就春暖花开!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世界,可以说荷兰人创造了荷兰!八百年前,这里原本是一片湿地,在露出海面的些许土地上,人们建起了渔村,捕捞"鲱鱼"为生的同时,筑坝填海,造河建房。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就是荷兰人拦水筑坝后建造的一座低于海平面的水城。低平是荷兰地形最突出的特点,也因此被称作"低地国家"。(照片来自网上,自己拍的太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接下来在阿姆斯特丹的几天都是阴雨连绵,我们游览的热情居然丝毫不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冒着雨,我们还是选择了"象当地人一样"的游船,在船长的解说和交流中,感受着这四通八达的人造运河的魅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贯穿整个城市,有三大半圆为主航道,中间穿插着许多支航道。运河两岸都是联排的几层小楼,小楼的形式虽然相似,但其楼顶都会有不同的楼楣(Gable)做装潢。船行驶到不同区域,船长都会讲述那里相关的景点和趣事。一般人家有3个窗宽,富人房子是5个窗的宽;为什么倾斜的房子还能继续使用;站在水中的房子是怎么打地基的;开明的荷兰人为什么会让红灯区和"咖啡店Cafe Shop"合法化;运河中的船可以当固定住所;新教城市里的地下天主教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打着伞,在城里漫步,从古老的火车站穿过车水马龙的Damsquare, 来到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虽然建筑后来被彻底翻新改造过,但这座曾经的世界第一股票交易所就是17世纪初股票交易机制的诞生地。就在这里,荷兰人发明了股票交易!</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六世纪,作为西班牙附属国的荷兰,凭借地理优势,扮演起了"海上马车夫"的角色。而其载体就是全民参股的"东印度公司",大到政府,小到清洁女工,都是它的股东。机敏、精明、吃苦耐劳和诚信可靠的荷兰人基本垄断了当时的贸易航运!航运使荷兰富足强大,也让他们远航开疆拓土。新西兰(New Zealand), 纽约(最初叫New Amsterdam),台湾,印尼等都曾经是荷兰的殖民地。(照片来自网上,又拍烂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再往前走,就是这座不太起眼的"王宫",荷兰奥兰支Orange皇室的宫殿。相较见过的各国宫殿,这未免显得有些平凡。明白为什么橘黄色是荷兰国色了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它是1656年建成的市政厅,是当时拥有城市自制权的市民集资所建,后归于奥兰支皇室所用,拿破仑统治期间,其弟也将其用作皇宫。这个建筑是联省自治、经济兴盛时期荷兰的重要历史见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皇宫一路之隔的是用于皇家大礼庆典的"新教堂Nieuwe Kerk" 。虽称为"新",其实它是一个建于1409年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后几经重建,并经历了基督教新教的"白色洗涤White Wash", 成为现在这个样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荷兰,无论哪里的教堂,无论其所建年代多么久远,其内部装潢都是清一色的白墙。十六世纪初基督教新教的出现,使得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划分为水火不相容的两个阵营: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向往自由贸易的荷兰人,完全接纳了新教,人人可以读圣经、人人可以和上帝直接祷告、不崇拜偶像(包括圣母玛利亚)、剔除繁杂奢华的教会组织和设施。他们捣毁了原天主教堂里的雕像和壁画,用白粉粉刷覆盖天顶和墙壁,这就是所提到的"白色洗涤White Wash"。读历史时,深感当时天主教的腐败和桎梏,也深受新教的改革的鼓舞。可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看到那么多的艺术宝藏被毁掉,也不免扼腕叹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七世纪初作为全民新教的国度,荷兰还是给第一批踏上美国土地的英国清教徒的临时藏身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现代建筑后面的水边小楼就是著名的"安妮之家Anne Frank House ",安妮所属的犹太家庭在纳粹统治时的躲藏处。在长达两年的隐藏生活和后来的集中营生活中,安妮的日记记录了二次大战期间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恶行,也记录了他们一家人面对迫害坚强生活的勇气和毅力。她的事迹后来被拍成电影"The Diary of Anne Frank(安妮日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我们两家都不喜悲伤的场景和故事,路过时,只看了外景。(照片来自网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来到向往已久的"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我们启用了"荷兰通票Holland Pass"以避开参观的长队。这座藏有百万件精品的艺术殿堂建成于1885年,其"新哥特"与"新文艺复兴"结合的建筑形式,使得它富丽华美中有那么一丝的庄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忘记哪位大师说过,音乐属于德国、戏剧属于英国、绘画属于荷兰、建筑属于意大利、文学属于法国。这个观点虽然我不能完全赞同,但荷兰绘画在艺术史上的地位的确举足轻重。黄金时期,绘画大师辈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市场的驱动,在十七世纪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产出油画的总量在八百万到一千二百万之间。富有的荷兰人愿意把钱花在肖像画、集体画、装饰画甚至风景画上!而"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的收藏以荷兰画派的绘画为主。这里的镇馆之宝有伦勃朗Rembrandt的"夜巡"和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几幅珍品。而我心中的镇馆之宝则在单独的博物馆介绍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梵高的热爱,使我和老公在旅途中一直寻找他的足迹!去年九月在普罗旺斯的阿尔(Arles)因梵高博物馆闭馆整修,抱憾而归!这次"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定是旅行的重点之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内藏200多幅梵高的画作,1000多张手稿,十几本复印画集,4本画稿和759多封书信。这些基本上都是梵高留给弟弟提奥的。遗憾的是,弟弟提奥在梵高去世半年后也随他而去,是提奥的太太约翰娜.邦格Johanna Gezina van Gogh-Bonger把梵高和提奥书信往来发表后,才让世界开始关注这位无与伦比的伟大画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梵高37岁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的创作总数超过2000件!梵高的最后两年在阿尔(Arles)度过,南方的艳阳花海给了他激情和灵感,而他非同常人的个性又不能融入那个世界,致使他对于朋友高更的到来寄予了所有的希望。他激情四射地描绘了他与高更的小屋,他画出最美的向日葵来装扮这个房间!但这美好的期盼在高更到来后不久就成为泡影,梵高的精神状态也出现了异常。</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到梵高的画作,有人会流泪!那是因为梵高是用生命在创作,他的画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句句生命的语言!梵高一生内心孤独,而他对世界又充满火焰般的热情,两者撞击,就是他的创作源泉!他画的世界都是来自他心中的风景,狂热、奔放但却真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馆内禁止拍照,这里我只列出看到的几幅著名画作:向日葵(费城艺术博物馆也有一幅),阿尔的黄房子,卧室(奥塞博物馆和芝加哥艺术馆也各有一幅),杏花,日本花魁,播种,自画像多幅(奥塞博物馆也有),Lourec-Touruce 画像,麦田里的乌鸦。</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对"安妮之家"、"阿姆斯特国立博物馆"及"梵高博物馆"都感兴趣,建议购买"博物馆通票Museum Pass",可以避免博物馆的长队。需要强调的是"安妮之家"和"梵高博物馆"只买通票还不够哦,要尽早网上预约参观时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5窗宽的运河边住宅现在是开放的博物馆(Willet-Holthuysen Museum),照片中可看到它精致的法式后花园。这栋大别墅建于17世纪,后几经易手,现在的内饰属于19世纪的一个富商。参观这里主要是感受一下荷兰黄金时代富商的生活状态。(照片来自网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本在日程中的"航运博物馆" 因天气原因,只能放弃。</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说,精于生意的荷兰人在成为"海上马车夫"的竞争中,除了有效地运用地理优势,还发明了减低航运成本的"大肚船"。当时维京地区对商船的收税是按照甲板的大小,而荷兰人的货船减掉了武器装备,做大了船体,减小了甲板,从而降低了航运成本。</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荷兰人视信誉为生命的商业道德规范,使他们成为16-17世纪的海上强国。1597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船长带领17位船员,航运中遇到冰冻,被困在新地岛上长达八九个月。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巴伦支和他的船员们靠燃烧甲板来使自身在严寒下保持体温, 并以打猎维生。8位船员丧失了生命,然而,他们致死都没有动用船上所载的货物,那里就有可以救命的食物和药材。看完这个和航运相关的故事,也许就不用去那里参观了😊(照片来自网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体验古老的荷兰的特色文化,鱼村、风车、木鞋作坊和奶酪制造,我们选择了包含三个阿姆斯特丹北部村庄的一日游:Zaanse Schans, Edam and Volendam。</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坐在大巴上,每位游客都可用耳机收听相关的文化历史介绍,下车时,已经被知识武装的人们就可尽情地体验享受那里的一切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Zaanse Schans是个古老、朴素而美丽的村庄。清清的湖水旁,仍保留着为数不多的几个老式风车,它们用转动的风扇叙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十三世纪后,智慧的荷兰人在筑坝填海中,借鉴古希腊的风车水利技术,发展为适于荷兰地理条件运作的风车排水系统,利用天然能源的风车可以把积水排出,为了使风车不停地运作,每天几次需要专人操作调节风车的朝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筑坝填海完成以后,精明的荷兰人有效地利用了这些风车产生的动力,磨面、榨油……。我们参观的这个风车就变成了一个榨花生油的小作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来到Volendam这个充满生气的小渔村,先去观摩了制造木鞋作坊的表演,原来荷兰人就是用一种象刻钥匙的机器,把木鞋铉出来的。据说,这种木鞋非常防水保暖,甚至比Hunter的雨靴都好用,有言过其实之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Volendam的鱼市也是一大看点,只因贪嘴,把大好时光留给了品尝各种"美食",还相互鼓励着吃掉一盒生鲱鱼!我们的宗旨是,只要是特产,再难吃也要去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鲱鱼Herin很难算做美味,但早期的荷兰人大多靠它为生。在与苏格兰人的竞争中,一位叫威廉姆的渔民发明了一刀清理鲱鱼内脏的方法,使得捕捞的大量鲱鱼很好地腌制起来,再卖到欧洲其它国家。他们站稳了这个市场,也赚到了银子用于家园的建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Edam小镇除了有许多奶酪作坊,街上小店林立,有专营甜点的,有卖荷兰纪念品的,有鱼铺,有服装商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去参观的这家农场的奶酪作坊,不但展示了奶酪的制作过程和工艺,还拿出十几种奶酪让我们品尝。神奇的是,我平时基本不能接受奶酪,但那天居然喜欢品尝到的好几种。看来荷兰的新鲜奶酪是我的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要小看荷兰这片填海而建的土地,其农产品出口居然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法国!我不禁要问,哪里来的这么强的生产力!</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16px;">==============================</span></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闲话少说,还是要说说正事儿:那里什么好吃!</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鲱鱼、奶酪、夹着蜂蜜或糖浆的维夫饼、甜甜圈都属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不爱吃的,也许你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中这盘精美的甜点可是Delft旅馆早餐的冰山一角。明白我为什么说荷兰人实在了吧?早餐随便吃精致美味的马卡龙,我还是第一次经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荷兰人把甜甜圈带到世界各地的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所到之处的各种美食。这里各国美食争相斗艳,既做得精良,价格又公道。但到了阿姆斯特丹,不体验这里的印度尼西亚美食,会是一大遗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鹿特丹市场Market里的希腊餐。两人套餐20欧元!吃得太美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