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家里有个学画儿的亲戚也算是老天的眷顾,从小就最喜欢去他们家玩儿,看新买的大画册,怀着无比的敬意,洗净了手,憋住气,一篇一篇小心的翻,也喜欢看他们家里墙上不时换上的新油画,听大人们评论这张好,那张则稍稍欠点火候。还经常被抓去给亲戚当模特,扎着小辫儿的,戴红领巾的,戴小草帽的,然后就是从乡下回来,壮壮实实,工农兵形象的…就这样天长日久,耳濡目染的,也对赏画有了些兴趣。在北京时,一听说美术馆有什么好画展,再忙也是会去转一圈的。</h3><h3><br /></h3><h3>埃及之行最难忘的就是一路看到的雕塑壁画,在墙上,柱头,门楣,屋顶 ,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绝世珍宝,带着岁月的沧桑,静静的等待着和我的相遇,给我这个爱画之人,转身抬头之间连连的惊喜!</h3><h3><br /></h3><h3>雕塑多是在开罗的埃及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壁画集中出现在帝王谷的墓葬群里,神庙则是个大型的浮雕展览馆…的确,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跨国界,穿时空,永久的感染,打动着欣赏它的人的…</h3><h3><br /></h3><h3><br /></h3> <h3>上图:那迈尔调色板</h3><h3><br /></h3><h3>埃及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那尔迈调色板(Narmer Platte). 埃及0 王朝,公元前三十一世纪文物,距今已有五千一百年!上面有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象形文字铭文。调色板一般用于研磨化妆用品,但这位老兄体形过于庞大, 因此被认为是用于祭祀活动的。调色板上面的图案,是描述那尔迈国王统一上下埃及的故事。</h3> <h3>上图:书吏坐像,</h3><h3><br /></h3><h3>公元前二十五世纪中期,着色石灰岩雕像。距今已有四千六百多年</h3><h3><br /></h3><h3>"书吏"是古埃及有文化的政府公务员。看到他腿上摊开的纸了吗?古埃及很少有人会写字,因此书吏一般是社会地位崇高的贵族。</h3> <h3>上图:书吏坐像特写。</h3><h3><br /></h3><h3>看那书吏的手脚塑得那么自然逼真,胸,肩,肘处的肌肉线条流畅,充满弹性,他腰背挺直,双眸凝视着远方,那种严肃,自信,又有点清高的表情,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四千六百年前埃及受过教育,有点儿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形象。</h3> <h3>上图:拉霍特普王子及王妃坐像</h3><h3><br /></h3><h3>着色石灰石雕像,造于公元前2575-2551年,距今四千六百多年,是埃及古王国人物雕像代表之作。</h3><h3><br /></h3><h3>王子年轻的身体充满活力,他肤色较深,短发,穿着埃及缠腰短裙,以埃及王室的标准姿势,右手抚胸,左手放在膝盖上,正襟危坐。他的王妃肤色较淡,轻衫之下,体态丰腴,性感的曲线若隐若现。王子目光坚毅,王妃目光温和,这座雕像把女性的柔美端庄,和男性的强壮刚健的对比,表现得赏心悦目。</h3> <h3>上图:塔霍特普王妃雕像特写。</h3><h3><br /></h3><h3>王妃的脸部刻画细腻,她的眼睛是石英石和雪花膏(一种白色玉石)做成的,水泱泱的发亮。眼睛周围描着一圈漆黑的眼线,衬得一双眼睛格外有光彩。王妃头镶嵌着宝石的发箍和项链,身着薄如蝉翼的白色披风,和她身边的王子简单的服饰搭配形成反差。看来女人要柔,男人要壮,这种审美趣味四千五百年中都没有变过。</h3> <h3>上图:卡佩尔木雕,</h3><h3><br /></h3><h3>造于公元前2465-2458 年,距今约四千四百多年。这是一座陪葬的木质雕像,埃及千年以上的文物多为石头材质,木质雕像能够保存4400年不腐烂,大概只有在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才有可能,因此这具木雕格外难得。</h3><h3><br /></h3><h3>这是一个有很高社会地位的祭司。他手持权杖,腰系短裙,目视前方,迈步向前。</h3><h3><br /></h3><h3>这个木雕有个名气很大的别名"村长",因为这个木雕太逼真自然了,他壮实的身材,敦厚的脸庞,有担当的神态,无一不像当年这个木雕出土时一个工作人员家乡的村长。从此"村长"之名便不胫而走,举世闻名。如今真正知道他叫"卡佩尔木雕"的人反而不多了。</h3> <h3>上图:卡佩尔木雕头部特写</h3><h3><br /></h3><h3>村长的眼睛是用水晶和黑色石头制成,这双的眼睛活灵活现,透着不卑不亢,坦荡刚毅的神气,让你觉得,他的确是个能为村民主事儿的一村之长。<br /></h3> <h3>上图:美度姆(Meidum)浮雕画"鹅"</h3><h3><br /></h3><h3>公元前2757-2511年作。这块浮雕残片,是从埃及第三王朝法老金字塔所在地的一个马斯塔巴里出土的。六只形态逼真的鹅,四千六百多年之后,依然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这个,可称得上"不朽"二字了吧!</h3> <h3>上图:美度姆鹅局部</h3><h3><br /></h3><h3>这些鹅是画在灰泥上的。细看鹅身上的每个细节都是那么妥帖自然。你好像能够感觉它红色的脚掌紧紧抓住地面的力度,它的脖子,嘴巴,眼睛,都准确地聚焦于地面的食物上。它的羽毛很有质感,羽毛颜色深浅和谐的变化,你再仔细看,甚至能感到鹅背上的羽毛和肚子上的绒毛触觉上的区别。这些姿态优雅的鹅,向人们传递出一种让人感动的和平安适的气息……</h3><h3><br /></h3><h3>埃及壁画上大量使用近似金石篆刻般刚硬,夸张的单线画法,这张图画则告诉我们,在4600年之前,埃及的现实主义绘画技巧也已炉火纯青,丝毫不输今天。</h3><h3><br /></h3> <h3>上图:侏儒赛尼布和家人石雕</h3><h3><br /></h3><h3>造于公元前二十四世纪,距今4400 年。</h3><h3><br /></h3><h3>还记得那个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的胡夫法老吗?据说侏儒赛尼布就是他的葬礼祭司。这个雕像的看点是其构思之巧妙。祭司的一双儿女站立在盘腿而坐的祭司身下,这个设计,自然地掩盖了祭司的身体缺陷,使得这组群像整体看上去平衡和谐。看到他的儿女都在天真地吮吸着手指了吗?赛尼布妻子嘴角微微上扬,气质温柔,很有表现力。</h3> <h3>上图:纸莎草亡灵书(book of the death) 残片</h3><h3><br /></h3><h3>估计写于公元前1450-1600 年。</h3><h3><br /></h3><h3>亡灵书是指导逝者如何穿过冥界,通往永生的神密指南。从这个意义上说 book of the death,应译成"通往光明之书"才更加确切。亡灵书以前是写在墓道的墙上,新王朝之后,才改为写在纸莎草纸上,放在木乃伊身边。</h3><h3><br /></h3><h3>埃及决定人死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过程,比我们中国更加更加"程式化"一些。它不是由阎王爷心血来潮拿笔胡乱一勾,就决定了你的后世何去何从,而是要在逝者通往冥间的路上,设下种种考验,逝者一路不但要回答由四十二位神明轮番的诘问,同时还要小心避免恶神的陷害。就算你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了所有考验,那也只能保证你来到"最后的审判",即"称心"之地。就像犯人最终只有通过测谎才能证明无罪一样,死者必须通过"称心"才能获得重生。</h3><h3><br /></h3><h3>上图是埃及博物馆里纸莎草亡灵书碎片,压在一片大玻璃下面,我照了亡灵书中最重要的"称心"的部分。这是一架天平,天平一端放着真理之神玛特(Maat)头上的羽毛,一端放着逝者的心。如果此君生前作恶多端,他的心就会变的比羽毛重,天平就会倾斜,守在天平旁边的恶神见状,就扑将上来,把这颗有罪之心一口吞进肚中,此人通往再生之路便呜呼哀哉,夭折于此。反之,逝者便能捧回那颗轻盈善良的心,来到充满希望的冥界,被做成木乃伊,等待着灵魂的重生。</h3><h3><br /></h3><h3>亡灵书就是指导逝者如何回答神的问题的咒语。它图文并茂,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亡灵书内容都不同,亡灵书的作者是当地祭司,这样看来,祭司的工作量也真够大的。</h3><h3><br /></h3><h3>据说埃及最著名的亡灵书是 "阿尼的纸莎草亡灵书",它有186个章节,写在10470 张纸莎草纸上!真有点为可怜的阿尼担心了,这祭司到底是想帮他呢还是想害他?一万多页啊,他在上路之前能背得下来吗?<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上图:着色粘土铺面石碎片</h3><h3><br /></h3><h3>作于公元前1350-1333年。距今有三千三多年。这幅画生动地描述了野鸭从沼泽地中飞起的一瞬间。让你好像听到野鸭惊慌地扑扇翅膀的声音,野趣十足。</h3> <h3>上图:罗赛塔石碑(Rosetta Stone 复制品)</h3><h3><br /></h3><h3>黑色玄武石制作的罗赛塔石碑,是了解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基础,在历史上意义非凡。此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这个石碑的宝贵之处在于它同时以三种文字: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圣书体)和埃及草书(世俗体)刻出了同一段诏书内容,这就给考古学家提供了破译埃及古文字的线索。</h3><h3><br /></h3><h3>尽管埃及有5500多年的文明史,但是一直到十九世纪初,人们还是对埃及的古老文字一无所知!这给研究埃及文明带来了极大的障碍。所幸的是,人们对希腊文的了解在十九世纪时已经非常广泛。石碑在1799 年出土后,法国年轻的语言天才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 )花了两年的时间,用和希腊字母对照的方法,研究大英博物馆里的罗塔石碑,成功的破译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打开了古埃及文明迷宫的大门。商博良曾担任卢浮宫埃及馆馆长,是埃及学的创始人,他在破译罗塔石碑时年仅34岁。</h3><h3><br /></h3><h3>埃及博物馆里的罗塔石碑是个复制品,真迹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石碑于拿破仑侵略埃及时被法国士兵发现,后来法国在1801年战败英国,石碑被运至大英博物馆保存至今。埃及曾经多次索要不果,无奈只好在埃及国家博物馆里的放个复制品……咳,这多像我们的昭陵六骏啊!如今六骏中最美的飒露紫和拳毛䯄还在美国宾大博物馆里默默思念家乡,而我们西安碑林六骏中,只有四骏是真迹,其余两骏的复制品,身上明显少了岁月赋予它的灵气!</h3><h3><br /></h3><h3><br /></h3> <h3>上图:法老王的王名圈</h3><h3><br /></h3><h3>每位法老的雕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王名圈,懂行的人一看王名圈就知道是谁。王名圈一般刻在胸口,手臂,或是雕刻基座上,里面有这个法老的出生名(出生时起的名字,比如刘彻)和王位名(登基后才取的名字,比如汉武大帝)。这个王名圈是在埃及博物馆某个法老雕像上照的,遗憾的是我忘记本尊名字了……</h3> <h3>上图:拉米西斯二世的王名圈。刻在手腕上。</h3> <h3>上图:拉米西斯二世的名王圈,刻在肩膀上。</h3> <h3>上图:法老阿肯那顿雕像</h3><h3><br /></h3><h3>阿肯那顿,是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距今3300年,他在公元前1353-1336 年间,共统治埃及十七年。</h3><h3><br /></h3><h3>这是有故事,有性格的法老。其他法老的雕像都是要把自己雕的威猛英俊,极力美化,而他却特立独行,一定坚持以素颜示人,结果他的雕像就成了这副样子:长脸,眯眼,高鼻,厚唇,还有一个大得不可思议的后脑勺。他的身体绝无健美可言,那细细的胳膊,赢弱的腰,鼓鼓的肚子,加上一双和身体不成比例的短腿,简直就是个女人!他的形象太独特了,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至今认为,阿肯那顿是个外星人!</h3><h3><br /></h3><h3>我们在一次吃饭时,看到一位年轻的黑衣服务员,面色黝黑,那个侧脸太像阿肯那顿了!尤其是其标志性的细眼和厚嘴唇!所以我相信,埃及博物馆里的阿肯那顿雕像绝对是个写实的作品。埃及人里的确有那么一支长成了这副模样。至于外星人是否和这种怪异的相貌有瓜葛,有多少瓜葛,就不得而知了。</h3><h3><br /></h3><h3>图塔卡萌是阿肯那顿的儿子,好像也有点怪模怪样,只是他没有父亲潇洒坦荡,总是要小心"P图"后才肯出镜,所以从塑像上看不出二位法老之间的血缘关系。</h3> <h3>上图:据说这是阿肯那顿的头骨(网络照片),你觉得像人类吗?</h3> <h3>上图:阿肯那顿膜拜太阳神阿顿</h3><h3><br /></h3><h3>阿肯那顿不仅形象奇特,思想也不同于一般的法老。他一生中最值得一书的壮举,就是他所推行的"宗教改革"。埃及的历史就是一部根深蒂固的神话的历史,阿肯那顿硬要废除各路众神,新造出了一个所谓"宇宙最高神,太阳神阿顿",企图在埃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阿顿"的一神崇拜。</h3><h3><br /></h3><h3>在阿肯那顿看来:太阳神阿顿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他通过那弥漫在时间,空间的光芒,向人类传递着能量,养育,庇护着人类。阿肯那顿要人们从一瓢一饭,一衣一履,从红花绿树,从飞翔的小鸟,从遨游的鱼儿,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去感知,体会太阳神阿顿的真实存在和对人类爱的魅力。</h3><h3><br /></h3><h3>然而意识形态的改革绝不是轻而易举的,阿肯那顿这种虚无缥缈的理念,是与埃及人多神信仰相违背的,人们崇拜了千年的阿蒙,荷鲁斯,哈苏尔等等等等,怎么可能就这么"完"了呢?阿肯那顿的宗教改革最终伴随着这个理想主义者的逝去而告终结。诸神又被信徒们恭恭敬敬请回了各自的神庙,阿肯那顿则成了埃及宗教史上的叛逆,人们甚至不愿意再提到他的名字,一律以"那个罪人"来称呼他。这个"一神论"的推行者,这个为了自己的信仰,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唐吉柯德,最后成了一个无名无姓,可怜的孤魂,寂寞的飘荡在埃及的天上。</h3> <h3>上图:埃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石灰石头像</h3><h3><br /></h3><h3>公元前1479-1458年,距今有三千四百多年历史。</h3><h3><br /></h3><h3>古埃及雕像男人肤色都用红色,女人肤色则较浅。女法老为了昭显自己法老的威严,选用了男性的肤色。不过,她直入鬓角的修长的眉毛,挺直的鼻梁,薄薄的,微翘的嘴唇,都透着女性的优雅妩媚。最特别的那是一双大大的眼睛,透着智慧和权威。这双眼睛告诉人们,她绝不是一般的女性,一看就是个曾经一言九鼎,为我独尊的女王。</h3> <h3>上图:雪花石内脏罐</h3><h3><br /></h3><h3>图塔卡萌墓葬中出土的装内脏的雪花石罐。还记得在制作木乃伊时要先把内脏,脑子清理干净,只留一具空皮囊吗?</h3> <h3>上图:镶金棺椁</h3><h3><br /></h3><h3>图塔卡萌四层棺椁之一,镶满金箔的外棺。</h3> <h3>上图:金座椅</h3><h3><br /></h3><h3>图塔卡萌精致的金座椅,那上面是图塔卡萌和他的王妃日常生活画面。</h3><h3><br /></h3> <h3>上图:金座椅后面也很是讲究的!那年代绝对没有什么,大楼只油漆临街的一面的那种令人尴尬的"面子工程"!</h3> <h3>埃及之旅给我印象深刻的雕塑作品介绍完了。在欣赏回味它们时,我不断的想,它们都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四千多年了!这四千年中,我们的渺小的肉身,不知已经历了多少百次的轮回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