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六.一

听雨轩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临近六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被卷入轰轰烈烈的节目排练中。老师们忙前忙后,喊得口干舌燥;孩子们全凭兴致行事,合心了就积极配合,细节动作和队形变换完成的又快又好,若是不高兴就打酱油似的混在队伍里,老师们顾此失彼,孩子们自得其乐。</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个特别心不在焉的,每个动作都不在老师的调调上,他一会儿望望流云,一会儿瞅瞅梧桐,一会儿专注地看其他班的排练,他能精准地完成那个班的所有动作,他很投入,以至于没有发现老师已站在他身边,他立刻变得规规矩矩。我立在窗前,静静地看着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搬着板凳唱儿歌的早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上二年级时才第一次参加六一节目演出。我们的班主任姓裴,又高又瘦,头发花白,每天早上让我们搬着凳子坐在他的办公室门前练习合唱。他先一句一句教我们念歌词,再一句一句教我们唱曲调。《六一国际儿童节》这首歌我们学了五天才勉强可以跟着他哼下来,因为我们总是记不住歌词,老师气得斥责我们:“天天教天天忘,真是猴子掰棒子——边掰边丢了。”我心不在焉地跟着练了好多天,总是忘词,终究也没能学会这首歌,到如今也只会唱前四句:“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学习雷锋好榜样》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两首歌我们倒是唱的很不赖。裴老师使劲抡着他竹枝似的手指在前面指挥,我们个个昂首挺胸,兴致勃勃地和着他的节拍演唱。有一次,唱到“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的‘飘’字时,裴老师的右手高高举起,我们扯着喉咙跟着他唱“飘——飘——”,就是等不到那个“扬"字的手势,好半天,裴老师才皱着眉头说,他刚才一用劲把腰扭了。于是,临时叫我上去当指挥,我受宠若惊。他拉着我的两条胳膊耐心地教我划四二拍的手势,我学得很快。看着伙伴们那一双双发亮的眼睛,我又自豪又担心,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我挤出时间刻苦练习。</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这次的锻炼,以后的六一儿童节,我便成了学校里的小主持人。记忆最深的是给新队员佩戴红领巾后,领着他们在国旗下庄严地宣誓:我自愿成为一名少先队员……那时,红领巾在我们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东西,很多孩子就算晚上睡觉也是戴着的。</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87年乡上新修了人民舞台,雪白雪白的外墙,从一个小红梯上进到台子里,又宽敞又美观。六一儿童节这天,全乡举行了文艺汇演,我照例当主持人,在宣布:“现在由下马小学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舞蹈《拥军花鼓》”时,不知怎么就没有咬准"马″字的声调,很是尴尬,我红着脸退回幕后,第一次体验后悔和自责的滋味,尽管当时老师们没有批评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演出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约上几个闺蜜,准备把口袋里的1元钱花完。其实,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可吃,最稀罕的就是冰棍了,五分钱一根。用一根竹签冻结在一个长方形的冰块上,冰块有三寸长,一寸半宽,一寸厚,外面包着一层纸,有时候是花纸,有时候是白纸。买冰棍的小贩推着二八式的"飞鸽"自行车,后车座上绑着一个白色小木箱,上面盖着厚厚的小棉被,打开棉被,揭开箱子,取出冰棍,随即盖好箱子,捂好棉被。就在刚打开箱子的一刹那,冷气在阳光下变成了雾升腾起来,那种场景真美。买到手的冰棍舍不得咬着吃,只是用舌头舔,凉爽爽,甜丝丝的,从舌尖传遍全身。</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各种各样的冰棍数不胜数,可是,无论多么高档昂贵的冰激凌,吃在嘴里远远比不上当年那五分钱一根的糖水冻结成的冰棍给我带来的快乐,那是成长中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成长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美好的人生书页上一枚小小的插图。</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以至于入冬初看到满房檐吊着的冰柱儿,我都会伸手折下来,一边舔一边回味六一儿童节那一根冰棍的美味。</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是参加方阵,需要白衬衫、蓝长裤、白丝袜和白球鞋。虽然条件艰苦,可家里总会想法设法给我们准备齐全。若是在行进中不留意被别人踩脏了白球鞋,赶紧用几经周折从老师那里顺手牵来的白粉笔涂一涂,然后若无其事地跟着大家喊:庆祝庆祝,六一儿童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演出时的妆是老师请有经验的戏子化的。我的大鼻子总是伙伴们取笑的话题,可化妆的师傅说:“这鼻梁高高的,真好看!″我总算得到些许安慰。</b></h1> <h1><b>  我最开心的一次表演是打花棍。</b><b>仍然是裴老师教我们,由五六年级的女同学组成一个大方阵。除了白衬衫、蓝裤子、白丝袜和白球鞋,还需要一根两边扎有彩色布条的花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裴老师特别喜欢教我们这个,他说这是一种非常益智的健康活动,班里有个女同学名叫大娃,总是背不下来课文,语文老师总批评她:"人家好娃娃睡觉都在背书,你一背书就睡觉,赶紧学打花棍去。"</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裴老师右手紧握棍子,棍子在他的手里摆动自如,仿佛是他两只延长的手臂。花棍在我们面前“翩翩起舞”,一会儿90度的旋转,一会儿360度旋转,一会儿180度的旋转,从不落地,我们看得呆了,一有空就不断练习。</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表演时,手舞花棍,不停地击打自己的肩、胸、臂、背、膝腿、足等身体各部位,靠左右手的巧妙配合使花棍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高抛低挑,上下翻飞,左右旋转,场面十分热闹、壮观。</b></h1><h1><br></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单人打花棍的花样很多:花棍在前叫落地钟摆,花棍在后叫鲤鱼摆尾;花棍左右交替叫斗转星移;高高举起转花儿叫空中揽月;通过双肩往后打叫反弹琵琶;最难最吸引眼球的是鹞子翻身和倒踢紫金冠。</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双人打花棍主要在于两个人的默契配合上,需要大脑发出复杂的动作指令,棍与棍,棍与地做有节奏的碰击。花棍发出悦耳动听的碰击声和着领队者清脆的哨声,边舞边行进,走过主席台时,就停下来原地表演。</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道具,在那会儿却不易得。 首先,我为找这样一根符合条件的直棍发愁。虽然乡下满山满谷长着树,可要找一根不易变形弯曲、粗细均匀的还真不容易。最后,我妈只好找木匠给我刨了一根,拿在手里光溜溜的,加上绚亮的木色,非常好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直棍,我开始为装饰用的花布发愁,家里没有多余的,到集上去买又来不及,鼓足勇气去裁缝铺里找,人家说是来迟了,早被别人借光了。我哭着喊着抱怨我妈没有把我的节日当回事,迫不得已我能干的妈只好把自己粉色的确良衬衫拆了,又从箱底里翻出珍爱已久的一小块白丝绸,用一根大红头绳紧紧地扎在直棍两边,粉白粉白的,舞起来好像美丽的莲花。这样,这根直棍便传家宝似的一直留着,谁用借给谁。</b></h1><h1><br></h1><h1><br></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我这个孩子王,沉浸在六一儿童节的忙碌训练中 ,闲暇中总会想起那年那月那回不去却又舍不得遗忘的六一儿童节。年华似水,冉冉而过,所有的感动即便在冬天遗忘,也会在春天苏醒。在无数个朝夕相处的日子,我不止一次被孩子们的天真善良所打动,了悟成人世界里的太多伪善欺瞒,庆幸自己拥有一颗童心。遭遇过生活的冷暖薄凉,在似箭的光阴里辗转,逝去了懵懂的童年,逝去了美妙的少年,告别了希望的青年,进入了奋斗的中年,一路跌跌撞撞、风尘仆仆。今后的日子,愿你我都保存好那份初心,看云卷云舒,听细水长流,一生安好!</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谢谢朋友们的阅读,愿我们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