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钩读贴,单钩记位,描临三套功

心间福田

<h3>  个人自2016年进入网络楷书基本部件班学习以来,从开始的【描临结合,红笔找正】到后来的【双钩描红】一直对学习方法少有思考,直至日前,班级推行【双钩强记】,学生作为五班管理员,身先试法,初试之下,因其耗时甚久,耗神甚巨,有不便之叹。<br></h3><div> 近日开始毕业作品,再推此法,两日一字,双钩描临,压力甚大,至第七、八字,笔画繁复,缺陷凸显。乃生思变之心,探求合理,以解郁闷之情。</div> <h3> 翻阅相关资料,书法名家潘伯鹰言:学古人书法的正规方法是三套功夫同时并举的。 那便是 “钩”、摹”、“临”的三套。</h3><h3> 何谓 “钩”?那便是将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薄纸,蒙在古人法书真迹的上面(古人是用一种“油纸”。现在各种程度的透光薄纸很多。)用很细的笔精心地把薄纸下的字迹,一笔笔钩描下来,成为一个个的空花样的字。这叫作 “双钩”。钩好之后,再精心地将空处填清,成为真迹的复制品。这叫 “廓迹”。此为第一套功夫。</h3><h3> 何谓“摹”?便是将纸蒙在前项复制品之上,照着一笔笔的写起来。习字用描红本的方法,即为 “摹”书之法。此为第二套功夫。</h3><h3> 何谓 “临”?临是面对面的意思。书法中的“临”即是将真迹(此处为“底本”的意思,所学的碑帖,即是底本)置于案上,面对面地学着写。写时只用白纸, 而无须再蒙在钩出的本上; 也可以仍然蒙着, 以期 “计出万全”。</h3><h3> 以上这三套功夫, 连为一大套, 是学古人法书最准确、最迅速的方法。前辈学书都是这样的。<br></h3><div><br></div><div><br></div> <h3> 明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谈及教童子方法:“余教童子作书,每日只学十字,点画体势须使毫发毕肖,百日以后便解自作书”。初始学书,每日十字,这便是定时定量;而使十字毕肖,则是集中精力突破,做到少而精,而且有标准要求,如此精临细摹,百日后,掌握的单字达到一千字,乃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学生就知道如何自学。这个方法,可以有效的将每日之功,积成书写之功。</h3><h3> 积少成多,从手到眼,从眼入心,获得稳定的进步。古人在这方面下了最笨的功夫,但取得最好的效果。用描红、双钩、单钩摹书,再合以临书的方法,实现“毕肖”的目标。</h3><h3> 在初摹某帖的阶段,摹书法对细致入帖会起到关键作用。它能有效地训练学书者的手和眼,忘我入帖,达到精准的目的。今人多嗤之不用,谓“小儿科”,故字不准。</h3><h3> 宋姜夔《续书谱》云:“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只有精心的临摹,才能在布白、位置上不失其美。</h3><h3> 古人5、6岁开始拿毛笔练字,至30岁,25年的时间,足以打下扎实的功底,至中年后挥洒自如,自不在话下。而当代人,几人有此功?其实早在宋代,就已有少时功夫不足,而晚年不济之说。</h3><div><br></div> 由此可见“钩”、摹”、“临”三套功夫,古今谁能出不由户?莫不由斯道也。所谓大体相类,所不同者,枝节耳。<div>  夫“钩”有单、双,从学经验所思,吾以为:双钩优点在于有助读帖仔细,迅速把握形态;单钩则偏向于运笔路线之反映,有助记忆运笔路线及位置。两者似可结合并用,各取所长。一试之下,果然如此。</div> 遂将此法结合个人练习案例,记录如下,以飨同好。<div>第一套功夫,双钩、钩后填清,即描红。此字繁复,耗时约两小时。</div><div>探其功用,意在详细读帖,掌握笔法,兼记形态,略记位置。</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第二套功夫,单钩、对临。探其功用,旨在加深记忆,强化学习,记忆位置,此时居首。</font></h3> <h3><br></h3><div>第三套功夫,背临,红笔找正。探其功用,旨在检验,修正。</div> <h3> 初尝甚喜,夫临写阶段,以单钩代双钩,胜在耗时不多,记忆集中(仅需在位置、路线上耗神。因前者双钩填清阶段,已完成形态之记忆)。感觉蛮好,遂成文,以求分享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