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5月3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北京小姨发的消息与照片,才知道5月3日至5日,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照片正中的小姨,陪着两位校友参加了校庆活动,并拍照留念。小姨的姐姐、姐夫,也就是我的五姨、五姨夫,退休前都是北大的教授。小姨也算得上是北大的半个校友了吧。</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现跟随女儿定居加拿大的五姨,在北大校庆的时候,心随华诞的节奏,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传递了庆贺母校生日的祝福心声。五姨的两个女婿都毕业于北京大学,与五姨同是北大的校友。虽然他们都已经选择了在加拿大生活,可祖国的北大,永远是他们内心深深的牵挂。</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为五姨一家高兴,同时也为北大的莘莘学子们高兴。120年,对一个人来说,或早或迟都属于生命的终结;对于科学知识与人性文化,她的生命,却是亘古及今、生生不息。我更为我的母校——金华市第五中学高兴。因为她不仅与北大同龄,而且很快将迎来"百廿五中"的华诞之盛典。母校走过的120年,她在我的心中,并不比北大逊色。因为只有母校为基础教育坚实奠基的"先声夺人",才有北大走向世界的光彩夺目。</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一张保存了46年泛黄的老照片,是我初中毕业时的留影,它激起了我对母校一连串的回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1970年2月,我们进校时的班级:三连一排,是一个特殊的班级,两年换了三个班主任、两位数学老师。其他还有十几位老师,先后担任我们班各科的教学任务。每一位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心中,老师不管长什么样,操何种口音,书教得如何,他们都是最神圣的。"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让我深深的敬畏与敬重。</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若干年后,当我也成为老师,仅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的我,模仿着当年初中老师各有千秋的教学模式与风格,不仅开启了我长长的教书生涯,而且成为我为人师表的标杆。 虽然已过46个年头,我始终记得毛主席的谆谆教导,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参加学工、学农、学军的活动,体验多种多样地社会实践,提升动手能力。这种"亦学亦玩"的学习模式,不正是我们今天的孩子所向往的吗?!学工,让我右脚的大脚趾头的指甲被压后化脓烂掉,大半年不能正常走路;学农,让我左腿的小腿上被蚂蝗叮咬后,连续几个小时血流不止。尤其是那手撒猪粪后的臭味,三天三夜都未曾驱散。可这一切,为我后来的知青生活,开启了吃苦耐劳地精神和参加劳动实践的人生历练模式。学军,战士威武的队列,军营的宽广与洁净,让我萌生了当女兵的强烈念头。此生虽未能如愿,却因此让我格外感恩兵哥哥,感恩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我们每一天的幸福与安康。</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虽然已过46个年头,我始终记得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学校为我们开设的化学课与英语课,让我入手了化学元素符号与英语字母,更让我在日后的教书生涯中,会利用英语字母出试卷,能听懂学生的幽默,明白化学老师的怀孕、分娩与"化学分解"的关系。</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虽然已过46个年头,我知道当年学校让我留的毕业总结肯定已丢弃,但在我的心中依然骄傲。我们这一届全年级8个班,只留了两位学生的毕业总结,我是其中的一个。记得当时我洋洋洒洒写了二十几张作文纸,丰书记夸我写得好,必须存档。记得那天晚上,我可是抄到手抽筋哪。</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忆往昔,再回首,这辈子我书虽然读得不多,却从未嫌弃自己经历过的人生岁月、社会百态。或许我没有花季少女般的粉嫩娇艳,却有绿叶的枝繁叶茂,有根的深沉,更有知天命、花甲岁月乐于助人、知足常乐的情怀与境界。</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叫王义和,两岁丧母,又因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脚行走不便。他在班里虽然话不多,但是同学们都记得一清二楚。</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我们班准备召开同学会,听说王义和同学身体不好,于是大家分头寻找。终于,在2015年的年底,剑文同学有了他的消息。2015年12月30日,我和同学们专程赶至罗店爱心院,见到了王义和同学。王义和同学因打工摔伤无钱医治,瘫痪在床已近十年。王义和同学没有家人,我们就成了他最亲的亲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春节前夕,同学们再次来到罗店爱心院探望王义和同学。很快,同学们为他捐款买了手机,上了微信,从此,王义和同学不再孤单,在微信上我们天天见面。王义和同学成为每天问候早安的第一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5月1日,繁华、新华、小平同学专程赶至罗店爱心院,接王义和同学到金华参加了第一届同学会。与会的41位同学,在分别了44年后,不仅为了同学情欢聚一堂,而且同学们第二次为王义和同学捐款,希望他快乐、幸福,过得更好。</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班还有一位叫阙凤娟的同学,若干年前就听说她与丈夫双双下岗。丈夫得病之后靠变卖家产为生,家徒四壁,度日如年。我们寻遍四周,始终没有她的踪迹。在同学会即将举行的前夕,小贞同学在街头碰上了她的姐姐,终于联系上了阙凤娟同学。她为王义和同学捐款300元:"我伺候了丈夫整整十年,现在他走了,我有了退休工资。当我日子好了的时候,我最清楚王义和同学的苦楚,我必须帮助他,也好借此机会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好人"。我紧紧地拥抱着她,泪如泉涌。</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作为组织者的我,特别欣慰我有一群好同学,不是兄弟姐妹却胜似兄弟姐妹。不过,我最心仪的是秋文同学说的那句话:三连一排,让我回家了!家,一定得有母亲,我就是妈妈。当新建同学喊我一声:"刘妈妈"的时候,让我泪流满面。</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8月27日,同学们各自带着可口的菜肴,赶至白龙桥敬老院,为王义和同学庆祝生日。当同学们为王义和同学唱起了《生日快乐》歌时,王义和同学热泪盈眶,这是他此生过得第一个生日。</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王义和同学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是那么地美好与幸福。我们大家陪着他,一顿生日宴,整整吃了四个小时。</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因为出版小说的缘故,与金华晚报的记者赵如芳老师认识,并加了微信。当赵老师屡屡看到我们同学们对王义和同学的关心之后,2017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她与我们一起去白龙桥敬老院看望了王义和同学,并陪伴他提前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赵如芳老师采访了王义和同学,我也做了记录。王义和同学早就认我做了姐姐,后来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大一岁。不过,既然答应了的事情,我会竭尽全力做好。我也特别感谢赵老师,让我对王义和同学有了更深的了解。</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5月5日,金华晚报刊登了赵老师的文章:《瘫痪11年后,43年前的同学来了》。赵老师详细报道了王义和同学的身体状况以及两年前同学们开始对他的帮助与厚爱。赵老师的文章,给了我们全班同学最大的支持与鼓励。</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初中的班主任叶景蕴老师看到报道后,马上联系了五中的工会主席刘庆华老师,也就是我的弟弟。终于,我们这些孩子,回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妈妈的怀抱。</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叶老师年轻时的这张照片,正是教我们时的模样。这是我后来上叶老师家翻拍的,因此有特别亲切的感觉。我还请朋友特地将照片修补了一番,还原了叶老师母亲般地大美。</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叶老师从小记事起,就知道爷爷叶尔恺信佛。民国出版的《佛学大辞典》的第一篇序,就是出自叶尔恺先生的笔下。360百科记载着叶尔恺先生的生平与书法作品。他是当时的云南学政,等于今天云南省教育厅厅长。</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让我最惊讶的是叶老先生写得最后一封绝版家书,当天晚上写好,第二天离世。看着叶老先生写的这封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家书,再想想老先生离世的方式,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向往的慢生活节奏与"喜寿"吗?!</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叶老师的父亲从日本留学归来后,在民国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任电机科科长一职。家住汉口的叶老师跟随母亲去上海给奶奶庆祝70大寿生日时,正赶上日本侵略者发动的"八·一三事变",从此与父亲天各一方。直到1943年父亲去世,亲人们再也没能相见。</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叶老师的一生,母亲对其的影响极大。叶老师的外公赵维熙,据360百科记载着的生平与书法看,他是1889年考进的进士,先后担任学政、知府、布政使、都督、参政院参政等要职。母亲出身于这样的大户人家,从小饱读诗书,尤其写得一手好字,同时笃信佛教。自从不幸遭遇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母亲坚信自己的福份已经享尽,不必再留恋过去的生活。于是,母亲靠着自己的文采给人做家教,养活着6个孩子。有时候,母亲一天要去四家家教,晚上回家都已是九、十点钟。母亲是裹了小脚的,虽然辛亥革命后放了小脚,但依然是行走不便的女人。坚强、刚毅、豁达、吃苦耐劳地母亲,不知不觉地成为叶老师人生的标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叶老师退休后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潜心钻研有关佛教的著作,看了大量的佛经注解、学佛之人的心得体会以及对佛教意义的阐述。叶老师觉得这是自己人生非常有意义的两年,真正的学佛之人就是像母亲一样的豁达,世事平淡,像爷爷一样的看淡生死。因此,叶老师特别注重精神环境的洁净,特别知足,特别喜欢随遇而安、行善积德。看着叶老师母亲写的书信,怎么能够让人相信这不是铅印字,而是书法?!能够写出如此静谧优雅书法的女人,一定是天底下最完美的女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5月,民营邦尔正骨医院为了做善事,接了白龙桥敬老院三十多位孤寡老人到医院体检,最后留下了王义和同学。医院主动表示愿意为其主刀,能让王义和同学重新站起来行走,开启全新生活。闻讯后的同学们欣喜若狂,纷纷慷慨解囊,为王义和同学捐款治疗。</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6月19日,王义和同学第一次手术。等在手术室外的我和同学们,前后近五个小时,终于盼来了手术的成功。当医生告知王义和同学因血流不止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时,同学们排班给他炖排骨汤、猪蹄汤送至病床旁。叶老师的腿部是股骨头坏死,采取了保守疗法,未曾手术,但行动非常不便。叶老师完全不顾自己82岁的高龄与行走困难,每天给王义和同学炖汤送至病床旁。2017年盛夏的炎热酷暑,是几十年来少见的,三十八九度根本不算什么,四十度甚至四十二度,但都没有热退叶老师的一片真情实意,可王义和同学实在是担当不起呀。我们便派出雇工,隔三差五地去叶老师家端回营养菜肴,让王义和同学吃得安心。我们师生们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给王义和同学补了两个多月的身体。</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手术七天后,导致了王义和同学髋关节置换后的脱落。7月10日,王义和同学接受了二次手术。医院与护理同时吸取了前一次的教训,大家小心翼翼地看护着王义和同学。半个月后,终于度过了难关,王义和同学能够坐了起来。</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王义和同学先后两次手术,35位师生为其捐款三万多元,其中叶老师两次就捐了四千元。叶老师对王义和同学的悉心照顾与大仁大德,就像妈妈一样,让我们深深的震撼与感动。</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的8月2日,是我们全班师生难忘的一天。王义和同学不仅站了起来,而且还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赵如芳老师再一次采访了王义和同学,她与我们一样,陶醉其中,开心不已。秋文同学做的加油包,表达了全体师生的共同心愿,也让我饱含着泪水,对大家充满了感动、感谢与感激不尽的感恩心情。</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8月11日,金华晚报刊登了赵老师写的:"40多年前的同学捐款,帮他重新站起来"一文,再次鼓舞了我们大家。后来我还听朋友说,我们班的助人为乐还上了金华电视台节目。同学们做了好事,得到了舆论与社会的认可,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哪。谢谢赵老师,谢谢金华晚报,谢谢电视台,谢谢家乡的父老乡亲,特别谢谢叶老师母爱般的温暖。</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同学们的心里继续惦记着王义和同学,一有空闲,同学们便带着饺子馅、饺子皮,来到白龙桥敬老院,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大家忙忙碌碌、开开心心,犹如过大年一般快乐无比。</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同学们的心里还多了一份惦记,经常三五结伴去叶老师家。大家带着饺子馅、饺子皮,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有一次,华森同学还带着外孙女一起去看叶老师。孩子的认知能力与动手能力,让叶老师喜欢不已,不仅夸奖着孩子,还专门与孩子拍照留念。事后,叶老师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孩子哪。</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5月1日,第二届同学会在曹宅塘田生态园举行。繁华同学一大早赶往白龙桥敬老院接来王义和同学,华森同学接来了叶老师。在一片片欢歌笑语中,叶老师一直挨着王义和同学坐着,不停的问这问那,叮嘱这叮嘱那。叶老师恨不得将自己生活的好经验,全部传授给王义和同学,让他能够身心健康快乐的生活。</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娱表演会上,我和叶老师首次合作了表演唱:"一壶老酒"。叶老师扮演母亲,我扮演女儿,当我演唱至歌词"忠孝两难全"时,泪如雨下,一下子给母亲跪下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亲生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给母亲唱过歌,更没有跪拜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叶老师成全了我的心愿。叶老师,您就是妈妈,是我们大家的好妈妈。</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叶老师在同学会上谆谆教导我们:人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每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继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历史知识,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叶老师最后为我们开出了一份学习清单,是中央电视台的五个栏目:《信中国》《朗读者》《经典永流传》《百家讲坛》《今日说法》。这些也是叶老师每天必看的栏目。叶老师,我们一定继续听您的教导,好好学习,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一辈子听党的话,关心公益事业,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好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日月转圜,星转斗移,46个年头,弹指一挥间,母校师恩依旧。我们全班同学,没有出过贪官污吏,没有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做过对不起国家与人民的坏事,初心依旧。母校的教导、培育之恩没齿难忘,我们就像那天边一颗颗耀眼的星星,衬托母校百廿盛典的灿烂辉煌。祝母校的教育事业永远昌盛、发达。深深的爱着您——敬爱的母亲!</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