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孙道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微信号:sdjnju</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冽的嘉陵江,从北碚峡口穿出,到水土镇后豁然开朗,拐出一巨大的“之”字,形成回水沱,古名“水土沱”。“沱”者,江水拐弯致江水回旋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水土,据在此土生土长的长寿中学龚会老师讲,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嘉陵江下游重要的码头和交通要道,清时即在此设置塘汛关卡,古有水土“白天千人躬首,夜晚万盏明灯”一说,足见其旧时的繁华。清康熙年间设水土铺,民国时置镇。</p><p class="ql-block"> 依托嘉陵江形成的自然通道,水土镇建有两个日容量5000吨码头,上通合川、下至朝天门。 </p><p class="ql-block"> 镇上的老人们,大多自小就在码头上谋生:肩挑背扛、装船或卸载煤炭、粮油、木材、河沙、卵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码头上一条条磨出凹槽的青石,浸着他们的汗水,刻着他们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城市飞速发展,随着绕城高速、水土嘉陵江大桥及云汉大道的建成,轮渡码头和货运码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面对着古老码头的最后一抹余晖,让我,再看它一眼!</p> <h3> 这里,是全市唯一遗存的免费车度码头。不过,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免费”还能走多久?走多远?听说,随着周围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免费车度即将吟唱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挽歌,跟“新时代”作最后的告别。</h3><h3> 码头右侧是银塘湾,散落着很多有故事的房屋,例如,银塘湾公路边有一独楼式建筑,系解放前即已存在的酱油铺。
顺着一株百年以上黄葛树,踩着青石拾阶而上,可见一旧时的防空洞。洞旁横竖着清代历朝遗存下来的嘉陵江水文石刻(另文叙述)。<br></h3> <h3> 江对面,为施家梁镇三胜渡口。<br></h3> <h3> 看见“三胜”字牌没?关于三胜渡口,笔者将另文叙述。</h3> <h3> 病重的妻子目无神光,她的眼里没有风景,脑子里没有喜怒哀乐,只有嘴边无休止的“我要回家”!</h3><h3> 哎!多年来,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我都必须抽时间逼她户外活动。她可怜,我更可怜!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h3> <h3> 右看,远处的桥梁莫非是兰渝铁路大桥?我不敢肯定。</h3> <h3> 左看,嘉陵江蜿蜒东去,直达朝天门,汇合长江口。</h3> <h3> 下看,河滩上圆润的卵石,陪伴过几代江边玩耍的孩童,见证过数代船工肩挑背扛的足迹。</h3> <h3> 洗衣女、钓鱼翁……好惬意的生活。</h3> <h3> 岸上洗衣女,水边钓鱼翁,江中捕鱼郎,……秋水共长天,汽船笛声残。昔骑长鲸不复返,空留明月照江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心茫然;恨不化作嘉陵水,一路向东故里还。
——此情此景,激起了我心中绵延的乡愁:故乡,江苏南通市如皋县,我想你!想你!<br></h3> <h3> 回看,陡峭的江提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黄桷树。</h3> <h3> 瞧这树根,成语“盘根错节”恐怕就出自于它。正是盘根错节,成就了树木峭壁上的生命存在。难怪人类社会总是、时时、处处注重“关系”的塑造。社会关系学,或许叫作“仿生学”更为恰当。社会达尔文主义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注脚。</h3> <h3> 墙壁上,巨石上,处处是旧时过往船只栓缆绳的石锁,如今锈迹斑斑,默不作声。</h3> <h3> 看!时间之流,为证明自己的存在,在砖缝间厚重的铁环上,蒙上了厚厚的铁锈。</h3> <h3> 细心观看,脚下到处都是旧时的石锁。</h3> <h3> 水文记录观测点(仰视)。</h3> <h3> 水文记录观测点(俯视)</h3> <h3> 远处凸出部,江流险要处,陡峭崖壁上,是陪都时期国民党中央警卫署旧址。</h3> <h3> 步步走近。</h3> <h3> 坡上全是绿油油的野草和不知名的野花。</h3> <h3> 一楼当关,万船莫开。选择此地作为中央警卫部队的驻扎地,眼光够毒!脑子够精!下手够准!</h3><h3> ——关于警卫署的介绍,详见另文《民国中央警卫署旧址》。</h3> <h3> 站在警卫署屋基旁远眺,嘉陵江上烟波浩渺——山上、山下,远处、近处,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底。</h3> <h3> 就这么走着,站着,望着,想着……不知不觉,半天时光过去了。黄昏了,该回家了!</h3> <h3> 再见了,古老码头的最后一抹夕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