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笛篆刻】古璞今韵

陶笛篆刻

<h3>印文:古璞今韵。</h3><h3>印石:丹东墨绿石(5*5*5cm)</h3> <h3>这是LOGO定制印,此印极费工时。因为有满白文和细朱文两种不同风格在一个大印面内,需要很多细节调整,才能让朱白两种文字融合在一起。</h3><h3>刻此印时,我却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一看到璞字,就想当然地以为璞的右下部是个美字,没想到篆字与楷字差别巨大,直到接近完工才发现,这个字不对头。翻遍所有字典,璞与美没关,倒是与树皮有关。<br></h3><h3>当人熟练时,反而容易在简单的事情上犯错。<br></h3><h3>只好重刻。<br></h3><h3>湛江这几天高温酷暑,刻印粉尘大,不能开空调风扇,静静地一坐几小时,少一分耐力都不行。<br></h3><h3>重刻的这个还行,毕竟慢工出细活。</h3> <h3>古时候的时间慢。古人刻一块玉,往往需要很多很多年。那时候没有电动机器,玉比石硬很多,需要用到手工解玉钻这样的工具。原始的解玉钻,是钻头有一点解玉砂,解玉砂硬度比玉高,钻杆缠绕绳子,利用陀螺原理,拉动钻杆旋转,慢慢地磨出一点点凹痕……想想那得多费工时啊!像红山玉器,一件玉器也许要花光一个匠人一辈子的光阴。是人磨玉,还是玉磨人?古人愿意花费一生去琢磨一件玉器,是因为他们相信玉符是与神灵沟通的灵物,不是玩物,他们为信仰而作。</h3> <h3>古璞的东西,多有一种耐嚼的韵味,并不是外表有多华丽,而是质感很好,与之相处越久越有好感,似乎慢慢就有了与主人相通的灵性。</h3><h3> <br></h3><h3>好的器物,不是造出来就完了,还需要与使用者慢慢搭,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慢慢生长出一种古璞的质韵,这是急求不得的。</h3><h3></h3><h3><br></h3><h3>收藏家马未都说,古代的东西,都是表里如一的,外面看到的光泽都是内里渗透出来的,俗称“包浆”;而现代仿造的东西,大多是外表抛光或者擦油发亮的,俗称“贼光”。老藏家一眼明了。</h3> <h3>古物重质,今物重表。</h3><h3>古璞今韵,耐人寻味。</h3> <h3>篆刻原创:陶笛,</h3><h3>图片摄影:陶笛,</h3><h3>文字原创:陶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