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芳菲四月,水木明澈,花草葳蕤,紫荆竞妍。在清华大学庆祝建校107周年暨74级毕业40周年庆典之际,我们管四班42个同学,听从母校召唤,从全国各地,从天南海北,回到母校清华园。 <br> 此时的清华园,彩旗飘飘,张灯结彩,人潮涌动。所有的路口,所有的建筑物上都悬挂着"热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7周年","热烈欢迎校友返校"的大幅标语,一派节日的气象。让来自四面八方的返校学子,就像回到久别重归的家园,受到亲人的热情款待一样,如沐春风,温馨备至。</h1><h1><br></h1> <h1> 在聚会召集人王燕生同学的努力和校友会的照顾下,我们班25个同学顺利入住清华照澜院。这对于在绵阳分校上学毕业的管四同学来说,特别珍惜有这样零距离接触母校的机会。</h1><h1></h1><h1> 钱阳阳老师、姜建华、王晓清同学也不远万里,回到母校和同学们相聚,共同庆祝母校107岁生日和我们1974级毕业40周年。</h1> <h1> 这是同学们和钱阳阳、严樟根老师在二校门的合影。 </h1><h1><br></h1> <h1> 我们脚步匆匆,我们意绪绵绵。汇入清华园,走进嘉年华。异彩纷呈的活动,正等待校友们共同开启。同学们虽然年逾花甲,但大家不顾舟车劳顿,迫不及待地穿梭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充满憧憬和回忆的美丽校园里,兴高采烈地叙旧、拍照,兴致勃勃地参加各种校庆活动。<br> </h1><h1> 这是同学们在二校门合影留念。</h1><h1><br></h1> <h1> 同学们在参加完"清华大学1974级毕业40周年纪念大会"之后,在综合体育馆门前合影留念。</h1><h1><br></h1> <h1> 再叙校园情,你我皆少年。今天的清华,走过了107个岁月,依旧芳华正茂。清华在时代大潮中乘风驭浪,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魅力。而一个个的清华人,组成了这所大学的独特回忆。我们为自己是清华人而骄傲、自豪!<br> <br> 这是同学们在大礼堂广场拍照留念。</h1><h1><br></h1> <h1> 这是同学们在东大操场观礼台上,观看清华大学第六十一届“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h1><h1><br></h1> <h1> 在观礼台上,我们班的座位旁边坐着一位年届古稀、风度翩翩的老者——原绵阳分校副校长郝中军老师。我们师生喜出望外,交谈甚欢。<br> </h1><h1> 王义、姜建华同学和郝老师合影留念。</h1><h1><br></h1> <h1> 住在校园的几个日日夜夜,同学们每时每刻都沉浸在欢乐和回忆里。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的每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前,都有同学在兴致勃勃地回忆、观赏、讨论,郑重其事地拍照留念,都留下了我们步履匆匆又流连忘返的身影。</h1><h1><br></h1> <h1> 悠悠百余年,清华正芳华。“好时节、好年华,新气象、新征程,期待你加入,期待你回家”。107周年校庆活动——秩年、学术、体育、展览、校园开放、艺术、院系校友活动等等,安排紧凑,异彩纷呈。让返校校友们分身乏术 ,应接不暇。</h1><h3><br></h3> <h1> 这是同学们在庆祝毕业40周年的聚会晚宴上。</h1><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 校园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携子而来的夫妇,白发苍苍的老校友齐聚一堂。电机系十几个老校友在“电机系热烈欢迎系友返校”的大幅标语下,拉着“清华大学电机系1948级入学70周年”的大幅标语合影留念。他们身体健康,思维敏捷。他们已经为国家健康工作了60多年,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母校增添了良好的信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向无数尊敬的老学长、老校友学习、致敬!</font></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在"清华大学建校107周年校友签到处",在"清华大学1974级毕业40周年纪念大会"签到板前,在各院系校友的签到处,在有庆祝活动的所有场合,到处可以看到许多不同年龄段的校友。他们身着节日盛装,佩戴红色校友胸卡,或三五结伴,或携妻带子,或几十个人举着写有自己班级名字的木牌,熙熙攘攘、结队而行。那些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老者,一定是我们尊敬的某位师长;那些儒雅热情、阳光自信的年轻人,一定是十年寒窗、脱颖而出的"学霸"级学弟学妹。大家都兴高采烈,笑容满面。认识不认识的都被胸前的红色校友卡联络起来了。或互相点头致意,或含笑打探:"同学,你是几字班的?"。这句只有清华人可以听懂的问话,是校庆期间校园里的问候热词。校友们都沉浸在庆祝母校生日的节日气氛里,兴奋快乐,流连忘返。<br></font><font color="#010101"> <br></font><font color="#010101"> 这是王燕生同学代表我们管四班在1974级无线电系校友签到处签到。</font></h1><h1><br></h1> <h1> 这是同学们在“清华大学建校107周年校友签到处”的合影留念。</h1><h1><br></h1> <h1> 4月29日上午,清华大学第六十一届“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在东大操场举行。</h1><h1> 本届开幕式特别邀请了部分毕业60周年老校友代表观礼。学校领导、老领导出席开幕式。 </h1><div><br></div> <h1> 上午七点,毕业50周年的1968届校友身着特别设计的红黄相间的运动服,在东大操场北侧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校党委书记陈旭特意前来看望正在准备开幕式的校友们,依次与五个方阵的校友们握手合影,亲切交谈。</h1><h1> 由毕业40年的1974级校友组成的百人方阵,他们虽已花甲之年,但不忘初心。今天,他们从祖国四面八方、各个领域云集清华园,感恩母校,接受检阅。他们举着"毕业40周年校友"队旗,手拉着“人们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的大幅标语接受检阅。</h1><h1> </h1><h1> 入场式中,515位校友代表组成的五个秩年校友方阵在激扬的乐声中压轴出场,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他们是1968届毕业50周年校友方阵、1974级毕业40周年校友方阵、1983级毕业30周年校友方阵、1993级毕业20周年校友方阵和2004级毕业10周年校友方阵。</h1><h1><br></h1> <h1>毕业40周年校友方队、毕业50周年校友方队经过主席台,接受母校检阅。</h1> <h1> 4月29日上午,1974级毕业40周年纪念大会在综合体育馆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副校长王希勤,原校长张孝文、顾秉林等老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1974级返校校友和教师代表1800余人出席纪念大会。大会由1974级建工系房41班校友、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袁驷主持。 <br> 邱勇在致辞中对74级校友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1974级校友是特殊的一级,参加过天安门悼念周总理活动、唐山大地震救援,也从1978年毕业时起,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40年来,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不仅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清华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白发苍苍的老校长张孝文激动地回顾了自己当年做班主任时与同学们同吃同住、简朴节约的生活,以及与同学们结下的深厚感情。张孝文说,1974级同学们毕业以来的40年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大家都是改革开放的亲身经历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作为老师,特别为大家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感到自豪和欣慰。张孝文讲述了自己与病魔斗争多年,为祖国健康工作了63年的经历。<br></font><font color="#010101"> <br></font><font color="#010101"> 顾秉林回顾了自己当年与工农兵学员们一起学习、劳动的经历。他说,大家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奉献者、见证者、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人,没有大家艰苦卓绝的工作就没有国家这40年的迅速发</font>展。</h1><h1><br></h1> <h1> 机械工程系汽四一班校友徐小力回忆了1974年大家从祖国各地来到清华,在清华追求知识、勤奋学习的大学时光。他对母校的培育、老师的栽培表示感谢,对当年的同学情谊和师生情谊表达了眷恋。<br></h1><h1> 工程力学系热四班校友翁蓓华列举了自己班级的6位同学在毕业40年里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家社会奋斗一生,赢得各种荣誉、取得各项成就的经历,并对母校的培育之情表达了感谢,向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同学们表达了致敬。<br> 无线电系雷4班校友朱陆林、申义为校友们朗诵了《那个年代》散文诗。<br> 大会上还举行了捐赠教室改造揭牌仪式以及捐赠励学基金仪式。 </h1><h1> </h1><h1> 这是马杯运动会毕业40周年校友方队队旗和1974级毕业40周年纪念徽章。</h1><div><br></div>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纪念大会的部分场景。</font></h1><h1><br></h1> <h1> 这是管四同学们在会场。</h1><h3><br></h3> <h1> 在1974级毕业40周年纪念大会签到处,校友们纷纷签名合影留念 。<br> 在纪念1974级毕业40周年的口号——“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的大幅标语下,校友们争先合影留念。<br> 庆祝大会在校友们齐唱《清华大学校歌》的歌声中结束。</h1><h1><br></h1> <h1> 在庆典期间,我们见到了应根裕、钱阳阳、刘慧敏、严樟根、瞿宁远、雷有华、张克潜等老师。师生欢聚一堂,老师们回顾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根据国家三线建设需求前往四川绵阳建立分校的历程,讲述了电真空器件专业(又称电子管器件专业)在绵阳分校教学的风风雨雨。师生重温教、学岁月,共话师生情谊。</h1><h1> </h1><h1> 这是应根裕、刘慧敏、雷有华、缪老师及管四部分同学为钱阳阳老师、姜建华、王晓清同学接风洗尘。</h1><h1><br></h1> <h3> </h3><h1> 这是同学们和瞿老师、唐老师合影留念。</h1><h1><br></h1> <h1> 隆重欢乐的校庆和毕业40年庆典,使我们想起了我们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和我们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h1><h1> </h1><h1> 1965年1月,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周总理亲自批示了一个建设项目——在偏僻的四川绵阳建设清华分校。把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整体搬迁到绵阳分校。于是1965年开始,绵阳城北郊多了一个神秘的单位,对外称“65.1”工程和201信箱。她就是我们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分校的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设计、自己搬石头、自己砌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盖起了一幢幢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和办公楼。清华分校占地1000亩,红房绿地,大树参天,环境幽静。</h1><h1>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分校从1970年开始招生。我们1974级学生是分校的第四届新生。1974年9月,我们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76名同学,满怀着渴求知识的愿望,来到了绵阳分校的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器件专业上学。经过近四年的学习,于1978年初毕业。</h1><h1> </h1><h1> 这是我们在102教学楼前的毕业留影。我们73个同学(李卯戌等三个同学因故没能参加合影。李同学曾为此遗憾落泪。范崇澄老师特意在毕业照上“加”上他的头像了他心愿。)、17个在校老师参加了合影留念。</h1><h1></h1><h3> </h3><h3></h3>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1978年1月,张克潜、范崇澄、孙伯尧、章鴻猷四位老师和我们北京毕业实践小分队同学合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北京毕业实践小分队在毕业实践结束后,参观了总校清华大学。</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女同学在清华大学校门前合影留影。</font></h1><h1><br></h1> <h1> 这是1978年元月成都毕业实践小分队的毕业留念。钱阳阳、王有存等6位老师参加了合影留念。</h1><h1><br></h1> <h1> 这是1975年秋天我们在成电开门办学时的合影。王有存老师也在其中。</h1> <h1> 这是1976年12月钱阳阳老师带领同学赴沈阳教学仪器厂实习结束后留影。</h1><h1><br></h1> <h1> 这组照片是1976年10月钱老师和十几个同学,赴沈阳教学仪器厂实习,途经北京时在天安门广场照的。看了这组照片,你一定会忍俊不禁,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真的太可爱了!不知道这是哪位同学的设计,在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广场,我们清华大学管四班十几个师生,竟然会如此整齐划一地席地而坐,会以如此虔诚的姿势合影留念。满满的正能量!</h1><h1><br></h1> <h1> 当年我们管四的师资力量很强大,我们的老师都是学识渊博、学贯中西的学界精英,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教学水平堪称一流。由于学制缩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老师教、学生学都有许多困难和障碍。老师们在教学方面倾注了很多的心血,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自己编教材、自己写讲义、自己搞实验设备等等。在各位老师苦心孤诣、苦口婆心的教授下,同学们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攻克学习难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h1><h1><h1> 回忆这段学习经历,很庆幸我们曾是管四的学生,从心底里敬佩我们管四的每一位老师,敬仰老师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和精心培育!</h1> </h1><h1> 这是同学们认真学习、讨论的几个场景。</h1><h1><br></h1> <h1> 清华大学一贯重视学生身体健康,重视体育锻炼。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我们对体育、对体育锻炼都是很重视的。因此,我们班的篮球、排球、游泳等体育活动开展的都非常好。我们管四的女篮,曾荣获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个成绩的取得除了体育老师的辛勤培训,孙迺敬、石永泰、王义、姜建华和张丽凤等体育委员的辛勤组织和以身作则是功不可没的。<br> </h1><h1> 这是同学们在分校校园和成电校园学习、运动的几个场景。</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透过这些照片,同学们当时认真刻苦地学习、简单朴素地生活、生龙活虎地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的情景,历历在目。老师们孜孜不倦地上课、手把手带我们实习、钱老师不知疲倦地为一批批毕业返乡同学到车站送行、体育委员张丽风帮同学在家乡大连邮购游泳衣、高锦鹏自己作词作曲、指挥我们参加学校文艺表演取得全校歌咏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管四女篮荣获全校比赛第一名等等,一桩桩一件件,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学工、学农、学军、开门办学、参加抗震救灾等社会活动的场景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记忆犹新。很留恋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怀念我们积极向上的同学和德才兼备的老师,怀念我们纯洁无瑕的师生情和同学情。 </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们1975年在江油学军的照片,里面有我们瞿老师。还有一张是我们在附近大队学农时的照片。 </font></h1><h1><br></h1> <h1> 这是我们管四于1975年10月,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开门办学时,在成电主楼前各小组的合影。</h1><h1><br></h1> <h1> 绵阳分校当时对外宣称是“绵阳201信箱”。我们学校的大门,是光秃秃的四根立柱顶一根横梁。没有悬挂任何牌匾。但上学期间或在毕业前夕,同学们还是争先在这“简陋”的学校大门口、大门口外的小竹林里、山坡上等等地方合影留念。以纪念我们不平凡的大学生活。</h1> <h1><br> 在1965年因为特殊的国际冷战局势,从国家安危出发,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批示,清华大学选址在四川绵阳建立清华大学绵阳分校——代号“651工程”,建成后信箱代码“201”。绵阳分校是清华大学的三线基地,主要由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整体搬迁至绵阳组成。1970年开始招生,1979年批准分校迁回北京,分校办学画上句号。<br> 清华分校在绵阳办学14年,培养出了包括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王路江教授在内的1417名优秀人才。我国第一个激光测距仪、第一套数字通信系统等许多一流的科研成果都诞生于这里,我国著名科学家吴佑寿院士、周炳琨院士均长时间在这里工作。<br> 清华分校于1978年秋至1979年春搬回北京清华园。西南科技大学前身学校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从绵阳城东郊搬来清华分校校址办学。后来由四川省教育厅接受办成“西南工学院”。2000年12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西南科技大学。</h1><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 同学们对绵阳分校很怀念。毕业后,不少同学利用出差或旅游的机会回绵阳分校"探亲"。</font><font color="#010101"><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1996年4月我们毕业18年后,任起峰、刘衡二同学相约结伴回绵阳分校探望时拍摄的部分照片。</font><font color="#010101">这是我们的101教学主楼、102教学楼、103教学楼、阶梯教室、大食堂侧门、教工宿舍</font>和灯光球场等。</h1><h3><br></h3> <h1> 这是2005年5月王燕生同学在我们毕业27年后,回母校探望时拍下的部分照片。这是老主楼、原行政楼、大食堂、露天剧场、原学生宿舍楼和原教工宿舍楼及学校大门等。</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2016年在同学们的倡议下,我们管四同学相约重回学校"探望"。经丁亚平等同学与西南科技大学联系,我们管四四十多人(包括部分家属),于金秋十月回访了原绵阳分校——现在的西南科技大学。</font></h1><h1></h1><h1><font color="#010101"> 西南科技大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人。校园里显著的地方都挂上了欢迎校友的大幅标语,原来的行政楼还赫然挂着“清华楼”的标牌。</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同学们兴奋地在校园里参观游览,在每个角落寻找我们当年的"足迹"。</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校园变化很大,增加了许多教学实验建筑设施,但我们熟悉的、原来的主要建筑都基本保存完好,正在继续为西南科技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br></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们在“清华楼”——原行政楼前的合影留念。</font></h1><h1><br></h1> <h1> 这是我们在校园里原101主楼前的合影。</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们在校园的合影。</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这是我们在学校大门口的合影。</font></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绵阳聚会,我们邀请了家在绵阳的体育老师王五一。王老师和我们年龄相仿,我们有许多共同话题。我们一起漫步校园,相互询问生活近况,倾诉离别思念之情。</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教学楼、行政楼、主楼、食堂、宿舍楼、露天剧场、游泳池等等角角落落都留下了同学们探寻的身影和留恋的目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还参观了西南科技大学的校史陈列馆。</font></h1><h1><br></h1> <h1> 曾经住了四年的宿舍,经历了40年的风霜雨雪,一定经过了多次修缮整理,早已面目全非。凭着记忆,史之荣、孙宝琴、樊力梅、姜建华等同学找到自己曾经住的宿舍,深情地在宿舍门口合影留念。<br> 同学们在宿舍楼前合影留念。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合影留念。</h1><h1><br></h1> <h1><font color="#010101"> 同学们在离别40年之久的校园里来回穿行观赏。这里曾经闪动过我们朝气蓬勃的身影,这里曾经留下了我们矫健欢快的步履和脚印。这里曾经记载了我们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年华,这里曾经孕育了我们灿烂瑰丽的人生目标和梦想。</font>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熟悉,它唤起了我们无穷无尽的思念和回忆……。</h1><h1><br></h1> <h1> 美妙的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含泪带笑我们一次次重读;丰富的校园生活是一首短暂的歌,魂牵梦萦我们一遍遍重播……</h1><h1> </h1><h1> 在校园里的角角落落,同学们都在努力地寻寻觅觅。仿佛在寻找我们那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寻找那激情澎湃的校园岁月……</h1><h1> 但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流,校园里,宿舍楼,食堂门口等等地方,有的只是我们无尽的思念和缠绵的回忆,哪里还可能有40多年前一丝一缕的“留痕”?!</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我们留恋绵阳分校,更怀念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师。 人们认为我们这届学生是不幸的,其实我们是很幸运的。因为其他任何一届学生,都不可能像我们一样,和我们如此“高大上”的老师们有如此“亲密”接触的经历。这个经历异常珍贵,我们终身受益、没齿难忘。</font></h1><h1><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感谢现代科技使我们和应根裕、范崇澄、钱阳阳、严樟根、章鴻猷、王有存、瞿宁远、王五一等八位老师有了微信联系。这样我们就又可以和我们知识渊博的老师们在一起学习、聊天,讨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了!我们就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继续接受老师们的“再教育”,和老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快乐每一天!</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管四同学</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是我怀念最深的学生</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 —应根裕</b></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1><font color="#ed2308"><b><u><br></u></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毕业一甲子,</font></b><b><font color="#ed2308">金婚半世情;</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清华哺育我,</font></b><b><font color="#ed2308">有幸识诸君。</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 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6px; 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范崇澄</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天涯海角行 铭记清华情</b><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钱阳阳</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努力践行:</b></font></h1><font color="#ed2308"><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无体育 ,不清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严樟根</h3></b></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br> <font color="#ed2308"> 对管四同学特别有感情 </font> <font color="#ed2308"> </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 —章鴻猷</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清华校训 永远践行</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怀念管四的同学们</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王有存</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淡泊名利 知足常乐</font></h1><font color="#ed2308"><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瞿宁远</h1></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ont color="#ed2308"><b>自强不息 健康快乐</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 —王五一</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1> 庆典期间,我们在系陈列室看到了44年前同学们入学注册时的学号照片。照片不清晰,有的甚至很模糊,但同学们一个个稚气未脱,年轻可爱的面庞依稀可辨,与眼前两鬓斑白的中老年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随即给身边几个同学对比拼图取乐,同学们反应视觉效果很震撼,纷纷鼓励支持。于是,就有了我们管四67个(有微信联系的8个老师和59个同学)师生对比照片集,把我们人生中两个有特殊意义的精彩一瞬跨越时空合影定格。根据章鸿猷老师建议,我们都郑重地在自己的对比照片上写下自己的"人生寄语"或称为"生活感悟"。</h1><h1> 同学们的对比图以学号排序。</h1><h3><br></h3><h3><br></h3><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哪里?老师同学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你们,你们可曾听到过老师同学的真情呼唤?渴望尽快与你们取得联系,让我们早日欢聚一堂!</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 管四全体师生</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2018年5月19日</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亲爱的同学请安息!</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 一日清华人,一世清华情。清华给了我们一生的骄傲,一世的恩情。让我们牢记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创辉煌!<br> <br> 让我们珍惜时光,珍爱身体。2028年毕业50周年时,再次相约清华园!不见不散!</b></font></h1><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font color="#ed2308"><b> <br><br></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