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论

山水禅意

<p>  日前,与同事一聚,席间推杯换盏,不觉有些许醉意。次日醒来,恍如梦中,不觉想到了一些关于酒的事情,于是胡乱写一些。</p><p> 中国历史悠久,耕种五谷的历史同样悠久,当然由五谷酿造而来的酒的历史也自然会悠久。传说中中国的酒的发明有“夷狄造酒说”,有“杜康造酒说”,不管是谁造的酒,抛开传说不论,从一些考古的资料分析判断,中国在原始社会时期酿酒已经出现,且距今至少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p> <p>  关于酒文化的记忆,我所能想到最早的当然是大禹时期。相传夷狄酿酒献给大禹,大禹大醉,醒来后,大禹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岂料此话一语成谶:商末时期的商纣王好酒,并修建“酒池肉林”,此君为满足私欲修建的“酒池”据说大可行船,整天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最后导致丢掉了国家,落得自己也自焚而死的下场。不过,商纣王毕竟是个案,在古时候,酒扮演的角色更多的还是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花”之一。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一群名士相约到会稽山踏青,玩“曲水流觞”的游戏,也许就是当酒杯漂到其中一人面前,此人一饮而尽后,乘着微微的酒意,才在纸上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晚唐时的李商隐则缠绵浪漫的多,用“隔座送勾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将自己与意中人游玩嬉戏的情景描绘的淋漓尽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也多有以酒令来吟诗的情节描写。</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正因为有了酒的相伴,中国的古诗词之中才又多了一抹醇香的味道。对于即将远行的友人,王维动情地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戍边的将士,酒更是不可或缺之物,“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豪迈之处又透出无尽的悲壮。对于行旅中的思乡之情,范仲淹伤感地吟诵道:“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span></p> <p>  酒当然也能展示对人生的态度,表明志向。曹操在《短歌行》中就写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p> <p>  对酒最为痴迷的人当属东晋名士刘伶,此君嗜酒如命,无日不醉。刘伶曾吩咐其下人,在其出行的牛车上时刻备一把锄头,如果哪天他醉死了,就地挖坑掩埋,不必再寻风水宝地下葬。更有意思的的是有一次刘伶在家大醉,便脱得赤条条躺在床上,适逢有一友人来探访,看见此君模样,便斥责其举止不雅、行为不当,刘伶当即反驳说,天是我的被子,地是我的床,我的房子就是我的裤衩,现在你跑到我的裤衩里指责我,到底是谁行为不当?</p> <p>  酒也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亦有酒中女豪杰。北宋词人李清照曾多次在其作品中描述自己饮酒或醉酒的状态:“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常记溪感日幕,沉醉不知归路”,醉的连回家的路都忘了,佩服佩服!其经典之作还当数其《醉花阴》的下阕:“东篱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正如多年后台湾女诗人席慕容所说:“爱情是一杯酒,饮了就化为思念。”</p> <p>  酒中最有性格的当数李白。在民间,李白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誉,乃“腹中书万卷,身外酒千杯”,可见李白有一分酒气就有一分才气。对人生,李白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其实李白岂不知”借酒浇愁”与“抽刀断水”同理?!纵然是因醉忘愁,那也只不过是“一醉解千愁,酒醒愁还在”。民间有“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博”的俗语,但这难不倒李白,于是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就成了他酒友和倾诉的对象;喝完酒之后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狂放不羁、不畏权贵的形象尽在眼前。</p> <p>  因酒而成的文学作品成就最高的应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酒醉之后思念兄弟之情跃然纸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将对亲人的思念与自然哲理的感悟推向了极致,北宋人胡仔在其著作《苕溪渔隐丛话》中对这阕词作了极为高度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p> <p>  当然,酒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只有雅。范增为除异己威胁力劝项羽请刘邦赴“鸿门宴”,曹操为摸清刘备底细则约刘备“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想到自己的经历,晚上睡不着觉,于是宴请手下的人,“杯酒释兵权”,平稳解除他们的武装。在这里,酒的政治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了运用权谋的工具。</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如今时光流转,世事变迁,酒之文化已成雅俗共赏。本人能饮却不善饮。记得第一次醉酒是在参加工作后和同事们饮酒,醉酒后感觉难受至极,乃至不能站立,在同事们的搀扶下坐在马路边,其间有一路人经过,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话,至今仍不时在耳畔回响:“七不害人,八不害人啊!”由此至今再无如此烂醉如泥之经历。在席间,对那些酒后借酒装疯、胡言乱语之徒素来恶之,窃以为此乃无酒德,而酒德则又反映为人之道,人可以醉,酒之文化也可以俗,但德不可缺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时光悠悠,岁月无痕,一朝蓦然回首,始惊觉早过不惑之年,十年的消磨已再无当初的豪气冲天,再多的意气风发也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转眼芳华已逝,却不能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让时光与醇香成为正比。台湾作家古龙一生嗜酒如命,最终因酒而去。在他的笔下有“三无人员”:好色无胆,好酒无量,好赌无胜。对照自省,我姑且算之吧!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对于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岁月,虽有遗憾,却不必后悔。人生之四季,各有各的精彩与味道:人之少年恰如七、八度的啤酒,来的快,去的也快,尽管外面的世界雪花纷飞,却也有一颗勇闯天涯的心;青年则如一瓶红酒,拥有着最令人动心的颜色,青春与浪漫则是这一阶段主旋律,但一个不留神,很容易见瓶底;人到中年则如一坛白酒,经过时间法则的酝酿,处处散发着甘香醇厚的味道;而一壶黄酒,则是人之老年最好的诠释,入口爽甜,于是一杯接一杯,不放在心上,等及有上头之感,却早已不省人事,醒来之时才知道什么是“生姜还是老的辣”。所以对已经过去的季节,回味不可少,却不必过于留念沉迷于其中,不若假装潇洒一点,让我们举起酒,跟往事干杯!</span></p> <p>  对于酒的爱好与境界,各人之理解会有差别,因人而异。 梁实秋先生在其文章《饮酒》中写道:“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醇”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深以为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