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十四年前,距原六安县城五十里,曾被誉为六安”八景″之一的椿树镇龙穴山脚下,走过一片果树林,就能看到几幢简宜的校舍,那就是刚成立不久的六安县龙穴山农业技术学校。我们就是这所学校当年唯一的一个班级学生,这个班被冠名六(四)班。</h3><h3>学校的教育方向是为六安县各地培养农业技术人材。在这个新型特殊的学校里,除了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更有田间地头不绝与耳的劳动号子和欢歌笑语。我们带着理想和志向,实践丶示范着半耕半读的国家教育策略。事实证明我们是成功的,第二年学校又扩招增添了六五(一丿和六五(二丿班。</h3><h3>六七年我们六(四)班即将毕业,然而正逢文化大革命,在那个火红疯狂的年代,学校全面停课,我们赤诚而盲从地写大字报丶搞批判,组织各小分队出去大串联,直到上级通知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在校学生全部回乡或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68年秋,龙穴山下挥手寄语道珍重,从此各奔东西天涯追彩虹。</h3><h3>1968到2018年,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却走过了人生奋斗的全部历程:下放、找工作、创业、结婚生子丶哺育子女丶孝敬父母丶退休后操劳第三代的重任又落在肩上。这也正是常叹为何同学多年不相见的原因啊!</h3><h3>相聚了!我们六(四丿班的全体同学终于相聚了!去年,在陈锡铸同学的倡导和组织下,由王必荣,杨继光,杨思应丶张本初丶汪书兰等同学共同精心策划,不辞辛劳,全力操办,终于在与每个同学通话联系上后,于2017年5月28号成功地实现了我们六(四)班同学和部分老師相聚的愿望。</h3><h3>当年分别正青葱,今聚笑看白头翁。我们追思巳离我们而去亲爱的同学,我们珍惜今日同学相聚的美好时光。分别多年,一见如故,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这就是老同学。</h3><h3>去年相会意未尽,今年再聚情更浓。2018年19至20日,我们再次相聚皋城,继续重温友情,互诉心语;我们驱车结伴去龙穴山寻找久别的学校故址,聆听当地人员为我们指点重现当年校貌。那一刻,我们的记忆闸门被打开,青春的旋律激荡在胸怀。虽然龙穴山农技校早已不复存在,虽然她的历史短暂而默默无闻,但她却是我们心中殿堂般的学府,是我们一生中不可磨灭的一段校园生活。</h3><h3><br></h3><h3>两天的相聚,说了多少话?嗓子哑了,碰了多少次杯?声声醉了。青山在,人未老,最后大家相约明年春天再相聚。</h3><h3><br></h3> <h3>陈锡铸同学正在细心检查餐桌,是不放心每一个环节吗?记得他在学校不善言辞,偶尔会开个玩笑。如今他口才极佳并极具号召力,现在的我们已把他当作六(四)班同学的主心骨及老大哥,尽管他的年龄並不比我们大。</h3><h3>他也正是我们班同学聚会的倡导者丶组织者及主持人,为实现和组织同学聚会立下汗马功劳,再次向他致谢!</h3> <h3>杨继光同学在想什么呢?难道还在为哪位同学未能到来而在焦虑或遗憾?笫一次同学聚会前,汪书兰曾告诉我说,杨继光为寻找失联老同学的信息,动用了他所有的人脉关糸,不厌其烦地向单位及相关人员打听追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和聚会筹备小组其他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全班同学的状况及通讯号一个不少地全掌握到了。太不容易了!再次向他道声辛苦了!谢谢!</h3> <h3>王必荣同学,在学校就是品学兼优的班干,处处表现出大姐的风范。还记得在学校时,她曾手把手地教我们几个笨丫头针线活。如今风范不减当年,为搞好聚会活动,她无怨无悔地管理财务,埋头办理各种事务,再忙再累,讲起话来仍然是温言软语。向她道一声:谢谢你!大姐。</h3> <h3>汪书兰同学,你这是拍了好照片要与大家共同分享吗?</h3><h3>我与她在学校曾睡上下床,是室友,却没有成为闺蜜。自五十年前分别后就此失去联糸,然而知道吗?我在六安工作十四年的地方与她住家的地方,距离大约不足500米,近在咫尺,竟未曾谋一面!真是相识不相逢啊!</h3><h3>如今的她快言爽语,干事利索,比起在学校总是怯怯的她,感到她不仅性格有所变化,还更有情有义,在两次聚会前后联络的几个回合中,我们变的无话不谈,哈,如今可算是闺蜜了。</h3> <h3>一对恩爱如初的伉俪,董其惠,我们的同学。她老公,我们学校的老師。嘿嘿,我们只喊董其惠其名,从不称她师母,不是不尊重我们的老师,而是董其惠大不我们几岁,师母,喊不出口啊,再说,以同学相称,更觉亲切呢。</h3> <h3>俩个老同学,老姐妹说到深处,全然不知我在对她们拍照呢。李广芝同学,离校后不多久,我们曾见过一面,而四十多年过去了,仿复岁月末曾在她身上留下痕迹,至今容貌身材依旧,还是那个在学校时看上去就不觉得年轻的样子。</h3><h3>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女生外出回学校途中,路过她当时在张店的老家,她用挂面和腊肉招待我们,对平时缺油少食的我们来说,那可算上是一顿大餐了!尤其是我,年轻时肥腊肉是我的最爱,所以那顿饭我至今都不曾忘记。</h3> <h3><font color="#010101">郑菊芳同学。去年同学聚会开始,张本初把女同学都邀请到她家,我刚进门就让我指认谁是谁,虽然我不能都立刻一一对上号,但总会说对了名子,而带着眼镜文静不语的她,我怎么也认不出来,当她们说出她名子时,我确实震住了,她不仅变的温文静雅,气质上也非当年,与她交谈,知性也十足呢。</font></h3> <h3>张建好同学。红光满面,身体看上去非常健康。我印象在学校他不太言语,是个爱学习爱劳动助人为乐的大男生。</h3> 张本初同学,班里的大美人,她大眼晴双眼皮,我小眼单皮,当时真是羡慕死我了。记得她学习还特别好。<div>当年我下放的地方就在她工作生活的三线厂附近,她常去看我,我上调回城那天,她特地赶去帮我收拾行装,为我送行。心存暖意的我那时候在心里默默地叫着她的绰号"小侉子,谢谢你″。<div>她现在还是那样率真豪情,办事干练,聚会的事她也一直既操心又实干。</div></div> <h3>丁德霞同学在向杨继光倾诉对我们的同学丶她的爱人王朝信同学的思念之情吗?去年聚会,王朝信同学和我们在一起渡过相聚的快乐时光,今年,他却已在天国。我们愿丁德霞同学早日走出忧伤的阴霾,调整心情,保重身体,过好今后的每一天。</h3> <h3><font color="#010101">张世云同学,我们戏称他"大个子",让我们惊叹,他虽然个子高,腰杆仍然直立挺拔。生活的重担及艰难並没有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同学们都祝愿他幸运之神能早日降临到他的家。</font></h3> <h3>朱立华同学,我的老友,能歌善舞,至今还歌咏不断。她是个性情中人,情到深处,语无伦次,两睛噙泪。看似文雅孱弱的她,面对人生的灾难,从来都不会屈服。去年今时,当弯腰驼背,杵着枴杖的她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心酸不巳!今年再见到她,枴杖不见了,腰也直起来了,见到同学们的到来仍然激动高兴的情不自禁。生活的磨砺虽然让容颜落下风霜,但并未改变她那颗少女的心。真为她高兴!老友,祝福你!</h3> <h3>杨思炎同学,在学校时有一张婴儿肥的脸,去年见到他,大家都觉得他太瘦了!原来他曾大难不死!但如果不说,谁能看出他有一只腿是装了假肢的呢?人生虽多有磨难,但只要精神不倒,生活总会有收获。看得出,他虽有腿伤,也瘦了些,但行走轻捷,乐观开朗,令人羡慕的是,他至今还在某茶庄任职呢。</h3> <h3><font color="#010101">汪华珍同学。看上去就是一个贤惠的人,从不张扬,话语不多。今年我们突然发现她的腰背发生了明显变化,一问才知去年摔倒至伤,但很庆幸她没有因此而躺下,愿她早日康复,恢复如初。</font></h3> <h3>嘿嘿,抓拍了一张"哥们好″的佳作,看,他们嘻哈中带有几分孩童的皮劲,能看出这些爷爷辈的年龄吗?</h3><h3>坐在当中的杨思应同学不愧是电台广播员,他的声音是带有磁性的男中音,很好所。他直拗的脾气时有发生,但大家从不会计较,因觉得那言论还很在理。看似他随意的表现中却有深藏不露的细致,今年聚会上他的一个很好的倡议立刻得到大家的呼应。他热诚地陪我了却多年的愿望去看望恩师恩母。又当我们即将离开六安,他主动热情地与我们几个女同学的一个拥抱,都无不让我们知道他看似冷傲的表情中,却有着柔情的一面。</h3><h3><br></h3><h3>张文霖同学,我和他相处很好,连我的父母过去对他都有很好的印象,常常问起:你那个姓张的黄头毛同学现在咋样?因为我离开校园和张文霖又在工厂共事了十四年,父母时有到厂里看我,张文霖要是知道总不忘去向他们打招呼问候。</h3><h3>还记得在学校的教室里,常常他拉二胡我唱歌,劳动课同学们边剥花生边听歌,一曲终了,会赢得满堂喝彩。我离开六安多年,如今见到张文霖还是备感亲切。</h3><h3><br></h3><h3>聂运昶同学是我唯一不记得他在校时模样的一位男同学了,也许他的变化太大,也许在校与他接触少了些,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有一个关系就够了,那就是我们是同窗四年的老同学。</h3> 甄德发同学。那个当年在我眼里长的肉嘟嘟的小胖子,六五年离开学校投身军营,如今高官退役,想来应是多年拼博努力的结果。他虽然只与我们同窗一年多,但不忘初心,今年特携夫人一起从武汉赶来与老同学会面。举手投足、言谈处事都尽显豪情。<div>看,这招牌式挥手道别,是否还呈现出领导的风姿呢?<br><div><br></div></div> <h3>看望恩师。在杨思应同学的带路陪同下,我终于见到多年未见的两位恩师。徐群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同学们对他既敬畏又亲切。</h3><h3>其实早在徐老师来我们学校任职之前,我就十分熟悉他们一家人。因为我和他们的女儿程智是初中同班同学,又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常去她家玩,师母程老师对我也是格外的疼爱,只要哪天家有荤菜了,她就会叫程智把我邀去,一人一份,肉的份量都一样多。我家姊妹多,平吋难得有荤,所以我总是比程智吃的香,程老师便会再挟一块肉给我。她和徐群老师还经常教导程智和我怎样做人,小女孩怎样自我保护等,此情此景仍记忆犹新。</h3><h3>我在六安工作曾有几次去看望他们,我离开六安后也便失了联糸,但心中的挂念却从未消失。</h3><h3>俩位老师如今都九十高龄了,程老师也认不识我了,可她仍慈祥地看着我。而徐老师见到我第一句说的是:马锦华,老喽!虽然他脱口而出说的是事实,但我似乎听出了弦外之音.距离上次见面有多少年过去了,他那时看到的我还很年轻!是的,我来迟了,惭愧!报歉!</h3><h3>祝两位老师安康长寿!</h3><h3><br></h3> <h3>5月19号下午,我们驱车沿着当年去龙穴山的路直奔我们的学校。重见龙穴山,己是五十年后,原校址的地方已盖起一座椿树镇笫二敬老院。</h3> <h3>敬老院自巳养猪,品种颇多,除了白毛的还有黑毛及综色毛的品种猪,敬老院的领导说,养的猪不卖,只为改善老人们的伙食。好,必须点赞!</h3> <h3>敬老院的那位领导竟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人,他说学校在的时候,他才七丶八岁,学校当时的情景都记得。他热情地向我们描述指点着故地故物,当他指着这一没被拆除的房子就是当年的教室时,我们个个都兴奋起来。</h3> <h3>赶快和教室合个影。</h3> <h3>再来一张!</h3> <h3>咱们女同学也来一张</h3> <h3>吕美庆丶胡世发俩个是六安张店老乡,单独来一张。</h3><h3>在我这次老同学聚会的相册里,吕美庆张张照片都带着自信的笑容,交谈中,发现她具有良好的心态,所以病魔没有击垮她,满头的新发,健捷的步伐,足已证明,真为她高兴!愿她早日康复,更加健康!</h3> <h3>李登珍让我为她俩站在这个地方照一张,原来身后有那个池塘。那就是当年女生洗衣男生游泳的池塘啊,五十年后,她仍静静地躺在那个地方,我们能见证她没有多少变化,可她能见证李登珍同学的变化吗?在去年的同学聚会中,我们就发现她变的活泼开朗,服饰讲究美丽时尚。今年她的大红长裙飘飘特别抢眼。她的那种活出自我,永不言老的观念,是值得我们女同学们点赞和学习的。</h3> <h3>吔!这个李挺怎么和他老婆都爱这个胜利的手势呢?不信翻看相册,李登珍这个手势的频率挺高呢。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他俩一贯都以必胜的信心对待生活的态度?,相信他俩正是持有这种乐观的信念,共同克服人生旅途中的一切困苦,才苦尽甘来成为一对快乐伴侣的吧。</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学校我们喜欢在一起识谱,一起唱歌,没事就勾肩搭背唱噢噢的。照相舘里留下了我们的友谊照,五十年后我们依然友好,再来一张友谊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和朱立华当年的友谊照。是在六安县城还是在椿树岗相舘照的呢?不记得了。</font></h3> <h3>当胡世发同学去年用手机发来她与我的两张合影时,我特别惊喜,也感到非常珍贵,因为那两张照片我早已遗失,甚至忘记照片的存在。看到照片,勾起青春无限的回忆,五十年后的今天与她再来一张合影。容颜虽已变,笑脸更开颜。</h3><h3>五十年的生活变迁,胡世发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与老同学的照片,相比她,我真是汗颜了。</h3> <h3>这是串联到南京,我和胡世发刚理了发到照相舘照的。瞧我那刘海剪的,今天看了,好好笑噢!</h3> <h3>高兴,多照几张。</h3> <h3>我一直记得在学校时,潘孝凤那黑油铮亮的两条大粗辫子特别令我们女生羡慕,还有她白皙的皮肤,脆亮的笑声,无拘无束大嗓门说话的开朗性格,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走过五十年后的她,依然风韵犹存,随和纯真。</h3> <h3>換个地方再来一张!</h3> <h3>我们笑的如此开心!</h3> <h3>龙穴山隐约可见,那就和她合个影吧。</h3> <h3>咱们女生集体来张搭肩合影!</h3> <h3>最后男生女生来个集体大合影!</h3> <h3>我们十九号当天还到六安的知名景点,皋陶五礼园游览,读陶(yao)不读陶(tao),嗯,知道了。</h3> <h3>还逛了非遗民俗街。</h3> <h3>游乐园标志性雕塑。</h3> 游乐园里合欢树上的花开的正欢,合欢,合欢,这是多么好的寓意啊!让我们共同祝愿:幸福安康!永远快乐!<div>再见!老同学。</div><div>老同学,明年再相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