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走进“查海遗址博物馆”<br>——感受历史文明七千年<br>2018-5-23</h3> <h3>查海遗址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村西五里,距阜新市区25公里,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部落遗址,距今已有7600年。<br></h3> <h3><br>位于辽宁省西部的低山丘陵区,内蒙古高原和东北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全区呈现长矩形,中轴斜交于北纬42°10′和东经122°00′的交点上。东西长170千米,南北宽84千米,总面积10445平方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这就是美丽的阜新所在地。<br>阜新管辖区有,海州区、细河区、太平区、新邱区、清河门区五个市辖区,彰武县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br></h3> <h3>坐落在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村”。<br>查海,是蒙语“查哈尔”的转音,是明代初期的北元察哈尔部东迁至此的部落名称。</h3> <h3>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已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苏秉琦先生,亲笔为查海文化遗址提词:<br>“玉龙故乡,文明发端”</h3> <h3>阜新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類就在這裡生息繁衍,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華夏第一龍」,被國內外考古學界稱譽為「玉龍故鄉」,坐落在境內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村”。<br>查海遗址博物馆属新建馆,设计新颖,造型独特,意在表现原始人类地穴式房屋特点。</h3> <h3>1996年国务院公布查海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1982年发现,到目前已进行过7次发掘,发掘7600平方米。遗址内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址30余座、墓葬5座。房址呈南北或东西向成行排列,以风化岩开凿为房基,面积最大者可达90平方米。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遗物。<br>1992年9月4日,阜新市政府修建查海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1996年国务院公布查海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被称之为5000年文明曙光的牛河梁“女娲庙”就源于这里。<br>从查海遗址的文明起步,到红 山文化早期国家的诞生,二千年左右的发展历程,查海遗址以其8000年的久远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先行了一步。<br>——据讲解介绍。</h3> <h3>1992年9月4日,阜新市政府修建查海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br>该馆设4个文物展室。一个反映查海遗址原始生活的巨幅画面展室,长60米,宽9米。<br>第一展室: 主要展出的是石器。<br>第二展室: 主要展出的是细石器和陶器。<br>第三展室: 主要展示的是龙纹陶片和兽骨。<br>第四展室: 主要展示的是玉器、玉诀、玉匕。</h3> <h3>博物馆共有藏品163件。其特点是石器比较多,且多属于生产工具,分为打制器、磨制器、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陶器外壁都装饰着“之”字纹、几何纹、席纹、龙纹等,共有40余种纹饰图案。<br>这些展品反映了查海人当时制陶工艺的先进水平。</h3> <h3>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br>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h3> <h3>陶器外壁都装饰着“之”字纹、几何纹、席纹、龙纹等,共有40余种纹饰图案。<br>这些展品反映了查海人当时制陶工艺的先进水平。</h3> <h3>直腹罐</h3> <h3>蛇衔蟾蜍陶罐</h3> <h3>玉斧 玉凿 古人的雕琢工艺难以想象。</h3> <h3>查海遗址博物馆重视研究工作,曾发表的论文有《辽宁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掘与探讨》、《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等文章。</h3> <h3>和老馆长合影留念</h3> <h3>据介绍,查海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精品,目前已在辽宁省博物馆浑南新馆展出,特此敬候大家光顾。</h3> <h3>老馆长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查海遗址发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功不可没!"查海"永远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那些默默奉献的老专家……,还有仁义、辛岩、殿春。聆听查海考古发掘的故事,真的令人为之动容。</h3> <h3>深深为"博学 厚德 缜思 笃行 以此为训"的考古工作者座右铭和科学精神所感动,投之以敬畏。<br /></h3> <h3>辽宁省博物馆一隅</h3> <h3>美丽的阜新 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代化都市日新月异!</h3> <h3>这是即将完工的新建阜新高铁🚄车站,2019年即将启用。届时阜新到沈阳只需半小时,到北京也就两小时。</h3> <h3><br>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你——魅力辽宁 美丽的阜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