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南最美教师宣传推介:新县沙窝镇朴店教学点 胡传银—老马奋蹄初心在 深山催放理想花

黄文卫

<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84年8月至今在新县沙窝镇朴店教学点担任 小学教学工作。”老教师胡传银的工作简历真是简单,只有一句话。然而就是这一句话,浓缩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打包了他壮心不已的奋斗历程。<br></h3><div><br></div><div> 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朴店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这里离县城百余里,以前只有一条三步一洼五步一坑的沙土路,更谈不上直达车。四望之下,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在村中部的虎头山下,有座由清代古宗祠几经改建而成的小学校,这里就是胡传银的主阵地。</div> <h3> 他杏坛人生的第一站并不是从这里开始的。他忘不了那个秋雨菲菲的日子,领导带着他用了整整一个钟头,走过蜿蜒起伏的几里山路,来到一个更为偏僻的龙潭冲教学点。这是朴店中心点的一个分点,在他来之前已经有两个多月无人上课了。他一路的激动和新鲜感瞬间被眼前的情景化为乌有。这是怎样的一个学校呵!一个由简陋的土坯房屋围成的三合小院里,一面是牛栏,两面是教室,没有房舍的一面堆着一人多高的牛粪,臭气熏天。教室里面还算明亮,细心的山里群众把墙壁都用泥土粉刷后,又用石灰水挂白了。只是两面墙上圆木棍做成的窗棂上飘着残存的纸片,表明窗户的防风办法很不可靠。一间生活用房里更糟糕:一头放着两张绑着铁丝绳子的破木床,另一头是裂缝纵横的土坯锅灶,上面放着一个无耳旧铝锅——那是师生的“水桶”兼“水缸”……他心里非常矛盾,但还是一言不发,默默留了下来。因为此时,30多个孩子正站在牛粪旁冲着他喊:“我们又有新老师啦!我们又有新老师啦!”那眼睛,太天真,那喊声,太牵心。</h3><div><br></div><div> 最难的还不是工作和生活条件差。复式教学顾此失彼?可以逐步摸清规律,找到方法;不会做饭?也可以学。只是这里山大林密,生源四散,大多离校有五六里地的山路。野兽出没是司空见惯的事,下起雨来,暴涨的溪水更是安全隐患。山里人比较大意,接送学生成了他的心头病。有一天下午放学,大雾封路,万湾的三个孩子不敢回,他照例又去送学生。上完一里多地的“十八拐”,进入稍缓的龟山沟。忽然听到一阵狼嚎,孩子们都吓哭了。本来平常送到这里就分手的,这次不行了。他也吓了一跳,壮着胆子拿着一根粗木棍前行,让孩子们紧跟身后,一直安全送到。那天,他第一次在学生家里过夜,他受到了用煎鸡蛋当饭的待遇,感受了山里人的纯朴。那天,他第一次感受了野狼的可怕,山蚂蟥的讨厌,知道了山里孩子上学的不易。于是,他打消了走的念头,在这里一蹲就是三年,直到教学点撤并,他被调到朴店中心点工作。</div> <h3>  论条件,这个中心点也好不到哪儿去。校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翻修的,用的大多是原来旧宗祠的陈材旧料,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早已破烂不堪。由于檩条弯曲变形,加上松鼠为患,屋顶漏洞极多,晴时满天星斗,雨天地面成河。有过半的门窗腐烂朽坏,合页脱落,因门窗边是水泥做的,只好用铁条铁丝固定。到了冬季,薄木板、硬纸板便一齐上阵挡风。这都还算是小事。更有甚者,由于地基沉降不匀,造成裂缝遍墙,大的能透亮,手指可伸进去。还有木架上随时会漏下虫蛀的木粉……在这种情况下,外地的教师不愿来,本地的教师想出去,生源流失也极为严重,几年之间,学生人数由近200人骤降到50余人。接任负责人的胡传银,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解决问题,他想了许多办法。好几次,他利用双休日,亲自爬上屋顶翻检漏洞。要是上课发现屋顶瓦片要脱落,他用长竹竿戳戳一般就可以解决。木架、檩条疑似有虫蛀,马上设法更换。这样一来,房顶的安全度大为提高。不过,墙体下沉的问题不好办。他就要求教师们随时注意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映,不断奔走呼告。</h3><div><br></div><div> 2014年,在多方努力下,校舍重建终于启动,为危房担惊受怕的历史行将结束。然而,对于他来说,这一年却是个最艰苦的年头。从拆迁准备到校舍竣工交付使用,一整年几乎没有过个安宁日子。在每周20多节课的繁重教学任务之余,保护学校的器材设备、资料及其它财产,妥善安排学生每天的上课地点,保证学生校区活动的安全,施工进度质量的监察反馈等等,千头万绪,纷至沓来。下课了,他和同事们是人墙,隔在学生活动区和危险区之间;学生上学、放学和上厕所,他和同事们是人桥,站在地基沟里把学生们一个个抱过来抱过去;分步拆迁要到某一处了,他和同事们又成了搬运工,大包小包地扛来扛去。他同时还是水电工,学校的临时用水接电什么的,都是他的活儿。学校的财物,没处放,他的家就成为临时存放地。有时还要和试图侵吞学校财物的现象作斗争。学校的一对凤纹石鼓是旧宗祠时代的文物,见证了学校发展的历史。有人偷偷将其搬上车,想据为己有,他发现后严辞相告,石鼓重又回到了校园的怀抱。</div><div><br></div><div> 2015年,校舍主体交付使用了,但许多附属工程还未完成,师生没有生活用水,校园场面坑坑洼洼,杂物遍地 。在饮水工程项目款争取到位后,他亲自和施工人员一起,翻山越岭,寻找优质水源。施工过程中,他坚持每天到离校一公里外的工地往返一两次,指导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只用了1个周,师生就喝上了放心水。因为工程资金告罄,缺口又大,校园平整成了“老大难”。他为此多次与朴店村委交流商谈解决办法,最后商定由村委牵头,先建设,再筹资。施工前,他做了不少准备。通过实地勘察测量,在电脑上反复斟酌修改,制作了精准而富有美感的校园布局设计图。施工中,他又亲自参与放线,移栽原有花木,安放固定设施,解决排水问题,使规划全面落实到位。当时正值初夏,移栽花木是个细致又吃苦的活。他找了个懂行人指导,又发动教师齐上阵 ,删枝、挖坑、及时浇水。栽树那天,他流的汗恐数以斤计。连日的劳累,使他本就消瘦的身体一下子又轻了五、六斤,1米75的个子,只剩下110多斤。要开学了,由于资金到不了位,建国旗台和购置课桌椅半天落实不下来。他二话不说,自己垫了一万多元,又亲自采购材料,联系师傅,先行解决了问题。</div> <h3>  新校舍建好了,学校有了新的发展契机。他独辟蹊径,大力宣传推动社会力量助学,成果丰硕。他爱好文学,闲时在网上写写文字,也因此结交了不少情趣相投的网友。那些推介学校发展的文章帖子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他因此受到启发,把笔耕更文作为宣传家乡,宣传学校的一个重要渠道。学校接受的的第一笔大的捐款就来自北京的一位诗友。他的一个学生在看了他发的接收新书架的消息后,马上在同学中发起了图书募捐活动,学校图书很快得到了充实。近两年,他力促社会善心人士捐款捐物逾百笔,价值逾40万元,为学校添置了全新的课桌椅、电脑等设施设备,为全体孩子定制了夏冬校服,购买文具、图书,办学条件实现了跨跃式提高。2017年3月28日,朴店教学点发生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县镇级主要领导来此,主持启动了助学基金项目。在此之前,他列了一个准备工作详单,并组织人员逐条落实。最具体的三件事是,联系募捐对象、制定项目方案和排练文艺节目。前两件都是他亲自上手。他起草了《致成功人士的一封信》,语言真挚,饱含深情。通过网络、电话逐一与相关成功人士沟通,宣传学校发展前景,取得了广泛支持。因为在这所学校,这是大活动,必须拿出体现学校风貌的文艺节目才行。他亲自挑选内容,交给年轻的老师们排练。其中有两项是他编写的,一个是儿童诗《山里的孩子》,另一个是结束部分的大合唱《朴店小学校歌》。为这个校歌,他可是费尽心思。斟酌歌词,推敲乐理,反复弹唱,把这个半路出家的兼职音乐老师逼得几乎崩溃。还好,几个通宵没有白熬,这个小小的学校从此有了自己的校歌。“我是山里的孩子,这里有我辛劳的爹娘……”台上小女孩声情并茂的朗诵,催下观众的热泪;“……亲爱的同学,我的伙伴,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向前向前!”昂扬的歌声,换来雷鸣般的掌声。此时,疲惫不堪的他,老泪纵横……助学基金启动仪式上,一次性筹集善资近20万元。这个项目,为巩固生源、稳定教师队伍,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h3> <h3>  活动兴教,全面发展,致力打造特色新校园是学校发展的新目标。搞活动是要耗费精力的,他率先垂范,从自己的班级搞起。开始帮孩子找材料,编剧本,排节目,然后逐步放开,随孩子鼓捣。他制定了个“评星夺旗”方案,鼓励学生自主活动。在他的带领下,教师们个个都成了多面手,学生们涌现了大批小能手,各项课外才艺活动蓬勃开展,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校园小广播、五彩大课间等阵地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自我的舞台,小小运动会、读书汇报会以及“六一”、国庆、元旦等节庆联欢活动已成为家常便饭。近两年,大型活动较多,如2017年“3.28”助学基金成立仪式汇演和“9.30”“爱与梦想”国庆主题汇演以及今年新县沙窝镇首届大别山桃花节的献艺表演,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圆满完成计划,他做老师们的工作,让他们利用双休日加班排练,而他和爱人,则是年轻人中意的“大厨”和“店小二”……去年2月,朴店小学与北京LA舞蹈学苑结成“手拉手学校”,请专业舞蹈教师来校授课,选好苗子利用暑期送往北京培训。虽然他没去北京,却一个暑假没有清闲,帮那儿的生活老师解决食宿交通问题,帮孩子精选汇报演出节目,帮LA学苑设计活动程序等等。这些艺术小花们不负期望,进境神速,在北京大兴少年宫举行的大型汇报公演中以上佳表现换来了阵阵掌声。他为学校规划的“走出去、请进来”的艺术教育之路正越走越宽。</h3> <h3>  汗水不负苦心人。在城镇化大潮席卷广大乡村的大背景下,这所小巧的花园式小学校的生源不减反增,迎来了罕见的生源返流潮,在校学生从早年的50来人增至110余人。“社会各界的支持,造就了我们学校的第二个春天,也燃起了我更多的激情。老马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啊!”胡传银在镜头前如是说。是的,这个网名“虎头山下的守望者”的的教育老兵,用几十年的躬耕与守候,迎来了理想花开的季节。</h3><h3><br></h3><h3> 喜欢这位老师故事的请转发宣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