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童年的中秋节,如逢月食,老辈人就说"天狗来吃月亮了",大家会拿出脸盆等物件在村子周围的路上敲敲打打,这叫赶天狗,敲月亮。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周家人在中秋之夜还有一个活动叫"拖中秋",应该是地方特色了。</h3> <h3> 我们村当时主要靠种水稻维持生计,田间地头到处是稻草。村民就用稻草搓一根很粗的稻草绳,一头系住两把稻草。这样一个托子就完成了,我们称它为"中秋"。中秋之夜,身强力壮的半大小伙子和小孩子就齐聚村头,进行"拖中秋"。小孩子坐在稻草上,大孩子负责拖。稻草绳搭着肩头像拉纤一样在村头的路上拖来拖去,来回折腾,似乎要将过剩的精力发挥掉。</h3><h3> 小孩子坐上面很爽,感觉像滑草,体会速度的快感。当然,坐着的小孩子也要精神集中,手要紧紧地抓住稻草绳,身体要平衡。若有疏忽,会从"中秋"上翻下来。不小心翻下来的确实有。当时都是泥地面,摔倒了,翻几个跟斗,甚至翻到田沟里去也不会受伤。最多嗷嗷叫几声,重新坐到"中秋"上去了。根本没有现在人的娇贵。父母看到了,也不心疼,最多有心无心地骂一句"好没用",相比现在的父母,简直有点没心没肺。这种野蛮搞法的结果是孩子个个筋骨强壮,吃得消各种摸爬滚打。</h3> <h3> 这样简单的活动也能玩出花样。比如几组比赛,看谁拖得快;比如一人坐,两人拖,奔跑的速度就上去了。还有多人坐,多人拖,享受的闹闹哄哄的气氛。中老年人虽然不参与,但他们很喜欢看,精彩处也叫个好。于是村头这时候就像个热闹的赛场。</h3><h3> 活动搞好了,回家吃月饼。由于体力消耗掉了,吃起月饼格外香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