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抗日将领杨门虎将——行海亭将军

山杨树🐳

<h3><font color="#010101">我记忆中的二姥姥---行海亭将军在我的记忆中,二姥姥就是个传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备注: 渭北高原东北角一带陕西方言把曾祖父曾祖母统称姥姥,姥姥的父母亲叫臣臣,姥姥的爷爷奶奶叫君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我从没见过他,小时候他就是一个印象,别人说他是国民党的行旅长!有一种说法说他是骑兵旅的旅长,我一直半信半疑,因为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骑兵旅的旅长,只知道他老人家是杨虎城将军的部下。这些个故事外祖父没来得及讲,父母亲也知道的不多,毕竟在那个时代,一切国民党的都是不好的,都是坏的,都是“该”被遗忘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二姥姥是1890年出生的,80年后我才出生。二姥姥的事我从书本上看得多,就那么几个字,绰号行长眉,旅长,有剧团,爱秦腔。听外婆讲,二姥姥是晚上回来的,有十几匹骡马,还有很多人。我的记忆中就这么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知道他老人家仅仅活了55岁,也是最近的事,因为看了县志的履历简介。以前对他的形象很模糊,不知道为啥?是有人故意要隐瞒这段历史吗,我很好奇!外公家的历史我知道一些,小时候,我的童年几乎就是在小伏六村度过的。池塘边的柳树很粗,整整围了涝池一圈,柳树支在夏季直接就垂入池水当中,池水中的倒影,煞是好看。涝池的西北方向是池塘的入口,记得还有青石雕刻的各种兽像。池塘西侧有条马路,过去就是马房(小时候看到那个房子很气魄,以为是古祠堂),大门朝南开,北侧好像也有一个门。大门口还有好多青石刻的拴马桩,有两米多高。大门口的柏树很粗,我六七岁的小胳膊是抱不过来的,很高,好像要钻入云端。房子四周的围基很高,宽一米左右,周边全是青条石护边。长大了才知道,那原来是行家大马房。房顶很高,好像有勾檐。听外婆讲,马房东南方向原来还有一个和上海豫园一模一样的八脚阁楼,说是和上海豫园用的是一个图纸,只是缩小了一点尺寸。</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外婆家在马房西南50米开外,整条巷子南北走向,为行家巷。外公家和二姥姥家连在一起,有两个大门,院前院后中间还有两个小圆拱门方便进出。小拱门旁边的照壁上还有很好看的松鹤延年的砖雕。那些小拱门在我的记忆中就是我和表兄弟表姊妹们捉迷藏追逐打闹的游击路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外曾祖父和二姥姥是亲兄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住在相邻两个大院,两院各自有大门进出,两个院子四面都盖满了房子,门房、上房还有两面厦房都有,在关中地区俗称四坡流水。出大门向南左拐到村口大路再左拐不远,前后也就200米左右有戏楼,也就是距马房不远的东南方向。我没见过戏楼,只见到过戏楼的地基土高台,还有残留的地基砖块,高土台是我们玩打仗的地方。出大门到南头,往西南拐,过个小巷子,是原来的(文革时期)牲口棚。牲口棚往南是打麦场。听老人讲,那时候小伏六村的土地大多是外公家的,有好多人家都是行家的长工或短工。在解放后的土改中,把家里的家产几乎都分给了全村人。那时外公家是大户,被定为地主,但在所有老人的记忆中,行家的人从来不欺负人,乐善好施,人缘非常好。</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解放后的历次运动,外公家都被整得很惨,不论是大外公还是二外公(行海亭长子)。尤其是二外公,在文革中被批斗的最厉害,因为他老爹就是国民党的旅长,是反动派,我外公还好一点,他父亲只是地主。二外公在我的印象我好像只见过照片,很帅气,继承了二姥姥的风骨。听说文革后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还叫二外公去北京,二外公被文革整怕了,害怕去了就没命再回来,就没去,实际上当时可能是给平反。二外公在西安与杨拯民是同学,而且两人那时都是个公子哥,后来杨虎城将军被抓后,杨拯民被接到延安上了抗大,解放后在全国政协、玉门油田等岗位工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辛亥革命到民国时期,尤其是民国初期,民不聊生的现象,鸦片泛滥的现象、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的经济几乎跌入谷底。闹革命需要钱,打仗更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不论你是哪个政党,都有积极的地方,也有不光彩的地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都与经济分不开的。在那个时代,最能来钱的是什么,就是鸦片---大烟,几乎在中国的每个角落都有种植。贩卖大烟在绝大部分部队里都有,也是军费来源最快的途径。社会进步就是会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而让真理持有者最后胜利,这是不变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真理观、价值观去论证,同样应当正视那段历史,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抹黑的历史、社会现象太多,太不人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中国不断的发展,我们正在经历正视历史的艰难时期,中国也在不断成长,不论是哪个党派,大中国的思想都是应当被尊重和拥护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时值抗战及反法西斯胜利73周年,中国当代政府做出许多非常积极的顺应历史、顺应民心的举措。由于本人所从事的文化促进工作需要,翻阅现行的合阳县县志,想在其他地方也把在外的合阳籍在外人士创业史整理一下,偶然发现,我的二姥姥在抗日期间做过贡献,县志所言与原版县志所言有很多出入的地方。尊重历史,是我们当代人,尤其是执政者最起码的道德底线。</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难道二姥姥就是一个是非不分,晚节不保的人吗?!他老人家就愿意一辈子英名被践踏或湮灭吗?!这就是他浴血奋战抗日想要得到的结果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抱着个疑问我开始了资料收集,也就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事情就很快有了很大的进展。</font></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以前,二姥姥是哪个部队,什么军衔?</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nbsp;&nbsp;不知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他那年参加革命,打了些什么仗?和谁打仗? &nbsp;&nbsp;不知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他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 &nbs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不知道!!!</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顺着他当年曾经的战友杨虎城将军、潘禹九、王雨亭等的历史探寻,线索逐渐浮出了水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原来他在169师505旅,还在17路军第七军247团,还在娘子关、中条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他老人家当年的上司,二战区副总指挥冯钦哉将军的后人在找他,原国民党98军军长武士敏将军(已被列入首批300名抗日英雄)的后人也在找他;</font>他当年浴血抗日的山西祁县人没有忘记他,也在找他,而他老人家,一个98军169师副师长,505旅少将旅长,早已驾鹤西去,只字不留,片甲不留,像一股青烟,被历史湮灭?!</h3><h3><font color="#010101">仅仅就留下一张照片,英姿飒爽,浓眉大眼,身材魁伟的一张兄弟全家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若要活着,您老人家已经128岁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若您健在,血战驻马店,大败唐生智也该100周年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若您健在,您当年指挥的、端着机关枪冲锋陷阵的“子洪口战役”也该80周年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若您九泉有知,您们当年抗击日寇的“天神山大捷”也几近80周年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若您在天有灵,您应该也看到了,当年和您们一起协同抗日的386旅旅长陈赓将军早就作了新中国的大将军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未完,待续)</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3>杨拯民先生所著《杨虎城传记》封面,为杨虎城与杨拯民兄妹合影</h3> <h3>抗日战争前,杨虎城给部队讲话</h3> <h3>蒋介石视察西北军</h3> <h3>1936年蒋介石视察西北军东北军驻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