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地方 纪念插队四十周年

可松

<h1>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山村。40年前,一场席卷全国的洪流把我们送到这里,我们的人生就注定和这个位于内蒙大兴安岭与科尔沁草原交界处的双合屯紧紧连在一起了。</h1> <h1>一生中有些日子是永远不会忘记的。1968年9月20日,我们踏上北上的列车。同学们为我和文智奇送行。</h1> <h1>我们的青年点,从左至右:</h1><h1>后排:文智奇、刘常友、孙小平、郭从工、郑佩怡</h1><h1>中间:王之坪、刘常凤、王之培、黄立茀、胡小平</h1><h1>前排:郝春光、袁 玲、 杨小红、龚铁红、刘常平</h1> <h1>孙小平带了一架简陋的120相机,留下了宝贵的瞬间。</h1> <h1>等待我们的是什么?不知道,也没想过。</h1> <h1>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还要灯下学习。没人要求我们,当年的我们就是那样的虔诚。</h1> <h1>还要经常去访贫问苦。</h1> <h1>当年编写的村史</h1> <h1>贫农李宝库家史</h1> <h1>从北京带来油印机,自己出版小报。</h1> <h1>第二年,我们的新房子盖好了,大家也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h1> <h1>上工之前</h1> <h1>青春因信念而灿烂</h1> <h1>双合屯的小嘎子们</h1> <h1>可爱的孩子,你们现在好吗?</h1> <h1>69年㡳,省军区不知听到什么情况,派了几个人到我们点调查,住了几天,没发现问题,却被我们的精神深深感动了。</h1> <h1>1970年,我因冒死抢救水库被评为先进知青,许多报纸都报导了我的事迹。</h1> <h1>在地区参加会议时与领导合影</h1> <h1>牧区的同学来看我,这是我最欢乐的时光。</h1> <h1>70年底,我当兵了。怀着无限眷恋,我离开了农村。</h1> <h1>73年,孙小平与郭孝文在农村结婚了。</h1> <h1>因为我们点成了先进青年点,从未出过远门的老队长到北京参加知青工作会议。</h1> <h1>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农村的思念也与日俱增。91年夏天,我终于带着孩子,踏上了返乡之路。</h1> <h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h1> <h1>象当年一样,在炕头唠嗑。</h1> <h1>当年的队干部们</h1> <h1>历尽沧桑的老人们</h1> <h1>老队长家的承包地</h1> <h1>全家福</h1> <h1>听爸爸讲那过去的故事</h1> <h1>和乡亲们在一起</h1> <h1>那次常友也回来了,沈县长陪我们逛老头山。</h1> <h1>在宝石乡政府门前</h1> <h1>全家大团圆</h1> <h1>2005年,我到霍林河出差,于是又一次来到后双河。</h1> <h1>与张喜林在水库见面,给他一个惊喜。</h1> <h1>当年我就是从这里钻出来的</h1> <h1>如如今他家的生活是村里最好的</h1> <h1>宋任清早已不在了,他家里人还时常念叨我们。</h1> <h1>2007年夏天,我第三次回乡。</h1> <h1>乡亲们闻讯赶来</h1> <h1>看村中还是老样子,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h1> <h1>我们的老房子还在</h1> <h1>菜地里有我们曾经洒下的汗水</h1> <h1>院子里曾经奔跑着我们喂养的猪和鸡</h1> <h1>十一个女生一条大炕</h1> <h1>当年的队房,如今是老邸家。</h1> <h1>老队长家变化也不大</h1> <h1>农村的生活水平毕竟还是有了明显提高</h1> <h1>临走时二婶一遍遍叮嘱,明年一定再回来。</h1> <h1>40年后,我们又聚到了一起。</h1> <h1>那段经历令我们终生难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