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东南(浙江、福建)

周国新

<h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富庶而美丽。2015年3月踏上了这片土地,目睹了她的风彩。</h3> <h3>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古称慎江、永嘉江、温江等。发源于百山祖,经龙泉、云和、丽水、青田、温州汇入东海。沿途丘陵绵延起伏,秀水蜿蜒。</h3> <h3>瓯江,这盛满着绿色的大峽谷,一年四季花草相依、舟楫相吻,昼有鸥鹭飞翔、夜有渔歌悠扬,晴时波光粼粼、雨时白雾迷漫。这是一片海市蜃楼,这是仙人精心营造的花园。。</h3> <h3>山是绿的,水也就绿了。莽莽群山是巍峨、粗犷、奔放、抒情的,或是写意的,无不以绿为主题。这就是滋养八百里瓯江的绿。它绿的自然、绿的沉着,不矫揉造作、不心浮气躁;它绿得灿烂,灿烂中略带一些温柔与羞涩。</h3> <h3>"远望烟墩立翠微,白沙高岭望崔巍。滩奔石自排牙立,风急花如约伴飞。"。 ——袁枚</h3> <h3>瓯江两岸群山环抱、松涛起伏、绿草如茵、田园毗邻、炊烟袅袅、帆影点点,景色十分秀丽,可与桂林漓江媲美,有"华东漓江"之称。</h3> <h3>八百里瓯江八百里的绿,这一江不折不扣永恒的绿,如一支蔓延在浙西南的常青藤。瓯越文明,便如枝蔓间永不枯萎的叶片,几千年绿意盈盈、长盛不衰。这里有勾践卧薪尝胆的英雄气概,更有美女西施舍身救国的壮丽诗篇。</h3> <h3>索面是一种用手工拉成晾干的素面,称"坠面",俗称为"长寿面",鲜软可口。索面又细又均,颜色白净。另外口感也非常好,是一般面条不可嫓美的。</h3> <h3>索面是浙江地方特产,历史悠久,不仅普通百姓喜欢吃,更是产妇月子里必备的传统食品之一,深含传统民情风俗的内涵。地处温州瑞安平阴坑的南山村,便是著名的索面产地,称为"南山索面"。</h3> <h3>有着360多戶人家的南山村,依着䓤绿的小山而建,沿水泥路便能看到两边人家门口都摆放着一排排用来晒索面的木架,村民们正进进出出地忙碌着晾晒索面。</h3> <h3>制作索面的工序较为复杂,生产过程常会按季节变化加盐和面,当发酵到一定程度后,便索成粗条挂杖,然后插杖上架,由人工拉成细丝䁁晒。</h3> <h3>索面经晾晒待干到一定程度时,再成绞堆放在竹匾内进行包装。</h3> <h3>在强烈阳光映照下,从高高木架上悬挂下来的索面,近看犹如一根根银丝,远望又成了飘逸的飞瀑。更为令人叫绝的是,细细长长银丝后面男男女女若隐若现的劳作身影,让人如坠梦境一般。</h3> <h3>悠然南山村,山高而地势开阔,林丰树茂,溪流蜿蜒,生态优雅。山村前屋后路旁,乳白色的索面成排晾开,和古宅、石路、青瓦交相衬托,微风轻拂,索面如丝如线,丝丝缕缕,飘逸曼妙。</h3> <h3>"柔似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香气散而远遍。"三百多年来,南山村的人们一直守候着这份千丝万缕的文化——南山索面!</h3> <h3>楠溪江,古名瓯水,浙江省东海独流入海河流瓯江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永嘉县、仙居县交界的黄里坑,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涂林美而名闻遐迩。</h3> <h3>楠溪江流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积淀深厚。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瓯越先民就已在此繁衍生息。</h3> <h3>揇溪江风景名胜区,耕读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交融,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无比默契。它犹如一件巨大的艺术瑰宝,天生丽质,至真至美,令中外游客喜爱和迷恋。</h3> <h3>溪流清荣峻茂,秀丽多姿,随江倒影,水清见底,游鱼碎石,历历在目。</h3> <h3>楠溪江狮子岩的黎明,薄雾和细雨濛濛。江风柔拂迷茫江面,渔火点点,鱼鹰在,渔夫在。诗意盎然,无穷变幻。</h3> <h3>鼎湖峰,是整个浙江省缙云县仙都风景区的核心。湖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高170.8米,堪称"天下第一笋"。</h3> <h3>峰巅苍松翠柏间蓄水成池,四时不竭。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个天下奇观。</h3> <h3>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帝曾置香炉于峰顶炼丹,炼成后跨龙升天飞去。此地为丹鼎压陷,聚水成湖,故称"鼎湖",此峰便称为鼎湖峰。</h3> <h3>一座贴着湖面的丁字石梁桥直插对岸。此种桥梁是一种古老的桥梁形式,古谓"过水明梁",比较合适山溪河床较宽、常水位浅、洪水期短的自然情况。长长的多孔丁字桥,上边走动的乡野游人,浑然一体的怪石亭阁,构成一副极其乡土气息的美丽画卷。</h3> <h3>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镇西的河阳村。始建于五代末期,为元代古民居,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民居古香古色,原汁原味,千年古村,明清建筑。</h3> <h3>公元933年,原吴越国掌书记朱清源兄弟俩为避五季之乱,而定居缙云,因其原籍河南信阳,故取名"河阳"。</h3> <h3>河阳村民94%朱姓。这里山清水秀,民风古朴,至今依然是聚族而居,耕读传家,为江南罕见的古村落活化石。</h3> <h3>村落答樵路非凡的马头墙飞檐高耸,据说有32个,远远望去就像32匹马在仰天长啸。</h3> <h3>此门是古代丽水到永康等的地交通要道,可见想当时的繁华。</h3> <h3>元代河阳最著名的建筑是"八士门"。河阳古时曾出过八位进士,门前还有一对无头的石狮,乃朱元璋所赐,取名"稀罕",意指河阳一村出了八位进士实属罕见。</h3> <h3>孝子祠里面有个小博物馆,有一个竹制长笼形物件,附有一首打油诗:"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黄相逢;梧桐叶落分别去,恩爱夫妻不到冬。"什么意思,"竹夫人"。</h3> <h3>这种传统的四合院是最佳的居往环境,非常有利于人的沟通与交流。</h3> <h3>走进"循环印月"的圆洞门,门洞上的四个字是河阳老祖宗自己创造的象形字:牛田为"耕"、心口合用为"读"、屋顶下有男人(人下一点为男人)为家、云动则为"风"——"耕读家风"四个字,锲在门檐上,耕读文化已经渗入到了河阳朱氏的血液里。</h3> <h3>村里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生活工具,供游人参观流览。</h3> <h3>河阳民居主要有"十八间"等多种结构形式,现存的有20多幢。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悠闲祥和。</h3> <h3>茗岙梯田位于浙南永嘉山区。茗岙梯田是除了云南元阳梯田外江南最大的梯田,由郑山梯田和茗岙梯田两部分组成,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梯田摄影创作基地。</h3> <h3>茗岙在永嘉山区四周海拔800多米高的大山之中。西靠浙南大山,东临大海,每到初夏太平洋水气便会聚集在山的东坡,名岙就是在这个水气丰沛的地方。</h3> <h3>经历1000多年历朝历代的耕作,茗岙梯田已是人类在大地上雕刻的艺术品。放眼望去,那随山形顺坡逐磊石筑坎平土,形如阶梯呈半月状。先民们依靠原始工具,鬼斧神工般雕凿而成的杰出工程,从而使世世代代子孙在这大山里得到了栖憩繁𧗠生息地。</h3> <h3>茗岙梯田的摄影适合所有季节,春有漫山油菜花,夏有梯田注水期,秋有金色稻浪,冬有无敌雪景。晴天可拍色彩,雨天可拍云海。</h3> <h3>这是一个祥和宁静的乡村,阳光照耀绿水青山,弯弯曲曲自然流畅的挮田,层恋叠嶂云雾变化莫测的日出,房舍被环抱在山凹中,一幅美丽的画卷。</h3> <h3>薄雾蓄滿山水的垅垅梯田,就如同仙女抛撒的一面面明镜,镶嵌在山背中,银光闪烁,勾勒出了色块分明,线条流畅,千姿百态,别有意境的五线谱图案,仿佛置身于艺术家笔下的版画世界。</h3> <h3>林坑古村落位于永嘉县的北部黄南乡,楠溪的源头。林坑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山地民居聚居处,约700余年的历史。</h3> <h3>林坑村最初是因为香港凤凰卫视副台长,号称&quot;中国航拍第一人&quot;的赵群力,在此地不幸殉职而名声大噪,从不知各的小山村成了驴友们热衷的旅游热点。</h3> <h3>全村以毛姓为主,共128户,是温州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村古、水美、山秀,有人誉之为凐没深山中的璞玉。</h3> <h3>全村除古民居外,境内还有大肚岩、月光洞、三叠岩、双柱峰、三折瀑等丰富生态旅游资源,自然环境相当优美。不但是旅游的好场所,而且是一块十分理想的艺术教育基地。</h3> <h3>村内古民居依山势起伏,错落有致,自然和谐,极具艺术价值,是画家、摄影家、作家从事创作的良好场所,集中体现了浙南山地民居的所有特点,是楠溪江古村落中的一颗璀璨明珠。</h3> <h3>林坑村的黄南是革命老区,素有永嘉北大门之称。这里的环境以"竹秀、水清、瀑多、谷深"见长,有林坑古村等市民旅游景点。</h3> <h3>村中的老翁悠闲自得地在清理当地的特产,准备出售给游客们。</h3> <h3>霞浦县,福建省宁德市辖县,建城1700余年,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闽东文化中心,</h3> <h3>霞浦位于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北连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连接沿海两大经济发达地区的必经之地。福宁高速公路和温褔铁略横贯全境,机场投入使用,凸显闽东北"陆、海、空"立体交通雏形。</h3> <h3>霞浦素有"闽浙要冲"之称,并与台湾一水之隔。霞浦的三沙港距台湾的基隆港126海里,渔船朝发夕至,而且三沙与台湾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同海区作业、交往频繁。</h3> <h3>霞浦是"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海洋鱼类700多种,滩涂生物200余种,年水产品总量均在30万吨以上,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第二位。</h3> <h3>霞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三级阶梯下降,西北峰峦耸峙;中部丘陵连绵,低山、平原、盆谷交错;东南港口众多。海岸线480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04万亩,大小岛屿196个,均居福建省各沿海县(市)的首位。</h3> <h3>特别是拥有溪南、三沙、北壁等宝贵的天然深水岸线和充裕的土地后备资源,蕴藏着发展石化加工、船舶修造、能源生产等重化产业的战略优势。</h3> <h3>霞浦是远近闻名的海洋大县,海水养殖和捕捞量名列闽东各县市之首,副热带海洋物种齐全,具有"八闽海鲜出霞浦"的美誉。</h3> <h3>据《霞浦县志》:"清置霞浦县,县境西南有霞浦江,东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黄四山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这是山以江名,县以江名"。</h3> <h3>鬼斧神工纵横交错的划痕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正是大海坦露的脉相。</h3> <h3>银凤似少女翩翩起舞,金龙如武士盘踞静卧;崇山峻岭停止了起伏,辽阔海面停止了涌动;血色的晚霞在凝视看天际,在窥探着大地,在询问着苍天:这是天上人间?</h3> <h3>日落远去,在大海轻声呢喃中和夕阳贴近吻别。风吹过,海水荡漾,揉碎了那份上上下下的缠绵,将爱的火红瞬间蔓延开来。夕阳舍不得离开,又将一片七彩纱巾从天际撒下,将大海和滩涂染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的的图画,海滩成为娇柔的金色滩涂。</h3> <h3>滩涂是一处跌岩多姿,山与海缠绵的地方,其特殊的四季潮夕变化及天光云影交融,使这一海域变得美丽神奇,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滩涂"。</h3> <h3>一根根纤细的竹杆高高的矗立在海浪中,滩涂上一对漂亮的渔家女,在拖拽着蓝色的渔网前行,犹如仙女下凡。</h3> <h3>海风温柔的掠过海滩上嶙峋的礁石,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滩涂上湿湿的淤泥。美丽的渔家女,头顶斗笠,身披兰花,手中渔网。对岸那延绵起伏的青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飘临,让人好生惬意。</h3> <h3>杨家溪风景区,位于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水门畲族乡扬家溪村、太姥山西侧,霞浦县境内牙城锁西北部。相传因北宋名将杨文广在此平定南蛮十八洞之一,并留扬家将士驻守而得名。</h3> <h3>杨家溪景色幽美、气候宜人,古樟翠绿,有古树名木等自然景观。</h3> <h3>扬家溪的榕、枫绝景,不仅是当地人的休闲和避署去处,也是游客的流连之地,榕枫树林中的树叶子都是绿油油的,显得格外养眼。</h3> <h3>古榕树粗壮遒劲的树根绵延数米,树根似虬龙盘地,极其壮观甚为罕见。</h3> <h3>一片茂盛的榕树林中,一缕缕阳光透过林梢,穿过晨雾,投射在老牛与牧人身上,发出美妙的金色亮光,犹如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牧歌式油画。</h3> <h3>福建惠安大岞村,位于惠安县崇武镇,地处东海和南海交汇处,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居住点。惠安女以其服饰奇特,极富地方传统色彩,再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闻名天下。惠安龙的服饰源于百越文化,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和传承而顽强地保留了下来,如今已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身着艳丽色彩的惠安女,在日常生活中绣花,一针一线的轻拢慢捻中慢慢流逝,时光很慢,把细密的心思缝进衣服里了。</h3> <h3>精心㧧装打扮,再现当年惠安女出嫁前的的情景。</h3> <h3>如花似玉,漂亮极至,年轻的惠安女在闺房眺望着,在等待幸福的时刻来临。</h3> <h3>姐妹依偎,遥望远方。是企盼,是响往。</h3> <h3>英姿飒爽,豪情壮志,美丽动人,惠安女的精神溶入大海蓝天中。</h3> <h3>祖孙三代,演绎了一场回娘家的喜悦场景。</h3> <h3>当男人出外谋生或出海打鱼时,惠安女便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善家务、多才艺,不论细活重活,事事能干。看她们身材瘦弱,却抬着小伙子才能抬起的石块,不由使人们肃然起敬。</h3> <h3>惠安女以大海为舞台,在最美的海岸线上辛勤劳作,收获了属于她们自己的生活乐趣。</h3> <h3>在彩霞满天的黄昏时分,温润的海风轻拂着脸颊,远远望去,从海的彼端走来了传说中的惠安女。</h3> <h3>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h3> <h3>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h3> <h3>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产生的。这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主。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特殊形式的建筑。</h3> <h3>土楼的种类繁多。长、正方形楼,目字形楼,一字形楼,殿堂式围楼,五凤楼,圆楼......等30多种。</h3> <h3>土楼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主体建筑土木结构,楼内被围合的其它建筑,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或以土坯代替青砖。</h3> <h3>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坂寮村的一条狭长小山沟里,在高耸入云的半山腰处,由5幢土楼组成,又被戏称为"四菜一汤"。</h3> <h3>土楼很圆,圆圆的围墙圆圆的巷道。这里养育了客家人一代代优秀儿女、也圆了客家人一代代的梦想。土楼是客家人的心灵崇拜和精神皈依。</h3> <h3>塔下村中间有一条小溪,把村子分成两岸,像太极图一样。村两头是圆土楼,酷似一太极"鱼眼",寓意人间沧桑,宇宙万物阴阳变化之妙。溪流上有13座材质不同、风格各异的挢梁,方便村民及游人。</h3> <h3>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坚如磐石土楼,潺潺溪水流淌,古树挺拔傲立,红衣女子在画中。</h3> <h3>土楼是一条旺盛根脉的节点,她养育了人民,使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幸福安康。</h3> <h3>厦门港地处金门湾和九龙江出海口,介于我国上海与广州之间。港口面向东南,由青屿水道与台湾海峡相连,港外有金门、大担及浯屿等岛屿为屏障,为我国对外贸易港口之一。</h3> <h3>厦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h3> <h3>胡里山炮台上最有名的是1893年购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一门280mm克虏伯大炮,至今保存完好,有效射程可达16000米。这门大炮曾被鉴定为"世界现存原址上最古老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并荣获世界基尼斯最佳项目奖。</h3> <h3>大嶝岛,是厦门最大的卫星岛,与金门岛仅一水之隔。这是"八·二三炮阵地遗址",当年炮轰金门的硝烟仿佛刚刚散去。</h3> <h3>鼓浪屿,厦门市思明区的一个小岛,是著名的风景区。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h3> <h3>日光岩,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屯兵于此。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门故址,为鼓浪屿最高峰。</h3> <h3>钢琴博物馆里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等。伴着鼓浪屿的海浪声,古钢琴静静地站在充满典雅气氛的陈列室中,使带着惊奇眼光的参观者,发出阵阵赞叹。</h3> <h3>鸦片战争后的100年内,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受到巨大冲击,发生了重大变革,西方文化不断融入中国,而这个融合的过程恰好在鼓浪屿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h3> <h3>鼓浪屿秀美的风光,宜人的景色,成为了年轻人的最理想拍摄景地。数不清的一对对情侣粉至沓来,在这里演绎出动人的爱情故事。</h3> <h3>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汇集处,古丝绸之路从这里走向世界,庞大的郑和远洋船队从这里下西洋。</h3><h3>这里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这里內地的文明是客家人农耕文明。</h3><h3>这里的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境内峰岭耸峙,丘陵延绵起伏,平原阡陌纵横,江河滔滔不绝,海岛星罗棋布。山、河、湖、海、滩、林、洞、泉,构成了一幅幅或雄、或奇、或险、或幽,或静如女子、或动若蛟龙、或欲比天高、或试比海深、或如泼墨山水、或似万马奔腾的美丽画卷。</h3><h3>奇上异水,哺育出一代代杰出人物,吸引看一批批四方豪客,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h3><h3>瓯江,在盛满绿色的大峡谷中奔向海洋;南山索面,在阳光照射下如锦丝般闪着银光;楠溪江,瓯越先民耕读文化与宗教文化在这里碰撞;鼎湖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帝置香炉炼丹成仙升天;河阳民居,耕读传家山清水秀;茗岙梯田,水气丰沛雾里看花;林坑古村,依山势起伏有似活化石;霞浦,"中国最美的滩涂"四季潮夕变化与天光云影交融;杨家溪,大榕树盘根交错绿荫掩映;惠安女,服饰奇特美丽动人;土楼,"四菜一汤"的建筑是客家人的心灵崇拜与精神皈依;厦门,一座风光旖旎的"海上花园"与台湾海峡相连。</h3><h3>在祖国漫长海岸线中段、近万公里的海岸线上,集大地之灵气,聚山川之精华,这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她面朝太平洋,距宝岛台湾仅百余海里,犹如祖国版图上的两颗熣璨明珠。</h3><h3>浙江</h3><h3>福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