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在家中伫立,看见娘在厨房做饭 ; 我在院中伫立,看见娘在屋外洗碗;我在黑夜伫立,看见娘在织补衣衫;我在睡梦伫立,看见娘在对我微笑。 家是你的避风港,在你迷忙的时候,无助的时候,她就像一盏灯,慰妈就有欢笑,有欢笑就有怀抱,有怀抱就有心灵最好的栖息地。 老妈今年5月23日(四月初九)过82寿辰,她为了给我们这几个不在身边又各奔东西居住的孩子们减少麻烦,没通知任何人自己今过生日。老三昨晚还特意给老妈打电话,问家里有啥事,想下班后回去看看,老妈一口回绝“别来,我挺好的,瞎跑啥呀,来回折腾路又远”。对于若大京城上班的我们,几个孩子想要聚在一起回趟家,也的确不是件易事。 清早起床后老妈就和好了面,准备中午给自己做个老北京手擀炸酱面,自己独享这份生日安静好。</p> <h3> 上午十点,外卖小哥敲门,送来了生日蛋糕🎂。正待老妈纳闷之时,老大的电话来了“老妈,生日快乐!我今早在咱家微信群里发了您今过生日的通知并在网上定了蛋糕,中午我们都会陆续回家的,给您个惊喜,呵呵😄”</h3> <p class="ql-block"> 我们有时忙着工作,忙着各自的家庭,忙着去游玩,缺忽略了父母对子女的操心挂牵。常回家看看,其实做来并不难,带着家人,带着收获,带着快乐把家还,这正是天下父母所殷勤期盼的。做儿女的常回家看看一直给我们无限温暖、慈祥、伟大的父母。常陪爹妈聊聊天,唠唠嗑,听他们絮叨,与父母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让父母脸上绽放笑颜,让父母享受儿女的爱恋与陪伴,让父母安康常相伴,让父母一生幸福永远!</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家住前门大街大栅栏鲜鱼口肉市胡同66号院,一听这地名,您肯定心里在笑,没错,这里曾是前门一带有鱼有肉吃的地方😄66号院的前身是前门有名的“正阳楼”饭庄,是皇宫的阿哥们经常来此用膳的地方。我家是1966年从鲜鱼口的芦草园搬到肉市66号院的,紧临前门烤鸭店,都一处烧卖馆的后门正对着我们的大院。相声演员李金斗住广和剧场旁边的院子,和我们是紧挨着的邻居。有天姜昆,唐杰忠坐着汽车去李金斗家,他们的停车位占了我们跳皮筋的圈地,出门后,一个劲的和我们道歉“对不起了,小朋友,你们继续玩哈😄”。小时候是闻着全聚德烤鸭的味道长大的😄那时哥哥勤工俭学就是去的全聚德烤鸭店帮厨,经常会往家里拿些“特品”级的吃的“孝敬”爹妈,所谓的“特品”无非就是大师傅的下脚料😝然我们吃的“贼香”😄出门也调侃,吃过全聚德的烤鸭😄那时国家领导人只要一接见外宾,只要闻见从烤鸭店窗户散发出外宾身上的香水味,院里的小孩儿们就争着上房,透过烤鸭店的窗户观看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的“现场直播”😄——全聚德烤鸭店后门的贵宾楼下面就是我们大院。我们当年可自豪了,在院房上见过周恩来、邓小平、金日成、铁托、西哈努力亲王及夫人等,真不愧是皇城根下长大的一群孩儿们。由于大院紧临广和剧场,放学后就跟着有票的人混进去听戏,“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经典京剧,妈妈最爱看“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白蛇传、秦香莲”等😄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被各家各户搭的地震棚占满,我们大院的人都住在天安门广场里。那时,恰逢暑假假期,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孩子们疯闹、玩耍的场地,好不快活呦。</p> <p>小时住的前门66号院,如今走到这里也不忘了拍照留念,这里有太多过往的回忆了</p> <p>如今的鲜鱼口大街</p> <p>前门大街从长巷头条至长巷十条新修改造的小河,走在河边弯弯曲曲木制的走廊里,即能领略沿途如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又能带您回味旧时京城的古宅院落,灰墙土瓦的胡同文化</p> <h3> 大院住着20多户人家,大大小小的有上百人之多,每家有四,五个孩子的不在话下,果真是响应毛主席号召,争做光荣妈妈,孩子多妈妈。大院人都共用一个水龙头,不分男女共用一个厕所(听父亲说讲,当年有名的掏粪工——时传祥还来过我们院厕所掏粪),这下可就热闹了,经常是吵架不断,争论不止,上演了一部老北京大栅栏处的锅碗勺盆交响曲😄您还别说,老电影浩然的《金光大道》,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我们胡同口拍的。到了夏天经常去都一处的后门打免费山楂汽水,端着陶瓷的大茶缸子去便宜坊给爸爸买扎啤,冬天则偷着去烤鸭店上“高级”厕所,捡烤鸭店不要的大葱叶回家给妈妈包饺子用,偷着去烤鸭店后门的办公室处追看中国最早引进的外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姿三四郎》等。早上上学起床晚了,妈妈会从裤兜里艰难的掏出1毛2分钱,嘱去天兴居买碗炒肝当早点,为臭美,去大栅栏买五颜六色扎辫子用的玻璃丝头绳😜 那时,毛主席为防止苏联核武器的侵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我们大院正门口处有个很深很大的地洞,能通到大栅栏和天安门的,只看见工人师傅每天都加班加点的挖呀挖的。大院里的人们都相处和谐,其乐融融,晚饭后小辈的孩子们会搬着板凳坐在中院听大辈的孩子头讲故事,讲《红手绿手的故事》《太平间的故事》,听了都毛骨悚然不敢一人去上厕所(事后才知道大孩子们是故意吓唬小孩子们,就是为了霸占厕所,因全院只有这么一个厕所😄),后来不知从哪搬来了一家天津人,用天津话给我们讲《海的女儿》《小兵张嘎》,逗乐坏了。大院后因“弘扬正气”,还被居委会评为《向阳大院》那,红色的《向阳大院》条幅贴在大院门口,那叫神气,自豪。 1969年“十一”,听说要在天安门燃放烟花庆祝“国庆”二十周年。这可给院里的孩子们高兴坏了,都早早的搬着板凳“占领”房上的最佳位置,大孩子们举着高高的树枝挑勾天安门烟花在空中放出的降落伞和好玩的玩意儿😜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院也经受了整改运动,出身不好的家庭一律迁至别院居住。记得中院有一户老头,红卫兵小将从他家抄出几根金条,硬说他是资本家出身,被吊在房梁上狠狠的用皮带抽打,让老人交代金条的来历,是否在里通卖国,活活的给老人强逼投梁自尽了。由于每天出进从他家路过,走到他家处甚是吓人。有天妈妈抱着老三从外面回院,看到红卫兵小将正在里院批斗一个出身是地主的街坊,妈妈怕红卫兵问自己的出身(中农), 就赶快又抱着一岁的老三,在前门大街处呆了很久才回院,躲过了红卫兵的皮鞭之难。后来听说,大嘴儿(小时的绰号😜)爸是开火车的司机,国共时期经常帮着共产党运送伤员,弹药,是个潜伏的地下党。 听妈妈说: 我的姥爷是钟表世家, 文化大革命怕抄家,请来了两个瓦匠,把金银珠宝全叫瓦匠砌在了自家院里的一堵墙上, 结果早上姥爷醒来,发现砌的墙倒了,值钱的东西全没了😭也不敢去报警。</h3> <h3> 这是家里最古老的物件,是姥爷结婚时,从上辈老姥爷手里传下的家宝。爸爸和妈妈结婚时,爸爸特意去姥爷家要来了这个能打点上发条的宝贝,爸爸说,就爱听它打响。它每小时每半小时都打响,一点打响一下,两点打响两下,以此类推,半点只响一声。当夜深人静时,它也打响,为此不用看表只听声音就能知道是几点了?如今过了这么多年,传了几代人,它居然每天还在照常“工作”着。姥爷说,它是祖传的,而且是上上世纪德国制造的,不会是古董级的文物吧😜😜😜</h3> <h3>如今大院的邻居们仍保持着联系,每年都聚</h3> <p class="ql-block">父亲的艰辛, 母亲的伟大,妹妹降生家中 。1970年2月23日(正月十八),是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也是俺家老四出生的日子。深夜两点多钟 ,白天还去上班的母亲,夜里起来上厕所,突觉肚子一阵剧痛,预感要分娩了,即叫醒熟睡的父亲,前往前门医院准备待产。当父亲搀扶着母亲还没跨出家门时,母亲已经支持不住,即要临盆了。父亲急了,只能赶快出门去医院请大夫,路过中院楼梯处大嘴儿家门口时,慌乱中将大嘴儿妈从酣睡中叫起,托大嘴儿妈来我家帮忙照顾母亲,他要去前门医院请大夫。 当大嘴儿妈匆忙赶至我家时 ,母亲已经生了,脐带连着一个血淋淋的婴儿,但胎盘还在体内。母亲一看,婴儿还活蹦乱跳着,心一下就踏实了,孩子还活着。 父亲冒着严寒酷雪“飞马”赶至长巷十条医院请大夫(后来听爸爸说,当时的雪很大已到膝盖) , 到了那里大夫不出诊,说是雪太大,走不了路,天又太黑。父亲苦求了半天,人家才答应出诊,由院长带着一位大夫过来接生。 可惜在父亲临出家门时老四已经落地了,也就是说在父亲出家门至请回大夫这段时间,老四已经早已在床上和妈妈共度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医学理论讲老四和母亲都命大,胎盘长时间滞留母体体内会造成产妇大出血,而老四落地后也没因口腔有异物造成新生儿窒息,老四和妈妈都躲过了一场生死大难。妈妈回忆说,医生没来之前,她和老四始终都浸泡在被褥的羊水中,妈妈由大嘴儿妈照顾着倚靠在床头,下面都是羊水,倒是没有出很多血,再加上是冬天,妈妈就越发的觉得下面冰冷。大夫来家后帮妈妈取出了滞留体内多时的胎盘,据说还是父亲给老四剪的脐带并将胎盘埋在了大院树下的雪堆里。妈妈生老四时,还要不时看看熟睡的孩子们有否被惊醒,当看到有三个脑袋😄还都趟在床上时,妈妈彻底放心了。只记得那晚被一个啼哭的婴儿声吵醒,其他的就啥都不记得了。 满月后的老四是由妈妈、爸爸、大姐的看护下长大的,“散养”的老四更是在大院街坊哥哥姐姐们的怀抱中长大的,妈妈说属大华、二华、春玲、春霞、大芳、大凤、秋萍、段敏、建明抱的最多,但也没少挨她们的“摔”😄</p> <h3> 因家里实在没人带老四,不到一岁的老四,就被送到乡下的奶奶家,一待就是五年,等五岁半再回到妈妈身边时,已然对妈妈陌生了,半夜醒来哭喊着“俺找俺奶奶,俺找俺奶奶”。<br> 乡下穷的很,唯有鸡蛋货源充足😄,只有三岁多的老四为了偷吃,天天跑到鸡窝旁去蹲点😘,或是只要一听到母鸡“咯咯哒,咯咯哒”的叫声,即刻伸出小手将鸡蛋归为己有,躲在犄角旮旯将鸡蛋磕了喝吃生鸡蛋,这在计划经济的当年已是很美味营养的大餐了。 奶奶是个小脚老太太,自然跑不过幼小的老四,总是去鸡窝摸蛋都扑个空,回去和爷爷念叨,你说咱家鸡窝这是咋的了。爷爷看得真真的,抽着烟袋锅子偷着乐不出声😜😜😜<br> 说起爷爷,据说是祖传的中医,尤其给孕妇把脉能知男女,准的邪乎,按如今的论断可堪称是现代B超仪😄😄😄<br><br> 后来和妈妈谈及此事,据妈妈回忆说,那时每个月15号一开支,都给老家寄10元牛奶钱,可惜呀,老四的“口粮”掌握在奶奶手里,亲奶奶居然“克扣军饷”😄😄😄不给老四买奶粉喝,老四是喝羊奶长大的孩子。那个年代,又是在农村,因幼童成长时期长期缺乏营养,不到六岁的老四从乡下的奶奶家回北京没多久,就因水土不服而无端发热,在家整整烧了11天,烧的腿都不会走路了。一直高烧难退,去了几家医院都让住院治疗,家里穷呀,何来闲钱让老四住院那,只能在家静养,看着日渐显瘦,有气无力,腿脚发软,水米不沾的老四,不知爸爸从哪里听说,鼓楼处有个老中医堪称神医,看儿科退热那叫一个准。爹妈四处奔波借钱,让15岁的哥哥清早五点起床先去挂号,等妈妈下班后再从家门口——大栅栏座五路公交汽车(老四记得她当时躺在车最后一排的椅子上),带着老四去找老中医看病,结果奇迹出现了,吃了几副中药,老四烧退了,死神终于没有再一次收留老四😄这是爹妈的福报!那个年代,又是在农村,因幼童成长时期缺乏营养,老四是家里个头最矮的一个,也是患有贫血症的一个。 儿时的记忆犹新,那一幕幕往事,虽然那时过着穷日子,但也是最无忧无虑的日子,现在想想,泪水禁不住润湿了眼眶!</h3> <p class="ql-block"> 老四快上学的时候,带着一口的农村土话回的北京。由于从小奶奶带大,见了自己的妈妈不亲, 每天想念的都是俺奶奶。 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老四才认可妈妈并觉得没妈的日子是苦涩的。老妈那会是三班倒,下夜班是晚上十点。老四掌握了妈妈到家的规律,会在妈妈到家之前,到鲜鱼口小桥胡同口等妈妈下班回家。从胡同夜幕中灯光折射的身影即能断定那是自己的妈妈下班回来了,老四即刻来了兴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欢快的跑过去挽着妈妈的手臂和妈妈一起走回家,老四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妈妈上中班若赶上雨季又没带伞时,老四会穿上雨衣带着妈妈的灰色雨鞋( 现在想想双子座的老娘多时尚,买灰色的雨鞋,而不是满大街的黑色😜) 给她送到单位。 从家到妈妈单位走路应该有三十多分钟,但老四乐在其中。 妈妈单位的同志都认识老四,尤其是门卫师傅见了老四总逗她两句,小狗熊又来了!“小狗熊是绰号,爸爸那时的绰号是老狗熊”😄😄😄 长大后,老四家的孩子出生,据老四说都是她自己带,就想从小给孩子多点母爱!懂事后的老四也没计狠妈妈, 尤其是当老四做了母亲后,更是觉得妈妈的伟大,正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养儿,不知父母恩!”</p> <p class="ql-block"> 人生中每个人都有痛苦的经历,由于父母都要挣钱养家。不到四个月的老四就由十岁的大姐和爸爸妈妈轮流来照顾。爸爸当年因字写的漂亮又笔杆子超强,是工会主席,经常要去单位加班写板报。老四就被妈妈特意缝制的背带,背在爸爸的背上去加班,当爸爸写完板报回到家,爸爸的后背都是湿的,尿水与爸爸的汗水搅和在了一起。写到此,我已泪流满面,无语了😭😭😭纵有千万般的思念,都是爸爸我爱您,爱您,爱您!更可怜的是大姐,爹妈不在的日子她更要担负起家中的重担,姐姐的后背即是老四的“小床”。要背着老四去上小组学习;背着她去排长长的队,凭副食本买豆腐、带鱼、芝麻酱;背着她给全家人做饭,料理家务;背着她去路口盼等妈妈下班回家。每每当妈妈从大姐的后背接过老四时,发现大姐后背的衣服已经被尿水浸透了,也因此起了尿疹而久治不愈,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写的此,我又一次痛哭流涕不能自拔) 1976年7月28日3点26分唐山那场八级地震,北京多处房屋倒塌,我们前门大院的老式房子由于年代久远,靠近大院门口的一片房墙塌了,好在我们里院的房子没受损失。只记得 睡梦中听爸爸大喊“地震了,快跑” ,当家里人都迅速跑到院中站好时,爸爸再定情一看,只有六岁的老四还躺在屋里大睡。在这紧要关头大姐疾速跑回屋里抱着老四就往外跑,好在房子没塌,险些丧命,俺家老四又躲过一劫,万幸呀。在那个家家孩子都多的年代,父母和家中的老大真是超伟大呦!😆😆😆 为家中的老大点赞,为家中的老大喝彩,你们是托举整个家的天,你们是家中的默默付出者,你们更是家中守爱的“爹妈”,你们身上闪耀着朴实无华,人性本善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 大姐,为这个家付出很多,是最值得全家点赞的人,也是全家最受尊敬的人。从小就承担起了家中的所有家务,甚至于父母因钱的问题吵架,为用钱公平,让上初中的姐姐充当财务大臣,姐姐统管钱权了很长时间。唐山地震,在天安门搭的地震棚里,是姐姐开火做饭,并拉领着我们去前门的一条龙饭店买六分一个的大火烧。 那时,妈妈在我们每个孩子的裤兜里都订缝着钱和粮票,以防地震中我们与家人走失。 大姐从小就爱跳舞,也是家中长得最漂亮的。爸爸托人带她去考文工团,经过筛选已被录取,因费用太高放弃了。1977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大姐参加高考作文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姐姐差3分失榜。大姐信心满满准备复读,迎战第二年的高考,父母劝说大姐放弃复读高考的梦想,做为家中老大,要为家庭负担承担责任,替父母养家,养弟妹。大姐痛哭着接受了爹妈的“万般请求”😭那一幕的情景我们至今难忘。 1977年高考录取率为4.8%,这与如今的高考录取率85%相差甚远,简直是乾坤倒转,怪不得那时考上大学的人都被视为天之骄子呢。在那个特殊年代,1977年的高考没有全国统一试卷,考试时间也不尽相同。北京的高考时间是12月10-12日,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时间是7月20-22日,从1979年开始,全国高考时间统一在7月7-9日进行。77年的高考政审很严,78年政审放宽,79年取消政审。当时的高考对人的影响很大,那时候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要插队当知青,若考不上,只能面临下乡插队当知识青年的命运。1979年还流传着插队知青的说法,要摆脱这一切就只有考上大学一条路,所以那时有“一条绳子,两套准备”的说法,考上捆行李上学,考不上捆行李下乡。姐姐也面临下乡任务,但由于她是家中老大,属被照顾对象,躲过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上山下乡政策,毕业后即走上了工作岗位。后经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人民幼师直至退休。1980年大姐参加航空公司的空姐招生考试,面试——考试——体检都一一通过,最后却被后门顶了。大姐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付出了自己的鸿鹄之志,付出了自己的心比天高,付出了一生的青春年华,大姐才是我们这个家真正的幕后“英雄”👍</p> <h3> 由于家离天安门很近,吃过晚饭后我们会去天安门写作业、背英语;会用借来的自行车,去天安门广场掏裆学骑车😜;会去广场跳舞,惹来众人围观;会在广场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会去跳皮筋;会去放风筝;会去追看大人牵手搞对象😜;会去…… , 小时最早认识的字是天安门金水桥毛主席画像两侧的横幅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每次爸爸带我走到此处,都会问我上面的字。<br> 天安门有小时太多,太多的回忆了……<br></h3> <p class="ql-block">老三要去当兵了,老爸说照个全家福吧,不知老三这一走,啥时能回来。临行前老爸再三叮嘱老三“到了部队争取早日入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p> <h3>和老三多照几张合影吧,留下美美的不舍与守望</h3> <p class="ql-block"> 1983年的冬天老三走了,去了很远的南方当兵,一走就是十多年,待老三转业回京时老爸已是疾病缠身,白鬓沧桑的老者了😭 1985年,老三来信,说部队有任务,有可能去老山前线,爸爸回复“爸的二妮好样的,够勇敢,全家人为你骄傲”!</p><p class="ql-block"> 妈妈说,每年的中秋节,全家吃团圆饭时,爸爸都让妈妈再多拿一双碗筷,把当兵在外,老三的那份也摆上。虽她在异地,但家中始终有她,当老三得知后,哭得泪眼汪汪😭</p><p class="ql-block"> 据老三讲,她之所以想当兵,缘于1976年的那场地震,震后政府派解放军来前门一带帮助修缮倒塌的房屋,老三放学后跟着解放军一起搬砖头,还给解放军叔叔的军用水壶里从家灌满水,老三无比的崇拜军人,梦想着自己若能穿上军装该有多神气!1983年暑期,老三在儿童医院帮着看护大姐刚出生不久生病的孩子,通过在医院的日夜接触,幻想着穿白大褂的神圣,心想,你们医生,护士也别和我牛😄我也要学医呦😄现在想想老三还是蛮有福的,小时的愿望都如愿以偿了,祝俺家老三继续走狗屎运😝😝😝 我大姐的第一个儿子因新生儿黄疸住院治疗,三个月后去逝了😭😭😭</p> <h3>老四始终是妈妈最疼爱的那个小棉袄,撒娇是她的惯例,也唯她独享这份爱😃😄💏</h3> <h3>老妈的脸庞一天天沧桑,愿时光慢些走,锁住老妈鬓角的白发,锁住老妈不老的年龄。</h3> <h3>老妈也会玩微信了</h3> <h3>老妈照样和我们玩的嗨起来😄</h3> <p class="ql-block">老二是人民公安,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从房顶跌落,身体倒无大碍,至今左手小指由于屈肌腱断裂不能弯曲,当时爸妈担心虚惊一场,以为儿子会摔成残疾座轮椅😜😜😜 60年代的男孩儿小时都有过拔树根的经历,老二小时去天坛公园捡杨树根,把杨树根放在球鞋里捂着,待穿三五天将杨树根“捂熟”后😜偷偷的在杨树根里面穿进细细的铁丝,每次和院里的小伙伴们拔时,都能屡战屡胜😜😜😜 老二穿警服,老三穿军服,爸妈甚是骄傲,也因此被居委会评为“五好家庭”。街道有啥好事都先想着俺们家😜当年冰箱凭票供给,俺家的“雪花”冰箱就是享受老三当兵给的福利,街道发给光荣军属的冰箱票。</p> <h3>老爸六十大寿,手捧弥勒佛,笑得合不拢嘴,说自己就是这个老寿星,儿女们都来给他祝福生日快乐!他乐此惬意,享受着这美美的幸福! 老大代表全家子女给父母献礼!哄父母开心😊</h3> <h3>我那可爱、慈祥、朴实、厚道、善良、热心、无私奉献的父亲于2001年3月13日肝硬化去世,享年63岁😭😭😭</h3> <p class="ql-block">2011年老妈去海南旅游</p> <p class="ql-block">老妈和表姐</p> <p class="ql-block">老妈和孙女</p> <h3> 时光飞快,转眼间母亲已是80多岁的人了,岁月带走了母亲俏丽的容颜,为操持家务,她躬着身子和蹒跚双脚。春夏秋冬,她忙碌的身影渐渐变缓,为了家庭,母亲奉献了一生的操劳。</h3> <h3>子女都各自有了家,如今唯一陪伴老妈的是它😄😄😄,可听话啦,叫干啥就干啥,老妈说,比我们谁都乖😄😄😄</h3> <h3>孝顺的儿媳妇,可招老妈待见啰</h3> <p class="ql-block">妈妈,让您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并默默守护着您一辈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p> <h3>妈妈的孙女</h3> <h3>妈妈的外孙子(老四的儿子)</h3> <p class="ql-block">姐俩陪老妈旧地重游,经年后的故居老宅如今已变成了全聚德的下沉广场</p> <h3>老妈的重外孙子(老大的孙子)</h3> <h3>老妈的重外孙女(老三的孙女)</h3> <h3>老妈的仨闺女</h3> <h3>能歌善舞的老大,走到哪都是一处靓丽的风景,当年若是去了文工团也是一个角儿😜😜😜</h3> <h3>2017年“十一”老妈的孙女大婚之喜</h3> <h3>子女始终是娘亲手中的宝</h3> <h3>2016年老四携三个子女回京探家(老四在国外,生育了三个孩子),属俺家老四最奇葩😜😜😜</h3> <h3>老妈升级当太太了,第三代外孙辈出生,眼角眉梢都洋溢着是幸福😄😘😜</h3> <h3> 有人形容过中国父母,一生以两种模式存在:“在线”和“隐身”。当他们还能为子女付出的时候,他们“在线”,拼命地为孩子“闪烁”。当他们年老,不能为子女付出的时候,他们选择“隐身”,有再大的困难也自己扛,不愿意麻烦孩子。不给孩子添麻烦,是他们心底给予孩子最后的爱。在这世上,父母是对我们最好的人,也是最亲的人。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莫过于常回家看看!<br>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有些爱趁现在,别等到失去再追悔莫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