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无论出去游玩或是看电影电视,还是手机上的图片,只要看到月亮门,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姥姥家的庭院月亮门。</h3> <h3>因为那里有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开始的地方,可以说那儿是我的人生起点。</h3> <h3>这是我的姥姥。她老人家活了94岁。小时候家里很穷,听她讲过,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下关东(闯东北),冻死在那里。她和母亲没有能力,所以她连父亲的尸体也没有见到。姥姥40岁的时候,我的姥爷就去世了。一生只有我的母亲—独生女。姥姥把她的全部家产都给了我的父母,她的精力大部分都用来帮助母亲扶养子女。我们全家人的棉衣几乎都是姥姥做,有时一个冬天就做十几件。在姥姥的协助下,父母才得以养活我们七个子女,我们五女二男也都像么像样地长大成人。</h3> <h3>姥姥大我36岁,从我记事起就和姥姥做伴。像孤女寡母一样。我跟着姥姥下地,帮姥姥烧火做饭,睡觉前关鸡窝,闩大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那里我度过了我快乐的童年。姥姥教会了我好多基本的生活技能,当然也挨了不少骂,不挨骂长不大啊!</h3> <h3>我是父母的长女,照看弟妹是很自然的事,四妹是我从小抱大。长辈重男轻女,不让我上学,小小年纪就要帮大人做事。</h3> <h3>姥姥是我的启蒙老师。记得姥姥拉着我的手走在街上,看到墙上有一条大字标语,我只认得两个字,第一个字和倒数第三个字,我就说第一个字是“打”,倒数第三个字是"国",这条标语怎么念。姥姥问:一共几个字,我说:七个。姥姥就说:念"打倒美帝国主义"。我即会了另五个字。</h3> <h3>后来我上了夜校,那年我八岁。白天抱着妹妹,晚上和大我好多岁的大姨,大叔们一起学识字。</h3> <h3>感谢夜校的老师,教我学会了汉语拼音,学会写自己的名字。</h3> <h3>夜校只在冬天农闲的时候上课,教室里没有取暖设施,穿着厚厚的绵衣,还记得我曾尿湿了裤子并坚持上完课,踩着厚厚的积雪走回家,裤子都冻成直的了。就这样我学会了常用汉字的拼写读,为进入小学打下了基础。</h3> <h3>大概在我10岁那年春的一天,我看到和我同龄的孩子放学排着队唱着歌走在街上,羡慕极了。我跑回家去,哇哇大哭,不干活,也不吃饭,(绝食罢工)就要上学。姥姥说服了妈妈,在当天晚上就带我去找校长(当时是村长兼任),第二天我就去了学校,入小学三年级,从此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涯。</h3> <h3>我和姥姥相依为命,姥姥独自种着十几亩地,事事都要求人,我记得姥姥经常在晚上拉着我的手去求人帮忙,常常是跑几家才能求到一个人,实属不易,压力很大。</h3> <h3>家里没有男人顶着,只有一老一小倆女人,免不了受人欺负,姥姥脾气又大,我又是唯一的发泄对象,虽然我很乖巧,但由于年少,很多事情我不懂,不会做,也做不好,没少挨骂,姥姥骂人是不讲时间地点的,有时当着好多人的面,骂得我无地自容,恨不得有个老鼠洞钻进去。</h3> <h3>这对我成长不无益处,为了不挨骂,我做事特认真,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学着成年人做事,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帮手。</h3> <h3>其实姥姥很疼我,有一次姥姥带我去赶集,在卖草药的摊前问掌柜的:孩子这么瘦,用点什么药啊?卖药的顺手拿了一段人参,"两块钱"姥姥毫不犹豫地买了,递给我,让我含在嘴里,慢慢咀嚼……</h3> <h3>虽然家里只有我和姥姥,但我并不觉得寂寞,因为我有一堆小伙伴,邻家舅舅的女儿,长我两岁,上学前,我整天和她在一起,抱着妹妹跟着她满村子串悠。上学后,同学都是我的伙伴,还有几个很铁的,还拜了干姐妹,一直联系到各奔东西了。现在还会时时想起。</h3> <h3>好多小伙伴玩跳绳。</h3> <h3>玩滚圈。</h3> <h3>揰拐。</h3> <h3>跳皮筋</h3> <h3>姥姥家的月亮门旁没有青松翠柏。在月亮门的外面有一棵一搂粗的洋槐树。</h3> <h3>每年五月槐花开了,满院子飘逸着浓浓的槐花香味,姥姥招呼我和小伙伴们採槐花,有用钩子的(竹竿上绑一把镰刀),有踮着脚拉着树枝撸的,男孩子则爬到树上直接用手採,我就是那个端着盆或者拿个布袋在下面装槐花的。</h3> <h3>用洋槐花做馅包的饺子。洋槐花蒸的"苦累"。香香的,好吃。姥姥经常用蔬菜或野菜蒸“苦累”,用醋蒜香油调着吃,我吃得可多了,所以我长到了一米七高。</h3> <h3>姥姥家的月亮门虽然没有小桥流水,但是每年夏天,姥姥都在月亮门外放一个大水缸,下雨的时候接满满一缸水,太阳出来了,水晒得暖暖的,我就约女同学们来洗澡,把大门一闩,家里全是女性,我们轮流在大缸里搓洗,嬉戏打闹,非常开心快活。</h3> <h3>姥姥家的月亮门没有曲径通幽。在姥姥家的院子里有一条砖铺成的甬道,在一些砖上有低洼不平的图像,有些像雕塑的人物,有些像花朵。我不止一次问过母亲“为什么会那样?”。母亲说是她的剪纸被大雨拍在砖上形成的。</h3> <h3>小时候一直不明白。长大后慢慢懂了,原来母亲喜欢剪纸,手又巧,剪了几套戏曲人物,如西厢记的张生,崔莺莺;三国演义里的关公,张飞,诸葛亮等人物…。一次她正在整理这些剪纸的时候,突然刮大风,下大雨,她那些剪纸被大风吹落到院子里,被大雨拍在了砖上,在雨水的作用下,由于剪纸上染料的腐蚀作用,把砖雕刻成了剪纸的形状。</h3> <h3>此剪纸不是母亲的作品。母亲剪的人物应该不比此作品差,可惜没有留下一帧遗作。那次大风雨毁坏了母亲的大部分作品。加之后来成家生子,再没有时间和精力了。</h3> <h3>不过偶尔在翻找什么东西的时候,还会看到母亲存留的一些剪纸,有人物的,花鸟的,动物的,虫草的等,很遗憾,后来不知道流落到哪里去了,我们姊妹五人谁的手里也没有留下。</h3> <h3>母亲手巧,针线活做的很好,我们姊妹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常自己出样子,还赶时髦,所以姊妹们穿出去,常常得到全村人的夸赞。</h3> <h3>母亲的针线活做得极细心,极认真,所以就做得很慢,一件衣服要做好多天,家里人口多,家务事也多,母亲常常夜里做针线活,有时候一熬就是一夜。</h3> <h3>姥姥家的院子以月亮门为界分为两个小院,里面的院子有两间北房,两间西房,院子中间有一条砖铺的甬道。外面的小院有一棵洋槐树,还有猪圈,厕所。</h3> <h3>姥姥喜欢养鹅,有时养一只,有时养两只。鹅会看家,有生人来它就叫,有时还会追着人跑。我经常端着剩饭菜去喂它,它能吃又能拉,一天能吃一个成年人的饭量,拉满院子屎。天天要打扫。记得有一年过春节,因为大年初一有好多人来拜年,在院子里磕头,所以年30下午我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可是不一会,鹅就拉了一堆一堆的屎,我刚刚收拾完,它又拉了。气的我拿小棍打它,它还拉。后来我把它扔到猪圈里(那年没养猪),才踏实了。</h3> <h3>我经常去掏鹅蛋,我和姥姥都舍不得吃。攒在一起去卖,或者给父亲吃。父亲身体很不好,25岁得了肺结核,农村叫肺痨。记得我们小时候,每年春秋两季都咳血,卧床不起。他是我们全家人的重点保护对象,有点好东西都留给父亲吃。</h3> <h3>小时候最盼望过年了。因为那几天不但穿新衣,吃饺子,吃肉,而且还不用干活,可以自由自在地玩。</h3> <h3>我最喜欢正月十五的庙会,大街上横挂着条幅,还有四面,六面或八面的灯笼,灯笼的每一面都有一个谜语。每一副条幅上也有一个谜语;还有大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晚上有猜灯谜,有火把,还有大戏。</h3> <h3>正月十五灯笼,火把,猜灯谜,特别热闹。老人们围着火堆取暖聊天,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则举着自制的火把,或提着自制的灯笼,这家走走,那家串串,到新媳妇家还能捞几颗花生,几粒糖果吃。还到处找条幅、灯笼猜灯谜;有时候还去看看大戏,也看不懂,只是蹦蹦跳跳地凑热闹。一直要闹到很晚很晚才回家。</h3> <h3>我小时候胆小,从来不敢一个人荡秋千。都是我坐在木板上,由小姐姐或小哥哥带着我一起荡。有一次小姐姐荡得高了,我感觉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就听到下面的人大喊“快停下”“快停下”,说我“脸都吓白了”。</h3> <h3>小时候农村的体育活动可多了。荡秋千,攀杠子,踢铁球,摔跤,踢毽子,跳绳,成年人和小孩都玩。现在都消失了。现在农村玩得最多的就是打牌赌博。这究竟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呢?</h3> <h3>时代变迁,现在的农村再也不是我们儿时的样子了。农村很多传统的东西有的保留了下来,有的永远消失了。这大概就是历史吧。本篇有关月亮门的图片和儿童玩乐的图片和剪纸及秋千等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