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蜀村

长风万里

<h3>  东蜀村是泽州县金村镇的一个行政村,在撤乡并镇前属原铺头乡管辖。由于处于晋张公路沿线,又临近晋城市区,所以相对比较繁华,村民视野开阔,民风活泼,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村落。我对东蜀认识较早,但了解不深,最近只是想进一步弄清我们邻近村子的留存古迹,我才再次走进东蜀村。</h3> <h3><font color="#010101">  &nbsp;<br></font><font color="#010101"> 去的那天,正好赶上东蜀庙会(农历四月初八),村委邀请泽州县上党梆子剧团助会,来看戏的男女老少济济一堂。台上声乐悠扬,台下凝神静听,台外摊主忙乎,路上行人说笑,村中充满过节的喜庆气氛。只是戏台不在庙里,而是搭在了村北的“东蜀文化活动中心”,多少有点遗憾。</font></h3> <h3>  我沿村北的进村街道直接来到了村里的古庙。庙前搭着一个充气的拱门,上面挂着“庆祝东蜀村四月初八古庙会圆满成功”的横幅,看来村里对这次庙会蛮重视呢!</h3> <h3>  门前灯笼高悬,蓝底金字的门匾告诉我们庙名是“三教廟”,这和周围很多村子的古庙名“三教堂”大同小异。</h3> <h3>  这是大门洞上的戏楼,看起来挺气派的。在第一进院的东西厢房,并没有看楼,是原先就没有,还是最近整修时改造了,我也没顾上问村里知情的人。</h3> <h3>  在第一进院紧挨大门的东边厦楼下有一石幢,看起来很古老了,据旁边墙上的版面介绍,东蜀村曾有一石幢,造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上面还有铭记,内容记在凤台县志上。我围着石幢左看右看,没发现上面有字,是时间久远,风吹日晒,字迹看不到了,还是另有其幢,此幢非彼幢呢!</h3> <h3>  查1999版《晋城县志》,在第874页《卷二十五 文献 二 金石》里有叙说:(东淑村造像石幢) 在东淑村。隋开皇五年(585年)镌。分四面,三面刻字,一面刻佛像。序文收入《凤台县志》。《山西通志·金石记》和《凤台县志》著录。<br>  这里的东淑就是东蜀吗?倒是在光绪年间的村名里没有其他乡有东淑村 ,也许东淑就是东蜀吧。</h3> <h3>  在外院和内院之间有一过殿,东西墙壁上各有一块墙碑。东墙上是《募化碑》,是行书写就的,书法很优美。<br>  下面是我抄写的碑文:</h3> <h3> 募化碑記<br>本村大庙之建由来久矣,春祈秋報共沾 神思之默佑也。但数十年来,金碧之光剥落,丹青之色湮没,合社人等不忍坐視,重行粧修。有本村善士绵阁李公諱継()者在本郡南関貿易()省頃左右好善之衆在()城作商者共募捐銀九十二両,以勷兹工程,俾内外煥然一新。以無侑 神靈()錫()()合公議,泐石谨將樂輸善士芳名列扵後,以示永垂不朽云<br> 計開捐資姓名<br> 順興號 銀肆両<br> 萧() 元隆慶<br> 程漢() 宁静堂<br> 白曉嵐 元興泰<br> 泰裕昌 李西川<br> 永齊昌 元()典<br> 程佩芳 廣盛慶<br> 泰禄典 杜冬光<br> 程子善<br> 永興典 程()()<br> 楊三順 和合典<br> 程際昌 益泰典<br> 元慶典 元盛公<br>  世隆號 元泰典<br>  元昇號 程印綬<br>  ()順興 復成美<br>  王鑑诗 元昌典<br>  以上各捐銀贰両<br>  長興店 德興典 梁()() 李有瑛<br>  大有魁 劉廷昌<br>  三和隆 程()三<br>  蘭盛號 合盛號<br>  楊錦春 祥順號 王爰() 東天興義</h3><h3> 和順麺店 德泰麺店 隆昌典 春茂常<br> 玉同典 天興衣店 萧維弼 程道衡<br> 以上各捐銀壹両<br> 大庄社銀五両<br> <br> 李秉明 李秉政 李秉榮 李秉亮各捐銀壹両<br>  李秉成 銀伍銭 韓廷柱 銀伍銭<br>  姚子()施照壁地基 宽三尺 長三丈五尺<br>  合社公議本村所有一切風脉樹株永逺不许伐砍<br>  峕<br>  嘉慶二十二年歳次丁丑維首公立</h3> <h3>  碑文大意是,在嘉庆年间,东蜀村有李公继()在县城南关做生意,邀请很多商号为东蜀村捐款,连带大庄及本村个人捐款,计银九十二两。<br>  这块碑上至少列出嘉庆年间在晋城南关做生意的三十个字号,对了解晋城商业发展的历史很有价值。</h3> <h3>  这是过殿西墙碑的碑文,用楷书写就:<br>  振修大廟殿宇碑記<br>盖闻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扵是知 神工之整飭須藉人力,善始全終,理應然也。如吾鄉大廟,殿宇年逺日久,風雨損壊,松父在世時,瞻拜之下,尝目撃而心感焉,意欲修葺,但工程浩大,獨力寡資。扵乾隆五十三年同村衆公請摇會贰佰壹拾分,本社随納六分,陸續得錢壹仟贰佰仟有竒。賴此資助而土木方興,因創修過殿柒间,重修正殿七间,村西北結義廟壹院,包修村前東西河坡路道與村西水口,砌石数層,並烏政管社房叁间,金粧神像(),共需費两千餘金。工未元竣,時遭歳歉,資()難扵措辦,村衆公議,待工將請會修工,一切賬簿存在本廟賬箱。嗣因老僧圆寂,將賬遺失,彼時檢查,只存吃榖賬壹本,松父旋又染病棄世,而修葺之志未克。今遂松扵嘉慶十九年仲秋,心懐老父之願,偶獨継述之思,與同社諸公酌(),將舊年出放社榖肆拾餘石讓利歸本,如数收起,始建外院東卤庭楼陸间,榜亭三间,照壁壹座,並添家具等件。村邉各處廟亦修補。工匠飯食費用,松一家勉力辦理,尚在不敷。松又邀通本村九班社首,共舉善念,與村衆均按地畆復相捐資銀, 工程告竣,焕然一新,可永荷 神庥於綿逺也。松畧叙短引,聊伸継述云爾。<br>  是為記<br>  峕<br>  嘉慶二十二年歳次丁丑桃月穀旦<br>  &nbsp;<br>  例授徵仕郎 吏部銓選候補直隷州州判<br>  癸卯科副榜锺廷掄書<br>  國子監太學生毋松齡勒石<br>  玉工 毋得春<br>  住持 法松</h3> 这块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nbsp;<div>  第一,为碑撰文的是本村毋松龄公,他是国子监太学生。国子监是明清时期全国最高学府,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北大、清华。东蜀村曾出过这样的人才,当然是了不起了,后人应感到骄傲和自豪。 &nbsp;</div><div> 毋氏在晋城是一个特殊姓氏,分布范围不广,主要围绕在原铺头乡的郭壁村周围 。郭壁是毋氏祖居地之一,原晋城县河西乡、柳口乡的毋姓应该都源自郭壁,河南焦作的毋姓也是如此。郭壁毋姓在元朝时出过一个谏议大夫毋彦伦。</div> <h3>  第二,此碑书丹的是钟廷抡。他是来自凤邑望族钟家庄钟氏家族,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癸卯科副榜贡士。癸卯科是指山西乡试,正榜名单为当年考取的举人名单,副榜是从落榜人员中挑选的优秀的储备人才。</h3><h3> 钟家庄钟氏家族在明朝时出过2个进士钟锡、钟鉴,2个举人,5个贡士。清朝时出过1个武举人,2个贡士。</h3> <h3>  第三,东蜀村在清朝嘉庆朝前有一座结义庙,位于村西北。据传,东蜀初以蜀庙——关公庙建庄,故名。庙中原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看来,东蜀村的“蜀”字来自结义庙,不应写成“属”,传说并非空穴来风。</h3> <h3>  经过过殿,我来到了后院。眼前的正殿金碧辉煌,雕梁画栋。<br>  正殿是硬山顶,三开间。殿前四根石柱看起来已有很久远的年代了。<br>  我随一位熟悉的朋友先来到东耳殿,他让我看了墙上的石龛。石龛造型奇特,龛被涂成绿色,看不出原貌。东耳殿是奶奶殿。<br>  殿外有一块字迹不清的古石碑,只是能看到“十六年歳次丁卯年”等字迹。我本以为这至少是一块清朝或是更早的石碑,可回家一查,结果是民国十六年的(1927年)。</h3> <h3>  在西耳殿的门外有一块立碑,字迹清楚,保存完好。碑文如下:<br>  窃思金縄開覺路,寳筏渡迷津,佛教何普。丹爐流金液,石洞長薬壺,道教何深。道統傳千古,神聖冠百王,儒教何逺。昔人論三教歸一縂,欲人修善修福耳。东蜀村舊有蓮花寺,即三教廟也,風鑑云山水,脉息貴乎連,而不貴乎断。庵觀寺院,宜於濶,而不宜於狹。斯寺也,視其形,不與山水脉息連。觀其勢,不甚廣大而深厚。則豈足以鎮山脉乎。于是擴其基址,髙起殿宇。正殿柒楹,兩廊十八楹,髙禖祠,馬王殿,亦皆(阴)於其間焉。聖像無弗金粧,廟宇靡不輦玉,魏然煥然。禮拜者莫不竭其誠,祭祀者無不致其敬。神靈赫濯有感必應,則一鄉之山脉不言鎮而自鎮矣,使蘭桂蕃衍,誦經讀書作善作福,安必不克。以成佛修仙採芹發科二躍馬飛騰乎。獨是微梓難()巨室,惟賴四方之捐助。一木難支大厦,必借群衆之力量。今豈無願力弘深喜捨廣施以結蓮花之緣者哉,爰是合社公議曰,異鄉有善士願施金助貲者,即書芳名,以表其好善之心。吾儕再多方積累,勺水可成滄海,卷石可作泰山,庻乎兹功可望有成矣。是故自乾隆己卯以及辛巳,閱三載,功成告竣。問序扵余,余不惜同陋,是為序<br>又言本村共社壹百卅五分每分捐錢壹佰文 共捐銭拾叁千伍佰文 谷十斗 谷弍拾柒石<br>合社等做工管飯俱係公排<br>本郡鳳邑儒學生員陳炳炎撰倂書</h3><h3><h3>……(捐款略)</h3>峕 大清乾隆贰拾陸年歳次辛巳菊月吉日 維首……沐手敬立</h3><h1></h1> <h3>  在这块碑上赫然有“河東劉宅 捐銀贰拾兩”的字样。乾隆年间的北石店河东刘家如日中天,居然在此村有捐款,不免感慨万分。</h3> <h3>  这块碑记录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东蜀村整修正殿和内院东西厢房的事情。从碑文可知,三教廟原名“莲花寺”,正殿(包括耳殿)共七楹,东西厢房各九楹。东耳殿为“高禖祠”(即奶奶殿),西耳殿为“马王殿”。现在依然是这个布局。</h3> <h3>  碑文是凤台县儒学生陈炳炎撰写的。由于在清康雍乾时期,陈廷敬家族,人才辈出,恩荣盖世,我猜测撰写人也是陈氏族人吧!</h3> <h3>  从东蜀村留存古碑的记载看,东蜀村先后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嘉庆十九年(1814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等时间对东蜀三教庙进行整修,以致能保留至今。而村西北的结义庙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h3> <h3>  在东蜀村内有一个魁星阁,我第一次见到时,不由自主想到魁星楼。魁星昭示有独占鳌头,勇夺魁首的人物或事件。</h3><h3> 我曾在大庄村静乐宫看到一块勒石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古碑《静樂宫東社重修碑記》,是凤台县学廪生李中标撰并书,而李中标公是凤台县柳泉里东蜀村人。既然李公中标是县学廪生,应该是秀才等次了,那时通过县试而进入县学的人数不多,也就是二三十人,说明很不容易考上,就相当于现在考晋城一中的统招生了。当时,我以为这个魁星也许是指李中标公吧!</h3><h3> 可现在看来 ,东蜀村还有高人,那就是嘉庆年间的毋松龄公,他是国子监太学生,更厉害了。这个魁星也许指他吧!</h3><h3> </h3> <h3>  沧海桑田,古今变迁。东蜀在清朝时归泽州府凤台县东乡柳泉里管辖,现在归泽州县金村镇管辖。</h3><h3> 走进东蜀村,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老房子,历尽百多年风雨,屹然而立。</h3> <h3>  据1984年的统计报表,东蜀村原有151户人家,613人,1254亩耕地。人口数居原铺头乡第四位(大庄917、铺头836、李家鄢704)</h3> <h3>  东蜀村北接龙华村,东邻下胡村,西连西蜀村,南望李家鄢。北有晋张公路,南有晋焦高速,西有长晋高速、207国道,东有县级公路,是一个交通便利,地理优越的村子。</h3><h3> 由于城市近在咫尺,驻村厂矿较多,村里耕地已锐减为三百多亩。而新修居民楼的入住,使迁入人口不断增加,整个村子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h3><h3> 东蜀村有学校,有医院,有饭店,有商店,为村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h3><h3> 漫步东蜀村内,已感觉不到乡村的静谧,有的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蓬勃气势。</h3><h3> 让我们恭祝东蜀村的父老乡亲们明天更美好,生活如蜜甜!</h3><h3>(文中多有谬误,请朋友们指正)</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