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们常说:“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 杭州西湖不仅山水秀丽,更以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留恋忘返。</h3><div> 现在我想把西湖景点中,一处人文景观最为集中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亲们若感兴趣,有机会时不妨一游,这个地方就是西湖中的——孤山。</div> <h3> 孤山,位于西湖西北部的里西湖与外西湖之间,它的高度为38米,是西湖群山之中,最低的一个山头,它的面积约300亩。是西湖水域中面积最大的、唯一的一个天然島屿。它如一头水牛伏於西湖之中,它的东面与白堤相连;西面通过西泠桥与北山街相接。</h3> <div> 孤山,山水相映,林木繁茂,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南宋理宗、清代康熙都曾在这里建造行宫;北宋隐逸诗人林逋先生曾隐居于此。孤山现有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有著名的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西泠印社,有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还有中山公园、浙江博物馆、俞楼、六一泉……等等,许许多多的人文古迹。</div><div><br></div> <h3> 孤山因多梅,故又名梅屿。古人有诗云:“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 孤山是西湖赏梅之胜地。</h3> 孤山东北坡有放鹤亭,是为纪念北宋时期隐逸诗人林逋先生所建。<div> 林逋,字君复(967——1028)钱塘人氏,少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喜恬淡,勿趋荣利。及长,漫游于江淮。不惑之年后,结庐于孤山,隐居二十余年。据传终身不仕不娶,唯喜赋诗作画、植梅饲鹤为乐。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梅妻鹤子”的故事,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典故。<div> 林逋才学出众,宋真宗闻其名,欲征之为官,被婉言谢绝。谓:"人生贵适志耳,志之所适,方为吾贵。每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真宗赏识其学识和节操,赐谥“和靖处士”,并诏告府县存恤之。</div><div><br></div></div> <h3> 放鹤亭正中放置《舞鹤赋》石刻条屏四块。屏高2·4米、宽近了米。《舞鹤赋》为南朝·宋著名文人鲍照所著。字迹系清康熙皇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笔法所书。这是中国帝王欣赏隐逸文化的见证,全赋共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仙鹤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天性。 </h3><div> 《舞鹤赋》上方匾额《放鹤亭》三个大字,为杭州近代书法名家杨学洛所书。</div><div> 在前方亭柱上,有楹联两幅:</div><div> 前面一幅“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 为林则徐所撰。</div><div> 后面一幅“山孤自爱人高洁;梅老惟知鹤往还。” 为近代书法家黄文中所书。</div> <h3> 清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浚治西湖,修缮胜迹,将“梅林归鹤”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h3> <h3> 林逋先生爱梅栽梅,更是赏梅写梅的高手,为梅花写下许多精美的诗篇:</h3><h3> 众芳搖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h3><h3>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h3><h3>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h3><h3>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h3><h3> 这首《山园小梅》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之绝唱。</h3> <h3> 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h3><h3> 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h3><h3> ——林逋《梅花》</h3> <h3> 林逋隐居孤山,结茅为庐,编竹为篱,植梅养鹤,躬耕农桑。据说他栽种了360多棵梅树,他把梅子所得之钱,分成360余包,投入瓦罐之中,日取一包为用;他喂养的两只白鹤,也非常通晓人性,林逋常驾一小舟,漂泊湖上,观赏景色;或去寺院,拜访僧友。若有客来访,童子便放出白鹤,林逋见到白鹤飞起,便驾舟回家会客(他这个方法确实美妙,賽过现在手机的便㨗!)。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h3> <h3> 林逋62岁卒,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于孤山故庐侧。一介隐士,由两代帝王赐谥,在我国历史上实属罕见!</h3><h3><br></h3><h3> 放鹤亭西南面,是“林和靖处士之墓”。据说林逋先生临终前曾作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也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h3><h3> 他在这首绝笔诗中,由生前写到身后,概括了他的一生。作者以自己遗稿中并无封禅之类阿谀谄媚的文字感到自慰。</h3><h3> 苏东坡先生为此赞叹:“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尤可录。”</h3> <h3> 据说林逋先生死后,他饲养的那两只白鹤不吃不喝,整天在他的墓前哀鸣,数日而亡,人们将鹤葬于林逋墓侧。</h3><h3> 现在我们在放鹤亭东北面湖湾中的小岛上,看到两只铜质仙鹤,站在梅花树下。这里就是鹤冢。</h3><h3> 后人有诗赞曰:</h3><h3> “无数瑶台鹤,凌风欲下来。”——元·唐肃《王三农画梅三首》。</h3><h3> “花落不随流水去,鹤归常带白云来。”——元·王冕《梅花屋》。</h3> <h3> 这是放鹤亭东侧的“林社”,它是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三楹小楼。“林社”是纪念清末杭州知府林启的場所,也叫“林启纪念馆”。</h3> 林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出生于福建候官,字迪臣,清光绪丙子二年(1876年)进士。担任过编修、陝西学政、浙江衢州知府和杭州知府等职。<h3> 林启在杭州最大的政绩是兴办学校,捉倡农桑,并开笃实的士风,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他是浙江大学前身“求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浙江蚕学馆”、以及养正书塾的创始人,培养出邵飘萍、陈独秀、许寿裳等杰出人才。</h3><div> 作为文化人,林启非常仰慕林逋,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林启在孤山补种了许多梅树,恢复了林逋隐居时的环境。让梅香永飘孤山,永伴林逋。</div><h3> 1900年林启(62岁)去世,林家子孫按照他生前 “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 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孤山北簏,让他永远和林逋作伴。林启真不愧为林逋最真诚的生死之交和最铁杆的粉丝!</h3> <h3> 在林逋墓东南面,有座净因亭。是为纪念日本馒头始祖林净因而建。据说1350年,奉化人林净因将馒头传入日本,成为日本馒头的始祖。</h3><h3>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林氏馒头第34代传人川岛英子来中国寻根,1993年川島英子再次来杭,参加净因亭落成典礼。</h3> <h3> 林因亭左侧立太湖石一块,上镌“日本馒头创始人盐濑始祖 林净因纪念碑”。</h3> <h3> 在净因亭南面,有座“敬一书院”,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浙江巡抚赵士麟在孤山东北部山腰上辟建。</h3><h3> 赵士麟有一个信念:“养民必先造士,造士必先明理。” 老百姓有文化就会有见识,有见识才能构造和谐社会。</h3><h3> 赵士麟平生最重一个“敬”字,意思是:“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所以他把书院取名为“敬一书院”。</h3> <h3> “敬一书院”现在好象没有对外开放,这张照片是我从门缝中拍到的“内景”。</h3> <h3> 敬一书院东面外墙上镶嵌刻石:“孤山一片云”。</h3> 范公亭,位于敬一书院东南面,为四角方亭。亭媚上镌“范公亭”三个隶书大字,亭前柱上楹联:“慕子陵和靖之高节;贻百世千秋之美文。”<div> 范公亭是为纪念我国宋代政治家、军事泉、文学家范仲淹建造的。</div><h3>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仁宗皇佑三年(1049年)任杭州知州,任职约一年半。任职期间勤政爱民、治理灾災、扶危济困、发展生产,得到了百姓的敬仰和爱戴。2005年,建此亭以作纪念。</h3> <h3> 好了,我这篇游记写到这里,暂告一个段落。</h3><h3> 我原本是想把孤山的题材,写为一篇游记;现在看来内容太多,难度太大。所以我把孤山东北角一隅,以《梅林归鹤》为名,做成首篇。谢谢大家的观赏!请继续关注《孤山游》之续篇。谢谢大家!</h3><h3><br></h3><h3> 钱塘黟客 2018.5.22</h3> <h3>摄影:尚华 钱塘黟客</h3>